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教授發聲:中國科技領域大而不強,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2020-12-22 數碼小妖精

改革開放以來,找準方向的中國迅速復興,在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的同時,也坐穩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

得益於愈發雄厚的經濟基礎,我國開始在科學技術的研發方面奮起直追。十八大以來取得了諸多歷史性成就,科技實力闖進世界前沿,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大國。

科技大國名副其實

早在2014年,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國家創新藍皮書》便指出,中國研發人員總量佔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研發人員總量佔比17%,繼2013年之後第二次位列世界第一。

時至今日,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已經連續7年穩居全球第一。不僅如此,中國研發投入總量同樣名列前茅。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研發經費達到1.57萬億元,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國研發經費增長至1.96萬億元,依舊穩居全球第二。

2020年5月,科技部公布最新數據: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2.17萬億元,佔GDP比重達2.19%。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創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

由此可見,中國的科技創新事業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但從細節來看,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

科技領域大而不強

雖然科研人員總量世界第一,但我國的高端人才依舊十分缺乏。

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版)》,2021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預計達到72萬。而上一版白皮書透露,2018年國內高校畢業生820萬人,其中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畢業生僅佔19.9萬人。

雖然國家研發投入重量世界第二,但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偏低。

11月30日,中科院大學教授劉雲指出,地方財政80%以上都投到了產業化階段;企業基礎研究投入佔比更是低於1%。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雖然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多達2.21萬億元,但全國基礎研究經費僅為1335億元,佔比低至6%。

更重要的是,劉雲發聲道,現階段中國依舊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從上圖來看,近段時間因為華為被制裁而備受關注的光刻機、晶片、作業系統三項核心技術在表中非常顯眼。以晶片為例,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魏少軍在2020世界半導體大會中表示,中國2020年晶片進口金額預計將連續第三年超出3000億美元。

此外,央視網還曾報導,2019年中國高達3040億美元的晶片進口金額遠超排名第二的原油進口額。

從上述數據足以看出,我國的產業創新能力嚴重受制於基礎研究投入以及原始創新能力的不足。雖然體量大,但在多項關鍵技術上的實力仍受制於人。

不過,依託於制度優勢,我國不斷強調科技自立自主,激勵科研人員和產業鏈齊步邁進,正在加快從科技大國轉變為科技強國的步伐。

科技強國加速轉變

筆者了解到,雖然2019年整體晶片進口金額依舊龐大,但相比2018年明顯減少了80億美元,同比降低2.6%。2020年,國務院還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國產晶片要在2025年達到70%的自給率。

為了這一目標,中科院、中芯國際、南大光電等相關部門和企業都在努力。中科院十年磨一劍,成功量產出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中芯國際加速追趕臺積電,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順利實現7nm晶片的量產。

還有南大光電,雖說目前我國在光刻膠方面依舊受制於人,但南大光電已經成功打破海外壟斷,攻克了ArF光刻膠,並完成了193nm光刻膠生產線的安裝。

筆者相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將不斷得以展現,無論是「國家隊」還是民族企業,都能夠積極地為實現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而奮鬥,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文/諦林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

相關焦點

  • 我國目前還有哪些卡脖子技術迫切需要突破
    頭兩項重點任務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制定實施「基礎研究10年行動方案」。這兩項任務中還包括,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遭他國控制)問題」。
  • 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面臨的難題與潛力分析
    當前,我國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仍面臨基礎研究薄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意願不強、教育體制還不完善等問題,但也具有新型舉國體制、人力資源和產業體系三大優勢。對此,需要從制度和技術兩方面入手,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從數量導向型科研向質量導向型科研、從線性技術創新模式向網絡技術創新模式的三大轉變。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2020年重慶兩會上,作為重慶市政協委員,針對目前國家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還提出:「我們國家現在雖然有很多高精尖的產品,但在某些重要領域還是容易被其他國家在技術上『卡脖子』,這些『卡脖子』的難題阻礙了智慧財產權的自主化和科技的創新。」 其實早在學生時代,邵毅敏就意識到實現技術「自立」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 海思跌出全球半導體Top 15,為什麼中國走不出半導體巨頭?
    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基礎研究投入不足 中國半導體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11月30日的2020年中國聯通科技創新大會上,中科院大學副院長、教授劉雲給出了答案。
  • 魯白:中國不應該特別強調卡脖子技術,應強調從零到一的創新
    科技競爭更令人關注,「卡脖子技術」被反覆提及。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如何?科技領域究竟該競爭還是合作?中國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12月16日,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主編魯白對這些問題給出了他的答案。
  • 陳光|科技自立自強是鍛造「殺手鐧」技術的基本遵循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陳光教授基於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突破性創新理論模式,為我國更好發揮制度優勢、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提供了參考。在國際科技競爭環境瞬息萬變和創新鏈斷裂重組的新形勢下,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是對當前和未來中國技術發展的要求和部署。
  • 中科院駐豫機構又有哪些黑科技?百項成果線上賞
    本次會議由河南省科技廳聯合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河南省科學院、中科院河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共同主辦,發布會上7家科研院所發布85項成果,涵蓋了綠色技術、裝備製造、人工智慧、機器人、大數據、晶片等領域。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過程所所長張鎖江在致辭中表示,中科院在河南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具有貫穿全產業鏈的院地合作與成果轉移轉化。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發起中國植物園聯盟,實施「本土植物全覆蓋計劃」,對我國生物多樣性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保護起到重要支撐。中科院戰略生物資源網絡建設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科學研究,對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和應對國際生物資源競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袁亞湘表示,雖然中國已經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但是目前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上還是面臨著一些問題和短板。  「科技上存在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源頭,所以我們不要太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東西缺了馬上補。」袁亞湘說。
  • 專訪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我非常...
    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獲得"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及獎章"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設立於2007年,旨在表彰和獎勵在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高水平外籍科技與管理專家
  • 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落戶廣東
    這個建設周期7年的「國之重器」,將集成超導直線加速器和環形同步加速器最先進的技術。其系統包括強流超導離子源、超導直線加速器、增強器等;實驗終端包括低能核結構譜儀、強流離子束輻照終端、放射性束流線、外靶實驗終端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夏佳文表示,在元素周期表上,比鐵更重的元素,如金、銀、銅以及鈾,在宇宙中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還不清楚。
  • 山西大學韓拯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12月10日-1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浙江紹興開幕,同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年中國區榜單發布,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教授韓拯光榮上榜。
  • 攜手中科院團隊,他們在關鍵技術上實現了「國產替代」
    張靈通說:「我們瞄準痛點,投身技術攻關,無數次試驗和改進,最終實現了國產替代,目前在細分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達100%。」  當然,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去年12月底,西王特鋼發行的1億股份正式授予中科院金屬所及其研發團隊。後者以十項中科院技術入股西王特鋼,科研人員拿大頭,一時成為中國科研界的焦點。
  • 新發展格局下 如何理解與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發表的《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要拉長長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鍛造一些『殺手鐧』技術,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因此,中國亟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短板,加快實現「卡脖子」技術自主可控,確保產業安全和戰略主動,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和支撐力。
  • 廣州生物醫藥新政支持「卡脖子」關鍵技術,引本土藥企叫好
    香雪製藥技術研發總監曾侖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廣藥集團:對「卡脖子」關鍵技術發展有信心 作為全國最大製藥工業企業集團、廣州市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廣藥集團一直爭當廣州IAB產業發展的排頭兵,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等已發展成為廣藥集團的優勢產業。
  • ASML公司對中國剛剛鬆口,美又做出重大決定
    前言;隨著美對中國晶片禁令的實施,中方晶片遭斷供,我國在半導體領域方面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面對困難,中科院率先發聲,宣布將美方「卡脖子」技術全部作為攻克清單。而在中科院高調發聲後,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公司態度大變,宣布將繼續與中國方面合作。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為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
  • 華為任正非正式訪問中科院:掀起國產科技替代潮
    :「正式對外表示將集全院之力攻克光刻機等關鍵技術,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擺脫西方國家「卡脖子」的問題。」隨後也Intel方面也被爆出拿到了向華為供貨的許可證,就在美國晶片企業傳來好消息同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在近日率領華為高層正式訪問中科院,同時還得到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的熱情接待,目前華為和中科院雙方也將會加強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領域的合作。
  • 中科院院士多次發聲,中國的5G、6G面臨雙重挑戰
    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日本正式官宣了!中科院院士多次發聲,中國5G、6G面臨雙重挑戰。一個國家的科技能夠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通訊技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美國得益於良好的科研氛圍,從通訊技術誕生以來都是其中的姣姣者,擁有眾多的技術專利,也讓他們在該領域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我們每年都需要繳納巨額的技術專利費。
  • 從P-TMO模型看我國重大創新突破的關鍵因素
    「殺手鐧」技術是指技術主體在創新鏈前端或高級端掌握的「非對稱性技術」(Asymmetric Technology),也就是「我有你沒有」或者技術壁壘大到對方不可以模仿更不可能超越,技術處於絕對優勢的狀態。「卡脖子」技術是指技術主體處於創新鏈中低端,在關鍵領域有明顯「技術差距」(Technology Gap),形成在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中的「阿喀琉斯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