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個問題的你,並不孤單。
誰家裡沒有個控制欲強的,或者喜歡潑冷水的,或者比鐵公雞還吝嗇,或者成天抱怨指責的,或者喜歡嘲諷的,或者自以為是的……家人或親戚呢?
因為是親人,我們會一直愛,但可以不喜歡。
面對這樣的親人,我建議: 你還是要一直展示正能量,自己吸收負能量。
因為他們是家人,不是別人。
而如果你吸收的負能量真的要滿荷了,是run還是fight?或者有第三種選擇?
我來和你說說第三種選擇:
在他給你的緊張性刺激和你的身體實際反應之間,有一道間隙,這是一個神聖、美好而強大的空間。
你可以在其中選擇如何反應,這個空間給了你自由選擇的力量。
我見過在這個間隙裡自由穿行的大師,就是《美麗人生》中那個和兒子一起被關進集中營的父親。
當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世界時,我們也不能被外部世界所控制。
在這個間隙,我們可以做四個切換:
變抱怨為感恩,變抵抗為接受,變判斷為觀察,變恐懼為發現。
我自己一直也想要修煉成這樣的能在這個間隙裡穿行的大師。
和你談談我的體會。
就在這次來北京的前一天晚上,我交代我先生開洗衣機洗衣服。
結果,他鬼使神差地打開了90攝氏度水的清洗模式。
不用講,一缸衣服全毀了,深色衣服把淺色衣服染得一塌糊塗。
我剛想指責:「你看看你幹的好事,你真是笨。」或「你太沒有責任感了。」
但我意識到,刺激和反應之間有的那一道間隙,我開始學著切換:
「謝天謝地,孩子們沒有在洗衣機門前玩耍。謝天謝地,我最貴的衣服沒放在裡面洗。」
——變抱怨為感恩; 「那幾件被染色的白色衣服,我可以試試用漂白劑來恢復。
我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
——變抵抗為接受; 「我得和你談談,怎樣正確使用這臺洗衣機。」
——變判斷為觀察; 「我們家今後一定要養成深色、淺色衣服分開洗的習慣。」
——變恐懼為發現。
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觀點: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道間隙。
你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這片空間。
快樂和不快樂、阻礙和突破之間的距離,遠遠比我們想像得要窄。
我們的心態,以及基於這種心態做出的決定,在一生的軌跡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聲明:文稿摘自《得到》音頻
戴愫「----我應該怎樣對待我不喜歡的家人?」
作者簡介:墨雅菲香
擅長:穿搭 水墨畫 遊泳 爬山 聽歌 朗讀
nlp導師 一對一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