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人的滿口牙齒是在28-32顆之間,世界衛生組織提倡保護牙齒的「8020」計劃,即到了80歲還能保留20顆功能牙。但在我國,不少人還沒到80歲,牙就先掉光了。尤其是近年來,許多年輕人也加入了「掉牙」的浪潮。
「40歲只剩15顆牙,女子後悔大哭!」
「30多歲小夥牙周炎晚期,全口牙留不住」
「90後姑娘半口牙被拔掉」
年紀輕輕就掉牙、爛牙的事件可是屢見不鮮。牙齒缺失不僅讓我們喪失享受美食的幸福感,對於面部容貌也是大打折扣,更可能危害身體健康。保護口腔健康,牙齒修復勢在必行,而種植牙是修復牙齒缺失的主要方法之一。
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植牙齒也像是撒種子後生長出來嗎?在9月20日全國愛牙日來臨之際,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南方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廣東省口腔醫院)海珠廣場院區種植修復科副主任醫師呂影濤,讓他帶我們走出種植牙的誤區,正確認識牙齒種植。
種植牙——人類的第三副牙齒
眾所周知,人的一生中有兩副牙齒,一是出生後六個月後開始萌發的乳牙,二是在六至十二歲期間替換掉乳牙的恆牙,此後恆牙將伴隨我們終身,一旦缺失便不可再生。然而由於齲齒、牙周炎或外傷等因素,許多人並無法讓這第二副牙齒順利完成使命。據中華醫學會調查結果顯示,我國45歲以上中老年人79%存在缺牙現象,70歲以上的老年人許多都處在缺牙甚至無牙狀態。
人老了缺牙、掉牙是正常現象?少一兩顆牙齒沒什麼關係?缺牙帶來的危害容易被人們忽視了。呂影濤指出,牙齒都是上下左右互相依連的關係,如果長期缺牙沒有修復,旁邊的鄰牙可能會往缺牙部位傾倒,對頜的牙齒伸長,久而久之,出現牙齒排列不齊的情況。
「牙齒錯亂不齊後導致咀嚼效力、咀嚼效能下降,增加胃腸道消化負擔,容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另外,缺牙對面容會帶來潛移默化的改變,由於牙齒對面部肌肉、嘴唇有支撐作用,缺牙後會導致面部坍塌顯老。缺牙後面部肌肉的長時間不當利用,如長期使用牙齒完好的一側咀嚼食物,導致兩邊肌肉不平衡出現『大小臉』。如果是門牙缺失,在嚴重拉低顏值之餘,也會影響發音,說話『漏風』。」呂影濤介紹。
隨著口腔種植技術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人工種植牙已逐漸成為牙齒缺損的首選修複方案。與「撒下種子」等其自然生長不同,種植牙的過程更像是「移花接木」。
呂影濤介紹,種植牙是指通過人工材料,如金純鈦或鈦合金等作為種植體植入到骨組織內,來支撐和固定上部牙修復體的一種缺失牙修複方式。它具有不磨損鄰牙、較好發揮咀嚼功能、外形自然、安全穩定不易脫落、使用壽命長等優點,被稱為「人類的第三副牙齒」。
種植前:人人都適合種牙嗎?
對於有牙齒缺損的人來說,種植牙基本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但牙齒種植並非說種就能種。呂影濤指出,在種植手術前一般會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評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狀況,如存在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出血性疾病或處於急性期的傳染病等患者,並不適合進行牙齒種植;二是評估手術的複雜程度,老年人伴有輕度的全身性疾病,只種植一兩顆牙齒問題不大,但一次性種植十幾顆牙齒則大大加重手術難度和風險;三是評估患者的口腔情況,如缺牙區的骨量、牙齒種植空間等。
由於亞洲人種前牙區骨量較薄,當患者在術前通過CT檢查時發現骨量不足,可以通過骨增量技術從口腔或其他部位取骨移植,或者使用人工骨材料植入在骨缺損的區域,改善口腔內種植環境,就好比先給「種子」提供富含營養的土壤條件,幫助牙齒種植穩固根基。
種植時:種牙過程到底怎麼樣?
「種植牙分為三部分:螺紋種植體、中間部件和牙冠,牙冠靠螺絲和粘接劑固定在中間部件上。」呂影濤介紹說,種植牙手術並非一步到位,常分為多期進行。一般先預備種植體窩洞,即使用不同等級的鑽頭取孔,鑽頭由細到粗逐級遞增,直至出現與種植體直徑大小相匹配的洞孔。種植體直徑一般在3-5毫米之間,洞孔預備後即可放入種植體,將種植體螺紋部分埋進骨頭裡,縫上牙齦,便是完成了種植牙的第一期手術。
「種植體一開始植入骨內後並不牢固,需要與骨結合。這也是牙科醫生在不懈探索和研究後,發現用純鈦、鈦合金作為人工牙根材料能與骨緊密結合,起到支撐牙齒的作用。」
種植體與骨結合往往需要3-6個月時間,這與患者的骨密度有關,一般上頜骨密度較差、疏鬆,需要等待6個月左右時間,下頜骨密度較大,一般3個月後即可開始第二期手術。裝上牙冠後,一個完整的種植修複流程才算是完成。
種植完:如何減輕術後反應?
在骨頭上鑽孔打洞加螺絲釘,不少人聽起來牙口一緊,酸爽感湧現。不過現在麻醉技術十分發達,可以將疼痛感降至最低,免去了患者的擔憂和恐懼。
呂影濤表示,種植牙手術一般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除非是全口種植或一次性種植十幾顆牙齒的「大手術」,才有可能考慮在住院部全身麻醉完成。注射麻醉劑後,患者基本沒有痛感。當術後麻藥效果退去,患者的術後反應輕重主要與種植牙的數量及手術的複雜程度相關。
「種牙顆數越多,手術越複雜,創傷越大,術後反應越重。如果是種植單顆牙,由於手術創傷小,術後反應一般較輕,可能比拔智齒的創傷更小,痛感更輕。對於術後出現的腫脹、疼痛反應,醫生往往會常規開取消炎止痛藥物幫助緩解症狀。當然,種植牙手術也是有風險的,如果術前風險評估不到位或術中操作不當,極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術後大量出血、擊穿上頜竇或損傷神經等嚴重併發症,但一般在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及規範專業的操作下可以避免。」
雖然鑽孔開洞看起來像是器械維修,但呂影濤感慨,種植牙手術更像是「精細活」,也是一項「微創手術」。因為鑽頭逐級備洞後,不是硬把骨頭鑿洞或硬把種植體擰進去,所以並不會有過大的創傷。
種植後:如何延長種植牙的使用壽命?
種植牙術後,不少網友最為關心的是牙齒的使用壽命。對此呂影濤表示,對於種植牙的具體使用壽命並沒有十分明確的數據統計,但有報導稱最早接受種植的一個瑞典人,在1965年植入一顆種植牙後,直到2006年去世時,種植體使用了41年依然完好無損。
當然,種植牙的使用壽命因人而異,種植在骨裡的種植體一般不容易出現問題,上部的牙冠由於在口腔中長時間受力,有可能會出現種植牙冠脫落、螺絲鬆動等問題,但及時複診可以修理。呂影濤肯定說,「只要骨頭沒有發生吸收,種植體可以長期留存在口腔內。」
為了延長種植牙的使用壽命,呂影濤提醒,在術後儘量做到以下4點:
1、飲食上儘量避免咬合過硬的食物,如骨頭、殼類海鮮,因為種植體周圍沒有神經,無法感知力量,容易咬裂、咬崩種植體而不自知;
2、注意口腔衛生,使用牙線、衝牙器協助清潔牙齒;
3、定期複查牙齒,每年檢查一次牙冠是否完好,種植體周圍骨頭是否穩定;
4、建議戒菸戒酒,因為吸菸酗酒容易誘發牙周炎,導致牙周骨量喪失,牙床骨密度與種植體的持久性息息相關。
責編:麥瓊璇
通訊員:李桂花
本文指導醫生:呂影濤南方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廣東省口腔醫院),種植修復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導師,口腔頜面外科及種植修復專家,主要從事齒槽外科及種植修復等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臨床擅長:1.微創種植牙;2.微創拔牙;3.各類骨增量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