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廣東青年書法家董文科的楷書、行書兩件作品同時入展。能在國展上兩件作品入展,表現出不凡的創作實力。#國展書法家#
他的楷書作品在展廳現場很出彩,因為大字楷書對聯,在現場多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作品中,有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對於他的楷書作品的優點與缺點,我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專門作了評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翻看。他首次以唐楷投稿,只寫了14個字,就入了國展
這一次,優秀的作品必定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的,國展作者是如何創作國展作品的,必定能給我們的書法創作帶來一些可以借鑑的經驗。下面我們就通過他的《創作手記》,來看看董文科是如何創作這兩件作品的。
創作手記
文:董文科
筆:加制山水(小)、狼羊一品(大)
墨:紅星墨液、一得閣超濃
紙:福建老玉扣、八尺鎏金蠟染宣
硯:小瓷碟、瓷盤
創作地點:逸文書院
01行書作品的創作
十二屆國展徵稿啟事出來後,我便決定用小行書作為主要投展書體,因為最近兩三年基本用功於小行書。在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中,我的行書作品入展,也給自己增添了一點自信。
書體定下後,我開始著手進行準備工作:內容選定為《徐霞客遊記》中的一篇,約1700字;形制採用常見的七小塊拼接,按形制打一遍草稿,以便了解大概布局;紙張準備的是福建老玉扣,按草稿裁好大小。一應用具齊備後,正式創作已是六月底,是日較為空閒。
創作時風格決定靠近二王,再加一些宋人意趣,用筆偏向厚重樸拙一路,章法結合遊記內容,儘量追求自然,避免過於花哨。完成後整體觀之,塊面主次明顯,用筆結字也較為和諧統一。對文字進行仔細校對後,發現幾處錯、漏,更改數張後,最終定稿。
02楷書作品的創作
楷書作品投展我是第一次,為什麼用唐楷投展?一是因為常年從事小學書法教學,工作需要,唐楷幾乎天天寫,熟悉。二是考慮到近年楷書入展作品80%以上是魏碑類,唐楷投展者可能不多,可以避開擁堵。三是我投的形式是對聯,字不多,工作量小,創作起來較為輕鬆,落選也不吃虧。
因行書作品已完成,心態比較放鬆。在桌上寫大尺幅作品最好有熟悉的人幫忙抻紙,一天晚飯後,剛好老婆有空,便決定開始創作。紙張準備了四種顏色的民清風鎏金蠟染紙,按要求裁好。
所選擇的內容是平時教學時特別留意的聯句,有出處,熟悉,也好寫。考慮到一種書風在表現上比較單調,於是在用筆上進行融合,以顏楷為主基調,輔以《雁塔聖教序》的靈動,再加入行書的呼應連貫,以增強書寫性與筆墨的表現張力。沒有做流行的誇張對比、變形,力求正大氣象。
四種顏色的紙各寫了一遍,最後選擇與內容較為協調的藕紅色那一副,落款、蓋印也較簡潔。張壁一看,雖仍有欠缺,但基本表現了心中所想的端莊、厚重、雅致的書風。於是,第二天連同行書作品一起送裝裱店作簡單託底拼接後,便順豐寄出了。
03結語
後面好消息相繼傳來,先收到面試簡訊的是楷書,第二天收到行書面試簡訊。而能最終入展,我想,除去老婆幫忙抻紙的功勞外,可能是我準備得比較充分,比如用紙,我感興趣的紙基本都會囤一點備用;教學中碰到好寫的內容我也會專門記下來。
創作過程中我已盡心盡力,至於結果,就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