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軍用機器人領域的成果遍地開花,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產品。繼前不久「蜂群」無人機系統亮相後,近期媒體又曝光了一款「兵蟻3型」BY-3單兵戰術機器人。據報導,這款戰術機器人的專利名稱為「自適應無人越野平臺」,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它具有性能出色、成本低廉的優勢。該平臺採用輪式8×8全驅動越野底盤,可以適應各種複雜的戰場環境;其每個車輪都能上下大幅度擺動,以自適應的方式與地面實現良好接觸,保證動力能夠正常輸出。該車具有很強的越障能力,可輕鬆越過超過輪徑1.3倍的垂直牆壁,爬越連續樓梯也不是問題。設計人員還特別為它作了防水設計,只要水面不淹過天線,機器人就能正常工作。
BY-3的定位是一款伴隨步兵作戰的中型戰術機器人,其配備的多功能接口可搭載幾乎所有現役的單兵武器裝備,如反坦克飛彈,榴彈發射器,大口徑機槍等。通過搭載不同的裝備,可組合出滿足各種作戰需求的產品,這也就是所謂的「模塊化」設計。BY-3還採用了仿生學柔性設計,具有較強的抗衝擊能力。可通過傘降實現遠距離快速投放,能夠部分代替士兵執行一些極度危險的任務,比如將來收復某些島嶼時需要進行的兩棲登陸作戰,其防水功能正是為這一點考慮而設計的。
BY-3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除了在軍事領域可執行抵近偵查、反坦克、巡邏執勤、物資搬運、警戒跟隨、無人掃雷、防化採樣、傷員拖拽急救等任務外,在民用領域還能滿足消防、搜救、排爆、物流等需要。
軍事專家指出,智能化,無人化是未來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因為在工業化時代,戰場上的毀傷能力遠大於防禦能力,這使得人員傷亡變得十分慘烈。哪怕是弱勢的一方,也能通過冷槍襲擊,路邊炸彈,自殺式爆炸襲擊等方式給優勢方造成巨大的損失。各軍事強國考慮到國內民意影響,往往對發動戰爭十分謹慎。但是無人機及地面機器人的出現正在逐漸改變這一現狀,比如以往十分危險的反坦克作戰,現在通過造價幾百萬美元的無人機就能輕鬆完成,亞阿兩國在納卡地區的衝突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又比如,在巷戰環境中,重火力難以發揮,部隊很容易在無窮無盡的冷槍冷炮襲擊下出現重大傷亡。俄軍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就吃過這方面的虧,僅在進攻車臣首府格羅尼茲的首晚就死了上千人。所以戰後俄羅斯非常注重無人戰車方面的研發,並推出了一款重達10噸的大型無人戰車「天王星-9」。不過和俄羅斯相比,我們走的卻是一種「蜂群」作戰路線,強調無人作戰裝備的小型化和隱蔽化,通過大批無人機的集群作戰來實現「螞蟻啃死大象」的效果。先前亮相的「蜂群」無人機作戰系統及這次曝光的「兵蟻」單兵戰術機器人都是這種思路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