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滿清入關後,為了更好地避免政黨被漢族人奪得,對官府中的漢臣時刻防備著。即便像年羹堯、左宗棠、曾國藩及李鴻章那樣的官府賢臣,也不可以讓清朝執政者徹底堅信,更不太可能變成皇上的親信。
可是,縱覽全部清朝時期,有一位漢臣做到了完美。他不但穩居高位,變成雍正皇帝的親信,還變成是清代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乾隆皇帝曾看不順眼他,卻也拿他沒法。這人便是被稱作清代政界不倒翁的張廷玉。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爸爸張英是康熙皇帝身旁的大臣,這也為他的官運擁有極其重要的功效。1700年,27歲的張廷玉考中了舉人,授為翰林院庶吉士,並於四年後入式值南書房,數次隨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族諸部。雍正繼位後沒多久,變成戶部尚書。
自小開始,爸爸張英就教給他官場縱橫之道,也正是如此,張廷玉深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還把雍正皇帝的思緒摸得十分透。1729年,雍正皇帝剛開始開設軍機處,張廷玉變成了軍機大臣,這也是清王朝中十分關鍵的崗位,把握著最高機密。
而且說過允許他享太廟。乾隆皇帝稱帝後,張廷玉再度領命為皇子師,仍兼管翰林院事,每一次乾隆皇帝沒有京都時,張廷玉一直留京總理事務。
1748年,張廷玉早已76歲了,身體也不太好,就要辭官,但被乾隆皇帝堅持留住了。第二年,在張廷玉的堅持下,乾隆皇帝迫不得已願意張廷玉棄官,但也因而惹惱了乾隆皇帝,就沒使他回去。第二年,張廷玉再度請歸,因皇長子剛過世沒多久,乾隆皇帝十分的悲傷,就下令不許張廷玉配置太廟,讓他解甲歸田。
1755年,張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歲,葬在了龍眠山。儘管乾隆皇帝之前已奪走了他的配享太廟之權利,但那樣做就違反了雍正皇帝的遺詔,最終還是遵遺詔,為張廷玉配享了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