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原標題:資產減值潮暗湧
作者:王宗耀 周月明
長期以來,因眾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很多上市公司的資產是明顯被高估的,而資產價值高於真實價值也導致了二級市場股價的虛高,一旦經濟、技術或者法律等環境以及資產所處的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就需要相關公司進行資產減值壓力測試,出現減值跡象時就需要計提一定的資產減值準備。過高的計提,對當期的業績會明顯帶來負面影響。關於這一點,A股公司2018年發生的商譽減值大潮就是一個最直觀的案例。那一年,僅商譽減值一項就吞蝕了上市公司利潤1664.13億元,很多企業因商譽減值一事出現了大幅虧損,導致股價暴跌。
近期,在新《證券法》落地下,處罰力度的大幅提升讓投資者擔心,很多經營乏力的公司很可能在2019年年報中再次出現資產大幅減值跡象,一旦成真,則股價出現暴跌風險難免。
隨著時間推移,在2019年年報正式發布前夕,有多家公司發布了業績預虧公告,原因就在於,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拖累了當年業績表現。如此的公告內容著實讓人心驚肉跳,回顧2018年年報發布期間,上市公司因商譽大幅減值一事而發生的股價突然跳水甚至連續跌停現象,至今仍歷歷再目,很多投資者因此損失慘重。如今,就在上一輪資產減值潮帶來的傷痛還未平息下,新一輪資產減值潮到來的跡象開始顯現,對於大多數投資人來說,若不仔細觀察,一不小心就很可能踩雷其中。
近期多家公司發布資產減值公告
統計數據顯示,在目前已經預告2019年度業績下滑或虧損的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在近期發布了資產減值公告,涉及金額多達數億甚至數十億元。
2019年12月10日,海正藥業發布公告稱,根據評估和測試結果,公司部分資產存在減值的情形。其中,對公司研發項目開發支出轉費用化處理4.12億元及計提外購技術相關無形資產減值準備1.02億元;對公司在建工程/固定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9.41億元;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74億元。
12月20日, 眾應互聯發布《關於公司業務經營行業環境趨勢影響相關的提示性公告》,公司預計MMOGA與彩量科技在合併層面共計產生商譽減值計提金額約在10億元至13億元人民幣區間,無形資產減值計提金額約在2000萬元至4000萬元人民幣區間(最終減值數據以會計師事務所年度審計的數據為準)。
12月21日,大唐發電發布《關於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稱通過採取必要的減值測試和評估,擬對大唐國際母公司和內蒙古大唐國際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再生資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計提必要的減值準備,將減少公司2019年母公司淨利潤約7.5億元,減少公司2019年合併口徑利潤總額約12.58億元,減少合併財務報表中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約12.58億元。
2020年1月7日,東華軟體發布《關於2019年度業績預告暨商譽減值風險提示的公告》稱,根據公司被投資單位或形成商譽資產的實際經營情況以及其行業政策、競爭格局等綜合影響因素,公司判斷因收購資產產生的有關商譽存在減值跡象,預計本期計提的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為3億至4億元。
……
在多家上市公司金額不一的資產減值公告扎堆湧現下,二級市場上部分公司的股價在公告前後出現了明顯波動,而最新的減值公告發布也恰恰說明股價波動的原因。基於此,《紅周刊》記者特以海正藥業、眾應互聯、慈星股份、華東科技四家公司為例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對這四家公司的分析,找到這些公司資產出現大幅減值的背後原因,讓有心的投資者能夠提前規避掉類似風險。
眾應互聯:商譽佔淨資產比例高達155.15%
半年報中不承認也不計提商譽減值,三季報中仍然我行我素,然而時隔不久就一次性進行大幅商譽減值計提,如此情況難免讓人懷疑眾應互聯是否在為2019年業績「大洗澡」做準備。
2020年1月7日,眾應互聯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通過了《關於公司子公司對外提供反擔保的議案》,從該議案內容來看,眾應互聯將子公司香港摩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香港摩伽」或「MMOGA」)作為反擔保物質押給北京海澱科技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下稱「海科擔保」),由該擔保公司為其定向融資工具系列產品提供最高額1億元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此議案尚需提交股東大會審議。從表面來看,這似乎只是一項為融資擔保的議案,但實際上,這與其近期出現的資產減值、資金鍊危機的爆發不無關係。
2019年12月23日,眾應互聯發布了《關於公司業務經營行業環境趨勢影響相關的提示性公告》,在該公告中,眾應互聯預計,2019年子公司MMOGA與北京彩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彩量科技」)在合併層面共計產生商譽減值計提金額約在10億元至13億元人民幣區間,無形資產減值計提金額約在2000萬元至4000萬元人民幣區間(最終減值數據以會計師事務所年度審計的數據為準)。其中該公司所提到的子公司MMOGA,便是上文中其作為反擔保物質押給海科擔保的子公司香港摩伽,另一家子公司彩量科技,則正是其當初使用定向融資工具融資所收購的標的公司。此次眾應互聯資產出現的巨額減值,便是幾年前高溢價併購這些公司所埋下的「雷」。
2015年,眾應互聯突然併購了主營業務專門為正版授權/註冊碼及遊戲虛擬物品提供相關交易服務的聯網B2C電子商務中介平臺MMOGA的100%股權,並剝離了其原來的經營業務。當時的收購價格為21.84億元,相比標的公司當時淨資產增值3463.02%。收購完成後,眾應互聯當年確認了19.36億元商譽,同時無形資產(商標、域名)也增加了7897.51萬元。如此高溢價的併購,現在從MMOGA的業績預測和實際完成情況來看,這筆交易對於眾應互聯來說是「虧大了」。
因為按照當時併購時相關方做出的業績承諾,目標公司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的承諾淨利潤分別不少於2759.9萬歐元、3946.66萬歐元和5643.72萬歐元,實現連續三年每年同比不低於43%的增長。可實際情況呢?
根據眾應互聯披露的信息來看,2015年,MMOGA經審計淨利潤為2753.85萬歐元,折合人民幣1.90億元,比當年的業績承諾金額少了6.05萬歐元,也就是說,這一年雖然沒有完成業績承諾,但好在差額不大;2016年,MMOGA經審計淨利潤為3443.56萬歐元,折合人民幣2.53億元,比當年的業績承諾金額差了503.1萬歐元,當年並未能完成業績承諾;而2017年度MMOGA實現淨利潤為3312.38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為2.53億元,較之2017年度業績承諾淨利潤差了2331.34萬歐元,當年不但沒有實現業績承諾中承諾的43%的增長,反而相比2016年出現小幅下滑。顯然,在整個業績承諾期,MMOGA的實際經營業績均偏離了眾應互聯的預期,其並未完成業績承諾,從業績預測的角度來說,這項收購是失敗的。
實際上,對MMOGA的併購僅僅是其一系列收購動作的開始,2016年到2017年,公司以5億元的價格購買了持有微屏軟體28.00%股權的上海能觀投資管理合夥企業,形成了2.27億元的商譽;以自籌資金4.7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主營業務為iOS領域的移動遊戲全案策劃和移動大數據流量分發的彩量科技100%的股權,形成3.95億元的商譽。
就在當時一系列收購計劃的背景下,2017年眾應互聯總計發行不超過人民幣5億元,額度可循環使用的非公開發行定向融資工具誕生,而這正是前文子公司對外提供反擔保的議案的項目。
通過一系列的高溢價併購,眾應互聯商譽得到大幅增長,然而風險也在悄然降臨:2017年,因MMOGA業績未達預期,當年期末,眾應互聯便計提了2.07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即使如此,該公司當期的商譽金額依然高達21.29億元,有意思的是,當時該公司合併報表中的淨資產也不過13.72億元,這意味著其商譽佔淨資產的比例高達155.15%。如此高的比例,在A股上市公司中實屬罕見,這就為眾應互聯2019年巨額資產減值埋下了「地雷」。
此前高溢價收購的MMOGA在三年業績承諾完成後,2017年雖然計提了大量商譽減值,但2018年的業績仍然沒有太大的提高,其當期實現利潤2.75億元,比上年僅增長了8.7%,而彩量科技2018年雖然完成了業績承諾,但業績完成率也僅有107.09%,並不算高。
2019年,從眾應互聯披露的中報來看,其營收和利潤均出現明顯下滑,其中營業收入下滑了21.43%,扣非後歸母股東淨利潤更是下滑了31.98%。如此狀況下,眾應互聯並未對商譽計提減值,而令人不解的是,即使在被監管機構問詢的情況下,其依然認為其不具備大額減值的完整條件。在給深交所2019年半年報問詢函回覆中表示,「截至半年報披露階段,尚不具備完整條件和確實依據明確判斷可能存在大額商譽減值計提的情形。」2019年三季報時,公司收入和利潤下滑幅度進一步加大,但其依然未計提商譽減值。
就在投資人認為其2019年不會計提商譽減值的時候,公司卻突然於2019年12月23日發布公告稱,預計MMOGA與彩量科技存在大額商譽減值計提的情形,給出的解釋理由是:2019年以來全球遊戲虛擬物品行業受到各方面嚴峻挑戰和制約,其中行業綜合採購成本不斷攀升、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及現金流周轉水平普遍下滑、採購交易規模及採購支持業務有所縮減、行業促購的傳統獎勵措施削減或取消,導致MMOGA的2019全年盈利情況受到影響,預計MMOGA將計提商譽減值金額在8億元至10億元人民幣區間,無形資產減值計提金額約在2000萬元至4000萬元人民幣區間;而子公司彩量科技受政策、網際網路廣告行業格局分化、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及現金流周轉水平普遍下滑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彩量的移動大數據流量分發及移動遊戲運營服務仍受到嚴峻挑戰和制約,2019年下半年新開拓的保險公司及銀行客戶也尚未到達預期,預計彩量科技全年盈利規模受到顯著影響,進而可能存在大額商譽減值計提的情形,預計商譽減值計提金額約在2億元至3億元人民幣區間。
半年報中不承認也不計提商譽減值,三季報中仍然我行我素,然而時隔不久就一次性大幅商譽減值計提,如此情況,難免讓人懷疑眾應互聯存在業績「大洗澡」動機?
更為嚴重的是,根據其2020年1月4日披露的訴訟進展的公告,因為輸了官司,北京易迪向法院申請對其強制執行,其中四項強制執行金額分別為2.14億元、1.94億元、2.14億元和1.43億元,雖然其在公告中表示,「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於2019年12月17日共同來院,表示已經達成執行和解且需長期履行,申請執行人北京易迪申請終結本案執行。」然而,若其在履行執行和解方案期間若未能達到北京易迪的要求,則北京易迪依然可以向法院申請恢復執行。
目前來看,上市公司的資金鍊狀況並不樂觀。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其帳戶上的貨幣資金餘額僅有7015萬元,而上述訴訟案件截至2019年度9月底累計已確認金額就高達1.8億元,如果其未按判決書要求履行各項還款義務,則每延期歸還一日均需額外支付相關利息費用就高達11.25萬元。
從眾應互聯三季報來看,其目前還存在7.41億元短期借款和5億元一年內即將到期的非流動負債,而作為一家商譽佔淨資產比例超高的公司,在2019年計提大額商譽損失後,即使淨資產不為負,恐怕也所剩無已了,因此,上市公司如何償債的問題是很令人擔憂的。
慈星股份:一邊發放超額獎勵,一邊進行資產減值
在2019年半年報和三季報中,慈星股份均未提及商譽減值的事情,可到了年末最後一天突然公告要大額計提商譽減值,如此行為難免讓人懷疑,其很可能是在玩業績「大洗澡」的套路。
慈星股份也是一家資產突然減值的公司。2019年12月31日,慈星股份踩著2019年的尾巴突然發布了一則風險提示公告。其表示,結合公司移動網際網路業務的實際經營情況及行業政策變化等影響,公司判斷因收購杭州優投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杭州優投」)及杭州多義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多義樂」)存在大額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的跡象。受此消息影響,該公司股票當日呈現一字跌停,股票價格也在2019年達到了歷史最低價位。
慈星股份主要從事針織機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智能針織機械設備,以電腦針織橫機和電腦針織鞋面機為主,從財務數據來看,2016年到2018年,其營業收入均有增加,然而其淨利潤則從2018年到2019年三季度開始出現下滑,其中2018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滑42.26%,2019年三季度,下滑幅度則高達70.28%。實際上伴隨其業績下滑的便是其資產的大幅減值,根據三季報來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其總資產由2018年的54.9億元,減少到50.03億元,總資產減值幅度為6.24%。
當然,如果僅是總資產小幅度的減值,對於公司的長久發展影響是有限的,至少不會「傷筋動骨」,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根據其2019年年底發布的風險提示公告,2019年年報中,預計杭州優投和多義樂兩家公司計提減值準備金額高達6億元,存貨減值損失為1億元左右,計提上述減值準備將導致公司產生巨大虧損,預計虧損金額在7.2億~7.25億元。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2019年8月30日,慈星股份還曾發布《關於實施超額業績獎勵的公告》,因為多義樂公司和杭州優投超額完成業績,分別對其經營管理團隊獎勵了285萬元和154萬元,獎勵公告發布僅4月餘,同是上述兩家公司,這邊剛剛獎勵,那邊就要大幅計提商譽,如此反差情況,怎麼看都像是一場「兒戲」。更何況,在2019年半年報中,慈星股份還曾披露,2019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7157萬元,而2019年三季報中,其盈利空間雖然有所收窄,但實現的淨利潤仍然有5080萬元,而就在距其三季報發布時間僅僅過了兩個月,該公司就又是大額計提商譽,又是大額計提資產減值,導致資產大幅縮水。
本次大額計提商譽的多義樂和杭州優投均為慈星股份2016年收購的公司。當時,慈星股份動用了4億元的高溢價收購了淨資產也不過1618萬元的多義樂,當年新增商譽3.34億元。動用6億元價格收購淨資產為1296萬元的杭州優投,形成商譽5.28億元。
在兩次交易中,慈星股份分別與兩家公司的原股東籤署了業績承諾。其中,多義樂方面,根據協議,該公司100%股權所對應的淨利潤(指合併報表口徑下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在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分別不低於3000萬元、4500萬元、6750萬元,若其未實現上述業績承諾,則需以現金方式做出補償;如果業績承諾期間,該公司實際實現的淨利潤總和超出承諾淨利潤之和,則將超出部分淨利潤的50%獎勵給多義樂的經營管理團隊。然而根據慈星股份後來披露的信息來看,該公司的實際業績完成率分別為108.75%、146.23%和73.74%,三年綜合計算,超額完成了業績承諾。
杭州優投方面,其100%股權所對應的淨利潤(指合併報表口徑下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在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分別不低於4000萬元、6000萬元、9000萬元,未完成業績的補償方式及和超額完成業績的獎勵方式與多義樂相同。據慈星股份披露的信息來看,在以上三年中,杭州優投實際業績完成率分別為103.71%、114.43%和92.17%,其三年業績合計也超額完成。
然而可疑之處在於,為何剛剛完成業績承諾,且在2019年半年報和三季報中,慈星股份均未提及商譽減值的事情,可為何到了年末最後一天,卻突然發布公告要大額計提商譽減值呢?如此行為難免讓人懷疑,其很可能是在玩業績「大洗澡」的套路。
慈星股份異常的行為也引起了交易所的注意,就在其發布《關於2019年年度預告暨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風險提示性公告》的同一天,深交所向其下發了問詢函,根據慈星股份給出的回覆,從杭州優投分季度經營業績情況來看,2019年前三季度其營業收入下降5.65%,雖然有所下降,但降幅並不算大,其當期的毛利率仍然高達40.20%,而當期,該公司還創造了4119.79萬元的淨利潤。而多義樂2019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下降幅度為16.75%,而毛利率則高達40.25%,杭州優投還略高,與此同時,其當期創造的淨利潤也有2162.97萬元。
一邊是給管理層進行業績獎勵,另一邊則出現業績變臉,這種巧合的合理性是令人懷疑的,更令人驚異的是,就在標的公司業績小幅下滑下,慈星股份卻一次性大幅計提了商譽,如此行為顯然讓人奇怪,明顯不符合資產減值會計準則。
此外,根據慈星股份在2019年最後一天發布的風險提示中披露,其2019年預計的存貨減值損失高達1億元左右。而根據其披露的數據,2018年其庫存商品和原材料兩項的存貨原值為7.74億元,而想要的跌價準備計提金額為1.6億元,但到了2019年三季度,其庫存商品和原材料兩項的存貨原值減少到7.02億元,其預計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反而增加了2.58億元,那麼其2019年突然一次性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又是否合理呢?
對此,慈星股份在給深交所回復函中給出的解釋是,2019年電腦橫機行業出現大幅下滑,市場競爭加劇促使公司電腦橫機的機型更新速度加快等因素導致公司產生較大的存貨減值損失,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如電腦線路板、電子元器件等出現老化;新機的不斷推出,使原有產品的售價處於下降的趨勢,壓積、銷量少的產品市場售價更是大幅下降。
然而,這樣的解釋是缺乏說服力的。在回復函中,慈星股份披露了其2018年和2019年三季度的庫存商品及原材籵構成情況,以及2018年相應存貨的計提金額和2019年預計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根據核算不難發現,2018年存貨跌價佔比20.66%,而2019年預測跌價佔比則高達36.80%(2019年存貨原值按照三季度數據核算),如此大幅度的提高並不合理,要知道,在2019年半年報中,慈星股份對原材料跌價準備的計提金額為9047萬元,而其原材料原值為4.03億元,跌價準備計提比例僅為23.32%,其行業競爭不僅僅出現在下半年,為何中報中沒有大幅計提,到了年末才大幅計提呢?
從具體項目來看,除了庫存商品橫機外,其他存貨的計提比例全部大幅度高於2018年,就拿橫機類原材料來說,其2019年三季度末此類原材料存貨金額竟然與2018年末相當,不過此類材料的跌價計提比例則從17.12%大幅提高到了42.47%,而根據其回復函中的解釋,「2019年推出STG 三代、一線成型電腦橫機等產品,產品升級方面推出了無廢紗起底板、智跑式紗嘴等功能,同時傳統電腦橫機已比較成熟,售後市場對零部件的需求除易損件外有一定下降,將大部分庫存零部件用到售後市場的可能性較小。」既然其2019年已經在研製新產品,而且明知橫機類原材料後期應用可能會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其為何2019年還花費巨額資金大量購買此類原材料呢?而事坦格(STG)類原材2019年三季度存貨金額更是遠高於2018年,這說明其2019年同樣在大肆購進被自己認為沒什麼用的「事坦格類原材」,既然如此,其增加此類原材料計提比例就不合乎情理。
先不惜成本高溢價進行併購,等到業績承諾一完成,不但此前併購的大額資產業績大幅變臉,還不顧標的公司尚在盈利的事實一次性大額計提商譽,同時連公司的存貨也一反常態地大肆計提跌價準備,這樣的「套路」在A股上市公司中並不罕見,無非是前期一次性將公司能夠計提的損失和可能出現的風險都處理掉,這樣就提前減少了未來年份的成本,能讓未來業績顯得更加漂亮,然而這種財務「洗大澡」的行為屬於典型的利潤操縱,並不利於A股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海正藥業:突然「瘦身」,玩轉財技
在管理層大換血之後,海正藥業新的目標就變成了 「瘦身、聚焦、關注股東權益和員工利益」,而在此目標之下,大量砍掉了研發項目和早已佔比過高的在建工程以及固定資產。
每到年報大考逼近之時,「黑天鵝」的數量就愈加增多,對於醫藥板塊而言,2018年出了一個輔仁藥業,而2019年則變成了海正藥業。
2019年12月11日,海正藥業發布公告稱,「將4.12億元的研發開支進行費用化處理,同時分別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損失1.02億元、在建工程及固定資產減值損失9.41億元,此外另計提存貨跌價損失2.74億」。這一系列操作將令海正藥業2019年的淨利潤共減少17.28億元,要知道,截至2019年三季度,其歸母淨利潤只有12.55億元。
公告一出,資本市場一片譁然,監管層也火速下發問詢函。2019年12月25日,海正藥業回復了相關問詢,然而就問詢函回復以及近幾年財報來看,其突然大幅計提還是存在很多疑問的。
在2019年12月25日發布的問詢函回復公告中,海正藥業較為詳細地披露了費用化處理以及各項減值的具體構成,但《紅周刊》記者翻閱後發現,這些減值或費用化處理都顯得過於「突然」。
其中,開發支出費用化4.12億元,有3.27億元是因為突然終止了20個研發項目。《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在這20個研發項目中,很多早在2010年至2013年就已立項,2015年左右已進行資本化處理,且2018年還在正常推進。但這些項目在2019年卻突然終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正藥業披露的終止原因分析中,很多項目早在2019年初就有終止意向,不過2019年一季報、中報、三季報都未大量對這些開發支出做費用化處理。
除開發支出突然大量費用化之外,還有9.41億元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的計提損失。這其中很多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與突然被終止的研發項目一樣,也是啟動了很多年,且幾乎已經完成。比如二期生物工程項目以及配合其生產的1500萬支注射劑的生產項目,其中二期生物工程項目早在2016年就完成了80%,2018年已完成87%,而1500萬支注射劑項目更是早在2016年就已經完工98%,但這兩個項目卻在2019年以「根據試生產工藝的實現結果,判斷其原料藥生產工藝難度極大,成功率很低」為理由終止,按理說按照這兩個項目的完成進度,早已應該進入試生產階段,為何2019年才突然出現這一情況呢?
這一突發性同樣表現在海正藥業的存貨減值中,單從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上半年,存貨跌價損失還為-2345萬元,但截至2019年底,就變為2.71億元,這其中,有的藥品存貨突然大幅降價銷售,有的突然出現質量問題,有的則突然過了有效期但之前的財報中卻並未提及。
從這些跡象來看,海正藥業此番操作令人充滿疑惑。而這些操作也令海正藥業2019年底突然冒出了17億元的「雷」,要知道的是,直至2019年三季報,海正藥業的資產減值損失還為-3556萬元,在2018年也不過1.64億元,開發支出費用化更是很少提及。僅過去一個季度,卻突然大變臉,這不禁令人好奇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若想理解這場突如其來的爆雷,就不得不回溯海正藥業的發展情況和近期變動。從財報可發現,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海正藥業的扣非歸母淨利潤已經連續虧損5年。要知道,在2015年之前,海正藥業曾與全球最大藥企美國輝瑞藥業合作,一時之間「風光無限」,2014年營收甚至一度突破百億大關。但自2015年其與美國輝瑞產生嫌隙之後,業績就一落千丈,曾經的輝煌也難以再現。在業績虧損的這幾年中,海正藥業的債務逐漸加大,截至2018年,短期借款已增至56.83億元,長期借款為25.18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66.24%。就在這樣的局勢之下,2018年末,前董事長白驊辭職,現任董事長蔣國平於2018年11月正式接手海正藥業。
然而也就是這次的「新官上任」,加速了海正藥業的突然爆雷。因為在此番管理層大換血之後,海正藥業新的目標就變成了「瘦身、聚焦、關注股東權益和員工利益」,在此目標之下,大量砍掉了研發項目和早已佔比過高的在建工程以及固定資產(截至2018年,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佔總資產比例已近6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官上任」之後,海正藥業還賣掉了子公司海正博銳58%股權,並因此獲得了12.74億元的投資收益,這筆買賣也令海正藥業2019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達到12.55億元,同比暴漲175倍。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股權騰挪正好為海正藥業的大筆資產減值和開發支出費用化提供空間,不至於到年底業績太過難看。但是,儘管如此,海正藥業此次賣資產以及突如其來產生的「雷」就真的合理麼?在此次「大減肥」之後,海正藥業真的就能夠從此輕裝上陣麼?
首先從賣資產這件事來看,海正藥業此次賣掉了海正博銳一半股權。《紅周刊》記者通過海正博銳資產評估報告看出,海正博銳於2019年1月剛成立,2019年1~4月營收5317萬元,淨利潤虧損832萬元,但就是這樣一家剛成立不久,且淨利潤還在虧損的公司,到2019年6月就能賣出12億元,如此高價實在令人質疑。而交換出去的,又是否包括了對於海正藥業其他相對重要資產呢?這一點從海正藥業的問詢函回復公告中也可略見一二,據公告,海正博銳已獲發阿達木單抗藥品的註冊證,《紅周刊》記者了解到,阿達木單抗藥品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海正阿達木定價1150元/支,將成為醫保產品。這也意味著,海正藥業確實將一塊兒不錯的利潤讓了出去,若自身經營沒有埋下較多「雷點」,這些利潤本可自己獨享,不必為他人做嫁衣長裳。
除此之外,無論如何對衝,如此密集地終止研發項目、減值固定資產和存貨,都意味著海正藥業在此前的經營中埋下了不少雷。
比如此次終止的項目中佔比金額最大的AD35項目。此項目2008年就已立項,累計研發投入高達9711萬元,截至2019年10月,開發支出餘額還有6731萬元。但查看AD35相關資料,可發現這是一種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要知道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全球各大藥企已推出的123種藥物中沒有1種能夠治癒此病,這意味著海正藥業的此項研發很有可能無疾而終,最後變為「必定浪費掉」的錢,但是,2015年海正藥業就將此項研究的開發支出做了資本化,隱藏了此項開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自己的利潤空間。
除這類「隱藏開支」的開發項目之外,海正藥業也通過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做了不少調節手段。據公司財報,自2014年起,海正藥業在建工程就常年維持在50億元左右,且固定資產逐年攀升,至2018年已高達77億元。但就在這龐大的工程項目之中,有一些項目常年處於在建階段,且工程進度已完成99%,但仍未轉固定資產(據2019年中報,19個在建工程中4個屬於此類情況)。這樣做當然也會為海正藥業帶來不少好處,首先在建工程不轉固定資產就不需要計提折舊費用,此外,不轉固定資產,這些在建工程建設過程中借款產生的利息就可以資本化,無須計入財務費用之中。
由此可見,在此番密集終止開發項目和大量減值之前,海正藥業確實存在不少「引爆點」,但問題是,經過這次減值,海正藥業之後能否真的將雷排「乾淨」呢?是否還留存這類「不靠譜」的研發項目以及常年不轉固定資產的在建工程呢?
《紅周刊》記者對照海正藥業此次的減值公告和2019年上半年年報,發現該公司仍有幾個工程進度多年在99%的項目不在減值的行列,比如富陽製劑出口基地建設項目,截至2019年上半年金額達到5.99億元,又比如動物保健品及出口製劑項目,截至2019年上半年金額也已達到7574萬元。
如此情況看,這些在建工程未來會否繼續在「恰當的時機」繼續爆雷,存在諸多未知數,它們的存在,或許仍是海正藥業資產減值暗藏的引爆點。
華東科技:「狠心」減值過於突兀
2019年前三季度也並未體現出要大幅減值的跡象,而到了年底,卻突然披露減值56億元,如此巨大變化實在有些突兀。
2019年12月30日,A股上有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資產減值的計劃,其中,數額最大的是生產液晶屏的華東科技。
據公司公告稱,其「擬對子公司南京中電熊貓平板顯示科技公司計提資產減值56.56億元(下稱『中電熊貓』),預計減少公司2019年利潤總額56.56億元,歸母淨利潤32.6億元」。要知道的是,截至2020年1月9日,華東科技的總市值才約為95億元左右,光是此次減值,就減掉了其市值的一半多。
減值公告一出,就引起市場和投資者的密切關注,子公司中電熊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此時突然大幅減值?華東科技這樣的做法是否合理,是否有藉此業績「大洗澡」之嫌?
關於計提資產減值的原因,華東科技解釋稱,「2019年度液晶面板行業出現產需不平衡,部分產品售價最大跌幅達30%;此外,由於面板市場供給過剩等原因,預計液晶面板價格短期內難以大幅回升」。不過,《紅周刊》記者翻閱華東科技及此次減值對象中電熊貓近幾年的業績,發現其經營早在2019年之前就出現問題,並不是突發跡象。
財報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華東科技扣非歸母淨利潤已開始虧損。或為挽救自己長期經營不善的局面,華東科技於2015年開始投身面板行業,而此次的業務轉型與本次資產減值的主角中電熊貓有很大關係。
中電熊貓作為華東科技的子公司(華東科技佔股57%),經過3年的建設,2015年開始投產,總投資額高達289億元。隨著其投產,中電熊貓很快就變成了華東科技營收增長的主力,在2016年中,華東科技總營收為15.76億元,而中電熊貓則佔了7.4億元。截至2018年,中電熊貓的貢獻已佔到78.9%。
然而,即使如此,中電熊貓並沒有成功挽救華東科技的業績,反而逐漸變成了華東科技新的拖累。在其投產後沒幾年,受全球面板市場價格下跌的影響,開始出現虧損。財報顯示,投產後第二年(2016年)是中電熊貓淨利潤最高的一年,達2.61億元,而此後便一路下滑,至2018年時,已出現巨額虧損。據當年年報,中電熊貓營收近50億元,淨利潤虧損高達約15億元。進入2019年,這一虧損局面並沒有改變,面板價格進一步下跌,這讓中電熊貓虧損金額越來越多,上半年淨利潤虧損高達15.6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中電熊貓最初虧損時,華東科技也曾收到較多的政府補貼,累計金額高達11.08億元。不過到了2019年,政府補貼金額突然大幅削減,全年僅在2月底獲得一筆303萬元進口貼息補助。
從以上業績可看出,自2018年起,中電熊貓已經出現大幅虧損,但當年華東科技的資產減值金額才僅為3.24億元,且大部分為存貨跌價損失。即使到了2019年前三季度也並未體現出要大幅減值的跡象,然而到了2019年底,突然披露減值56億元,如此巨大變化實在有些突兀,如果要減值更應該從業績大幅虧損的2018年就應開始,而不是2019年突然發生。
細看華東科技2019年12月30日發布的減值公告,其所披露的減值具體構成也有多處令人費解。據減值公告,本次資產減值的範圍為平板顯示8.5代TFT-LCD生產線項目所對應的資產,其中佔比最大的是固定資產中的設備,金額達到48.8億元,此外,房屋建築物、無形資產(標註為其他,具體項目未知)分別減值都超過3億元。
要知道,中電熊貓項目自2012年啟動,2015年才開始投產,至2016年11月總體設計才完成。據其2019年半年報披露,機器設備的折舊年限為8~17年,但目前據2016年11月僅過去3年,按理來說,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房屋建築物等都應比較新。此外,《紅周刊》記者翻閱2019年半年報固定資產項目,查看到機器設備上半年並沒增加減值金額,且期初金額也僅1205萬元,然而到年底,設備減值金額就增至48.8億元,很顯然是讓人很難理解的。
除此之外,華東科技在減值公告中還提到,此次減值的是8.5代TFT-LCD生產線項目,但《紅周刊》記者通過百度查看到,在2019年8月,中國第一條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產線才剛剛點火建成,而此時華東科技卻將其8.5代TFT-LCD生產線大量減值了,那麼,如此情況就需要公司披露更多信息解釋減值的這條生產線具體產品是什麼,為何玻璃基板的生產必要性這麼強,而華東科技的產品就不再需要了呢?
整個中電熊貓投資高達289億元,自2015年投產開始至2019年上半年,中電熊貓給華東科技帶來的營收總共為131億元,淨利潤虧損約26億元,也就是說,投入了這麼多錢並沒有給其自身帶來什麼好處。
問題在於,沒生產幾年就減值56億元,佔投資總額的20%左右,如此情況是否為一個巨大的浪費呢?這又是否意味著在當初建設中電熊貓時,生產設備等項目並不值這麼多錢,投資金額虛高,名不副實,正好藉此機會一番「大洗澡」而消除隱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