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一首詩道盡1085年春風得意的蘇軾

2020-12-16 海絲文學

惠崇春江晚景之鴨戲圖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唐詩宋詞作為傳統文化的巔峰之作,對於每個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唐詩有李白宋詞有蘇軾,作為北宋最出名的網紅,蘇軾在詩、詞、文、書、畫方面的造詣都是非常的高。而他這首《惠崇春江晚景之鴨戲圖》就入選到部編教材小學三年級下的語文課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1085年蘇軾看到僧人惠崇畫的兩幅《春江晚景》而做的題畫詩。詩中描繪得是畫中春意來臨所展示出來的桃花盛開綠色盎然,小動物們(鴨子和河豚)開始享受春天暖意的情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兩相映襯的抒發了兩位作者對春天的讚美和喜愛之情。而想要讀懂這首清新舒暢的詩,就要從更深的角度去挖掘。

1085年從谷底到高峰的蘇軾

1085年,元豐八年四月,宋神宗駕崩,九歲的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因皇帝年齡較小,朝廷暫時由代表保守勢力的高太后攝政。之後,新政變化被廢除恢復舊制,並開啟了朝廷人員的大調整,啟用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打壓王安石為首的新黨。

而同樣的在1085年,也是蘇軾最為折騰的一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於1085年正月十五到達宿州(安徽宿州市),並作了一首《南鄉子·宿州上元》詞,「能使江東歸老客」表達了東歸修養不再仕途的願望,並上書朝廷東歸宜興休養。然而,剛到宜興沒多久,就因為朝廷變動重新啟用只能繼續當官,上任登州(山東蓬萊)。

如果說上半年的蘇軾是折騰憋屈回鄉賦閒,那下半年對於他來說,則是復官升職忙碌快活的時間。剛到登州沒多久,就又升官至禮部郎中,到汴京任職。從登州到汴京,一直升遷一路訪友一段快樂,並為汴人尹白能夠用墨畫花,賦詩《墨花並敘》。

在汴京期間用連升三級來說蘇軾並不為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的他,在中央半個月就升職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再升任中書舍人,而後又升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回歸中央系統,對於蘇軾來說,如沐春風萬事皆感順意,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看到惠崇的名畫《春江晚景》,非常喜愛就寫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之鴨戲圖》解析

畫已經失傳而詩卻留存了下來,我們也只能通過詩來想像畫的意境。這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美景,由近及遠,層次分明。整首詩讀起來讓人感覺到春暖花開的春色,生機勃勃的春意,清新舒暢的春風。

「竹外桃花三兩枝」,映入眼帘的就是竹林,透過翠麗的竹林,看到了三兩枝粉紅色的桃花在爭相綻放。最能說明春天的顏色就是綠色和紅色,這個在詩中通過竹和桃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了。萬物回春,桃花怒放,春機無限。

「春江水暖鴨先知」,透過竹林和桃花,是一條美麗的江河,一群鴨子在江面上嬉戲遊泳。一個「暖」字,道盡了春天回暖的氣息,別的動物還在窩裡過冬呢,鴨子卻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到來,在江河裡盡情戲耍。通過動物的敏感,來進一步闡釋早春到來冰雪融化江水回暖的春意。詩人強幼安的詩句「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提煉葉落知秋的道理是一樣的。

「蔞蒿滿地蘆芽短」,江河的兩邊已經長滿了綠色的蔞蒿,蘆葦也長出了鮮嫩的蘆芽。再次通過蔞蒿和蘆芽的生長,來進一步說明春天到來綠滿畫,春回大地萬物生長的規律。

「正是河豚欲上時」,為了能夠更好的襯託春天的到來,蘇軾把想像中的河豚融入到了畫的意境當中,「正是」、「欲上」這兩個詞就點明了,這個時間點正是河豚要逆流而上到鹹淡水區域產卵的季節,並引人發想河豚成群嬉戲跳躍江面上的情景。

一幅春江晚景,蘇軾以詩歌的形式把早春描繪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而畫裡詩外,卻也隱藏著蘇軾另外的一番景象,我們來細細品一下。

詩裡詩外的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如果你純粹地把這首詩認為只是詠春就大錯特錯了。蘇軾只是借用惠崇《春江晚景》的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詩裡詩外無不透露這蘇軾的性格、心情和喜好。

蘇軾是很擅長通過詩詞來展現自己的性格的。在《定風波》中以「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來顯示自己的灑脫;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來顯示自己的豪放;在《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中以「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來顯示自己的超然。當然,也會在《水調歌頭》中以「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來顯示自己的無奈。

在這首詩當中,蘇軾更是將對早春的歡迎和喜悅顯示的一覽無遺。對於蘇軾來說,這裡面的早春含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自己的政治生涯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在汴京連升三級,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二是能夠和三五好友在一起春花秋月吟詩作詞,未嘗不是人生一大快事;三是看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繪畫,忍不住做了一首題畫詩。

神情灑脫意氣奮發的蘇軾通過這兩首題畫詩,來展示自己的心情和喜好。以喜迎早春的詩句,既向惠崇致敬,又抒發自己的志向,還引發了後人源源不斷的追捧,真是一舉多得。

《春江晚景》四大特色

蘇軾在《春江晚景鴨戲圖》除了表現自己的春風得意外,還把自己生平喜歡的東西也都融合在裡面了,簡單的概括就是:佛、畫、詩、吃。

蘇軾和佛家一直都有密切的往來,流傳最廣的就是他和佛印的故事。惠崇作為宋朝初期最出名的僧人,寫詩作畫都非常的精通,肯定是蘇軾最想結交的朋友。而在汴京的時候(另外有一種說法是這兩首詩是蘇軾在江陰所做),蘇軾也得閒約上朋友一起去欣賞神交已久的畫作,故而能夠留下這千古名作。特別說明下,現在還在流傳的關於蘇軾和惠崇「心存牛糞還是如來」的戲語是不存在的,蘇軾出生的時候惠崇已經圓寂20年了,所以這段話只能是蘇軾自己的「夢話」了。

詩畫本一家,有詩必有畫,蘇軾就曾經提出了:「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的說法。本身就是詩、詞、畫上都有出色的表現蘇軾,看到惠崇的名作後就喜不自禁的為那兩幅畫題詩,這才是蘇軾的所作所為。

而在這首詩裡面最明顯的就是吃了,作為美食家(吃貨)的蘇軾,怎麼能不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上留下和吃相關的東西呢。我們先來數落一下有哪些吃的:竹代表著竹筍,桃花代表著桃子,鴨子是很好地食材,而真正的美味就是河豚了。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就提到「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河豚是最好地。而這蔞蒿蘆芽在詩的後兩句就都有涉及了。所以說這首詩整篇都是在寫吃的,你感覺到了嗎?

結語

《惠崇春江晚景》流傳的很廣,很多都是說這首詩是描寫早春最好的詩歌之一,而忽略了文章所真正要表現的思想和用意。蘇軾在這首詩歌裡面既展示了惠崇畫作的生動美妙,也展示了自己的春風得意,順便把自己喜歡吃的菜品也展示出來。

一首好的詩歌,我們肯定要結合詩歌所在的歷史朝代和創造時間,以及詩人的性格愛好去做分析,才能夠更好的理解詩歌本身的意思。回到1085年,我們和蘇軾一起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旁,一起去看蘇軾的提筆成詩揮墨成虹,一起去感受蘇軾的豪放自如意氣奮發。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

2、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

3、嶽麓書社出版出版的《蘇軾文集》

相關焦點

  • 蘇軾詩《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是寫河豚要上市嗎
    《惠崇春江晚景》共有兩首,都是題畫詩。據資料說,這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其中第一首更著名: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首先,惠崇是位僧人畫師,蘇軾題僧師之畫,應充滿恭敬心。據資料記載,惠崇,僧人,擅詩、畫。作為詩人,北宋初年,有僧侶9人、以詩著名,他為九僧之首。他的詩清新自然,為歐陽修等大家稱道。
  • 古詩文推薦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今天限行3和8 明天限行4和9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賞析 這首題圖詩,著意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 蘇軾、黃庭堅,誰更是題畫詩的高手
    惠崇(亦為慧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宋初九僧之首,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其畫今已不存,而蘇軾之題畫詩卻名垂千古。《鴨戲圖》意境蘇軾(1037—1101)曾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蘇軾為高僧的畫作題詩,畫已失傳,詩卻成千古絕唱
    他在紙上畫了一隻羽毛雪白,威風凜凜的大公雞,然後又題了一首詩,以此來表達自己高潔的情懷,後來這首詩還常常作為一首謎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中。還有元代書畫家王冕的《墨梅》、清代文人鄭板橋的《竹石》,都是耳熟能詳的題畫詩,也屬於第一種自畫自題。
  • 三年級語文第1課《古詩三首》筆記,幫助孩子學習,想像詩中之畫
    學習《惠崇春江晚景》1、讀好詩題(1)惠崇。北宋著名畫家,善於畫鵝、鴨等小動物。(2)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是他為好友惠崇的《春江晚景》圖題寫的一首詩。2、了解蔞蒿、蘆芽、河豚。3、介紹詩背景:這首詩是蘇軾根據惠崇和尚的畫作《春江晚景》題寫的詩,但原畫作已遺失不見。請你根據詩意,發揮想像,想一想,這幅畫應該要畫些什麼內容?4、整體感知:讀古詩,說說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來了?(詩人從剛開的桃花、戲水的鴨子、長勢很旺的蔞蒿、冒出嫩芽的蘆葦這些初春的景物感受到春天來了。)
  • 夜讀|春日讀詩
    蘇軾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詩是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也有一說是「曉景」)的題畫之作,初春萌發的植物和早春活躍的動物,構成一幅江南水鄉的春江美景。「春江水暖鴨先知」已成絕代佳句,也是人們辨別春天到來的一個標識,可見詩人觀察事物細緻入微、精準無誤。
  • 春日讀詩
    元人白樸寫過一首《天淨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這首詞寫得真美,遠看山、日、風,近觀小橋、鞦韆、簾櫳,兼有鶯啼燕舞,在動與靜、遠與近、聲與色之間,透露出盎然的春意,恰似一幅惠風和暢、春光明媚的水墨風景畫。蘇軾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都說詩是藝術,畫也是藝術。那題畫詩則是詩畫兼顧,因為題畫既要符合畫意,又要自出機杼才是上乘之作。而蘇軾所作的這首題畫詩——《春江曉景》,就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早春的景色,又融入了詩人合理的想像,與原畫相得益彰!
  • 蘇軾最經典的16首詩,一首一個名句,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哲理詩。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只是因為「身在此山中」,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詩中除美景真情之外,更要有思想深度
    元人白樸寫過一首《天淨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這首詞寫得真美,遠看山、日、風,近觀小橋、鞦韆、簾櫳,兼有鶯啼燕舞,在動與靜、遠與近、聲與色之間,透露出盎然的春意,恰似一幅惠風和暢、春光明媚的水墨風景畫。蘇軾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蘇軾最後一首詩,道盡了人生的無奈,也盡顯豁達
    看著自己的畫像,蘇軾微微一笑,笑得就像一個孩子,猶如當年他在眉山那片藍天之下的無邪,他提筆,在畫像旁邊寫了一首絕句。據說這首詩,是蘇軾生命中最後一首詩,堪稱絕筆,名為《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蘇軾最悲涼的一首詩,道盡兄弟情深
    當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身陷獄中,他以為自己會死去,於是給弟弟寫下了《獄中寄子由》這樣一首悲涼的詩來,既託付後事,又表達對弟弟的懷念。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1.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這句是萬般無奈的哀痛之語。宋朝對知識分子向來寬厚,蘇軾因為用文字批評朝政而下到大獄中,可以說是開國以來第一人。
  • 蘇軾的一首《行香子》淡泊功名,醉心山水,讀來清靈如幻
    蘇軾作為北宋的一代文宗,可謂是詩文書畫全才。尤其是他的詞作,橫絕近九百多年,開創了一代豪放派詞風。但當我們多讀蘇軾的一些詞作後會發現,他的作品不只有豪放雄渾一類,更有或曠達清健或婉約旖旎的,真可謂多姿多彩。
  • 蘇軾是這樣看待為人處世的,確實精闢,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眾所周知,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歷經挫折與坎坷。但他卻能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事物中找到規律。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眼中,很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譬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春江水暖鴨先知」,就啟迪了人們: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 杜牧最春風得意的一首詩,大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架勢
    唐代詩人孟郊有一首詩就很形象地表達出金榜題名的喜悅得意:「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可謂是及其恰當了!金榜題名之時,正要錦衣駿馬看近長安好風光,也是藉此讓世人看到自己的榮耀。晚唐詩人杜牧也有一首金榜題名之作,雖然不如孟郊詩有名,但也將金榜題名的喜悅表達得淋漓盡致。
  • 人文讀書會|蘇軾詩詞短評大賽獲獎結果
    人民文學出版社精選圖書5本+官方認證獲獎證書(圖書為讀書會精選,具體書目隨機)獲獎名單一等獎(一名)華槿顏參賽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短評>參賽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短評張麗明參賽作品:夢裡悼亡情更真三等獎(五名)範曉紅參賽作品:《惠崇春江晚景
  • 詩仙、詩聖你知道,那麼詩神、詩佛、詩魔、詩鬼、詩奴你知道嗎?
    5、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生於河南新鄭。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 蘇軾很經典的7首詩,每首都有一個名句,背不過也要記住這7句
    蘇軾,是北宋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後世甚至將他和屈原、曹植、李白放在一起評價。蘇軾一生官場沉浮,因為寫詩還差點丟了性命。不過因為他善於感悟,善於描繪情景,所以他的詞靈動自然,有著別樣的美感。世人都知道蘇軾辭賦一絕,但少有人知他的詩寫的也很好,而且當年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他寫了一首發牢騷的詩而起。蘇軾一生共寫詩2700餘首,寫詞300餘首,是個當之無愧的詩人。蘇軾的2700首詩中,有7首最為經典,而且每首都有一個名句,即使背不過詩,也要記住這7句!
  • 高考後最該讀的一首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南宋詩人在《滄浪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雖然不完全正確,但這也確實是原因之一。唐朝的科舉考試中最主要的科目有兩個,一是「明經科」,二是「進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