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四川成都書法家龔斌的楷書、隸書兩件作品同時入展,成為這屆國展上,為數不多的多件作品入展的書法家。
在創作手記中,龔斌談到了兩件作品創作的過程,我們從中能夠看到一個書法家是如何準備投稿作品的。這些經驗,或許給我們的創作以啟示。
龔斌的創作手記
看到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徵稿信息,內心是相當複雜和忐忑的,四年一屆的國展,機會難得。人生掐頭去尾,中間能有幾個四年啊。
讀完徵稿信息,我仿佛看到全國各地書法愛好者以及早已成名的書家為此忙碌的場景:或許他們已創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正準備投稿,或許他們正在伏案疾書,再不濟至少也在準備筆、墨、紙、硯。
我思考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參與這一場文化盛宴。這麼多年來,我雖然一直在學習、積累、調整,但始終不太熱衷於參加這種高規格的展覽。不是不想或不屑,而是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夠。
一晃過了3個月,展覽截稿迫在眉睫,再不行動,一切又將成為過眼煙雲。
備足材料,選內容,斟酌書法風格……幾天下來,已經7月份了。平時我在師妹李香凝女士那兒幫忙搞些書法培訓,那裡場地寬敞,氛圍濃厚,適合創作。7月9日,我在那裡創作完第一件大字魏碑作品。因字數少,上午兩小時寫了三遍選了一件。
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一個人可以同時投多體書作,並可多體同時入展。這讓很多書法功底深、書法修養全面的人「不安分」起來。我想既然所有材料都備齊了,就再寫一張隸書作品吧。作品因字多,寫了兩遍,選了一件。等到隸書、楷書兩件作品粘貼拼接完成,已是7月中旬了。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把作品寄出去的那一瞬間,感覺了卻一樁很大的心事。
入展固然可喜,但充其量是一時的談資和話題。無論人生的生存狀態如何,既然把書法當作愛好,就得堅持學習、思考,哪怕是業餘狀態也要按專業精神對待。只有這樣神凝心專,收穫才可能在意料之外。
關於龔斌
龔斌生於蒼溪,後又移居成都。因為父親及兄長都是當地有名的書法家,所以他從小就受到薰陶而熱愛書法。和很多人的學書路徑一樣,龔斌最初入手的也是唐楷,尤其對歐陽詢的書法比較鍾愛。後來又從北朝墓誌上溯到魏晉二王,再下涉宋元名家。
龔斌曾說,歲月艱難,亦曾彷徨迷茫,雖潦倒而獨不能棄手中之筆,每有佳帖,必傾囊相購,朝夕相對,描摹揣度,稍有會意而喜不自勝。這種二十多年對書法藝術艱辛的求索精神,奠定了他後來五體皆能的基礎。
真正讓龔斌的書法發生改變的,是2012年他拜在當代書法名家洪厚甜先生的門下。從流溯源,悉心探究,對書法體系構架重新進行深入思考和系統研究。從三代鼎彝重新紮根,浸淫秦漢碑版,而於歷代法帖無不手摹心追,數年深耕,開其茅塞,使他能在書法五體上輕鬆地進行表現。
與很多書法家不同的是,龔斌除了寫字以外,還喜愛讀先秦散文及唐宋文學。當代書法家,大多追求技法的精熟,而於文化一途並不太在意。殊不知,書法除了技法以外,更需要文化的涵養,方才能夠行深致遠。龔斌能夠有這樣的雅好,他的書法也就多了讓人期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