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我地空飛彈部隊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擊落美蔣U-2高空偵察機5架的重大戰果,譜寫了我國土防空作戰的光輝篇章。在與敵人的反覆較量中,年輕的地空飛彈部隊廣大指戰員立足現有裝備創新運用戰法手段,緊跟形勢發展研發克敵制勝技術手段,創造了「近快戰法」「機動設伏」等一系列對抗號稱「黑色幽靈」的U-2偵察機的技戰術,極大提高了我軍防空作戰能力,迫使敵人終止了對我大陸腹地的偵察飛行,成功捍衛了我國領空。
因情施變,靈活運用機動防空戰術。1959年10月7日一架美蔣RB-57D高空偵察機被我擊落後,敵機在兩年多時間內未再竄入大陸腹地偵察。1962年1月起敵改用飛得更高、性能更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入竄大陸偵察。因U-2偵察機通常在21千米以上高度飛行,我戰鬥機無法到達如此高度,只有地空飛彈火力能夠達到。然而,我軍從蘇聯引進的薩姆-2防空飛彈是固定或半固定式,適用於要地防空,不適合機動作戰。因而,敵機愈加有恃無恐,至6月底共出動11架次,活動範圍除新疆、西藏外幾乎遍及全國。為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空軍幾經運籌,決定放棄「守株待兔」式打法,採取「機動設伏」戰術,將1個飛彈營設伏在U-2偵察機最可能活動的航線下,成功擊落敵U-2偵察機。面對敵情變化和技術裝備現狀,年輕的地空飛彈部隊主動作為,積極創新戰法手段。這啟示我們:兵器性能的客觀性與戰術運用的多樣性是同時存在的。毫無疑問,技術是戰術的基礎,我們不可能超越現實技術水平去創造新的戰術。但在同樣的技術條件下,戰術的運用卻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應以先進的作戰思想與靈活的戰法手段駕馭技術裝備,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
立足現有,深度挖掘裝備技術潛能。1962年9月9日南昌戰鬥後,為逃避我地空飛彈打擊,敵在U-2偵察機上加裝了可以探測我制導雷達位置的電子預警裝置「第12系統」,致使我多次設伏發射飛彈均被敵預警發現,提前規避。為加快發射速度、捕捉稍縱即逝的戰機,廣大官兵獻計獻策。經過反覆實驗和訓練,官兵們將蘇軍教令規定的需開機後完成的14個動作,9個挪到開機前完成,剩餘5個動作經反覆演練,在8秒內完成,將制導雷達打開天線的極限距高由120公裡縮短至35-38公裡,實現了在敵機實施機動前2秒鐘發射飛彈。深度挖掘了裝備潛能,官兵們徹底修改了蘇軍教令,創造了「近快戰法」。憑此戰法,1963年11月1日地空飛彈二營於上饒地區再次擊落U-2偵察機一架。這啟示我們:應摒棄固守僵化的思想,跳出條條框框的制約,敢於否定「司空見慣」、敢於挑戰「不可能」,最大限度挖掘武器裝備作戰效能,通過反覆高強度訓練,熟練掌握武器裝備,充分發揮武器裝備效能,實現人與武器最佳結合,巧用、活用、用好現有武器裝備,才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
需求牽引,不斷創新防空技術手段。1964年7月7日我軍在漳州擊落U-2偵察機後,美中央情報局為U-2偵察機又加裝了電子幹擾系統「第13系統」。面對電子對抗的新挑戰,我空軍地空飛彈部隊指揮員與機關工程技術人員、軍隊科技人員與地方工業部門的科技人員共同研究,不斷創新技術手段,相繼研製成功26號、27號、28號反電子幹擾裝置,成功研發「紅旗2」防空飛彈並投入實戰。1967年9月8日,我軍運用「紅旗2」防空飛彈和28號反幹擾系統,在浙江嘉興再次成功擊落一架U-2偵察機。在接下來的對抗中,U-2偵察機不斷改進電子幹擾系統,面對此種情況,我軍也針鋒相對並相繼研製了41號、42號等反幹擾系統,始終做到「技」高一籌。這啟示我們:在激烈的攻防對抗中,誰能搶佔技術制高點,誰就能佔據主動。在與強敵對抗的未來作戰中,我們應主動作為,積極創新研發新技術、新裝備,尤其是大力發展顛覆性技術,發展「殺手鐧」武器裝備,才能在未來作戰中始終掌握作戰的主動權。
雙管齊下,依技用謀提高防空效益。1963年11月1日,我軍運用「近快戰法」在上饒地區設伏再次擊落一架U-2偵察機。為更好提高「近快戰法」運用效益,地空飛彈部隊決定既注重運用技術手段,又注重運用謀略戰法,以確保打擊成功率, 針對U-2偵察機上的「第12系統」,拿出技術上和戰術上進行對抗的辦法:先用一個假頻率跟蹤U-2偵察機,使其預警設備不工作,發射飛彈時再改用真頻率制導,雖然真頻率能引起報警,但飛彈已尾隨而至,U-2偵察機已無機動逃離的可能。1964年7月7日,運用技戰結合的方法,我在漳州成功擊落敵U-2偵察機。之後,又運用照射天線發射的電波重複頻率掩護制導雷達天線發射的頻率的方法,於1965年1月10日在內蒙古薩拉齊作戰中騙過敵預警和幹擾設備,使敵機在進入我飛彈殺傷區前發現不了我設伏地點,從而擊落第4架U-2偵察機。真假頻率的運用,技戰的相互結合,使「近快戰法」發揮得更加出色,打擊效益更高。這啟示我們:作戰中依技用謀、以謀馭技成為創新戰法手段、提升作戰效益的重要途徑。資訊時代,技術的發展與運用為施計用謀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豐富了戰術運用的內容與方法,因此,作戰中,應依託新技術新裝備創新戰法運用,以戰術運用發揮技術性能,使技戰相互配合、互相增效、相得益彰。(胡有才 危 駿)
來源:解放軍報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鄧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