重磅消息
2019年底南京實有人口達1031.22萬
較之2018年巨增了42萬
同比增長4.3%
南京這個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
太牛了!
南京實有人口突破千萬
一覺醒來,朋友圈被南京人口破千萬的消息刷屏了。
新華日報關於南京復甦的報導,已經明確指出南京的千萬人口△
據南京公安部門提供的數據,去年底,南京實有人口1031.22萬,首破千萬。到3月19日,南京實有人口達1045.29萬人。
其中,實有人口是指城市當下實際的人口數,主要包括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數據由公安部門統計、由人口信息管理系統自動生成,能準確反映人口實際變化情況,直接體現人口發展情況和城市活力。
南京,衝刺超大城市!
據《南京市「十三五」人口發展規劃》顯示: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市總人口將增加87萬人左右,到2020年末全市總人口預計將達到910萬人左右。
在這個特殊時期,南京這座千萬人口級別的特大城市,仍然能保持人口持續增長,實屬不易!
根據最新城市規模等級標準,常住人口500萬-1000萬屬於特大城市,常住1000萬以上屬於超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是長三角26個城市群中首個在城市規模等級上被定位為「特大城市」的(上海是「超大城市」)。
據數據顯示,2019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850萬人,較2018年末增加了6.38萬人!
需要注意的是,常住人口不等於實有人口,兩者統計口徑不同,但據目前南京實有人口的增長速度,南京常住人口衝刺超大城市也是指日可待。
目前,全國超大城市只有4座:北京、上海、深圳、廣州。
按照南京市總體規劃,到2035年,南京常住人口將達到1300萬人,未來一二十年,南京將進入人口大擴張階段,相信南京將有更多舉措吸引源源不斷的人留在南京。
南京人口結構不斷優化
近年來,南京人口規模持續增加,人口結構和質量變化不斷向好。
在南京千萬人口中,產業人口超500萬。
從主要構成看,截至去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09.82萬、流動人口321.4萬,其中經濟發達的江寧區就有流動人口近100萬。
從學歷結構看,去年南京實有人口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23.35萬人,本科137.09萬人,大專89.58萬人,大專及以上佔比24.25%,江蘇第一,全國前列,南京學歷人口佔比逐年增加。
人口密度和主城區人口往往比人口總量更能體現城市的集聚力和活力。目前,南京每平方公裡人口超過1500人,主城區人口達600萬,在同類城市中均居於前列。而增長最快的是江北新區,2015年新區設立以來累計增加人口80萬,顯示出國家級新區強勁的發展勢頭。
南京,人才政策持續「發酵」
南京人口結構不斷優化的背後,是南京人才政策的強力吸引。
南京有普通高等院校53所,在校大學生80多萬人。這兩年,南京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明顯加大。
今年畢業季,全國應屆畢業生預計達874萬人,比去年增長40萬。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企業招聘名額大縮水,畢業生們就業壓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幫扶畢業生方面,南京可謂是面面俱到。南京連續兩年實施青年大學生租房補貼,學士、碩士、博士每月補貼分別為600元、800元、2000元,最多可享受三年。
外地大學生來寧面試,還可享受一次性補貼1000元。
此外,南京還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開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南京財政已投入十多億元,惠及30多萬大學畢業生!
南京,硬核實力!
一個城市只有夯實自身,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水平,才能推動城市的良性發展,進而帶動人口的增長。
目前,南京累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近300家,孵化引進企業3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從2017年的1844家猛增到4593家。
1-2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社零等主要經濟指標降幅總體好於預期,部分指標實現逆勢增長,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集成電路和新能源汽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6%、18.1%。
這幾年,南京重新重視製造業的經濟「壓艙石」作用,高揚製造業大旗,把工業經濟擺上突出位置。
去年,全市五大地標產業有四個增幅超20%。臺積電、LG電池、中興通訊、欣旺達等產值百億級旗艦型項目達產。南京拿出超常規舉措大力推進「小升規」「高升規」,確保規上企業數大幅增長;打造國家級先進位造業集群,持續提升地標產業比重。今年晶片、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地標產業爭取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20億元,增長15%以上。
南京現有158家產值10億元以上工業企業,152家業務收入超億元的軟體信息企業,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從業人員超120萬人。
目前,全市已有224個重大項目復工建設,項目建成日,又是一大波新南京人出現時。
南京,滿血復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南京全面建立「防疫+」戰時工作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復甦,奮力奪取抓防控和抓發展的「雙勝利」。
截至3月20日,南京已連續30天無新增確診病例,累計復工企業10.2萬家、復工職工214.8萬人,已復工企業職工返崗率81.2%。
南京規上工業企業100%復工復產,工業用電量恢復到去年同期91.4%。
南京「17號通告」發布後,各處陸續取消掃碼測溫,公園、超市、景區、健身場所、圖書館、地鐵、鄉村自駕遊陸續恢復人氣,大藍鯨,全面復甦!
地鐵取消體溫檢測,恢復了往日的人氣。
來源:南京區街一號
雞鳴寺的櫻花如約盛開,春意盎然。
李曉飛/攝(來源:南京發布)
家門口的鴨子店又排起了長隊。
薛曉紅/攝(來源:南京發布)
熟悉的南京,又回來了!
素材來源:交匯點、南京觀察、南京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