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訊消息(朱啟榮/文、攝影)時隔27年,再次走進重慶,首次踏入武隆。
說起重慶,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麻辣爽口的火鍋了,除了火鍋,給人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重慶的山。聽重慶人說,要看山一定要去重慶邊上的武隆——武隆有風景秀麗的「仙女神」,還有雄偉壯麗的「天坑」和「地縫」,簡直就是奇秀峻險的和諧統一,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我們一行從重慶出發,直駛彭水烏江畫廊。由遠及近,沿烏江公路返武隆,一路觀遊,到達武隆仙女山鎮已是天黑時分。我們按照導航路線七轉八繞終於抵達在網上預訂的瑗纖酒店,好在瑗纖酒店溫馨的房間,老闆熱情好客,還會做一手好飯菜,一掃我們的一路疲勞。
調整一宿,次日早餐完畢,瑗纖酒店老闆安排人員引導我們用了5分鐘直致天坑景區大門。
據介紹,武隆天坑地縫國家公園(也叫巖溶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武隆縣境內,地處長江支流,烏江下遊,由兩個地質遺蹟園區組成。
公園的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以碳酸鹽巖溶地貌最具特色,其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橋群、豎井群、峽谷地縫、石林石芽、峰叢峰林,地下伏流、間歇泉、溫泉分布十分廣泛,組合十分完好,種類齊全,在全國目前發現的「喀斯特地貌」奇觀中實屬罕見,享有「中國地質奇觀旅遊之鄉」的美譽。
我們進入天坑景區,坐上了通往天坑底部的電梯,一直下到了天坑的底部。一下電梯,映入我們眼帘的是一幅巨型盆景。電梯到了天坑中,可環視四周,像是「坐井觀天」。天坑裡天生三橋,第一座大橋叫做天龍橋,它聳立在花草的包圍中,這座橋的「守護神」是一頭大象,天龍橋下的右上方有一塊凸出的大石頭鑲嵌在橋洞中,就像一頭大象一樣,這是天然形成的。我們走近細看,清楚地看出了大象的每一個身體部位,雖然每個部位都不是很清晰,卻讓人感覺是技術高超的工匠用刀子琢出來的。
我們穿過這個天橋來到了坑口,下面是風景如畫的天福客,天福客是一個古樸的客棧,又叫「驛官」,平地而建,主樓三層,偏房兩起,廂房相對,四四方方,錯落有致,灰牆黑瓦,苔階獅磴,廊柱翹簷。青石驛道、自然山景與拙樸簡約的建築,三者間恰到好處,又相得益彰。如若天龍橋下少了這座「驛官」,景致會大打折扣,虛空諸多。它的建築結構十分典雅,與青山相互輝映,宛如一幅天然合成的美麗畫卷。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在此拍攝的。
我們一路前行,來到第二座天生橋青龍橋。青龍橋的附近山清水秀,還有一條小流從山上流下來形成一個細細的小瀑布,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長壽泉」。青龍橋的樣子很像是關羽的大刀,很多遊客擺出舞弄大刀的姿勢,留下滑稽的影像。
一路觀賞一路按快門,不知不覺來到第三座橋——黑龍橋。黑龍橋位於天坑的末端,高度居三橋之首。它硬生生地把一座山撐裂成兩半,又有另一山的圍攏,形成三山對峙狀。橋下的石板路寬不過一米,窄狹處需側身才能通過,光線暗淡,仰視才見「一線天」,崖壁陡直。看著一線之天,不禁要驚嘆鳥兒飛越這高山的勇氣了。黑龍橋的背後有一隻天然形成大猩猩,園區人說它是黑龍橋的守護神。它的眼睛很大,似乎帶著些憂傷,好像依依不捨地與遊人們告別。
離開天坑,回到瑗纖酒店,老闆已把午餐做好,餐後小憩。我們馳車前往地縫。
我們隨遊客隊伍,乘垂直電梯直降80米,才可見到仙女山半腰部綠樹叢中裂開的地縫。地縫如巨蟒,奔竄於周邊數座山腳下,曲拐盤繞。地縫裡暗河澎湃,猶如仙女山體內貫通的大動脈,時而裸露出地表,時而縱深於內部。噴湧而出的地下水,如雪源崩坍,湍急直下,跌宕巖石間,舞臺雖窄狹,聲勢卻雄渾。這水,難以定相。水色,變幻不定,碧潭瀾翠,澗溪玉白,堰湖汁墨;而水性,則時而柔美如西子,時而咆嘯如雷公,時而動若脫兔,時而靜若處子。
由於溝谷終年潮溼,河床怪石堆積,急流的衝刷,削平了石頭稜角。厚厚的綠苔附裹著大圓石,極似菜市上陳列的碩大的西蘭花,新鮮、翠綠、烏溜溜的。抬眼望,流泉破壁穿石,銀河直瀉,壁立千仞,高不可越,天光曦微。
沿途,老樹藤蘿盤繞,泉水流瀑掛壁。最奇的是其中一大瀑布,長約30米,從天而降,氣勢磅礴,水霧瀰漫好幾十米外。透過陽光,多條旖旎的彩虹凌架河畔邊。及待流連忘返的遊客過了搭建於瀑布下的棧道,發衣早被浮揚的水星浸潤了。好一處夢境仙鄉!
覽勝完天坑地縫,我們不禁感慨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嘆武隆的山川風光如此迷人!
作者簡介:朱啟榮,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媒體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