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2020年減值壓力依然不小。
從「人造鑽石大王」到A股「變臉王」,豫金剛石(300064.SZ)2.46萬戶股東「一夜無眠」。
4月3日晚間,豫金剛石公告,將2019年業績預告進行修正,預計2019年淨利潤由盈利8040.34萬元修正為虧損51.5億元。截至目前,豫金剛石總市值為35.3億,上市公司共涉及45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4.3億。而就在豫金剛石發布業績預告不久,深交所又一次「閃送」關注函。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截至目前,約有50家上市公司的2019年年報出現業績「變臉」。不完全統計,2019年年報業績下修幅度最大是豫金剛石,從盈利8000多萬到虧損51.5億,堪稱「變臉王」。
除豫金剛石外,天廣中茂(002509.SZ)也出現了巨額「變臉」,從虧損1.81億至3.16億,修正為虧損21.6億至30.5億,虧損額直接翻十倍。
值得一提的是,有私募人士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雖然國內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不容樂觀,今年底到明年初的商譽壓力測試可能還是會指向一個方向——更大力度的減值。
訴訟纏身、各項計提50億
截至目前,豫金剛石報收2.93元/股,總市值35.32億。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年末,豫金剛石股東戶數為2.46萬戶,人均持股2.46萬股,約為7.2萬元。
隨著一紙業績修正公告,豫金剛石的2萬多中小股東如遇「大雷」。
第一財經注意到,豫金剛石此次的業績預告及業績快報修正後披露的經營業績與公司在2020年1月18日、2020年2月29日披露的業績情況存在重大差異。
修正後,豫金剛石的營業利潤同比減少3732.29%,淨利潤同比減少5447.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在修正前為70億,修正後變為17.7億,同時,2019年淨利潤由盈利8040.34萬元修正為虧損51.5億元。
對此,豫金剛石的說明是,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因訴訟/仲裁案件新增預計負債約21.8億元,二是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約10億,三是對應收款項計提壞帳準備並確認減值損失10.3億,四是對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補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8億。
涉及訴訟的計提約21.8億,佔到總計提金額的43.6%。從公開資料來看,豫金剛石及其實際控制人可謂是「訴訟纏身」。截至目前,豫金剛石共涉及45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4.3億元,部分訴訟尚未開庭,部分訴訟進入訴訟程序。其中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作為被告涉及的訴訟案件43項,案件金額約42.1億元。
截至3月26日,豫金剛石的控股股東河南華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河南華晶」)及其一致行動人兩者累計被輪候凍結的股份數量佔兩者所持有公司股份數量比例為99.41%。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月,深交所曾兩次發出關注函,要求上市公司核實說明預計負債計提的充分性,但豫金剛石均未對相關訴訟/仲裁案件計提預計負債。
在今年1月的說明中,豫金剛石解釋,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 13 號—或有事項》的規定,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一)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二)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三)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公司經梳理涉訴案件情況,與涉訴案件相關的或有事項不同時滿足上述條件,尚未計提預計負債。」——但約一個季度後,豫金剛石對訴訟計提了逾20億。
而鑑於控股股東面臨的訴訟及貸款逾期問題,銀行也採取了針對上市公司非公開募集資金的歸集行為。
豫金剛石在2019年12月31日晚間直通披露公告稱,公司在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水東路支行的2.24億資金被該支行強行劃扣,上述被劃扣的資金來源為公司2015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
而據了解,此次資金被劃扣存在該金融機構將公司資金劃轉用於償還與上市公司同一法定代表人的河南華晶在其銀行逾期貸款的可能。
「公司已向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鄭州銀行金水東路支行歸還公司本金及利息等相關費用。」豫金剛石表示。
減值風險如何計提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2019年年報中,48家上市公司出現業績「變臉」,其中預告虧損最多的是*ST利源(002501.SZ),最多虧損高達94億。
除了豫金剛石外,天廣中茂也出現了巨額「變臉」,從虧損1.81億至3.16億,修正為虧損21.6億至30.5億,對於業績修正的原因,天廣中茂的解釋是由於2015年併購引發的商譽減值。
無獨有偶,商譽減值計提是湯臣倍健(300146.SZ)去年虧損的主要原因。3月12日,湯臣倍健(300146.SZ)發布2019年年報及2020年一季報業績預告,2019全年湯臣倍健實現歸母淨利潤-3.56 億元,同比-135.51%。
第一財經梳理發現,2019年,湯臣倍健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共計15.7億元,導致2019年出現虧損。在不計算減值計提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在2019年實現歸母淨利潤10.46元,則同比增加4.39%。
3月31日,華能國際(600011.SH)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計提重大資產減值準備議案》,合計減少2019年中國準則合併口徑利潤總額約人民幣58.86億元,分別為計提減值資產組10個,合計38.18億元;擬報廢資產減值14.37億元;前期費減值5.3億元和應收款項等減值1.01億元——隨著該議案通過,上市公司因成本降低帶來的利潤提升大部分被資產減值計提侵蝕。
除了併購引發的商譽,在券商中股票質押業務引發的信用減值亦不得不提。
截至2019年末,國泰君安(601211.SH)的信用減值損失為20.5億元,同比增長109.89%,去年四季度單季度計提12.65億元,環比增長了336.98%。同樣,東方證券(600958.SH)信用減值損失為10.4億元,主要為對股票質押業務風險計提。
3月份來,陸續有地方證監局向轄區內券商下發《關於轄區證券公司做好股票質押減值準備計提工作的通知》,指出券商股票質押業務進行減值準備中存在四類問題,強調要準確計提股票質押減值準備,充分反映業務風險。比如四川證監局指出,部分證券公司股票質押業務存在一定的違約比例,相關減值準備的計提對財務報表存在較為重大的影響。
「一般是按三階段分類的方式做計提。第一階段,履約擔保物擔保比例在平倉線以上,大於履約擔保比例超過100%且預期30天以內的;第二階段,低於平倉線高於100%的;第三是低於100%,預計90天以上,這種就要根據風險按一一對應方式做全部或大比例計提。」北京某券商人士表示。
截至2019年末,東方證券的股票質押業務餘額207億元,其中自有資金出資餘額197億元,同比下降19%與25%。
目前賣方的主流觀點也認為,今年四季度上市公司業績將實現較大的正增長,因為今年將不再有大額的商譽減值計提。
「併購商譽主要是來自於2014~2015年的高峰,所以現階段已經消化了大部分,對於商譽的考慮不用太在意。」一位中小盤併購人士向第一財經分析,不過,鑑於疫情對外需、消費都行業的影響,需要有區別進行分析看待。
「這真是一個危險的想法。」世誠投資相關人士則直言,首先,面對如此的宏觀形勢,今年底到明年初的商譽壓力測試只會指向一個方向——更大力度的減值。
「不要忘了,商譽的餘額還足夠大,質地也還足夠的脆弱。第二,資產減值壓力將從商譽向資產負債表的其他科目漫延——從應收帳款到存貨,從固定資產到長期股權投資。」他補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