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看雍正重用了不少漢臣,但他的一條死規矩害了清朝

2020-12-05 騰訊網

向敬之

1

雍正推行新政,用了不少漢臣,如大學士朱軾、張廷玉,總督田文鏡、李衛,尚書勵廷儀等。

尤其雍正與張廷玉,如電視劇《雍正王朝》所渲染,形影不離,蜜月期持久不敗。雍正駕崩前特地留下遺詔,命漢臣張廷玉與滿臣鄂爾泰一起,同允祿、允禮兩大和碩親王,組成他留給乾隆的顧命大臣團隊。

雍正彌留之際,不忘對四位顧命大臣做性格分析:

莊親王允祿,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缺乏擔當。好在錯誤不多。

果親王允禮,至性忠直,才識俱優,是國家有用之材,但身體不好經不起折騰,雖有賢王之名,卻不能為國家辦好政務。

允祿和允禮,分別是雍正的皇十六弟、十七弟。允祿在雍正朝歷官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黃旗滿洲都統;允禮是允祥之外雍正諸兄弟中最親信的一個,分管鑲藍旗和鑲紅旗的旗務。允祥死後,雍正命允禮總理戶部三庫事務,兼管工部和宗人府。臨了,雍正對他們委以重任,又臧否兼半,足見對他們二王還是有顧慮,希望諸王大臣體諒他們,「勿使傷損其身」,「而損賢王之精神」。(《清世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九)

雍正畫像

說完二王,雍正就說兩大學士:

他改變遺詔「著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的排序,先說張廷玉:「張廷玉氣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接著才說:「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張廷玉和鄂爾泰都被雍正遺命要保證他們榮耀終身,「配享太廟,以昭恩禮」,但仔細分析遺詔中的評價,張廷玉是洞察聖心、辭令達意的大秘,而鄂爾泰為治國安邦、內外兼修的大才。

《清世宗實錄》為乾隆朝史官所修,自然要按乾隆的政治需要來筆寫所謂的先帝史。但從乾隆十四年底的一份諭旨來看:「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勳,張廷玉有何功績勳猷,而與之比肩乎?鄂爾泰尚有經度苗疆成績,而張廷玉所長,不過勤謹自將,傳寫諭旨,朕詩所謂『兩朝綸閣謹無過』耳。而靦然濫膺俎豆,設令冥冥有知,踧踖惶悚,而不能一日安矣。此在朕平心論之,張廷玉死不當配享太廟,其配享實為過分。」(《清史列傳·張廷玉傳》)

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張廷玉配享太廟,即享受祭祀和崇奉之意。乾隆說他「濫膺俎豆」,說得粗俗點,就是濫竽充數。

結合乾隆對張廷玉的痛斥,來分析《清世宗實錄》中對張廷玉、鄂爾泰的最後評價,無疑是遵循了乾隆的意見。當然不能否認雍正就喜歡張廷玉唯諾是從的性格。

2

有清一代,張廷玉以唯一漢臣的身份,被滿洲皇帝安排配享太廟,純屬奇蹟。清朝的最高領導人是滿人,但從朝代論來分析,它是中華社會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

張廷玉能夠成為一個榮耀的點綴,可視為雍正對漢臣重用的一個方面。

而早在雍正八年以國家的名義建成京師賢良祠,以新近病逝的怡親王允祥為首的同時,雍正首批指定了另外十人入祀,即滿人圖海、賚塔、顧八代、馬爾漢、齊蘇勒五人,漢軍靳輔和楊宗仁兩人,以及漢人張英、趙申喬與陳璸三人。

趙申喬和陳璸是康熙朝卓有政績的重臣。而張英仕途最大的亮點,就是康熙十六年四月,聖祖諭令武英殿大學士明珠、勒德洪等「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並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於翰林內選擇博學善書者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張英脫穎而出,成為了南書房第一批有編制的詞臣。他住進了內務府在內城安排的房子,被康熙不斷重任,六十三歲起做過兩年文華殿大學士。

雍正帝與張廷玉劇照

張英的政績不顯,而最出名的是一首關於六尺巷的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在後世成了一個廉政的經典故事,但從嚴治吏、推崇廉政的雍正將他入祀賢良祠,卻非因為這個故事,而是因為張英曾做過他的師傅,更重要的是張廷玉的父親。

是時張廷玉已為保和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雍正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侍值者多,容易洩漏消息,於是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作為承旨出政的總匯。張廷玉負責擬定軍機處的主要制度:「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折,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御硃筆批發。」(《清史稿· 張廷玉傳》)張廷玉任職內閣,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儼然是雍正的首揆。

清朝執行滿漢復官制度,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卷六中記載,內閣大學士行走班次,「系滿大學士領班」。如此可見,朝會時,參預軍政要務的張廷玉還得緊跟在另一位保和殿大學士、滿洲鑲黃旗人馬齊的後面。而在允祥去世後,雍正又命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馬爾賽,與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詳議軍行事宜,翊贊機務,張廷玉又得屈居滿洲正黃旗人馬爾賽之後。

兩年過去,即雍正十年正月,在雲貴廣西總督任上推行改土歸流的鄂爾泰,一是搞新政頗見成效,二是報祥瑞不斷翻新,被雍正帝特旨招至京師會談。

雍正說你不要回去了,留在京城任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辦理軍機要務。

此前文淵閣大學士遜柱和東閣大學士尹泰,都兼了多年兵部尚書,但雍正並沒讓他們進入軍機處。鄂爾泰甫一進京,雍正就命他入閣拜相,參預軍機,並以年老讓做了十五年兵部尚書的大學士遜柱不再兼任,將權力交給鄂爾泰。雍正對鄂爾泰極其重視,特授了鄂爾泰一等伯爵,世襲罔替。

3

無論比在閣時間,還是論軍機處資歷,張廷玉都是老人,而鄂爾泰皆後來者居上。

即便雍正在張廷玉回老家祭父,肉麻地寫信:「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清史稿·張廷玉傳》)但他還是對鄂爾泰與張廷玉分厚薄。

雍正潛在地厚鄂薄張的背後,就是一面崇滿抑漢的鏡子!

曾對他不好聲色做過證明的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又揭秘了其中的真相。

一次,都察院的滿洲副都御史出現空缺,吏部一時報不上合適的人選。於是,雍正命內閣九卿秘密保薦。

鄂爾泰舉薦工部右侍郎許希孔。許是雲南昆明人,雍正八年的進士,該與在雲貴一躍飛天的鄂爾泰有過交集。或者,鄂爾泰看中了許氏是個人才,也是自己主政雲南時登龍門的驕傲。

鄂爾泰信心滿滿,認為雍正會給他這位重量級人物面子。哪知雍正徑直說:小許是漢人,沒有任職資格!

鄂爾泰畫像

鄂爾泰力挺許希孔,說:都察院職掌事務重大,我是為朝廷推舉人才計,一片公心,希望皇上不要固守滿漢之分的規矩。

最後礙於鄂爾泰的情面,雍正還是錄取了許希孔,頂了這個「定製」的滿官職位。

「漢人任滿缺」,成了一項特殊的人事任免制度。但在稱張廷玉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的雍正心裡,那一道固有的舊制,無形中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政治規矩。

雍正雖然對鄂爾泰和張廷玉二人非常倚重,但對於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互不尊服,始終不調和。就像他喜歡鄂爾泰、李衛、田文鏡,卻默認了他們的相互攻訐。

張廷玉與鄂爾泰共事十餘年,往往同朝議政,卻竟日不說一句話。一方有所過失,另一方必微語譏諷,使之無地自容。雍正熟視無睹,放任自流,潛在地在權力中樞劃定滿漢界限。他最後放心地將二人留給乾隆輔政,抑或合理利用與相互制衡。

帝王心術是高深莫測的,也是瞬息萬變的。雍正大肆重任張廷玉、李衛、田文鏡等,但早在修改公示的康熙遺詔中,以「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若我朝」,標榜康熙首倡滿洲統治承繼了中華王朝正朔,具備了王朝統治的最大合理性和合法性。這既是康熙的政治制度,也是雍正的滿漢區分。後來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旗幟鮮明地說:「本朝之得天下,加之成湯之放桀、周武之伐紂,更為名正而言順。」

時至清朝中期,富有雄才大略的雍正以帝王之尊,在廟堂之上固執地厚此薄彼,在不同角落深化滿漢之間的族群對立,挾裹著清初入關時強烈的民族徵服和民族偏見。這是經歷過長期戰事而重構社會秩序的一大思想誤區。他的這種崇滿抑漢的政策不足,直接影響到後繼之君乾隆秉承聲氣,堂而皇之地宣揚「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清世祖實錄序》),大張旗鼓地為本朝爭正統玩形形色色的政治手法,於直接服務自己的滿漢大臣如此,就是在馬戛爾尼及英國使團帶來的新事物面前,更以一種天朝上國的孤高姿態,鼓搗著一種嚴重缺乏政治自信的立國理念甚囂塵上,最後迷失了東方強國的航向,成了另一種「未之有比也」。

相關焦點

  • 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他帝抄家
    張英看後以這首詩做了回復,後來,雙方各讓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張廷玉是整個大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其地位之高可見一般。起初太廟中供奉的都是歷代的皇帝,後來皇后和有功之臣也可以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清朝唯一一個進入太廟的漢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廷玉功勞之大。張廷玉曆清朝三代帝王,康熙、雍正都對他委以重任,而乾隆卻對他十分冷淡,這是為什麼呢?
  • 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的心腹,乾隆拿他都沒辦法!
    自打滿清入關後,為了更好地避免政黨被漢族人奪得,對官府中的漢臣時刻防備著。即便像年羹堯、左宗棠、曾國藩及李鴻章那樣的官府賢臣,也不可以讓清朝執政者徹底堅信,更不太可能變成皇上的親信。可是,縱覽全部清朝時期,有一位漢臣做到了完美。
  • 無論是雍正皇帝,還是乾隆皇帝,為什麼他們都不敢重用嶽鍾琪?
    可就在抵達人生巔峰之後,嶽鍾琪的境遇也如同他的前任年羹堯一樣急轉直下!先是被雍正帝不斷找理由斥責,之後又被革職、削爵並「交部議」,議出來一個「斬決」……後來,還是雍正帝刀下留人、將「斬決」改為了「斬監候」,嶽鍾琪這才僥倖保住了性命。再之後,嶽鍾琪就一直被關押著,直到乾隆二年才被新即位的乾隆帝赦免,貶為庶民、回成都養老。
  • 為何古代官員都自稱微臣,只有清朝稱奴才?其實這是一種特殊榮耀
    但是很多人也會發現,到了清朝,官吏自稱為臣的現象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很多清代的歷史文獻中,包括一些清宮劇,都可以看到很多清朝官員都常常自稱為「奴才」。其實這並不是官吏對皇帝的一種特意的獻媚取寵,而是清朝一種風氣。在滿清入關之前,還保留著典型的奴隸社會風氣,禮教未開。
  • 雍正登基後除掉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什麼張廷玉沒事?
    當然雍正登基後,也很重用和信任年羹堯。可惜的是年羹堯太不懂得「伴君如伴虎」這幾個字了,所以僅僅三年,年羹堯於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甲戌日,被雍正皇帝賜其獄中自裁,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年羹堯這個人起點還是比較高的,父親年瑕齡是巡撫級的封疆大吏。所以年羹堯從小就受家庭薰陶,讀書寫字很好,在年羹堯二十一歲的時候,就高中進士。
  • 外來文化傳入,順治康熙重用西洋傳教士,為何雍正容不下他們?
    在清朝早期的時候,社會並沒有十分封閉,一些外來文化經常會傳入中國;順治皇帝還非常信任西洋傳教士;康熙也效仿父親重用欽天監,對當朝的西洋傳教士很尊敬;可是到了雍正朝,皇帝對洋人的態度卻產生了極大反轉,根本容不下他們,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猛虎傷人事件,最終讓雍正皇帝狠下決心處死年羹堯
    雍親王胤禛繼位,是為清雍正皇帝,縱觀雍正王朝,可謂毀譽參半,一方面雍正皇帝勤政務實、勵精圖治、鐵腕改革,一掃康熙朝晚年吏治腐敗的頹勢,使得康乾盛世得以出現在歷史舞臺;另一方面,他刻薄寡恩、大興特務機構和文字獄等等讓後人對其歷史地位爭議頗多。要說起來雍正皇帝的評價刻薄寡恩其實不恰當,說他刻薄是和康熙帝做對比才得出的結論。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導讀:歷史上的張廷玉和《雍正王朝》中的演繹稍有不同,康熙年間僅官至「吏部左侍郎」,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組織部副部長,而並非劇中相當於宰相的「上書房大臣」。行至雍正朝,張廷玉才逐漸走向仕途的巔峰,成為雍正朝時期乃至整個清朝時期的漢臣巔峰代表。
  • 歷經三朝的張廷玉,為何被雍正皇帝器重,而被乾隆厭惡?
    張廷玉於康熙十一年九月九日生於京師,是清朝傑出的政治家,做了五十多年的朝廷命官,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被譽為三朝重臣。他編撰史籍、整頓刑律、安定流民,可謂立下了大功。有人說,張廷玉是歷史上做官最成功的一個人,才華出眾,善於揣度帝皇心思,除了是三朝重臣,也是配享太廟中唯一沒有爵位的清朝漢臣。可為何善於揣度帝皇心思的張廷玉被雍正皇帝器重,卻被乾隆厭惡,差點晚節不保呢?
  • 它本是個罵人詞,到了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用漢族還不行
    下面這一幅圖片,是清朝雍正年間,江南提督總兵官向雍正皇帝寄過去請安書信,雍正帝所回復的硃批,雍正皇帝的筆記或許大家看不清楚,但是一個細節還是很值得人們注意的。大臣自稱為奴才,然而雍正皇帝卻將其划去,將其改為了臣,乍一看不少人還是很感動的,原來這個雍正皇帝還這麼尊重下屬,其實你要是這麼理解,那恐怕就是大錯特錯了。放到如今生活,要是有誰被別人說成是奴才,那他肯定是勃然大怒,拼命反駁,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沒想到這竟然是一個尊稱!
  • 嶽飛後人嶽鍾琪,功勳卓著卻遭雍正猜忌,竟也栽倒在「莫須有」上
    可連嶽飛也不會想到的是,他一生都在抗擊著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政權,更是立誓「直抵黃龍府」,渴望將女真人驅逐出中原故土,而他的後世子孫中,卻有人恰恰是用盡一生在拱衛由女真人後裔建立的大清王朝,這不可不謂之是歷史的一種「巧合」。這位嶽飛的後人,便是其二十一子孫,清朝時期的名將嶽鍾琪。
  • 同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何清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而元朝卻很少?
    然而,清朝電視劇的重現卻多如牛毛,從二月河所著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尤小剛為導演所著的《孝莊秘史》,以及近10年來出現的《宮鎖心玉》《宮鎖珠簾》《甄嬛傳》等電視劇,清朝電視劇在中國古代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大一統政權也是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為什麼有很多電視劇在表現清朝,而很少在表現元朝呢?
  • 清代漢臣十強人物排行榜
    很多讀者私信筆者,詢問清代漢臣中誰的官最大?其實這個問題過於籠絡,如果僅以官職來說,根本就沒有意義。因為按清制,大學士為正一品,是文官的最高品秩,而漢臣大學士多如牛毛。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清朝在入關以前,努爾哈赤、皇太極都做了推動滿語與滿文的努力,滿語不僅作為官方的語言文字進行使用,就連進入朝廷之中的 漢臣也被勒令學習滿語,使用滿文 。
  • 本是一句罵人的話,百年前他卻成了一種「尊稱」,官員搶著稱呼
    在雍正時期,高其位呈給雍正的奏摺中,便用了「奴才」二字,引得雍正皺眉,當即將「奴才」劃掉,改成了「臣」。高其位是漢軍鑲黃旗人,在雍正眼裡,算不上純正滿人,自然不配稱為「奴才」。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看出,滿人對於「奴才」的看法與我們相反,我們覺得「奴才」稱呼過於低賤,滿人卻覺得高貴許多,在他們眼中,稱為「臣子」才是最為可恥的。
  • 手握大權,一心效忠清朝的嶽鍾琪,為何會被雍正帝判處斬監候?
    嶽鍾琪是清康熙、雍正年間的一員大將,威震西北、屢建奇功,對待朝廷也是忠心耿耿。但就是這麼一位重臣、忠臣,最終卻身陷大獄,差點步了他曾經的上司年羹堯的後塵。嶽鍾琪之所以被判「斬監候」,並不是因為他心存二心、飛揚跋扈或貪汙腐化,而是封建王朝制度下的犧牲品,且看流金君詳細分析。
  • ...圖裡琛被雍正派去救弘曆,他對雍正說:奴才明白!到底明白什麼?
    圖裡琛外表看似憨厚,五大三粗,實則是粗中有細聰明無比,還能做到不使主子猜疑,歷經三朝不倒,尤其是備受雍正重用,成為粘杆處的具體負責人,更多的是替雍正辦秘密差事和私事。圖裡琛守口如瓶就是他的職場保命智囊,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自然是深得雍正信任。
  • 此人是漢族官員,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康熙死前卻故意連降三級
    說起清朝,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滿族人的王朝。並且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漢族非常的少,並且在朝中也是很難得到重用,然而,有一名漢族男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清朝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視他,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最高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朝從開國到滅國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 雍正死後竟與囂張跋扈的年世蘭合葬,為什麼雍正陵寢沒有被盜過?
    雍正也並不像電視劇《甄嬛傳》中演繹的那樣整日流連於後宮,處理這些婦女瑣事,雍正算是清代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他繼位之後雖然妃嬪不少,但他很少過去問後宮事務,而且繼位之後雍正幾乎沒有生育子女,只生了小兒子六阿哥弘曕。
  • 隆科多幫助雍正奪皇位,為何慘遭幽禁而死?他觸犯了什麼職場禁地
    這一回雍正算是忍無可忍了,他果斷把隆科多一擼到底,新仇舊恨一起來算一算。隆科多至此被下了大牢,再也沒有翻身。03隆科多該死嗎?雍正這是在清理障礙物罷了。以上那些罪行很嚴重嗎?其實這要皇帝怎麼看,皇帝覺得嚴重了,那就很嚴重。可皇帝要是覺得還可以,那就不嚴重。顯然雍正是覺得很嚴重了,至於到底怎麼個嚴重法,最終解釋權歸雍正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