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入關後,祭祀用了原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代的老祖宗們去哪了

2020-12-19 騰訊網

在古代封建社會,宗廟是非常受重視的,為的就是死後有後人可以進行祭拜的場所。其中,宗廟就是用來祭祖的地方。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家族,自自然然也有自己的宗廟,而皇帝家族的宗廟被稱為「太廟」。起初,太廟裡面只用來拜祭皇帝的祖先,但後來,太后或者功臣也得到了在太廟供奉的榮譽,即「配享太廟」。

清朝在許多方面都沿襲了漢代的制度,以加速民族融合,促進全國統一。祭祀就是大清政府對歷史各個朝代的文明禮儀延續。在所有的宗廟中,最為特殊的肯定是太廟,因為這裡僅僅供奉皇帝家族,在祭祀大典的時候,皇帝家族所有人都在這裡進行儀式,以換取子孫們世世代代安康。

大清入關後,確實霸佔了明朝的土地,土地之上的明代祖先們,難道還想大清恭恭敬敬去拜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清入關後,所用的太廟就是明代的,而這座太廟是明成祖朱棣在遷都的時候建立的。上面也說了,大清入關後,在各個方面學習漢族,那佔用了明朝的太廟,裡面的明代祖先哪裡去了?

在歷史上,有很多先例就是直接使用前朝的太廟。畢竟建立一座符合皇帝家族所用的太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劉裕推翻司馬氏之前的王朝,開國皇帝為了贏得民心,往往對前朝皇室給予優待。但南朝劉裕之後,大多數被徵服的君主都慘遭收場。只有宋、金等少數被徵服的皇帝得到優待,金代新帝尊宋惠宗為天水府王,宋欽宗為天水郡公,遼天祚帝為豫王。

大清入關其實名不正言不順,如果這個時候使用粗暴的手段去將明代太廟裡的祖宗們掃出去,會令到本來就動蕩的社會,更加不安定,更是容易讓原來明代的亂黨有藉口反清復明。

前朝的太廟是不能毀壞的,然而,縱觀我國歷代朝代,可以發現,如果與前朝沒有深仇大恨,新王朝大多沒有破壞太廟。如果前皇宮在戰爭中不幸受損,新王朝將執行修繕重建或選址命令。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新王朝建立後,原皇宮的規模終究會縮小,因為前朝已經被覆滅,如果再以原先的帝皇進行祭祀就說不過去了。

還有一種方法是即興建造「歷代帝王廟」。例如,在嘉靖年間,皇帝一時興起,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他將歷代以來的帝王,只要生前沒有特別的暴政和放蕩,就可以把這些原先的帝王放到帝王廟裡面進行供奉。

綜上所述,大清入關後,太廟裡面的明代祖宗們,並沒有隨手亂扔,它們反而被保存得很好。最後,除了天啟、崇禎兩位皇帝呆在歷代帝王的廟宇裡享受供奉以外,就連建文和景泰也有一席之地。在這件事上,大清的統治者做得還是很好。

歡迎點擊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太廟裡原來明朝的帝王牌位去了哪裡?
    成祖和其之後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也在此去世,死後也都進了太廟享受祭祀。在太廟接受供奉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歷代皇帝,朱元璋的四代祖先(追贈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也都擁有一牌之地。
  • 明代太廟中的諸帝牌位,到了清代去向何處?
    自遷都後,原大明皇室的家廟----太廟,也從南京遷往京師,供奉明太祖朱元璋以下歷代大明皇帝的神主,及太祖追贈的四代祖先(德祖、懿祖、熙祖、仁祖)牌位。這即是帝王家廟,用於祭祀祖先,傳承統治合法性。太廟裡祖先的牌位,幾乎相當於社稷的代指。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興起於東北的清政權入關,擊敗李自成起義軍,佔據了京師。
  • 最美中軸線 | 太廟與社稷壇:左祖右社,敬天法祖
    親手為它種下了一棵樹樹裡的年輪隨歲月生長不知是否已經長出六百圈太廟,卻已經穩穩噹噹屹立了六百年曆經明清民國諸代香火黃磚燎爐清煙飄渺太廟老照片(圖片來源:網絡)祭壇和祠廟都是祭祀神靈的場所。燎爐,為焚化西配殿的祝帛之用(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官網)中殿在前殿的後面,又稱寢殿。面闊九間,臺基為漢白玉須彌座,殿前有月臺,上繞以石護欄,中殿東西配殿各為五間,是貯存祭器的地方。寢殿(圖片來源:全景網)後殿形制與中殿完全相同,又稱祧廟,供奉追封的清代立國前的四代帝、後神主牌位。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配享通俗地說,就是在祭祀的場所,在主位神牌的兩旁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牌,作為配角,與主位神牌共享供奉的香火。配享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在孔廟中就有「四配」,這四個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後來還有「十二哲」,這十二個人也是被歷代推崇的先賢。
  • 朱棣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當年的太廟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既然父親的名分有了,那麼按照《周禮》所規定的宗廟制度,父親的靈位就該擺在太廟中殿之上,但是父親的名分是追諡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它牽扯到古代宗廟祭祀的一些禮制,這裡鑑於篇幅有限,筆者儘量簡單敘述。
  • 牌位更是差點被扔出太廟
    關於太廟的享祭原則,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太廟便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法,也就是說天子太廟祭祀七世,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則要「親盡則祧」,具體一般幾世祖而祧,則並沒有成規,一般為五世而祧,所謂的祧,也就是將遠祖的牌位,移除出太廟之中,不在享祭,大明王朝採用的則為七世而祧。而且太廟的享祭之中,作為開國之君的「祖」,因其立國之舉,自然要佔據一位,永享太廟。
  • 配享太廟對子孫後代有幫助嗎?它是一種怎樣的死後殊榮
    太廟雖然叫作廟,但它並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廟,裡面有著念經的和尚供奉著佛祖的那種廟,太廟裡面供奉的是每個王朝的列祖列宗,比如明朝太廟就是供奉的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始的歷代明朝皇帝。因此來說太廟裡沒有和尚沒有佛祖,供奉的就是每個朝代的列祖列宗皇帝。
  • 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的心腹,乾隆拿他都沒辦法!
    自打滿清入關後,為了更好地避免政黨被漢族人奪得,對官府中的漢臣時刻防備著。即便像年羹堯、左宗棠、曾國藩及李鴻章那樣的官府賢臣,也不可以讓清朝執政者徹底堅信,更不太可能變成皇上的親信。可是,縱覽全部清朝時期,有一位漢臣做到了完美。
  • 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昱為何能配享曹魏太廟?
    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昱為何能配享曹魏太廟?時間:2020-12-02 16:26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昱為何能配享曹魏太廟?
  • 清代祭祀的種類有一百多種,哪些必須是皇帝親自主持的?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與「戎」即祭祀和用兵。及至清代,這兩件國家大事依然為最高統治者所重視,而且在祭祀方面制定出了一套嚴謹的制度。祭祀屬於古代「五禮」,即吉、嘉、軍、賓、兇中的「吉」禮。根據《大清會典·禮部》的統計,五禮的具體禮儀名目大致有250多項。下面主要介紹一下清代的「吉」禮。
  • 26位功臣進了曹魏太廟,為何荀彧、于禁、許褚、賈詡沒資格進
    曹丕稱帝以後,追封曹操為「武皇帝」,並建立了曹魏太廟。曹丕將曹操立於太廟之中,後來又將曹節、曹騰、曹嵩合為一廟。曹叡、曹爽時期,曹魏為了表彰功臣,將26位開國功臣分5批放進曹魏太廟。中國古代對於祖廟的祭祀非常重視,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26個人是為曹魏江山做出貢獻的,才能入選太廟享受香火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謀士荀彧、賈詡;武將許褚、于禁;沒有資格進曹魏太廟,這是為何?荀彧最初的時候跟隨袁紹,後來荀彧覺得袁紹成不了氣候,才投奔的曹操。荀彧跟隨曹操20多年,官至侍中,守尚書令。
  • 一代明君朱棣,死後牌位差點被子孫扔出太廟!究竟是誰如此大膽?
    這也是儒家對於帝王將相祭祀先祖的禮制。而在周王朝後,歷代帝王為尊重儒家以及尊崇祖制,將這一傳統延續了下來。在七廟中,包含一個太廟和三昭三穆,所謂太廟,就是指本氏族第一位先祖。歷來是指打拼天下、開創基業的第一人,如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而所謂三昭三穆,也是古代的宗法制度。
  • 曹魏配享太廟的有二十六位功臣,唯獨沒有荀彧的身影,到底為什麼
    公元233年,魏國正式實行太廟制,而前魏國功臣的靈位也陸續被搬到了太廟,他們作為功臣享受宮室供奉,榮恩之至。 魏國第一批進入太廟的功臣有三位,他們分別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其中,夏侯惇和曹仁為原曹操麾下武將的代表,而程昱則為謀士的代表。
  • 曹魏太廟供奉著26位功臣,為何沒有荀彧、賈詡、許褚等人的名字?
    供奉當朝的皇帝和及其先祖是每個帝王都要做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功臣和宗室對當朝有極大功者,也逐漸可以將他們的神位供奉於太廟,而這一過程也叫做「配享太廟」。這是對功臣進行表彰的一種莫大殊榮。而在曹魏配享太廟中,一共供奉了26位功臣。可在這些功臣裡面,為何沒有荀彧、賈詡、許褚,以及于禁等人的名字?難道,他們是沒有資格嗎?
  • 牌位差點被後代扔出太廟
    其實作為一個小小的藩王,在沒有進行任何起義造反的情況下,不費一兵一卒成為皇帝,已經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按理來說他應該會感謝皇家才對,可是他並沒有,反而是在剛入宮時,就想要把他的母親立為太后,而且自己既然作為皇帝,父親的牌位應該在太廟裡才對,這便是他的想法,他也為其做起了鬥爭。
  • 上古有三大邪刀供奉在太廟,後被一鐵匠重鑄,成開封府的三把鍘刀
    可是在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歲的歷史發展中,真的存在過神戶傳說中所說的那夏商時期的「三把邪刀」?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在夏朝未建立之前的中國歷史,大多數人都把他稱作「上古時期」。那麼在上古時期呢,就出現過許多神奇的人、事、物,這傳說三把邪刀就是很有名的了。當然,這也都是後來人們根據傳說,神話得知的。傳說夏桀在位時期,桀,他曾經把這三把邪刀供奉在夏朝當時的太廟當中。
  • 執掌朝政11載,太后劉娥穿袞服祭祀,為何引來不滿?
    太后穿袞服領銜祭祀宗廟,惹來朝野一片反對1033年上元節剛過,整個宮廷和民間都忙著春日裡的勞作。宋仁宗來到汴京郊區的田野裡,親耕,以求這一年的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在古代,農業是基礎,皇帝的親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與此同時,還有一件事比春耕還重要,那就是祭祀太廟。
  • 大清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
    四位「因固而封」指在清朝中後期因穩固大清江山而收到恩封。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胞弟弟,清軍入關後他攻克南京,南明皇帝出降,因此於崇德元年授封豫親王,世爵傳9世,13王,其中後世2人被多爵。三,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因戰功於崇德元年被封王,世爵傳世9世。
  • 大清最悲催的帝王:生前被捧上了天,死後卻被開棺鞭屍、挫骨揚灰
    可僅僅是輔政對多爾袞來說遠遠是不夠的,在經過一番運作後,鄭親王濟爾哈朗成了多爾袞的小弟,從此大清輔政就從兩人變成多爾袞一人「乾綱獨斷」了。公元1644年,順治小皇帝順利入關之後,便以多爾袞功勳卓著為由,封他為叔父攝政王,賞穿貂蟒朝衣;第二年,又改稱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一字之改,可多爾袞的待遇又提升了:朝廷一切大禮,朝臣們都要靜候攝政王的傳旨,多爾袞走時還要「列班跪送」,遇到重大節慶,朝臣們不僅要朝賀順治皇帝,還要向攝政王朝賀。總而言之,此時的多爾袞已經成了大清的「二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