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廟對子孫後代有幫助嗎?它是一種怎樣的死後殊榮

2020-12-24 小島知風

在古代死後配享太廟是臣子們無上的至高榮譽,但是這只是個榮譽,對子孫後代並沒有太大好處,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古代的配享太廟制度。

太廟是什麼的地方?

太廟雖然叫作廟,但它並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廟,裡面有著念經的和尚供奉著佛祖的那種廟,太廟裡面供奉的是每個王朝的列祖列宗,比如明朝太廟就是供奉的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始的歷代明朝皇帝。

因此來說太廟裡沒有和尚沒有佛祖,供奉的就是每個朝代的列祖列宗皇帝。

太廟其實始於夏商周時期,在夏朝時世室,商朝時叫作重屋,周朝時叫作明堂,到了秦漢之後才基本確定了太廟的名稱,之後這個稱呼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可以說太廟名稱的歷史非常悠久,歷經了幾千年。

但是在西晉之前太廟只供奉的每個朝代的皇帝,不供奉其他人,到了西晉之後晉武帝司馬炎開始往裡加入皇后和功臣,於是歷朝歷代就都開始把功臣或者皇后再或者立有大功的宗室加入到其中接受供奉。

而由此之後太廟也成為了歷代帝王用來獎勵功臣拉攏人心的好手段,古代人視死如生,所以大多數都把身後的榮譽和名聲看得極為重要。也因此皇帝抓住這樣的心理,於是將配享太廟的範圍從皇帝和皇室近親擴大到功勞和貢獻很大的臣子或者宗室。這也就是配享太廟的由來。

要知道在古代極重禮法,在祭祀祖先方面講究很多,一年要祭祀祖先很多次,而且祭祀祖先時要行跪拜大禮,可以說皇帝只有接受人們跪拜,而能讓皇帝跪拜的只有他的祖先和天地神明了。所以想一想配享太廟的那些外姓功臣在死後能接受後世皇帝的跪拜祭祀是何種的榮耀。

因此當有了配享太廟這種殊榮待遇之後,更加激勵了那些大臣們盡職盡責的為王朝賣命的想法,就因為想爭一個進入太廟的入場卷而已。

配享太廟是一種看起來非常高實際卻很虛的榮譽,因為配享太廟只是把一個人的名字刻在排位上放進廟裡供奉起來,子孫後人不會因此得到半點好處,所以配享太廟是一種很虛的榮譽。

但是在古代臣子中配享太廟卻代表了無上的榮譽,這是能給後世子孫臉上增光添彩的榮譽,儘管它並沒有實際好處。

所以說太廟其實就是皇室的私家祠堂,但是皇帝乃天下共主,皇室就沒有私事,因此太廟的性質雖然是家族祠堂似的性質,但卻是天下之事。

其實說白了配享太廟也是封建統治者一種拉攏人心的手段而已,它是出於純粹的政治需要,因為這樣可以起到拉攏人心,同時凝聚大家為皇家拼死賣命的政治行為,所以配享太廟成了臣子死後的無上至高榮譽。

什麼樣的大臣能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

獲得配享太廟資格的人都是各朝各代的大功臣,也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都是人中之龍鳳。

以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來說,清朝國祚272年,而在清朝270多年的歷史上,能配享太廟的人只有26人。

下面說一說清朝配享太廟的這些大臣都是什麼人,就知道什麼樣的大臣有資格配享太廟了。

其實清朝的太廟承襲自明朝,始建於永樂年間,清朝入京之後,將明朝太廟中的神主牌位「請」了出去,然後又將其變成了自家太廟。

清朝太廟正殿中供奉著歷朝歷代的皇帝,然後東西兩殿供奉的就是這些功臣和宗室。

清朝東殿供奉的是皇室宗親14人,比如皇太極的二哥代善、攝政王多爾袞和多鐸兄弟、還有皇太極的兒子豪格和代善的兒子嶽託以及雍正最信任和喜愛的十三弟胤祥、晚清洋務派王爺奕等等這都屬於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直系親屬,清朝東殿供奉的除了策凌和僧格林沁是博爾濟吉特氏之外,其他都是愛新覺羅氏,康熙的駙馬策凌立有大功,所以被雍正破格封為親王爵位,也算是皇親了;僧格林沁被過繼給道光的姐姐當兒子,之後也是立下大功被封為親王,所以雖然策凌和僧格林沁並不姓愛新覺羅氏,但也算是皇家近親。

西殿供奉的則是外姓功臣13人,這其中有清朝開國功臣額亦都、費英東等,還有幫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圖海,以及輔佐雍正為乾隆盛世奠定基礎的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乾隆的小舅子傅恆,乾隆的緋聞私生子福康安等等。

這其中第十三人就是大貪官和珅的弟弟、乾隆時期的名將和琳,本來清朝配享太廟的應該是27人,但是和琳的牌位後來受到哥哥和珅的牽連被嘉慶帝特意下旨扔出了太廟,所以後來清代配享太廟就變成了26人。

看看清代配享太廟有多難,像晚清時期的名臣曾國藩,平時在清朝影視劇中常見的紀曉嵐、劉墉等等清朝歷史名人都沒資格入選配享太廟,而清代這些配享太廟的功臣大多是滿洲貴族和皇親國戚,真正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已。

所以說配享太廟是臣子死後至高榮譽,想擁有這個資格也是非常難得,首先得對國家社稷立有大功,有著巨大貢獻,其次還得能和皇帝處好關係,能獲得皇帝的喜愛和信任,其三就是還不能受到家族牽連,否則家族有人犯了大罪,還可能隨時被清理出太廟。

比如清代的和琳就因為哥哥和神的關係被清除除了太廟。還有唐朝的名相房玄齡也是如此,本來房玄齡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太廟,但是後來受到他兒子房遺愛謀反事件牽連,房玄齡就被清理出了太廟。

所以這麼看來配享太廟真得是既有能力還得要立下大功而且還能討皇帝歡心,而且想保住這個殊榮,還得不受家族連累,這樣真的是比較難了。

寫在最後

所以說配享太廟在古代是為人臣子最崇高的死後殊榮,但對子孫後代沒有任何好處,這是一種至高榮譽,不能傳給子孫後代,也不能當真金白銀去消費,就是一種極高的榮譽而已。

配享太廟代表著封建帝王對這個臣子的認可和肯定,而配享太廟也是皇帝用來凝聚人心的一種手段,它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種純粹的政治行為,它的目的就是激勵著後世臣子們努力為皇家賣命。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清代配享太廟有什麼標準,張廷玉是否具備這個資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配享」。配享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在孔廟中就有「四配」,這四個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後來還有「十二哲」,這十二個人也是被歷代推崇的先賢。太廟是指皇室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歷朝皇帝、皇后,以及功王功臣。但在說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帝、後作為太廟的主角,稱為「升袝」太廟,其他人只能稱為「配享」。
  • 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他帝抄家
    張廷玉是整個大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其地位之高可見一般。起初太廟中供奉的都是歷代的皇帝,後來皇后和有功之臣也可以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清朝唯一一個進入太廟的漢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廷玉功勞之大。張廷玉曆清朝三代帝王,康熙、雍正都對他委以重任,而乾隆卻對他十分冷淡,這是為什麼呢?
  • 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昱為何能配享曹魏太廟?
    昨天分析了郭嘉深受曹操信任和重用,為何卻是最後一個在曹魏快要被司馬炎取代的時候才配享太廟;與此相對的是,同樣是曹操五大謀士之一,聲名和謀略不如郭嘉的程昱為何卻能在曹魏太廟配享26功臣中和夏侯惇曹仁一起力拔頭籌入選第一批的三大功臣之一,從而成為配享曹魏太廟文臣第一人?主要有四大原因,我們分析一下。
  • 曹魏配享太廟的有二十六位功臣,唯獨沒有荀彧的身影,到底為什麼
    能夠配享曹氏宗廟的大臣多為魏國的功臣,他們也都具有一定的身份。公元233年,魏國正式實行太廟制,而前魏國功臣的靈位也陸續被搬到了太廟,他們作為功臣享受宮室供奉,榮恩之至。
  • 曹魏太廟供奉著26位功臣,為何沒有荀彧、賈詡、許褚等人的名字?
    供奉當朝的皇帝和及其先祖是每個帝王都要做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功臣和宗室對當朝有極大功者,也逐漸可以將他們的神位供奉於太廟,而這一過程也叫做「配享太廟」。這是對功臣進行表彰的一種莫大殊榮。而在曹魏配享太廟中,一共供奉了26位功臣。可在這些功臣裡面,為何沒有荀彧、賈詡、許褚,以及于禁等人的名字?難道,他們是沒有資格嗎?
  • 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的心腹,乾隆拿他都沒辦法!
    可是,縱覽全部清朝時期,有一位漢臣做到了完美。他不但穩居高位,變成雍正皇帝的親信,還變成是清代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乾隆皇帝曾看不順眼他,卻也拿他沒法。這人便是被稱作清代政界不倒翁的張廷玉。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
  • 大清入關後,祭祀用了原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代的老祖宗們去哪了
    在古代封建社會,宗廟是非常受重視的,為的就是死後有後人可以進行祭拜的場所。其中,宗廟就是用來祭祖的地方。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家族,自自然然也有自己的宗廟,而皇帝家族的宗廟被稱為「太廟」。起初,太廟裡面只用來拜祭皇帝的祖先,但後來,太后或者功臣也得到了在太廟供奉的榮譽,即「配享太廟」。
  • 一代明君朱棣,死後牌位差點被子孫扔出太廟!究竟是誰如此大膽?
    這其中,按照古人以東為上的原則,三昭為上,故列於太廟位之左,三穆為下,列於太廟位之右,所以就有左昭右穆的俗稱,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古代帝王之家的宗法神位制度,這對於古代尊重傳統以及崇尚儒家的帝王,尤為重要。
  • 有一座宮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要大,普通的一根柱子都是無價之寶
    但是,如果說有一座宮殿比故宮最大的宮殿太和殿還要大,甚至比它的等級還要高,有多少小夥伴相信呢?說實話,起先連我自己也不相信,直到親眼看到了這座宮殿我才相信。太廟,一說到這個詞好多人會想到北京故宮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沒錯,今天說的就是這座太廟。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間),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
  • 26位功臣進了曹魏太廟,為何荀彧、于禁、許褚、賈詡沒資格進
    然而謀士荀彧、賈詡;武將許褚、于禁;沒有資格進曹魏太廟,這是為何?荀彧最初的時候跟隨袁紹,後來荀彧覺得袁紹成不了氣候,才投奔的曹操。荀彧跟隨曹操20多年,官至侍中,守尚書令。曹操與袁紹大戰的時候,曹操快堅持不住的時候,荀彧幫助曹操分析了袁紹的弱點,增加了曹操擊破袁紹的信心。
  • 此人是漢族官員,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康熙死前卻故意連降三級
    並且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漢族非常的少,並且在朝中也是很難得到重用,然而,有一名漢族男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清朝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視他,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最高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朝從開國到滅國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 張廷玉:為了配饗太廟讓皇上寫保證書 最終落得抄家收場
    (二品大員)康熙晚年,給了他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差事,就是讓他整治貪腐,康熙皇帝是怎麼想的,不得而知,可張庭玉的工作確實做得非常出色,不僅把那些貪官治得服服帖帖,而且官場風氣有了很大的好轉。想做好一個官,光有本事還不行,還得能夠摸透領導的心思。
  • 朱棣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當年的太廟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就這樣,興獻王朱祐杬生前沒有做過皇帝,死後在兒子的奮鬥下享受了皇帝該有的一切待遇。既然父親的名分有了,那麼按照《周禮》所規定的宗廟制度,父親的靈位就該擺在太廟中殿之上,但是父親的名分是追諡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它牽扯到古代宗廟祭祀的一些禮制,這裡鑑於篇幅有限,筆者儘量簡單敘述。
  • 謀臣荀彧和武將許褚是何等厲害,為何兩人死後沒有入曹操廟堂?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能臣異士奇多,但在曹操死後能配享曹操廟堂的僅26人。第一批只有夏侯惇、曹仁和程昱3人,之後又有四批,共計23人入選。眾所周知,能夠配享太廟是對這個人功勞的認同,是一個流傳千秋萬載芳名的機會。在這26人當中我們發現有兩個曹操身邊的重要人物竟然未能入選。
  • 被乾隆親封異姓王的福康安,真的是乾隆的私生子嗎?
    象徵著至高榮譽的「異姓王」,更是十分難得,唯有愛新覺羅的後代才有機會得封異姓王,其餘的功臣無論功績高低與否,能得爵位已是極高的譽賞。 但在乾隆時期,卻有一位臣子死後被破格追封為「鐵帽子王」,他並非愛新覺羅的子嗣,但乾隆待他近乎親生兒子,此人便是福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