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是中國古代官員辦理公務之地。位於河北省河間市的河間府署,自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置府以來,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明朝時期,河間經濟繁榮,成為與保定、濟南、開封齊名的京南四大名府,因其地處京城南下的第一站,故又有「京南第一府」之稱。
河間府署共有房屋60餘幢、300餘間,是目前我國制式最完整的衙署建築。府署內主要建築沿中軸線一字排開,依次為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穿堂、二堂、三堂以及內宅。兩側分別設有司獄司、獄神廟等場所,除大堂遵循了元代建築風格,其它建築大多為明清建築風格。
穿過儀門,正中的甬道上矗立著一座「公生明」戒石坊。「公生明」取自《官箴》中的「公生明,廉生威」,意為「公正則使人顯得光明磊落,廉潔則使人顯得不怒自威」。古代官衙為了告誡官員們潔身自好,豎立這樣一座牌坊,讓官員每天經過都會看到,可謂煞費苦心。
沿著甬道前行,就到了始建於元代的大堂,這裡是知府拜牌迎旨、舉行賀典和公開審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大堂飛簷鬥拱,畫棟雕梁,從裡到外懸掛了三塊匾額,其中的「我思燕南」,是紀曉嵐回鄉省親時題寫;而「寶釐堂」匾額據說由明萬曆首輔嚴嵩題寫。
大堂的後面是一座可以穿行的「穿堂」,正門兩側的楹聯為:「榆枌其樂昇平日;禾麥當歌大有年」。這是一處為審理案件過程中提供臨時休息、或是遇有案情變化商議策略的場所。值得一提的是,河間府署是除北京故宮之外唯一建有穿堂的衙署建築。
「穿堂」的後面是二堂,這裡是審理機密案件的場所。二堂裡面還有宋朝時期包拯辦公的蠟像。原來包公曾在公元1052年7月——1053年12月,任高陽路都部署安撫使、知瀛州(今河北河間縣),他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潔,雖然只當了一年多的瀛洲知州,卻深受當地民間推崇。
河間府署建築分為東、中、西三路,除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西軸線上的司獄司、獄神廟、同知署也令人印象深刻。獄神廟是祭祀獄神皋陶的廟堂,囚犯被關押入獄後或起解赴刑前都要來此跪拜獄神。而由20間牢房和獄吏辦公場所組成的司獄司,是曾經關押重刑犯的地方。
民國時期,河間廢府存縣,重心他移,河間府署也因財力不濟,年久失修,直到日本侵略者佔領河間時已成廢墟。2010年府署復建時,清理出河間府衙庭院的部分舊基,經專家鑑定為明代府衙二堂遺址,現在已按原樣原址保護,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