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秦靠著多位君主的努力,才有了能東出一統的實力,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奮六世之餘烈"。確實,秦國的君主在當時整體質量是最高的,他們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才能,哪怕是在位時間較短的秦武王,莊襄王等人,也都有著一定的成績。相比之下,秦的幾個主要對手,在繼承人的培養上就明顯不行,比如秦後期最大的勁敵趙國,可以說是生生輸在了國君層面上。趙國在秦變法後不久,也迎來了一次飛躍提升,趙國最偉大的武靈王上臺,他開啟改革,讓趙國一下子成為當時的強國。
武靈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甚至一直到趙國滅亡,他們的軍隊質量都是非常高的,與秦的多次正面交鋒,趙國也沒有吃太多的虧。可是與秦後繼君主一個比一個有作為比起來,趙國的君主質量是越來越差。在武靈王之後的惠文王還算不錯,可隨後的孝成王,悼襄王等人是越來越糟糕,生生就把趙國的霸業給葬送了。要是趙國在後面能出現一位可以媲美武靈王的君主,或許他們就有希望打敗強秦。可惜他們沒能來天降猛男,秦國卻等來了嬴政這麼一位猛男,最終趙國就被收拾了,那麼為何趙國的君主會一代不如一代呢?甚至到後面都只是趙王遷這樣的昏庸的君主。
其實,趙國君主越來越差,還真不是運氣不行,而是趙國政局動蕩與先天不足導致的結果。在戰國亂世,各個國家的政局都不能算太穩定,秦也不太穩定,同樣鬧出了不少的亂子,可秦有一個很好的方略。秦國一直採取與各國聯姻的政策,選擇一些各個國家地位較高的女子作為后妃,這樣的話,就可以保證秦有一個比較可靠的外戚勢力,幫助國君處理政務。趙國宗室也是一個父慈子孝的大家庭,從建國之初開始就內鬥不斷,包括趙武靈王自己也是在動蕩中繼位的。君主的位置並不穩定,趙國卻沒有建立一套保障國君的體制,趙國的政局裡面嚴重缺乏外戚的力量。
女子幹政往往是不太可靠的,可當時情況不太一樣,因為那個年代還比較開放,很多出身貴族家庭的女子,自幼就會受到良好的培養,她們的見識和平民女子是完全不同的。這類女子輔佐君主,對於君主的幫助非常大,像秦惠文王所留下的外戚資源,就成為秦後來發展的關鍵助力。當然,秦也不是沒有犯過錯誤,像出身不好的趙太后等人,就給秦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趙國則完全沒有利用好外戚的力量,偏偏趙國從武靈王開始,繼位的君主普遍都比較年少,他們確實需要有人輔佐處理政務。沒有外戚的幫助,這些君主就比較依賴宗室或者像郭開這樣的近臣。
趙國君主選擇后妃是相當隨性的,甚至趙悼襄王這樣的國君,都直接立了妓女做王后。在趙國的政局裡面,始終沒有出現和秦相似的外戚勢力,而是讓在外廷掌權的宗室,重臣們去幹涉君主的內政,這就導致朝廷的力量不夠平衡,往往一個君主上位,他就會立即清理前任遺留下來的臣子,確保自己的近臣能夠上位。像趙孝成王、悼襄王這些人剛剛上臺,前朝的臣子們馬上就失去了話語權,開始漸漸被排擠出去,越往後趙國能拿主意的人就越少。與武靈王、惠文王時期人才濟濟的朝堂相比,趙國後來的臣子質量是差得驚人。這就是政局失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比之下,秦有外戚,宗室相互制衡,內廷不見得有那麼安穩,但朝廷很少出現大的亂子。
當然,一個國君也需要有它合適的平臺,像趙武靈王這樣的天才,畢竟是少數,要是幾代人裡面多出幾個,只能說他們家族的基因太強大了。國君是需要有足夠空間和平臺成長的,趙國和秦相比確實不具備這些條件。趙國自身的力量其實沒有那麼強,它處在四戰之地,周圍都是敵人,並不像秦這樣拒守函谷關,坐擁雄厚的家底,有著極大的容錯空間。趙國的君主不能犯什麼錯誤,否則就會給趙國帶來極大的影響,比如趙孝成王想要個上黨,就直接導致自己的國家遭受滅頂之災。
同樣是操作失誤,像秦昭襄王這些人出現了大的問題,秦卻能平穩度過這些困境,國家的容錯率不同,自然就給這些國君不一樣的發揮空間。其實像趙孝成王、悼襄王這樣的君主,他們的能力不能算是太差,就算是那個最糟糕的趙王遷,他當時也是太年輕了,根本沒有足夠的經驗。要是國家有更強的實力,能允許他們犯更多的錯誤,他們或許也能成長起來,可惜趙國的條件不允許,這些國君也就越來越差了。當初趙武靈王年少繼位,就能平定國內的亂局,他這樣的人不需要太多的空間就能發揮,可這種天降猛男幾十年也不見得能再出一個。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