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生的奇幻漂流:「2020年的打開方式有點不對」

2020-12-24 每日人物社

那時候的他們,或沉默或行動,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掛念不平靜的家鄉。現在——在全球確診病例近兩百萬時——留學生們在異地的生活突然不再平靜,他們被夾在中間,無所適從。

文 | 張梓涵 鄭丹

編輯 | 蕭禱

運營 | 小翠

北京時間2月6日深夜,夏小樺正在物理課上走神。她在芝加哥,今年大二,這是她在美國留學的第二年。

她低頭,偷偷打開手機,準備刷朋友圈,看到上方彈出的關於國內新冠疫情的新聞推送,呼吸一滯。

講臺上,高個金髮的老師滔滔不絕地在講自旋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講臺下,夏小樺深深吸氣又深深嘆氣,壓低帽子低下頭,想把快要忍不住的眼淚憋回去。她覺得很無力,很想哭,有種自武漢封城以來,所有國內新聞帶給她的衝擊都在此刻被放大了無數倍的感覺。

她打開電腦登錄微信,跟朋友姜杉聊天。姜杉在波士頓,也念大二。從國內疫情爆發開始,「哭」這個字眼,在夏小樺和姜杉的聊天記錄中,存在感直線上升。

物理課下課,夏小樺去和同學吃飯,她試圖用英語講述這一切,但看著對面同學一邊點頭,眼裡一邊閃爍疑惑的光芒,她還是選擇插科打諢,以吐槽物理老師結束了對話。

同學離開後,夏小樺一個人沉默了很久。她掏出電腦,默默約了學校的心理諮詢,諮詢室人手緊缺,面談排在了三月底。她打開家庭群,給在北京的爸媽發了條消息,「你倆以後每天給我報備身體情況」。

等到3月20號,她終於跟心理諮詢師說上話的時候,和2月初的世界相比,一切仿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疫情在世界各地相繼爆發,之前從海外運物資回國的路線上,開始有物資被原路運出,學校的課程也轉到了線上。家庭群裡,夏小樺她爸艾特她,「你媽讓你每天跟我們報備一下」。

心理諮詢改成了電話,聽著諮詢師「我們能如何幫助你」的關切詢問,夏小樺突然有點不知所措。她腦子裡閃過很多事情——價格飛漲的機票,離家一萬多公裡的距離,身邊已經買好機票動身回國的同學,學生會組織捐錢捐口罩的努力,不知道會不會關閉的宿舍,川普推文中駭人的字眼,和媽媽幾天前發來的在家蒸花卷的照片——她不知道從何說起。

兩個月前,中國對於夏小樺,和數十萬中國海外留學生來說,是家人所在的地方,是令身處異國的他們揪心的對象。英國讀研的阡陌參與母校武漢大學發起的物資籌集,獻出了一點微薄之力;研一的單玉潔看到荷蘭街上的中國面孔受到不禮貌對待,發起設計貼紙宣傳口罩文化。

那時候的他們,或沉默或行動,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掛念不平靜的家鄉。現在——在全球確診病例近兩百萬時——留學生們在異地的生活突然不再平靜,他們被夾在中間,無所適從。

夏小樺選擇離開大學宿舍,在學校附近租房,和其他選擇留守的人一起在世界各地原地「臥倒」;姜杉選擇回國,和她飛機上的三百個乘客,以及其他世界各地選擇回國的留學生們一樣,踏上奔波的回家路。

在這之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小留學生,他們還未成年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去到世界各地讀書生活。

3月中旬,日漸上升的確診數字沒能打亂寄宿家庭的春假計劃,在密西西比讀高三的黃依依跟著住家一家三口去了亞特蘭大旅行。旅行途中,她看著亞特蘭大確診四十幾例的數據,悄悄戴上了圍巾。住家爸媽問她是不是因為怕病毒,她否認,「就是怕冷。」

黃依依手裡有四張回國的機票,都是4月底5月初的。她在住家生活,上網課之餘,一天不落地跟媽媽打電話,焦慮在電話裡溢出來,媽媽在凌晨給她發消息,急得直哭。

高二的Penny也沒有回家,媽媽擔心路上有感染風險,讓她「先待在那裡不要回來了」。突然的慢節奏生活「好像是一種解放」,她「能看清楚慢下來的樣子」和忽略的細節。她在辛辛那提,陪住家爸媽看了《我不是藥神》,還在家門口發現了一棵先開花再有綠葉的樹。

對於小留學生們,未成年人的身份和初高中的課程設置意味著更局限的選擇,他們的父母聚集在各個聯絡群裡,正焦急地等待著。

而成年的留學生們,有的正努力奔跑在回家路上,也有的在疫情下,試圖繼續平靜的生活。

以下是他們的口述。

▲圖 / 視覺中國

「好時節裡的我們,辜負了好春光」

阡陌 研一 英國南安普頓

1月23日,武漢突然封城的第一天,我看到一則航拍視頻裡,整個城市都是空蕩蕩的。

我在武漢大學讀了四年書,視頻裡很多地方都是我去過的,當時只有一種感覺:這不是真的。隨後武大英國校友會號召大家為武漢籌集物資,我也獻了一點微薄之力。截至1月26日,校友會籌集了27215英鎊,以及人民幣11446.88元,前後運送4批物資支援武漢各個醫院。

我在英國南部的南安普頓讀書,一座只有30萬人口的小城市。在這之後的兩個月,英國病例開始不斷上升,當地人開始惶恐。

3月13日我們上完了最後一節課,平時300人的教室坐了不到30人。停課之後,學校又宣布後續課程以及論文相關指導都將以線上形式開展,並告知學生無需留在校區也可以完成學業。

雖然大家也有一些心理準備,但是對於我們畢業生而言,這樣結束了學業還是猝不及防,各種學生群裡一陣慌亂,為回國做準備的留學生都在亂糟糟地甩賣東西。

我朋友緊急搶了一張3月18日的機票,4萬元直飛浦東,前一天在群裡跟大家告別。此前,這位「富少」囤了23卷手紙,這在當代可是相當「貴重」的東西。

在他臨走前一天,我決定去要點口罩「救命」。他的洗手間裡七扭八歪地堆著日常清潔用品,水槽也沒來得及擦,灶臺上還擺著一隻煮完粉沒有洗的鍋,只有地上攤開的行李箱暗示了主人明天離去後可能就不會再返回。

他回憶起以往早晨7點天還沒亮的時候,站在公交站臺瑟瑟發抖地等公交車的時光,我安慰他以後再也不用這麼辛苦了,然後我們都沉默了一下。

原本我也有機會回國,但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既然回國很難,我開始轉變心態屯點糧食,為在英國的居家隔離做好長期打算。

為了囤物資,我和室友需要早晨7點起床去超市買生鮮。最近超市隊伍每天都會排很長,早晨9點之後貨架就空空如也。一位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護士在一則視頻裡哭著說,自己從ICU結束了48小時的值班後,到超市已經沒有果蔬可以買,她不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健康。

一次去超市的路上,我們還討論會不會有雞蛋——我的室友已經半個月沒有買到了。

▲過往很多時候,超市貨架上的雞蛋都被搶購一空。圖 / 受訪者

進超市後,我們腦補了兩排貨架後的拐角處放雞蛋的空位畫面,結果居然看到了雞蛋,室友激動地笑出聲,趕緊摟了兩打。

回去的路上,我們看到英國最大的老年人慈善機構已經關門,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裡面一片狼藉,辦公桌已經被撤走。去年11月份的時候,我還參加了他們的義賣,但如今,很多慈善組織在此次疫情中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而無法繼續經營。

3月25日,我收到了家裡寄的口罩。去公寓前臺拿快遞時,看到前臺已經用膠紙貼了一層隔離線,我儘量不說話,給職員展示了我的ID,然後兩人隔著膠紙用力遞接。自此,我不再擔心自己口罩短缺的問題。

居家隔離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我不得已被迫下廚。收到口罩那天,跟我爸視頻通話,他說我前一天的滷牛肉太瘦,沒筋又沒肥肉,於是指導我做土豆燉牛腩,我手裡的三個勺子分別舀哪個調料,舀多少量都被他詳細指導一番。可生活也開始變得無所事事,我翻出沒用完的身體乳,決定以後每天護膚,又加入了一個讀書群,卻毫無建樹。

各地封城前,我還用一個周末自己去了法國魯昂散心,一個人坐車前往港口,碼頭大廳空空蕩蕩,安檢處的大屏幕還在放映新聞。順利換票後坐擺渡車去甲板,車上疏疏落落十幾位乘客,早上的雲層低落,海水鉛灰,有風呼嘯而過。

那個周末天氣很好,遊客不多,大家也沒有戴口罩,直到手機彈出英國確診新增幾例,法國宣布疫情已經進入第二階段,我終於意識到,走到哪裡,都是疫情。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臺詞,I suppose in the end, the whole of life become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always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我想,到最後,整個生命都變成了一种放手的行為,但最讓人心痛的是,沒有花一點時間說再見。)這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我的奇幻漂流。

還記得從同學家拿口罩回去的路上,光禿禿的枝丫也都已經掛上了粉嫩的花,又是一個如尋常美妙的春日。最近的英國融融暖陽,枝頭新綠,下午的時候變成粉紫色的晚霞,只是好時節裡的我們,辜負了好春光。

▲南安普頓的春天。圖 / 受訪者

「I look better with mask」

單玉潔 樊星雨 徐晨燁 劉奕伶

研一研二 荷蘭

2月初,一個國內的朋友在荷蘭坐火車的時候,對面座位的當地老婦人毫不掩飾地從頭到腳打量他,還一直用手扇鼻子。他打了個噴嚏,儘管解釋只是普通流感,那位老婦人依然在質問「你是不是從中國來的」,之後滿臉嫌棄地抓起外套就走。

當時,歐洲疫情還沒有大面積爆發,玉潔看著朋友和老婦人對話,有一種「想幫忙做點兒啥卻又幫不上忙」的無力感。不知道是自己太卑微,還是他人太粗魯,後來再坐火車她都不敢去人群裡,怕自己的亞洲面孔給他人造成困擾。

在荷蘭,街上戴口罩的都是亞洲人。東亞文化中,街上戴口罩很平常,預防感冒、防曬防風、過敏、或者僅僅是沒化妝。而在歐洲,人們認為只有生重病或者遵醫囑的時候才會戴口罩,所以在路上遇到戴口罩的人,他們會本能地警惕、遠離,甚至可能做出一些過激行為。

作為設計師,我們想著至少能設計點什麼,來平衡中西方對於戴口罩的認知。口罩文化的差異,成為了我們設計的切入點:給歐洲人宣傳亞洲的口罩文化,同時也告訴受到奇怪眼光的中國人,不要簡單粗暴地把一切都歸類為種族歧視。

於是,我們發起了「Mask On Street」這個設計項目。顧名思義,是想解決「街上戴口罩」的人受到不友好對待的問題。

在面向中國學生的問卷調研和在荷蘭當地的社會實驗之後,我們九位設計師——八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還有一個來自丹麥的女孩,設計了宣傳口罩文化的海報,以及一組能貼在口罩上面的貼紙。貼紙的內容是中國學生們戴口罩的原因,摘取自501份問卷回答:JUST FOR PRECAUTION, no big deal (就是為了預防生病,沒啥大事);SUCH A STRONG WIND, isn't it… (風真大,你說是不是);NO MAKE-UP TODAY, see u tomorrow.(今兒沒化妝,明兒見);還有空白的版本,供大家自己創作。

貼紙帶來的效果讓我們很開心——上課討論、課間休息,或者就是走著走著,外國同學會突然停下來跟我們面面相覷,盯著我們的口罩,然後把貼紙上的字念出來。一個臺灣姑娘在自己的貼紙上寫下「I look better with mask(我戴口罩的時候更美)」,同組的荷蘭小哥看到就笑了,還想幫她拍照。

貼紙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聊各自的家鄉,聊文化差異。少了因為戴或不戴口罩的尷尬,多了互相理解。

後來,我們的設計被翻譯成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等等很多種語言,公眾號後臺收到在十幾個國家的華人小夥伴幾百條的感謝留言,有人說,「在國外有時沒有安全感,但是看到這個小小的設計覺得很溫暖、很貼心。」我們真的很感動,感覺被大家賦予了力量。

如今,荷蘭疫情爆發,我們學校已經開始遠程上課二十多天了。除了一起線上工作的隊友和同一屋簷下的室友外,我們很少與外界交流。很多店都關了門,(學校所在的)代爾夫特小鎮比以往要寧靜一些。

我們的貼紙設計已經進行到了2.0版——馬上要生產和紙膠帶,給代爾夫特小鎮的小夥伴。只是,現在荷蘭的大街上,依然很少見到戴口罩的外國人。

▲ MossX小隊貼紙2.0和紙膠帶版設計圖。圖 / 受訪者

「2020年的打開方式有點不對」

菁菁 OPT階段 美國波士頓

今年3月,是我本來決定要回國的日子。

去年,我完成了畢業作品,結束了四年的電影製作研究生生活,申請到了OPT(美國學生籤證到期後為期一年的實習期),留在波士頓實習。

OPT籤證6月末到期,我打算提早離職。這五年,爸媽還從來沒有來過美國,連去年我的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我想今年帶著爸媽在美國玩一圈,然後趕一波春招,在國內找工作。

巴黎4月本來還有一個電影節,我跟拍了兩年的畢業作品好不容易入選。在我的設想裡,我應該是要這個月帶著我的紀錄片從家奔向法國才對。

但現在,一切都停留在了「本來」。我無法出門去實習公司上班,電影節被叫停,爸媽的籤證甚至沒有預約成功。本來想回國過28歲生日,結果4月初回國的機票被取消,我徹底被「堵」這兒了。

從某一天開始,在公交和地鐵上能明顯地感覺到,有人從我旁邊的門進來,看到我就會繞過。車廂很滿,只有我這一排是空的。

那段時間,是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關掉了朋友圈和微博,因為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建設支撐我去看有關疫情的東西。我記得一開始有公眾號發「面對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如何自救」的文章,我順手右劃,把它放到了浮窗裡。之前覺得這文章跟我沒什麼關係,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真的用上了。

看新聞特別難受,但國內的家和家人是個讓我安心的存在。我家在內蒙,地廣人稀,加上爸媽覺得當地防疫工作做得很好,所以他們特別有安全感。

後來美國疫情爆發,我媽的安全感也沒了。她開始焦慮,叫我立刻訂機票回國,恨不得每兩個小時就問我一次。3月21號,我4月初的回國機票被取消,這是我在大面積停航的時候三千塊錢搶到的,三天之後漲到了兩萬七。

不知道爸媽是不是不想在我面前表現得特別著急,他們的態度也就此變成了「既留之,則安之」。他們說,一生很難遇到這種情況,「這事扛過去了,之後很多事情也就能扛過去了。」他們分享家裡的日常,炫耀說因為疫情在家鍛鍊身體,兩個人的肚子都練下去了。最近我媽出門逛街試衣服,開心地發現穿上效果和以前不一樣,還督促我在屋裡多鍛鍊、強健肌肉。

我想爸媽,也想吃內蒙的各種肉、奶製品和我家的對夾鍋包肉。上次回家是2017年,因為要拍畢業作品,在家只待了一周。三年後的現在,我在想,哪怕12月份、1月份,國內疫情嚴重的時候回去,還能跟家裡多待一會兒,多陪陪爸媽呢。

我現在挺怕的,怕病毒,更怕在波士頓真的病了,沒有人管。我和三個室友合租一個house,其中一個依然每天出門上班。為了安全,我每天在自己大概十平方米的房間裡「鴕鳥」,屋裡的東西沒有之前多——本來打算回國安頓,已經扔掉了一大部分。而原本準備打包的三個行李箱,被我又收回到儲藏櫃裡。

房間內的移動小桌上放了個燒水壺和一個高壓鍋。最初幾天掌握不好高壓鍋做一切的時間,蔬菜都快成泥了,但這幾天我越來越熟練,還做了高壓鍋溏心蛋。

▲菁菁的「續命」廚房用具。圖 / 受訪者

我儘量減少使用公共區域的頻率,出門進門有套嚴格的流程,出屋門一定會戴口罩,還置備了一個紫外線燈,每天洗漱前會拿到公用衛生間照15分鐘,消消毒。屋門旁邊的架子上專門清理出一排放酒精噴壺、塑料手套和紙巾。門後的衣架上,現在只掛了口罩和防水的風衣。

我偶爾去倒垃圾,在後院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這個地方離海近,能聽到海鷗的聲音。房間朝陽,兩面牆上都有窗,有陽光的日子,還是挺美好的。

只是,看著美國確診病例的數字,我真的覺得,2020的打開方式有點不對。

▲3月的波士頓機場,乘客稀少。圖 / 網絡

「回家的路好長」

姜杉 大二 美國波士頓

3月25號下午,我的航班終於降落在了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在機艙裡,我發了條朋友圈:「回家的路好長」,配了三個哭臉。

那時候,我和北京的家之間,還有十四天在天津就地隔離的距離。

一開始我定了3月24號凌晨起飛,在香港轉機回京的機票。結果23號早上醒來,香港機場通知停止轉機服務,25號零點生效。我算了一下,如果正常起飛,我會在25號凌晨5點落地香港,差5個小時,剛好被卡住,沒辦法回家。

航班沒顯示取消,同航班的幾個同學想去機場碰碰運氣。那天波士頓下著大雨,我坐在宿舍樓看著五六個同學拖著箱子離開,一個半小時之後,又看他們拖著箱子回來。機場說,沒有香港護照不能登機。

後來,我靠著票務代理和我爸臨睡時給我轉的五萬塊錢,買到了24號下午從紐約回國的機票。票務代理說,航班超售,要有座位一定要提前很久到。所以從波士頓坐車到紐約的路上我都很緊張,直到提前四個半小時到機場,換到登機牌的那一刻,才終於放心。

在機場的人防護都做得很好。口罩手套是標配,還有人戴著護目鏡,穿著從頭到腳的防護服。我只戴著口罩和手套,都感覺要窒息了,大冬天的出了一身汗。

登機時,看著身邊全副武裝的乘客,和拿著體溫槍守在艙門前的機組人員,我恍惚覺得自己進入了個「戰場」。

上飛機前,我吃了暈機藥和褪黑素,起飛時倒頭就睡。飛機上照常提供了餐食,認真吃飛機餐的人不多,大部分都靠偶爾吃零食補充體力。我帶了小包裝的能量棒,等周圍人都睡了,才把口罩抬起來一點點,把能量棒塞進嘴裡,迅速一口,再立刻戴好口罩。

一路上,每隔三個小時就會有工作人員給乘客測體溫。實在太熱太悶太難受,很多人都摘了帽子脫了手套,但沒人取下口罩。

十四個半小時的飛行極其漫長,沒什麼人說話,感覺整個機艙裡的氣氛是一半激動、一半緊張。既開心能回家,又緊張之後的未知。

飛機終於落地,我並沒有長舒一口氣。當我在機艙等待四個半小時後,又經歷了下飛機,出機場,坐上大巴,向著隔離酒店出發的一系列動作後,我才確定,回家的奔波並沒有結束。十四個半小時的飛行過去,而十四天隔離的煎熬剛剛開始。

隔離酒店煙味很大,生活用品之類的設施也不太全。在微信群裡提問,也不太能得到解答。我有個朋友生理期,問領導有沒有衛生巾,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你要不明天再換」。

我開始大哭,這一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讓我有點委屈和崩潰。但哭完也就好了,我的洗髮水送到了,澡還是要洗,日子還是要過。

其實隔離生活並沒有什麼特別特殊的地方,只是一個人總歸還是有點孤獨的。房間太安靜了,有時候我會故意打開音箱、打開電視,就為了有點兒聲響。

見不到真實的人類,微信聊天、視頻算是我與人交流的僅存方式。讓我挺難過的是,在我試圖表達這一路的委屈時,很多人指責我(不該回國)。他們之中,有我曾經同窗的初中同學,甚至非常好的朋友。

我期待的不是要大家來捍衛我的權利,也不是要每個人高喊「留學生歡迎回家」。我只是期待,當我向朋友們講述我的處境時,當我們作為兩個個體在交流時,可以得到多一些關懷,多一些比如「你現在怎麼樣」「你覺得怎麼樣」之類的問候。

只是這些都不重要了。我現在只想在馬路上撒丫子跑,回到北京,見到爸媽,和他們坐下來面對面聊天,然後吃一碗我爸做的西紅柿雞蛋手擀麵。

▲紐約機場全副武裝的乘客。圖 / 受訪者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公號

相關焦點

  • 古文物穿梭千年時光上演奇幻漂流記
    廣西保利「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盛大開幕展廳還特別設置了VR互動區,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地走進文物的「奇幻漂流之旅」。   據了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國內越來越多的機構、企業和個人致力於回流漂流海外的文物。有數據統計,目前漂流海外文物「回家」約90%靠回購,保利集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廣西保利置業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運有介紹,保利入駐廣西15年來,先後為南寧引入國寶展、「大師在保利」系列等大型城市活動。
  • 歌手2020當打之年第一期排名出爐,黃霄雲少年他的奇幻漂流奇襲勝
    湖南衛視歌手節目 歌手2020當打之年 開播,第一期的就表現出了這個老節目的新戰鬥氣息,邀請到了中青年一代歌手的佼佼者,讓他們同臺競爭,都是經過歌壇洗禮的歌手,有了一點成熟,也還有著不怕的心態,是戰鬥力最強盛的時候。
  • 海外留學生給檢察院官微發了一條私信後,錢包守住了……
    疫情期間,一條來自海外留學生的微博私信,引起了上海市虹口區檢察院的關注,而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該院辦公室主任謝華衛此後又及時幫助海外留學生們防騙。「機密」文件中有錯別字?留學生微博諮詢檢察院官微及時避免被騙6月6日一早,謝華衛坐在單位辦公桌前,他像往常一樣打開上海市虹口區檢察院的官方微博@ 虹口檢察 查看私信及評論情況。
  • 從《推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完)
    2012年,李安首部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評選,憑藉這部作品,李安再次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的殊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普通觀眾看到的是各種炫目的視覺效果,而真正撥開隱喻看到的卻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求生故事:其實,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
  • 阿里巴巴的2020奇幻漂流,誰是猛虎?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海上漂流227天的少年Pi,如果沒有與那頭危險又共生的猛虎理察·帕克同行,他就無法等到登陸獲得救贖的那一刻。儘管猛虎可能只是他的想像,但在生物進化史上,的確沒有天敵的物種難以進化。
  • 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去世 他曾出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電影
    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去世 他曾出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電影時間:2020-04-30 09: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去世 他曾出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電影 據BBC、印度電視臺等29日報導,印度男演員伊爾凡可汗因結腸感染在孟買病逝,終年53
  • 廣西保利「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來了!明日正式開幕
    8月26日,由廣西保利與保利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迎來令人期待的時刻:在保利冠江墅·邕江城市藝術展廳舉行的開箱儀式上,西周倗季鳳鳥尊率先揭開神秘面紗。在到場嘉賓的共同見證下,保利藝術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詹春暉慎重地打開鋁皮箱,細心地將古文物放至展臺。當一層又一層的保護膜褪去,穿越三千年的時光之門被緩緩打開,來自西周的倗季鳳鳥尊與2020年的南寧迎來了歷史性的相遇。倗季鳳鳥尊通體表現為一隻昂首挺立的鳳鳥形象,其頭頂花蕾狀高冠,雙睛圓鼓,勾喙前伸,雙翅上展,長尾披垂,氣宇軒昂。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價值觀與敘事視角分析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粗略一看是兒童文學般簡單的冒險題材,實質上非常厚重,涉及哲學、多種宗教、人性善惡、生存理念等價值觀。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實現了一個美麗童話和殘酷現實的融合共存,耐人尋味的「兩個故事版本選擇」,電影裡說「選擇人與動物一起漂流的故事是選擇相信了上帝,那是這個時代某些人時興的看法
  • 針對海外僑胞、中國留學生的詐騙又來了
    僑胞、留學生們小心!騙子又盯上了你的錢包,已有人被騙走巨額資金臨近年底,騙子們又開始「衝業績」了。他們新舊套路輪番使用,讓不少身在的海外僑胞、中國留學生落入圈套,損失慘重。最近出現的一種「新套路」,就是以高額回報為誘餌的「數字貨幣」騙局。
  • 日本沉沒:最淚目高能出現,姐弟倆的經歷堪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失去唯一能幫助他們的人後,姐弟倆只能靠自己一邊漂流著,一邊繼續等待救援的出現。 看到這段姐弟倆的漂流故事時,我突然從這一段劇情裡看到一種熟悉感,這種熟悉感正是來自李安導演的一部有名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這段劇情裡,有幾處的場景和劇情,確實有點類似少年派裡的橋段。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謊言不止,浪漫不死
    影片用一百一十分鐘的瑰麗壯闊的鏡頭來描繪了少年與老虎的海上漂流之旅,而後用簡短快速的十分鐘揭開理想化的美好包裝,將主人公生存所迫下暴露出獸性依靠吃人而保命的現實公之於眾。結尾派在敘述故事時,提到母親被廚子殺死拋到海裡顯然是不現實的,在蒼茫的海裡誰會因為憤怒捨棄可以續命的「口糧」呢?實際上,屍體應該都進了派的肚子,也就是說他吃掉了他的母親。
  • 中國要「包機」從英國接未成年留學生回國,海外留學生能回家了?
    北京時間4月1日上午,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更新了一則《責任承諾書》,間接證實了此前傳出的中國正在組織臨時商業航班從英國接未成年留學生回國的消息。疫情國際化以來,中國對滯留海外的留學生提供了大量幫助,但從數據上看,海外留學生想在短期內回國依然不容易。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奧斯卡獲獎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卻讓很多人覺得不明所以,講述的故事讓人只覺驚嘆,但要問看懂了沒有,得到的大多數是沒有的回答。 這段漂流的日子持續了227天之久,但是派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為什麼要活著?
    他出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重溫這部經典,以期能帶給我們更的人生感悟。2020年,註定是人類歷史中不尋常的一年。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過刻畫一個遇到海難的少年派,與一隻老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並最終戰勝困境獲得重生的故事,冥冥之中,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做這樣一個假設:這場世紀疫情,就是少年派遇到的海難,而那隻孟加拉虎比作北美大國。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一個活著的好人,隱藏心中的那隻野獸
    如果說《斷背山》成就了李安,那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他的逆天之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揚·馬特爾於200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由李安執導,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阿迪爾等主演一部3D電影。
  • 彼得大叔的奇幻漂流
    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人口約有一萬五千餘人。 有人曾給他拍過一部紀錄片——《彼得洛夫的春節》,通過記錄彼得大叔一家的習俗變遷,描摹出中國土地上俄羅斯族百年發展的時空軌跡。 紀錄片中,放鞭炮、貼春聯、走親戚,彼得大叔一家的年味十足。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孟加拉和派的的海上漂流記
    是什麼思想讓一些人都愛上吃動物的呢,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靈魂,只要有個好的主人能夠教導動物,引導它們的行為,其實他們也是可以不攻擊人類的,反而還會幫助人類。就像今年的疫情事件,很多人都認為人們是吃了野生動物才會染上疫情的,這個疫情也在全世界中遍布。如果說是家禽的雞鴨豬還可以吃,但是「狗」是一個有靈性的動物,我們生活中,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狗肉店呢?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與原著的不同和相同
    很喜歡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瑰麗奇異的畫面,奇幻故事背後殘忍的吃人故事,都讓人無法不去想它。電影看了好幾遍,原著也看了一遍。相對於原著來說,電影做了很多的改編。我一直在等漂流的故事開始。在漂流的故事開始前,是派名字的來歷,是他依次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信仰佛教呢?)。然後,原著裡並沒有派寫了滿滿幾黑板π的故事,也沒有那個跳舞的阿南蒂,這都是李安在電影裡面加上去的。漂流開始了,書中的漂流比電影描寫的更加細緻,在電影裡,幾隻動物之間的衝突進展的很快。
  • 2020年中國海外留學生網絡聯誼賽第三輪百名棋手激烈角逐
    8月9日北京時間20點整,2020年中國海外留學生網絡象棋比賽第三輪在天天象棋APP100000棋社拉開戰幕。
  • 談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稍微解讀一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不僅獲得過曼布克獎,還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長達1年多的時間。小說的故事吸引了該片製片人吉爾·內特的注意。而導演李安喜歡拍情感強烈的電影且他的風格多變,而劇本的改編是由入圍了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大衛·馬戈進行操刀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