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片-金庸之後我們拍什麼

2020-12-14 網易娛樂

武俠片-金庸之後我們拍什麼

2001年08月07日12:21:42 四川新聞網 

  一片熱鬧聲中,有誰能看出武俠片真正的危機呢?

  -金庸之後,我們拍什麼?

  -沒有了武俠,東方的浪漫主義還剩下什麼?

  徐克逼上《蜀山》,張藝謀要做《英雄》,李連杰的《龍之吻》爬上榜,就連《怪物史瑞克》的公主也亮了幾手。周星馳的《少林足球》踢出一句話:功夫需要重新包裝。

  我們搞不清,到底是電影包裝了功夫,還是功夫包裝了電影。在這個功夫的夏天,電影人共享著《臥虎藏龍》的奧斯卡成就感。在這個功夫的夏天,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會花這麼多功夫?

  在這個好萊塢勢力充斥一切角落的時代裡,尋遍世界各國商業電影,大概只剩下兩類影片能夠以一個完整的類型片的地位與美國電影相抗衡,一個是印度的歌舞片,再一個,就是香港的武俠電影。

  電影首先是視覺的藝術,綜觀電影發展史,幾乎所有國家的電影業在無聲片時期都走過一段類似的道路。梅裡愛的銀幕魔術為此類電影創造了最基本的武器,此後就是各國電影自顯其能的時代了。美國早在1912年就拍攝了《賓虛傳》,法國則拍攝了《吉斯公爵的被刺》和《方託馬斯》,義大利的《卡比利亞》等歷史片則更成為日後好萊塢歷史巨作的濫觴。而在舊中國,則是長達二十多年的武俠神怪片潮。

  中國的武俠神怪片受以京劇為主的傳統戲劇影響極深。中國第一部電影,其實就是把譚鑫培的《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場景銀幕化了而已,這幾乎可以說就是最早的武打片。以後的《四傑村》、《王氏四俠》、《盤絲洞》等影片逐漸確立了武俠神怪片的若干基本元素,替後來的武俠片奠下許多特殊模式。比如:俠客的服飾及造型,靈感是源於京劇裡的小武。神乎其神的功夫特技,是在膠片上再加工的,今天武俠片裡的放飛鏢和呼呼掌風,其實20年代早已有過。這之後,才有了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而且一經推出就一發不可收拾,從1928年到1931年,一拍就是18集。

  直到70年代之後,以洪金寶、成龍、元彪為代表的「七小福」,馳騁香港武俠影壇,往往包辦一部電影從編劇、導演到演員、武指等各個環節,其根本技能亦是來自當年戲班的武生功底,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隨著抗戰的來臨,武俠神怪潮遂悄然告一段落。待它再度興起之時,歷史的時空卻已經進行了一次大幅度的跨越,移轉到了香港。

  據說吸血鬼達克拉伯爵是世界上被搬上銀幕最多的角色,以其為主角的影片迄今已有一百多部。然而吸血殭屍畢竟是傳說中的亡靈,若論實際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哪個被搬上銀幕的次數最多,恐怕非清末民初的廣東武師黃飛鴻莫屬了。

  1949年,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鞭風滅燭》公映,自此不僅拉開了香港武俠片時代的帷幕,而且也使「黃飛鴻」系列武俠片從此在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長映不衰。至1994年,以黃飛鴻為主角的影片已達99部,其中77部由關德興主演。內地觀眾看過關派黃飛鴻劇集的人極少。唯有幾年前引進的香港賀歲片《大富之家》,已是古稀之年的關德興在片中扮演祖父一角。其中有一個場景:電視屏幕上突然出現一個黑白粵語長片中的武師形象,把正對老父親心懷不滿的兒子嚇得一驚一乍———這便是關德興當年的英姿。

  1957年,邵氏兄弟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從此香港武俠電影絕大多數打上了「邵氏」的包裝,通行海外華人世界。1966年-1967年,邵氏旗下的胡金銓、張徹等新銳導演相繼推出《大醉俠》、《獨臂刀》、《龍門客棧》,港產武俠片開始進入依靠武指設計動作套路、運用剪輯技巧增加情節張力的新階段。幾年前國內公映的《山水有相逢》(劉青雲、袁詠儀主演),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浪漫化的重現。而《花樣年華》中,與張曼玉同困一室的梁朝偉從房東的醉態中得到靈感,化為武俠連載小說中的大醉俠形象,可以說是王家衛對胡金銓的默默致敬。

  1971年,第一個在好萊塢打出中國人一片天地的李小龍自美返港。到他1973年暴死床帷的兩年間,李小龍僅僅在香港拍攝了《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武俠片。然而就是這三部影片,帶出了成龍及其師兄們的民初武俠系列,《蛇形刁手》和《醉拳》使「七小福」班子一夜成名。七八十年代是香港武俠電影能人輩出的年頭。八十年代初期又多了一位怪傑徐克。1983年徐克執導《蜀山劍俠》,從此進入武俠電影主流導演行列。此後十餘年,一個成龍、一個徐克,香港武俠電影的方向舵基本上操縱在這兩個人的手裡。

  最終的較量似乎還是徐克技高一籌。1990年,徐克在名武指程小東的協助下推出《笑傲江湖》(許冠傑、葉童主演),徐克高超的場面調度和節奏把握能力在其中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程小東的唯美風格與浪漫動作設計,被香港影評界譽為結合了「張徹的力與胡金銓的美」。影片同獲香港金像獎與臺灣金馬獎中的最佳動作指導獎項,並在當年的柏林影展中作為開幕影片推出,引得金髮碧眼的觀眾驚嘆連連。《笑傲江湖》加上此後的《東方不敗》與《風雲再起》,徐克在銀幕上最大限度地重現了金庸小說中武功的奇幻之境。從此香港武俠片的器材裝備中,除了鋼絲,又往往加上大量的煙火炸藥。

  1949年以來,從黃飛鴻的硬橋硬馬,到胡金銓、張徹的「100分鐘內教人在視覺上難以置信」,再到徐克、程小東的漫天白綾、飛沙走石,香港武俠電影終於蔚為大觀,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商業片種。相比好萊塢動作片中的追車、槍戰、爆炸、光怪陸離的電腦科幻特技,香港武俠片似乎多了一份東方哲學中的優美與從容。《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裡的林青霞空手接住西班牙軍隊發射過來的炮彈,厲聲喝叫「你有你的科學,我有我的神功」———每每看到此處,總覺得這句話更像是徐克面對大洋彼岸的好萊塢,扯著嗓子喊出的宣言。

  其實八十年代初,大約在徐克事業起步的同時,隨著1982年《少林寺》的推出,內地也掀起過一場長達數年的武俠片潮。然而這股潮流並未如香港曾經的那樣,幾年掀起一個新高潮,幾年進入一個新領域,而是在達到以《黃河大俠》和《雙旗鎮刀客》為標誌的頂峰後迅速衰落。箇中原因恐怕多種多樣。

  武俠影片在今天已經走向世界。

  九十年代中期,徐克重拍《黃飛鴻》系列,捧紅了一個已經快要被人遺忘的過氣明星李連杰。李連杰大紅大紫之後更遠渡重洋,以《衝天炮IV》、《致命羅米歐》、《龍之吻》等幾部動作片,以當年全國武術冠軍的身手,讓看槍戰看到嘔吐的美國人開了眼界,在好萊塢初步站住了腳跟。李安的一部《臥虎藏龍》更是名利雙收,相繼捧得金球獎最佳導演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座。這一頭,金庸的武俠作品在內地重新開爐,央視的《笑傲江湖》儘管罵聲一片,另外幾部金氏作品卻照舊緊鑼密鼓。連一副秦俑面目,拿獎拿到手軟的張藝謀也不甘寂寞,宣稱自己下一部影片將是武俠題材。

  一片熱鬧聲中,有誰能看出武俠片真正的危機呢?

  毋庸諱言的是,自徐克的黃飛鴻系列結束後,作為基地的香港武俠電影已經連續數年凋零。《臥虎藏龍》在國際上炒得沸反盈天,但從根本上說,李安實際上是在無視武俠片正邪對立、界限分明、基本矛盾牽涉重大的命題原則:莫明其妙的送劍引來莫明其妙的盜劍,一切為了爭得一把劍,一切為了爭取一個人,所有的爭鬥和生死都像是一場庸人自擾的無事生非。它以武俠為幌子,寫的是人性的複雜。除了袁和平的武指,李安在片中幾乎違反了武俠片的一切程式———而這又偏偏是世界上最注重程式的片種之一。

  從《臥虎藏龍》在我國引起的反響看,它很難成為引領華語武俠片走向新高峰的轉折點。傳統的武俠電影仍然困境重重,好萊塢的滲透、盜版的衝擊,一點一點侵蝕著武俠片的陣地。這其中最要命的是創造力的匱乏,世紀之交的香港電影人,竟然還在啃六十年代就已封筆的金庸的招牌邊。金庸的十五本書前前後後不知被嚼了多少個來回,到了《新碧血劍》、《新倚天屠龍記》已經墮落到從情節到人物再到場面都拙劣得令人髮指的地步。《臥虎藏龍》更不必提,曾經在《喜宴》、《推手》中縱橫於中西文化之間的李安,居然被逼得要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舊小說中去尋找靈感。

  似乎整個武俠片界都在問同一個問題:金庸之後,我們拍什麼?

  沒有人可以回答他們。武俠是中國人的一個夢,是東方的騎士文學,華夏的浪漫主義。塞萬提斯判處了騎士小說的死刑,西方浪漫主義從此讓位於司各特,讓位於雨果,讓位於好萊塢的西部片和動作電影。而東方呢?沒有了武俠,東方的浪漫主義還剩下什麼?

  這是一個新世紀的開始———但願它不是武俠片的終結。

  我祈禱。

手機簡訊,推薦新聞
【我要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相關焦點

  • 武俠片一百年:當我們在談論「武俠」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然,在武俠片的演進中,我們也不能忽視這個本土類型同國外作品的借鑑關係。就像電影本身就同文學戲劇有說不清的嫁接關聯,武俠片在脫胎小說之後,於視聽上也並非閉門自造:在最早期三十年代的武俠片如《火燒紅蓮寺》中,我們完全能看到對好萊塢遊俠片的模仿;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舊武俠片的設計中,也常常能看到如日本武士片、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的影子,甚至像《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中,林青霞所飾演的東方不敗直接穿上了日本武士的盔甲,在造型上頗讓人想起黑澤明的《影子武士》。
  • 縱論武俠片八十年--金庸小說專家陳墨訪談
    黃飛鴻已經拍了一百多部,現在還在拍,這絕對是世界電影的吉尼斯紀錄。從粵語片到國語片,從黑白片到彩色片,不斷演繹,黃飛鴻這個傳奇越來越精彩。  60年代末,張徹加入邵氏電影公司,開始了武俠新世紀。70年代,張徹將金庸的小說搬上銀幕,拍了四五部。張徹之後是楚原,他和古龍合作拍武俠電影。  70年代以後,電視在香港普及,武俠電視劇接著來了。
  • 1992年,徐克得罪金庸,拍了這部經典港片,創造了武俠電影的巔峰
    徐克野心之作,港片3大女神參演,這部經典武俠片,遭到金庸反對:《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丨Swordsman 2>1992年,徐克得罪金庸,拍了這部經典港片,創造了武俠電影的巔峰。而《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能夠成為經典,就是在於它對於武俠片的顛覆和創造。
  • "白髮魔女"賺票房輸口碑 華語武俠片"花拳繡腿"?
    武俠片,已經越來越淪為形式主義的包裝外殼,那些曾經打動觀眾的江湖情懷,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李安曾說,武俠片不但是中國電影獨有的特殊類型,且是個不死的類型,經常是行到窮處,又見峰迴路轉。我們很想相信這是真的,但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誕生至今,武俠片正在變得垂垂老矣,毫無生氣。
  • 我看過最好的武俠片,是發生在農村裡的一場械鬥
    武俠片在上世紀90年代也成了香餑餑,當年李連杰和成龍領銜的武打明星有多風光,可惜那一代人老了之後,吳京跑去拍《戰狼》了,王寶強跑去拍《唐人街探案》了,武俠片真的無人問津了。不誇張地說,未來的電影分類裡有沒有武俠片這個類型都很難說。
  • 姜大衛:任何刀都會生鏽,但我還想拍武俠片
    「為何你不再拍武俠片?」面對爭議和質疑,姜大衛於7月21日接受了港媒採訪,面對鏡頭,他微笑地說:「任何刀都會生鏽,任何美人都會遲暮,任何英雄都會白頭!之後,姜大衛的演藝事業一路開掛:《十三太保》、《新獨臂刀》、《蕩寇志》、《叛逆》、《刺馬》、《飛刀又見飛刀》......姜大衛和狄龍一起扛起了香港武俠片的大旗!哪怕是到1997年,姜大衛參演《雪花神劍》時,他依舊是「江湖第一快刀」,依舊是武俠片、武俠劇的票房保證、收視率靈藥。
  • 69歲張紀中給女兒做百日宴:給女兒配英雄寶劍,生活像拍武俠片
    張紀中娶了杜星霖之後整個人都開始活躍起來了,不僅僅在媒體上面開通帳號,還陪著妻子和兒女們一起秀恩愛。自從妻子杜星霖給他生下一個寶貝女兒之後,杜星霖也是頻繁露面,分享自己的女德和全家的幸福。自從女兒出生之後,杜星霖也成了大家輿論的對象,但她不怕輿論,公開聊女德與自己選擇張紀中稱他老爺的原因。12月18日杜星霖和張紀中又為女兒舉行百日宴,並且杜星霖再留詩一首,開始借平臺記錄女兒成長的點滴。
  • 金庸小說為何在武俠電影史上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三十而立的金庸創作出了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自此金庸就開始與武俠電影結下了緣分,在金庸先生剛寫小說時,就有人將其小說的故事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後來到了八九十年代是武俠片大放異彩的時期,而這時正值金庸的小說熱潮掀起了一陣武俠的龍捲風,這段時期也是金庸小說被翻拍成電影最為扎堆的一段時間,金庸的小說不斷地推陳出新,陸續被拍成各種武俠劇,據統計除電視劇之外,僅電影就有40部以上
  • 黃藥師戀上梅超風,終於有人敢拍這版金庸
    金庸老爺子晚年備受爭議的修訂版《射鵰》,讓黃藥師和梅超風之間產生一段禁忌師徒戀,這回終於有人敢拍了! 上圖:2014版《神鵰俠侶》拍了一小段師生戀 金庸好友倪匡曾說,對於金庸的修訂版,最喜歡《天龍八部》,最不喜歡《射鵰英雄傳》。
  • 金庸武俠小說十大名句盤點,網友:金庸之後,再無金庸
    金庸先生是武俠小說的名家,甚至可以說是武俠小說歷史上的巔峰作家。他一生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尤其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所代表的14部小說膾炙人口。(還有1部小說是短篇武俠《越女劍》。)金庸先生可以說是幾代人的記憶。不管是小說原著還是改編的電視劇電影,又或者是遊戲是音樂,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已經印上了金庸先生作品的深深痕跡。
  • 周星馳:我拍《功夫》前給金庸送版權費,結果金庸他送了我5個字
    說到周星馳大家也都不陌生了,在娛樂圈當中他一直都是我們非常喜歡的一位男明星,當年他在做演員的時候就非常的優秀,而且特別認真,拍攝的影視作品基本上都是大家非常喜歡的,也正是因此周星馳成為了大家都特別敬佩的一位演員,而如今的他也成為了一個非常合格的導演。
  • 豆瓣十部高分武俠電影,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武俠,你看過幾部?
    3、《東邪西毒》由王家衛執導,張國榮、林青霞、梁家輝、張曼玉、梁朝偉、劉嘉玲、張學友、楊採妮主演的武俠片,該片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講述了歐陽鋒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和黃藥師、大嫂、洪七等人的故事。張國榮把一個另類的歐陽鋒展現得極為全面。
  • 1988年 李連杰「缺席」的這部電影、堪稱內地最正宗的武俠片
    2、《黃河大俠》致敬了最早的武俠類型的影片 《黃河大俠》在劇情設計上毫不避諱暴力動作等,而主角的重情重義、堅毅勇敢,也是中國武俠片的通性。
  • 1988年,李連杰「缺席」的這部電影,堪稱內地最正宗的武俠片
    繼《少林寺》三部曲之後,1988年,導演張鑫炎再次集結班底,打造了《黃河大俠》。彼時李連杰已經成名,不再適合出演第二男主角,因為李連杰的「缺席」,淳于珊珊接替了原本屬於他的角色。雙手劍名家于承惠,黃金反派計春華,師父於海,胡堅強,熊欣欣、孫建魁、萬瓊等人,共同創作出這部內地80年代最正宗的武俠片,真正詮釋了什麼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1、唐末五代武俠片兵器庫《黃河大俠》是一部典型的武俠片,但又有真實的歷史背景。
  • 再見金庸!盤點金庸給我們留下的經典語句
    相信80後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金庸,《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作品都是武俠經典,那個時候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偷偷地將金庸的小說放到課本底下看,一部部盪氣迴腸的場面在我們腦海中浮現,讓我們崇拜那些英雄氣概,也喜歡上了金庸。
  • 出道44年演盡金庸武俠曾紅遍兩岸三地 六旬歸巢拍劇仍深受歡迎
    在1976年,顧冠忠憑藉《天涯明月刀》劇中飾演的多情子一角,開始受人注目,之後他便受到邵氏許多導演的青睞,其中由楚原執導,改編金庸、古龍名著的武俠片,大部分都會有顧冠忠的參演。在1983年顧冠忠拍攝的武俠巨製《天蠶變》在臺灣熱播,使顧冠忠迅速被臺灣觀眾熟知,次年他便接受到華視製作人的邀請,赴臺接拍《天蠶再變》,再次塑造大俠「雲飛揚」這一經典形象,劇集播出後收視更成為年度冠軍。
  • 巔峰時期整容失敗,從金庸女主到無戲可拍,張檬究竟經歷了什麼?
    但是有些女星就是整容之後,還不如從前的顏值,比如鄭爽。其實鄭爽還是很不錯的,她只是沒有當初單純的那個感覺了,而張檬則是徹底的整容失敗了,她的人生也因為整容發生了改變!說起來張檬,很多人對她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錯,她給人的感覺靈動可人。
  • 1993年,洪金寶拍了生涯最好武俠片,票房不到200萬,投資人虧慘
    在維新派和保守派之間的搖擺不定,讓我們難得在電影中看到了沒有臉譜化袁世凱。袁世凱:「國家大事,非比尋常,凡大事必有其法則,不可輕越雷池半步,便是嘗試,也要循序漸進,不要一步登天,不然將一失足成千古恨啊。」譚嗣同:「畏首畏尾,進二退一,不是大丈夫所為。」
  • 盤點林青霞演過的九部武俠片,每一個都是經典,第九個你絕對看過
    在當時,只要有她出演的影片就必然是賣座的保證,特別是她演的武俠片,更是風靡一時。本文就盤點了她演過的九部武俠片,你又看過幾部呢?一.1992年《絕代雙驕》--花無缺主演:劉德華、林青霞、張敏、吳孟達等這應該算是典型的港式商業片了,融合了喜劇、武俠、明星、惡搞等多種元素於一體。
  • 中國內地十大武俠片,精彩不一般
    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武俠片是中國人特有的類型片。早在1928年中國導演張石川便拍攝出武俠片《火燒紅蓮寺》。1949年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在香港拍攝出《黃飛鴻》系列電影,60年代張徹、胡金銓、楚原三位邵氏大導演憑《獨臂刀》、《大刺客》、《龍門客棧》、《俠女》、《多情劍客無情劍》、《孔雀王朝》等將武俠片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