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清朝漢臣,在當時這是無上的榮譽。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多部熱播的清劇中,都可以見識到他的沉穩、智慧。
桐城張氏當地的名門望族。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也很受康熙重視,曾任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他給後世留下了"3尺巷"的故事:
某日,在京當官的張英收到一封家信。家人飛書求助,老家因宅基地糾紛與鄰居打上了官司,要他運用職權關係影響判決。張英閱信輕嘆,揮筆回信,附詩一首:"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信後,讓出三尺土地;鄰居得知,也相讓三尺。
故事耳熟能詳,但其背後是飽含生存哲理的家訓。父親"隨分知足"的理念在其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這樣的言傳身教培養下,他的生活信條是"萬當萬言,不如一默"。
但是在其職場生涯的最後階段,也許是功成身退前的無欲無求、也許是即將謝幕時的無所顧忌,忘記初衷,險些身敗名裂。
一、與三朝皇帝為伴
張廷玉為官清廉,學識卓著。康熙朝初露崢嶸,雍正朝為肱股之臣,乾隆初年也頗受重用。都知伴君如伴虎,在三位極富個性的君主身旁,他上效朝廷,下體黎民,非德才兼備的幹練能臣不足以擔當。
1、康熙著力培養
康熙第一次聽聞張廷玉,是大學士李光地為其鳴不平。
原來,康熙三十六年會試,主考官是大學士張英。張廷玉本要參加此次考試,但因父親的緣故,只能迴避,因而錯過這場科考。一等就是三年,新一期會試在即,康熙任命的主考官還是張英。這就意味著張廷玉還要再等三年!
知道張廷玉頗有才華,康熙也覺得,讓這個年輕人空耗六年,實在是浪費人力資源。破例允許張廷玉參加會試,但其試卷要親自過目。
張廷玉一展才華,成績名列前茅。只是因其父擔任主考官,為免非議,定為第152名。但康熙卻對其很欣賞,將他留在了翰林院。
幾年間,張廷玉不斷升遷。在南書房直接為皇帝服務,又擔任經筵講官。康熙也有意觀察、鍛鍊他的才能,放他到禮部、刑部、吏部,以出色表現,嶄露頭角。
2、雍正帝的肱股之臣
雍正帝即位,政務繁忙,急需自己的心腹之臣。張廷玉才幹突出,加上其父是雍正的老師,近水樓臺得以重用。他的幹練獲得雍正的認可,詔書大都由其起草。遇到急事,皇帝口授大意,張廷玉伏地而書,一蹴而就,進呈御覽,雍正盛讚:"精敏詳瞻,悉當聖意"。隨即不久,張廷玉被提拔為禮部尚書。
隨著君臣二人的互動,互信在日漸加深。新設的軍機處,主要制度交由張廷玉籌劃,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軍機大臣,兼理吏部、戶部要職。
雍正11年的科考,皇帝在查閱殿試試卷的時候,很欣賞某份卷子:
"字畫端楷,策內公忠體國一條雲。僚之際,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極為懇,頗得古大臣之風。"《清實錄》
皇帝準備授予該考生"探花"稱號,拆開封印,考生竟是張廷玉之子張若靄。雍正認為張廷玉教子有方,張若靄忠君愛民,特發諭旨嘉獎,並成張若靄一甲第三名:"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
張廷玉得知消息,立即趕到宮中,"再三懇辭"。他以"佔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的公心,誠懇地要求將兒子改為二甲,令雍正很是感動。此時的張廷玉應該是繼承了"3尺巷"的處事精髓。
雍正帝評價:"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給了他配享太廟、這一漢臣從未有過的殊榮。
3、乾隆帝時位極人臣
張廷玉是雍正留給乾隆的四個顧命大臣之一。當乾隆謁陵或出巡時,他總是被命"留京總理朝政"。
乾隆2年11月,張廷玉被授予總理事務大臣,封伯爵。這又是清朝難得一見的事件,以前的封爵只有武將沒有文臣。
從未有過的殊榮,蘊藏著即將到來的危機。乾隆朝前期,鄂爾泰與張廷玉形成了滿漢不同的利益集團。乾隆利用二者的矛盾,居中調度,把握大局。鄂爾泰因為過於強勢,還遭到了乾隆的打壓,但隨著乾隆十年鄂爾泰病故,張廷玉感受到了來自於乾隆的壓力。他準備急流勇退了。
二、一錯再錯
張廷玉的想法當然一如既往地深謀遠慮,但在執行上卻很不順利:
1、引用失誤
乾隆13年正月,乾隆宴請大臣,飯後留張廷玉聊天。77歲的張廷玉提出了退休請求:
"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鄉"《張廷玉年譜》
乾隆有些意外。他已經啟用一批新人,張廷玉只在重要事務上參謀顧問即可,而且,也已被允許不上早朝:
"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清史稿》
張廷玉一心要離開是非之地,馬上舉例:配享的大臣,也有退休回家的,比如劉基就回家養老了。
禍從口出。張廷玉說者無心,乾隆聽者有意:劉基是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放其退休,又使人加害。這個比喻一時讓君臣二人都變了臉色:
"為人臣者,當法始終如一之藎臣。如諸葛亮,盡忠一生,此乃人臣之表率。人臣不可存圖逸之心。"《清史稿》
皇帝語氣嚴厲,張廷玉心知不妙,跪下磕頭,痛哭流涕,才逃過了懲罰。
2、向皇帝要保證
孝賢皇后病逝,乾隆性情大變。一改以往寬容的姿態,數十個大臣被殺被罰。張廷玉戰戰兢兢,老得更快了,幾乎到了沒人攙扶難以上朝的地步。
乾隆動了惻隱之心,張廷玉畢竟為朝廷效力了幾十年,就放他回家享幾年清福吧。
得到旨意,張廷玉喜不自勝。但一個新的煩惱又籠罩在心頭,揮之不去。朝中有人向乾隆進讒言,說他不應該配享太廟。這是張廷玉一生的榮譽,如果離開後被人三人成虎,可怎麼辦?
思慮再三,他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請求乾隆遵守雍正的遺詔,不使自己失去資格。於是再進宮:
"免冠嗚咽,請一辭以為券"《清高宗實錄》。
臣子向皇帝要保證書,乾隆很不高興。但面對涕淚皆下的老臣,還是決定成就這段三朝元老有始有終的歷史佳話。
乾隆憋屈地寫了一道保證張廷玉以後會配享的詔書。事後,又送給他一首詩: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御製詩文全集》
其中提到的劉基、魏徵都被皇帝算舊帳。我今天如聖君堯舜,你配的上賢臣皋契麼?詩中已經充滿了憤懣。
3、遣子謝恩
按照慣例,受到恩賞,第二天要進宮去謝恩。但張廷玉可能是被一系列曲折搞到身心俱疲,又或是思想上太過放鬆只想早日回到家鄉,居然鬼使神差,讓兒子張若澄替自己到宮中謝恩。
皇帝委屈自己,給了那麼大個恩典,乾隆以為張廷玉肯定會早早前來謝恩,正等著召見說些離別的話,沒想到來的竟是張廷玉的兒子。
乾隆的怒火被點燃了,越想越不對勁。上朝後命軍機大臣寫了一道聖旨,要張廷玉前來:"明白回奏"!
軍機大臣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生怕老師吃虧,悄悄傳遞了消息。
於是,張廷玉又犯了此生最大的錯誤。不知是老糊塗還是嚇糊塗了,他第二天一早就跪到皇宮門口向乾隆帝認錯請罪。而此時,聖旨還沒傳達,顯然是有人瞞著皇帝通風報信。
乾隆當面痛罵張廷玉,削去伯爵,直截了當地指出其不配太廟。張廷玉命在旦夕,只得請罪:
"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於太廟配享大典,妄行陳奏…… 敢懇明示廷臣,罷臣配享,並治臣罪。"《清高宗實錄》
乾隆取消了張廷玉的配享資格,將其趕回了老家。
三、皇帝的逆鱗
雍正是個外冷內熱的皇帝,而他的兒子乾隆恰恰相反,是外熱內冷。乾隆顧及名聲,對張廷玉也想善始善終,因而已經較其他人多了些寬容。但張廷玉先用劉基自比,把他暗喻成了朱元璋;後又在大阿哥辭世時請求退休,對皇室不敬;直至派兒子代為謝恩等等,乾隆頓覺顏面大失。
更重要的是,張廷玉已形成朋黨。雖然他自己小心謹慎,但張氏族人有19人在朝為官,其姻親在朝的也有十多人。張廷玉常年供職於軍機處,多次主持科舉,門生故吏遍布,漢臣自覺不自覺地,都聚攏在他的旗下。複雜的人脈,難免有結黨之嫌。
朋黨是前明滅亡的重要原因,清朝以此為鑑,這是乾隆決不容忍的。汪由敦向張廷玉告密,坐實了張朋黨的性質。此時處理張廷玉也就是殺雞儆猴、防微杜漸。
結語:
對張廷玉的打擊還沒有結束。他的兒女親家、四川學政朱荃犯貪汙罪,連累到張廷玉被抄家。乾隆下詔收回了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同時將所有書籍、文章、信件統統帶走審查。
眼看著,一場文字獄就要降臨。但在張廷玉的文字之中,大量記錄了皇帝的賞賜及其感恩之情,打消了乾隆的殺心,從而消弭了滅族之災。
只是,乾隆對著他的文稿筆記,沉吟良久,張廷玉"對朕不如對父皇忠誠。"
乾隆20年,在被抄家5年後,張廷玉去世。
也許是想到了張廷玉一生的貢獻,也許是見其晚景悽涼疏解了他的鬱悶,乾隆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讓其配享太廟。
張廷玉的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他以出色的能力贏得了康、雍、乾三朝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就在他以為塵埃落定的最後一刻,忘記了伴君如伴虎。
一方面,是乾隆心胸狹隘,多疑刻薄,受不得一點委屈,另一方面,是他被身後名的巨大榮譽迷惑,忘記了父親"隨分知足"的教誨,以及自己"萬言,不如一默"的座右銘,也忘記了"3尺巷"的襟懷。
我想,在張廷玉心裡,令他感懷至深的只有那個"義固君臣,情同密友"的雍正帝。而他應當後悔的:執念使自己力爭"三尺",而丟掉的就不止三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