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找準方向的中國迅速復興,在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的同時,也坐穩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
得益於愈發雄厚的經濟基礎,我國開始在科學技術的研發方面奮起直追。十八大以來取得了諸多歷史性成就,科技實力闖進世界前沿,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大國。
科技大國名副其實
早在2014年,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國家創新藍皮書》便指出,中國研發人員總量佔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研發人員總量佔比17%,繼2013年之後第二次位列世界第一。
時至今日,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已經連續7年穩居全球第一。不僅如此,中國研發投入總量同樣名列前茅。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研發經費達到1.57萬億元,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國研發經費增長至1.96萬億元,依舊穩居全球第二。
2020年5月,科技部公布最新數據: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2.17萬億元,佔GDP比重達2.19%。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創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
由此可見,中國的科技創新事業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但從細節來看,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
科技領域大而不強
雖然科研人員總量世界第一,但我國的高端人才依舊十分缺乏。
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版)》,2021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預計達到72萬。而上一版白皮書透露,2018年國內高校畢業生820萬人,其中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畢業生僅佔19.9萬人。
雖然國家研發投入重量世界第二,但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偏低。
11月30日,中科院大學教授劉雲指出,地方財政80%以上都投到了產業化階段;企業基礎研究投入佔比更是低於1%。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雖然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多達2.21萬億元,但全國基礎研究經費僅為1335億元,佔比低至6%。
更重要的是,劉雲發聲道,現階段中國依舊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從上圖來看,近段時間因為華為被制裁而備受關注的光刻機、晶片、作業系統三項核心技術在表中非常顯眼。以晶片為例,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魏少軍在2020世界半導體大會中表示,中國2020年晶片進口金額預計將連續第三年超出3000億美元。
此外,央視網還曾報導,2019年中國高達3040億美元的晶片進口金額遠超排名第二的原油進口額。
從上述數據足以看出,我國的產業創新能力嚴重受制於基礎研究投入以及原始創新能力的不足。雖然體量大,但在多項關鍵技術上的實力仍受制於人。
不過,依託於制度優勢,我國不斷強調科技自立自主,激勵科研人員和產業鏈齊步邁進,正在加快從科技大國轉變為科技強國的步伐。
科技強國加速轉變
筆者了解到,雖然2019年整體晶片進口金額依舊龐大,但相比2018年明顯減少了80億美元,同比降低2.6%。2020年,國務院還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國產晶片要在2025年達到70%的自給率。
為了這一目標,中科院、中芯國際、南大光電等相關部門和企業都在努力。中科院十年磨一劍,成功量產出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中芯國際加速追趕臺積電,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順利實現7nm晶片的量產。
還有南大光電,雖說目前我國在光刻膠方面依舊受制於人,但南大光電已經成功打破海外壟斷,攻克了ArF光刻膠,並完成了193nm光刻膠生產線的安裝。
筆者相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將不斷得以展現,無論是「國家隊」還是民族企業,都能夠積極地為實現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而奮鬥,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文/諦林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