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被譽為日本戰國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耗盡畢生精力打下的江山,竟在死後不久逐漸丟失。其子武田勝賴掌握實權後,主動出擊,進攻德川家康,後遭到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的反擊,史書中將此役稱為 「長筱之戰」。此役過後,武田家族的精兵強將幾乎死傷殆盡,從此,曾經輝煌的武田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滅。
「長筱之戰」發動者武田勝賴的介紹
武田勝賴是武田信玄和側室所生。1562年,武田勝賴被過繼到諏訪家。1565年,武田勝賴和織田信長的養女遠山氏完成了一段政治成婚,並生下一子武田信勝,遠山氏因難產而死。
當時的武田信玄雖有不少兒子,但是長子武田義信已經在1567年10月自殺,二子是盲人,三子也早逝,比武田勝賴小的兒子們也都過繼給了他人。所以武田信玄1569年3月將第四子武田勝賴重新召回。武田信玄在世時,勝賴曾追隨其父四處徵戰,立下不少戰功,成為了甲斐國的一員得力戰將。
武田信玄在考慮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很像我國的明太祖朱元璋,隔代傳位,以孫子武田信勝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讓其子武田勝賴(武田信勝之父)作為「陣代」進行輔佐,直到信勝長大成年。「陣代」其實就相當於我們古代中國的「攝政王」,掌握實權。
1573年,53歲的武田信玄因病去世,他臨終時曾囑咐三年內秘不發喪,不許主動進攻別國。但是,掌握實權的武田勝賴是個直性格的猛將,在得到德川家康已經奪回長筱城的消息後,勝賴立馬率兵出擊,帶頭衝鋒陷陣,佔領了德川家康遠江地區的高天神城。
「長筱之戰」的戰爭背景
武田信玄死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都想趁機瓜分武田家族的領地。當時的甲斐國內部也是隱患重重,武田勝賴面對「內憂外患」的這種局面,於是發動了「長筱之戰」。
當時的武田家族領地幾戶是處於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包圍圈中,面臨著被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蠶食的風險,不甘坐以待斃的武田勝賴於是選擇主動出擊,計劃先吞併當時實力較弱的德川家的三河、遠江地區,然後再尋找機會和織田信長一決高下。
武田家的經濟基礎是農業和礦業,武田信玄時期,連年徵戰,損失大量的精壯勞動力,甲斐的金礦儲量不斷減少,國力處於透支狀態。武田家族領地內矛盾日益突出,如果通過內向的積累來恢復國力,則就不是三五年就做到的,所以武田勝賴選擇了對外擴張這條出路。
對於武田勝賴來說,其父武田信玄不把家督之位傳給兒子,而是隔代傳給了孫子,武田勝賴只能以「陣代」身份輔佐家督。另外,武田二十四將沒有一個是武田勝賴自己的家臣,這些人是其父時期的老臣,威望很高,也只有武田信玄能控制住他們。此時,唯一能夠確立武田勝賴武田家地位只有武勳,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武田勝賴攻陷了遠江高天神城後,他才有足夠的威信動員眾老臣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遠徵。
「長筱之戰」時雙方實力對比
在此,主要將作戰雙方的主力:武田家和織田家進行比較。
雙方經濟實力:
武田家的經濟基礎主要農業和礦業,而此時的武田家不僅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和土地,甲斐國的金礦儲量也因開採不斷減少。
織田家掌控的尾張、美濃兩國,本來就是人口多且物產豐盛。加之織田信長掌權期間,設立樂市鼓勵商業,積極鼓勵自由貿易,獎勵技術革新。除此,他還與南蠻人進行貿易,不僅帶來了大量經濟上的利益,還將西方先進的實用科學傳入了日本。
雙方的軍隊組成:
織田信長領地人口眾多,他建立起「兵農分離」的制度,軍隊由農民家中的二子、三子組成,並經常進行訓練,其動員力和作戰力非比尋常。當時日本各大名之間經常交戰,農工業人口都被調集為兵,糧食短缺,必須尋找商人外買。織田信長在實行「兵農分離」制度後,把多餘的糧食對外賣出以聚斂財富,把過剩的失業人口專門組織成士兵,建立了正規軍。這樣,農民可以專心生產,軍人的素質也提高,糧食與金錢的儲備更多,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同時,織田信長通過「檢地」制度,確保了家臣與士兵的俸祿不會短缺,防止了地方諸勢力擁兵自重帶來叛亂。
而武田家的軍隊主要是由農耕兵組成,這些人和平時期在家務農,戰時被徵召入伍,他們缺乏軍事訓練,顯然和織田信長的正規軍是沒法比的。而且,「長筱之戰」發生時間正是農忙時節,武田勝賴選擇此時出兵,自然是難以招募到足夠的兵員,據記載只招募到15000人。而且,武田家族的一些地方勢力根本不服武田勝賴的統治,隨時有叛變的可能,後來也得到了證實。
雙方武器構成:
武田軍主要是靠傳統的騎兵和步兵使用冷兵器衝鋒,火器很少。
而此時的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除了冷兵器外,還有新武器3000支國友鐵炮。
雙方軍隊數量:
武田軍15000人。
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38000人。
「長筱之戰」的戰爭經過
1575年5月,武田勝賴率軍包圍了德川家康的長筱城,守將奧平信昌和500守兵堅守不降,德川家康向其盟友織田信長求救。不久,織田信長的援兵到達,與德川家康會師組成「織德聯軍」,聯軍共38000人從岡崎城出發,尋求和武田軍在設樂原進行決戰。
武田勝賴見長筱城久攻不克,而織田援軍已經來到,於是放棄圍攻長筱城。5月19日,武田勝賴召集家族大將們開會,討論要不要與織德聯軍進行決戰。甲斐武田老臣派與信濃新貴派在會上發生激烈爭吵,甚至拔刀相向,最終武田勝賴沒有聽老臣們的勸阻,而是信任跡部、長坂等近臣,決定和織德聯軍在設樂原決戰。加之,正值梅雨時節,武田勝賴認為這是「天助我也」,在這種天氣情況下進攻會抵消聯軍鐵炮優勢,誓言此戰必定大破織德聯軍。
5月20日,織德聯軍38000人已經在設樂原構建好工事,布下陣勢。
武田軍在鳶巢山留兵2000人,其餘13000人冒雨趕赴設樂原布陣。
5月21日,天還沒亮,德川軍中的大將酒井忠次和松平伊忠等率兵3000人繞道偷襲鳶巢山的武田軍。結果遭到武田軍大將小山田昌行、高坂昌澄的反擊,松平伊忠被斬首。但此時,酒井忠次已經突破武田軍的後方有海村防線,武田軍紛紛潰逃,高坂昌澄在混亂中戰死,長筱城留守隊全軍覆沒,隨後酒井忠次進入長筱城。
當天清晨,大雨過後的設樂原是一片泥濘。武田勝賴排出鶴翼陣向織德聯軍發動進攻,大將山縣昌景率先發起第一波攻擊。但是直到上午9時,山縣昌景衝鋒九次都沒能突破大久保忠世的防線,於是轉向進攻德川軍側翼。
緊接著,武田信廉上陣,破壞了織田聯軍的中央第一道防馬柵欄,但是在第二道防馬柵前受阻。隨後,武田軍分別進攻聯軍中央、左翼和右翼。武田軍大將內藤昌豐率1000人突破瀧川一益4000人的防線,馬場信房率700人以死亡40人的代價突破佐久間信盛6000人的防線,織田信長一邊派兵接應瀧川一益的潰軍,一邊派兵圍殺馬場信房。
中午12時,山縣昌景帶領小山田信茂突擊柴田、丹羽、羽柴三隊,解內藤昌豐、馬場信房之危。柴田、丹羽、羽柴隊均不能敵,敗走。
下午1時,小幡信貞和武田信豐率領士兵,依次向織田軍的中央陣地展開進攻,小幡信貞勢如破竹,連破兩道防馬柵欄,殺入織田信長的本陣。織田信長此時大驚失色,立即集合後備軍等近10000人絞殺小幡信貞。
同時,身負六處傷的山縣昌景已經率領剩餘的300人對德川家康本陣發動了13次進攻,眼看就要斬殺德川家康了,山縣昌景一馬當先衝到了最前面,結果被德川軍本多平八郎忠勝指揮的士兵用近百挺鐵炮射擊而當場身亡。
46歲武田軍名將山縣昌景的戰死,成為了「設樂原之戰」的轉折點。
當武田軍看到大久保忠世將山縣昌景的人頭高高舉起時,一時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喪失了理智。土屋昌次等人不顧大局,帶領軍隊脫離戰線,猛衝大久保忠世,想奪回山縣昌景的屍體,結果都先後被聯軍鐵炮擊中身亡。本來應該配合小幡信貞的武田信豐,在得知山縣昌景戰死後,立即戰意全無,帶兵撤出了戰鬥。馬場信房的部下穴山信君也以傷亡過半為由私自撤離戰場。
下午2時,孤立無援的小幡信貞只能帶兵撤退,織田信長命令士兵追擊,小幡信貞的父親在撤退途中被敵人擊中身亡。武田勝賴和武田信廉等武田親族,看到自己軍隊都在潰逃,而敵人正在猛烈追擊,大驚失措,捨棄前線軍隊狼狽逃竄。德川家康見武田軍正在潰敗,於是配合織田軍開始全面反擊。
由於織德聯軍反攻以及武田本陣的撤離太過突然,許多武田名將都慘死在一片混亂中。放眼望去,武田軍在戰場上只剩下了馬場信房和他的部下20餘人,但是這20餘人竟然成功阻擊了織田信長大軍整整半個時辰。最終,62歲的馬場信房戰死。此時,武田勝賴身邊只剩十餘人,卻一直被德川軍的本多忠勝率兵追擊。這個時候,老臣笠井肥後守留,自告奮勇殿後,他獨自一人抵擋本多忠勝的800人,直到眼看著武田勝賴走遠後,才從容赴死。武田勝賴和其士兵不到3000人最終返回了甲斐國。
「長蓧之戰」的戰爭結果
根據《武德編年集成》和《大日本戰史》等史書記載,織德聯軍共斬殺武田軍12000餘人,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戰死6000餘人。武田軍在此戰中,許多武田信玄時期的老將均戰死,武田軍精銳耗盡,銳氣大傷。
「長蓧之戰」的戰後形勢變化
經歷了「長蓧之戰」後,武田家急速衰弱,武田勝賴開始致力於國力的恢復,並與北條結成同盟。1578年,越後國的上杉謙信猝死,上杉景勝和上杉景虎爭奪繼承權,武田勝賴派兵居中調停景勝跟景虎的爭端。然而,武田軍撤出後,上杉景勝殺死上杉景虎。這個上杉景虎原本北條氏康的弟弟,後來成為了上杉家的養子。
武田勝賴為了繼續和越後國維持同盟,就答應上杉景勝的要求,和織田、北條家開戰。1579年7月,武田勝賴派武田信豐攻下武藏廣木城,,又於1580年擊破北條水軍,然後命令真田昌幸奪下北條家的沼田城並消滅了沼田氏,武田勝賴和真田昌幸隨後攻下了北條家的許多城池。
1580年,德川軍經過三個月激戰,奪回高天神城。同年的12月,武田勝賴以修建新府城為名,向領地內新徵賦稅,遭受諸位大臣的極力反對,但他一意孤行。最終,武田家凝聚力盡失,人心浮動,不少老臣叛離,木曾義昌投靠了織田信長,穴山梅雪投靠了德川家康,小笠原信領、保科正直、小山田信茂等大將也都逃跑或者叛變。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37歲的武田勝賴在天目山田野,與妻子及兒子武田信勝等人一起自殺身亡,至此,甲斐武田氏嫡系滅亡。
關於「長筱之戰」的分析
從整個「長筱之戰」的過程來看,武田勝賴率兵的武田軍,離勝利只差了一點點。武田軍有許多名將身先士卒,甚至衝進了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本陣,差點斬殺了織德聯軍的兩位首領。如果武田軍名將山縣昌景沒有戰死,也就不存在武田軍整體的鬥志消極,那麼勝負真的未可知,而且極有可能是武田軍打敗織德聯軍。因為許多武田信玄時期的老將在這次「長筱之戰」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
「長筱之戰」中也湧現了許多武田軍名將拼死力戰、捨身護主的一幕。例如當武田軍全線潰逃時,62歲的老將馬場信房帶著他的部下20餘人,依然堅守在戰場上,成功阻擊了織田信長大軍整整半個時辰,並最終戰死。當老將笠井肥後守留,看到武田勝賴被德川家的本多忠勝率兵追擊時,他獨自一人擔任殿後重任,抵擋敵軍800人,直到武田勝賴走遠,他才從容赴死。這些武田家大將的勇敢真是令人敬佩和感動,真是壯哉。
「長筱之戰」實際上是武田家族由盛轉衰的結果,而非原因。其實,武田家族衰落的真實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甲州金礦的枯竭,二是內部的權力鬥爭。「長筱之戰」後,武田勝賴並沒有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反而多次鼓舞手下重新振作。他開始注重恢復經濟,組建忠於自己的家臣團,推行軍備近代化。後來,在武田勝賴治理下,國力得到回覆,雖然老將多數已經死去,但武田勝賴依然能夠在與稱霸一方的北條氏作戰時屢戰屢勝。可見武田勝賴也是有相當的軍事才能的,並不完全像後世所說的「敗家子」形象,只不過是成王敗寇,史書由勝利者書寫罷了。
結語
日本戰國亂世,皇室名存實亡,各個大名之間互相攻伐已成常態。同時,今川家族、武田家族、織田家族和豐臣家族等諸多大家族都沒能逃脫「盛極而衰」的命運。所以,武田家族的衰落只是歷史的必然,不能完全歸咎於武田勝賴, 「長筱之戰」的失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武田家族衰亡。
史料來源:
《甲陽軍鑑》
《信長公記》
《長筱日記》
《大日本戰史》
《武德編年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