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學生,考試時閱讀和寫作部分都挺優秀,卻因為聽力失分多,導致成績不高,感覺很苦惱;去參加英語競賽時,個人演講等環節都很順利,到評委提問時卻因為聽不懂不得不潦草收場, 錯失晉賽的資格。 這些都是我曾經親身感受過的遺憾。為了確保在高考中保持英語方面的優勢,我在聽力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最後收穫了聽力滿分以及優異的英語成績。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今年的高考只剩兩個月了,不知道高三黨們在聽力方面有沒有類似的疑惑呢?其實,聽力知識考試中最基礎的一部分,但有時候就是不巧偏偏磕在這一絆。但只要你找對方法,用心練習,不管英語基礎是差還是好,都可以輕鬆地把這部分的分數牢牢抓在手裡。希望接下來我的經驗分享能給你帶來一些智慧的啟迪喲!
一、讀準每個單詞的發音。
讀準單詞是提升聽力的第一步,只有讀對了,讀準了才能聽得懂。平常在學校裡,老師的發音也未必標準。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讀音上肯定是要自己下功夫的。那麼如何讀準單詞的發音呢?首先必須認識音標,讀準音標,因為單詞讀音是由一個個音標組成的。簡單來說,音標是由22個元音和29個輔音組成的,它就如我們學習中文時最先接觸到的漢語拼音,是英語學習的墊腳石。一般老師會講音標,我們也可以報口語班去學習音標。學好音標後,我們要跟著老師嘗試自己讀單詞。另外,我們可以打開錄音帶或者手機app去模仿錄音中配音者的語音語調。當然,要想有一口標準的發音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對考試我們可以先儘量糾正完全讀錯的發音和做到會讀每一個所學單詞就好。
二、不要忽略一些音變現象
我們聽聽力時聽到的並不是一個個單詞,而是一個個句子。句子是由一個個單詞組成的,但是在讀句子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音變現象,就像中文裡會有變調、輕聲和兒化等等,英文裡有連讀、濁化、給形不給聲等等。這些音變現象可以讓說話的時候更省力,發音具有線條美的流暢性。但這些細節正是導致我們句子裡每一個單詞都會讀可是連在一起卻聽不懂的罪魁禍首。面對這種問題,我們可以在網上搜索資料或者向老師請教以便於進一步掌握所有的音變現象。其實,細心的同學應該能夠發現,許多的英文歌曲演唱時歌詞裡單詞的發音都會發生細微的變化,像冰雪奇緣主題曲《let it go》曲名連讀起來就不發單詞原來的音,這就是音變現象。放一首英文歌曲好好感受一下吧!
三、掌握基本場景的單詞
在英語聽力中,有很多場景式對話,比如校園、餐館、旅館和機場。在這些場景中,有一些固定短語,比如點菜、結帳、退房、訂票……掌握對應的短語,會讓你熟悉並預測材料內容,對聽力可以起到極大的幫助。而這些單詞和短語也很容易找到,在每一本聽力書的後面都會有常見的聽力單詞,聽力原文裡也可以找到這些短語,把它們摘抄下來,不是一件難事。
四、錯題回顧
平時考試練習中,聽力的錯題我們不能放過,要去尋找聽力材料,反覆聽沒有聽懂的、沒有聽到的單詞和句子,直到聽出來為止。當然,這並不是要求我們聽力考試要每一個單詞都能聽出來。對於考試,我們也有答題的技巧,比如說聽關鍵詞:人名、地名、時間或是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五、多讀多聽
每天都要保證半個小時的讀書時間,語感是作答文科題目時的靈感來源。英語讀得越多,對單詞的熟悉程度也越高,對語音語調的熟悉程度也會更高,聽起來就會容易。多聽就是指要多找題目聽,如果本來聽力就不好,還不願意聽,不願意去練習,耳朵對英語的敏感度就會越來越低。所以一般在考試之前,老師都會讓學生們聽聽力練習練習,就是為了要適應那樣一個環境,也算是為考試做一個熱身。
六、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
在假期空閒的時候,我們可以看看英文電影,去嘗試著聽出臺詞。而且電影有很多場景布置,這跟聽力原稿的設置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積累相關詞彙。同時也可以聽聽英文歌,這些不僅可以更準確地掌握單詞、句子的讀法,也能擴充知識,增長見解。
七、留意生活
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英語。比如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海飛絲洗髮水,它的英文是什麼?你有沒有注意看過?它叫Head Shoulders。又比如在打電話的時候,如果對方暫時無人接聽,會有一段英文提示,你又知不知道這一段提示怎麼說?注意生活細節,刻意地聽,刻意地學,必然會帶來收穫。
八、掌握考試技巧
考試時即使我們做到了平時多聽多練,但還是可能會遇到聽不懂的單詞,這很正常。所以在考聽力的時候,心情不能緊張,一定要保持放鬆的狀態,這樣你才能聽得進去。其次,注意將跟題幹相關的內容儘量都聽出來,善於提取重要信息。此外,就是要會去猜答案,即使沒有聽到跟題目相關的句子,你可以通過聽到的內容去推測正確答案。
最後想說,高考還有兩個月,聽力是完全可以練出來的,拿滿分基本沒有問題。而對於還沒有高考的同學來說,從現在就開始努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正所謂一通百通,聽力提上來了,英語水平難道還會停留原地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希望,漫漫徵途,只要我們不斷探索,砥礪前行,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學習感悟和成長!高考加油!!!
作者:張靜怡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