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評價清代漢臣的時候,習慣性地將張廷玉認為是第一漢臣。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清代配享太廟有什麼標準,張廷玉是否具備這個資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配享」。
配享通俗地說,就是在祭祀的場所,在主位神牌的兩旁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牌,作為配角,與主位神牌共享供奉的香火。配享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在孔廟中就有「四配」,這四個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後來還有「十二哲」,這十二個人也是被歷代推崇的先賢。
太廟是指皇室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歷朝皇帝、皇后,以及功王功臣。但在說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帝、後作為太廟的主角,稱為「升袝」太廟,其他人只能稱為「配享」。
封建統治者以配享太廟作為對功臣的最高獎賞在歷朝歷代也是十分常見,比如明代時,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等都被賦予了配享太廟的至高榮譽。清代同樣如此,但讓哪些人配享太廟,皇帝的態度一向十分謹慎,且與皇帝本身的好惡有很大的關係。
清代配享太廟的臣子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皇族,即愛新覺羅氏,這些人都供奉在太廟殿前的東配殿內;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旗人,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他們被供奉在太廟前典的西配殿內。
清代共有多少人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呢?總數只有29個人,其中包括13位功王和3位福晉,以及13位功臣。可以說,有清一代,能享受這個榮譽的人確實是少之又少。
配享太廟有什麼具體的標準呢?
上面說到,王大臣是否能配享太廟,與皇帝的個人好惡有很大的關係。從史料的相關記載來看,並無統一的標準。但從配享太廟的13個功王及13個功臣來看,基本都具備了以下的兩個特點:
其一,大清開國元勳,建立顯赫軍功。
東配殿的13位功王中,有3位都是努爾哈赤的長輩,他們配享太廟名義大於實質,屬於追封。有1位是努爾哈赤的弟弟叫雅爾哈齊,他雖然沒有建立過太多的功勳,但因與努爾哈赤感情頗深,獲得了這一榮譽。
剩下像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他們無一不是身經百戰,為大清開國立下過赫赫戰功。同樣,西配殿還有額亦都、費英東、揚古利、圖爾格、圖賴5人,也都是大清開國功臣。
其二,贊襄有功或是維護國家主權統一甚至是為國捐軀。
東配殿的功王中,像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他們都屬於輔佐皇帝有功而獲得世襲罔替的爵位,並配太廟。這兩個人筆者就不多細說了,了解清史的朋友相比都清楚,以他們的功績,配享太廟自是應當。
功王中像超勇親王策凌,功臣中像圖海、兆惠、傅恆、阿桂、福康安、僧格林沁,他們都曾經作為主帥領兵作戰,或於西北平定叛亂,或於西南鎮壓起義,又或是抵抗外國侵略,都曾建立過顯赫的功績。
配享太廟的13位功王和13位功臣中,上面沒有提到的僅剩下2位,即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個人配享太廟,在筆者看來是有問題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夠資格的。
先來看鄂爾泰。鄂爾泰其人在康熙朝鮮為人知,他是在雍正即位後得到重用的,他在地方為官的經歷頗多,擔任過布政使、巡撫、總督。鄂爾泰當時與李衛、田文鏡、年羹堯被譽為四大總督,深受雍正的信任。
鄂爾泰主要的功績是在雲貴總督任上實行改土歸流,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且在鎮壓四川土司叛亂中立有軍功,後升任保和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
縱觀鄂爾泰的一生,也算成就輝煌,既有軍功又有輔佐之功。但畢竟功勞有限,雍正帝賦予他首輔和首席軍機大臣,還封為伯爵,已經算是到了極限。
再看張廷玉。客觀地說,張廷玉確實是個幹臣,說他是大清名臣也不為過。只不過他的功勞也十分有限,說到底就是雍正帝御用秘書,從事的大多數也是文字性的工作。而且相比鄂爾泰,張廷玉沒有任何的軍功,頂多就是贊襄國事有功。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張廷玉都沒有資格配享太廟。這一點他自己是十分清楚的,或者說是很心虛的。他在退休時,曾當面提醒乾隆帝不要忘了雍正帝遺詔,讓自己配享太廟。
按照張廷玉一貫的謹慎風格,他不應該向乾隆帝提出這樣的要求,這明顯是不信任乾隆嗎。他這樣做,其實就是心虛,生怕乾隆取消這一至高的榮譽。乾隆帝為此大怒,還一度降旨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並聲稱張廷玉何德何能,能於祖宗配享香火。不過,張廷玉去世後,乾隆還是遵從雍正帝的遺詔,令其配享太廟。
或許有的讀者會認為筆者這是故意詆毀張廷玉,本來漢人中配享太廟的只有張廷玉一人,要是他都不夠資格,豈不是要光頭了嗎?
其實,如果從配享資格的角度來說,漢人中真正能配享太廟的人不是沒有。像曾國藩、左宗棠,一個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為清王朝延續了五十年的壽命;另一個收復新疆,建曠古奇功,他們難道不比張廷玉更應配享太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