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後代在600年後是如何認親的?原來僅靠一首詩相聚四川

2020-12-09 經史參合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原名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只是他的尊號。眾人皆知,是他建立了大蒙古國。並且曾遭遇了 4 次差點餓死、3 次被追殺亡命、2 次全軍覆沒、3 次眾叛親離,在這樣的困苦逆境之下,成吉思汗仍然能絕處逢生,迸發出強大的力量,重振旗鼓,頂住了無數次失敗的打擊,且每次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分析學習對手的優點,汲取其經驗、力量,通過不斷的浴血奮戰,以極少的兵力橫掃歐亞大陸,才得以創建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蒙古帝國。成吉思汗也曾對他的孫子忽必烈說過這樣一句話;「體力堅強,只能戰勝獨夫;意志堅強,才能戰勝萬眾。」

對於政治、軍事、戰略、意志力,成吉思汗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並且百年來難出一個。而在成吉思汗身後,也有一個由他後代組成的龐大家族。《元史》宗室世系表中則詳細記載了成吉思汗六個兒子的名字,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而這前四個則皆是孛兒帖所生。後兩個則是兀魯赤(塔塔爾女子所生)、闊列堅(忽蘭所生)。成吉思汗兒子雖然不多,但他的孫子卻有將近四十多個。只可惜隨著帝國的覆滅,成吉思汗的後代也四處逃散,從此隱姓埋名地活在這世上。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再無相聚的可能。但在六百多年後,卻又僅靠一首詩重聚在四川。

這首詩就是"子本元朝宰相家,紅巾追散入西涯。十人姊妹歸何處,鳳尾橋頭插柳椏。若有子孫不認祖,例如江邊浪淘沙。有人記得詩八句,萬古流傳是一家。"它記載於蒙古姓氏改為漢姓"餘"的餘氏家譜上。而之所以改為「餘」姓,說起來又有一段淵源。

相傳當年與成吉思汗有著極為親密血統的鐵木健(一說是成吉思汗的平輩兄弟,一說是他的重孫。)在經歷了帝國的崩塌之後,只能帶著子孫四處逃難。之後,他的子孫約定隱姓埋名,並且留下這樣一首詩,以便日後認親。但歷經朝代更替,這些後代都怕被追殺,所以遲遲未能聯繫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些生活在一個名叫「餘家灣」地方的村民才敢陸續在報紙上刊登尋親啟事,最終散落在四方的成吉思汗後代才終於重聚在四川的餘家灣,而這場認親,距離他們隱姓埋名、各自逃難已經過了六百多年。

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些後代早已不怎麼認識蒙古語也不會說蒙古話,但有些餘姓家族成員中仍然保留著有關蒙古特色的服飾和配件,六百多年的光陰,他們的團聚之夢才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後裔,更姓改名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從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年元朝覆滅,總共統治中國98年。但是元末明初,各地起義此起彼伏,元朝最終被推翻,元朝貴族又該何去何從? 其實一部分貴族退出中原,選擇重回故地;另一部分則留在中原,但因為害怕報復,大多更姓改名。 留在的中原的成吉思汗後代中,便有一系選擇改頭換面隱居四川,600年後卻再次相聚。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歷史學家們早已得出結論,成吉思汗—忽必烈這一支元朝王室主支,在明朝應該就絕嗣了,但是其它的旁系子孫,應該還有活在世上的可能。 多年過去,成吉思汗的這些倖存的後人,可能早已融進茫茫人海,要找到他們,無異於大海撈針。 但在四川一代,卻有一支成吉思汗的後代,幸運地認祖歸宗。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句詩相聚四川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相聚四川成吉思汗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人物之一了,出生於大草原的他有著堅韌的性格,在他的帶領下,蒙古鐵騎讓中原大地臣服。不過這並沒有讓他滿足,很快他又將目光轉向了亞歐其他國家,此後的數年幾乎所有的君王都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叫做成吉思汗的戰神。在這樣的背景下,成吉思汗也是樹敵無數,所以在元朝滅亡後,很多人都想將成吉思汗的後人趕盡殺絕。根據遺留下來的資料來看,成吉思汗的後人們應該在當年都死於非命了。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據說,當年在西遼的契丹將領帶兵佔領高麗,而高麗人求助於成吉思汗。就這樣,高麗人引狼入室,將西遼平定,並且順便收了高麗。對於當時的成吉思汗而言,只有地盤才是他內心深處真正的追求。等到1219年的時候,成吉思汗派商隊去進行友好交流,不過,當時的花喇子模國王卻對他的商隊進行屠殺。
  • 成吉思汗後裔,藏身四川600年,靠祖先留下的10句詩重聚
    在歷史上的1206年,一位新皇帝在斡難河登基,開啟了屬於他的統治時代,這位皇帝便是成吉思汗。  如今數百年已經過去,一代天驕早已消逝於茫茫天地間,但他的後裔卻延續至今,他們經歷多次離散,最終靠著祖先留下的10句詩重聚,原來他們藏在四川600年。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成吉思汗,蒙古族最偉大的汗,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滅國四十,他和他的子孫一手創建了世界上疆域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版圖橫跨亞歐兩大洲。他一共有39名后妃,地位最尊崇是皇后孛兒帖,皇后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拙赤、次子察合臺、三兒子窩闊臺和幼子拖雷。此四人及其後代構成了蒙古系帝國的整體。
  •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逃亡四川,還改名換姓
    《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中如此評價成吉思汗:「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
  •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逃亡四川,改名換姓?
    一、一代天驕 從1368年,元朝的滅亡, 至今已有600餘年。 成吉思汗鐵木真,元朝的建造者、成就者也早已歸於山川田野間。但他的後代卻在時光的長河裡延續下來,卻出人意料的隱於山間,藏於部落,並非我們所想像的呼風喚雨。
  •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逃亡四川,改名換姓
    一、一代天驕從1368年,元朝的滅亡,至今已有600餘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元朝的建造者、成就者也早已歸於山川田野間。但他的後代卻在時光的長河裡延續下來,卻出人意料的隱於山間,藏於部落,並非我們所想像的呼風喚雨。
  • 成吉思汗後人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改名換姓,逃亡四川?
    成吉思汗這位帝王不斷擴寬疆土,力求一統天下,最後他的子孫後裔卻並沒有繼承他曾經的輝煌功績,而是隱居在四川農村,並且不再沿用祖姓,隱姓埋名過著安穩平和的生活。 大一統帝國的建立與興衰 元朝從公元1271年起建立,一直到公元1368年滅亡,這個短暫的王朝只存活了98年。
  • 如今還有成吉思汗後人嗎?一支隱居四川農村600年,早已改名換姓
    元朝滅亡至今已有600餘年,而它當時締構者成吉思汗鐵木真也早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卻延續了下來。一代天驕的後裔多年前隱居山間成吉思汗這個名字,大多印象最深的無異於來自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的一句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個家喻戶曉的成吉思汗,當初也曾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 百家姓裡沒有它,泰州校姓居民原來是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的名字天下傳揚,成吉思汗的家鄉就是我的家鄉。當年他留下的腳印,依然在綠草中珍藏……」一首《成吉思汗的家鄉就是我的家鄉》,唱出了分布在全國各地成吉思汗後裔的心聲。12月2日,興化陳堡鎮校果村、姜堰蔣垛鎮邱劉村建成兩處成吉思汗文化廣場,並舉辦「成吉思汗像落成典禮」,成吉思汗後裔在塑像前雙手並舉指向蒼穹,向祖先獻上蒙古族特有的祭拜禮。
  • 成吉思汗後裔在安陽林州一小村莊隱居600年
    在河南林州有一個村莊叫申家崗,村中有申姓1400餘口,村中的老人講,自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成吉思汗後代,為躲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有600餘年,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並改姓的經歷。林州申姓 百年族譜揭開神秘身世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641年,其締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但居住在林州的申姓居民卻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是蒙古族後裔,那他們為何改姓申呢?透過歷史長河,去追尋哪個血雨腥風的年代。
  • 清朝皇族血緣密碼:為何孝莊姓博爾濟吉特氏卻非成吉思汗的後代?
    清太宗孝莊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是蒙古科爾沁部(位於今通遼市)貝勒博爾濟吉特·宰桑的次女。△成吉思汗畫像。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氏族名稱,原作「乞顏·孛兒只斤氏」,又譯做孛兒只斤氏、博爾濟吉忒、博爾濟錦、孛兒吉德、孛兒吉根、孛兒吉濟錦、博羅特、包羅、布兒赤金、孛爾吉等。
  • 成吉思汗就四個兒子嗎?錯了,正史上記載就有8個!
    錯了,正史上記載,成吉思汗的兒子就有8個!成吉思汗蒙古有個習俗,就是兒子長大了就要分家。當成吉思汗壯大後,家底就太大了。普普通通的一個蒙古人家,分家無非是點土地和房屋,而成吉思汗分家,則是土地和國家。成吉思汗的大兒子是朮赤,分到了今日俄羅斯境內的大片土地,也就是後來建立的金帳汗國。
  • 成吉思汗有多少個兒子?很多人認為只有四個,答案是錯誤的
    提到成吉思汗,人們就會想到四大汗國。四大汗國的主人都是成吉思汗四個直系子孫,那麼成吉思汗就四個兒子嗎?
  • 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內陸國家,為何都把成吉思汗認作自己的祖先?
    三國時的諸葛亮被羅貫中打造成軍事家、政治家之後,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爭搶著要認親,為此大戰了幾百年,不分勝負。 成吉思汗的能耐比諸葛亮大多了,他曾經不可一世、所向無敵,他曾經胸懷大志、遠徵歐亞,他擁有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
  •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人代竟住在江蘇這個村!
    史載: 校姓應為撒裡答之後裔,世係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裡答——校姓。 一個叫校立本的明朝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舉家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蘇州閶門,再轉到泰州裡下河校陵莊,至今後代已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617年。
  • 成陵位於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那麼外蒙古是如何祭奠成吉思汗的?
    成吉思汗在蒙古國的地位非常高,外蒙大約10%的男性都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對於外蒙人而言,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締造者,是世界的徵服者,是蒙古人的光輝。在明朝人修撰的《元史》中對成吉思汗的認知類似於金太祖或者北魏太武帝,僅僅將成吉思汗當作一個少數民族的雄主。雖然明朝人也知道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在西域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但明朝人對此沒有什麼概念,直到晚清時期接觸到西方史學界後,中國人才明白原來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如此龐大,也將成吉思皇帝改稱為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打下橫跨歐亞的龐大汗國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
    結果誰想到窩闊臺一系大汗之位僅僅維持了兩代,貴由汗去世後黃金家族的汗位傳承轉移到了託雷一系。所以海都不得不去經營最小的窩闊臺一系的封地,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成立時間最晚、封地最小,所以最快的在汗國兼併過程中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