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宗廟是非常受重視的,為的就是死後有後人可以進行祭拜的場所。其中,宗廟就是用來祭祖的地方。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家族,自自然然也有自己的宗廟,而皇帝家族的宗廟被稱為「太廟」。起初,太廟裡面只用來拜祭皇帝的祖先,但後來,太后或者功臣也得到了在太廟供奉的榮譽,即「配享太廟」。
清朝在許多方面都沿襲了漢代的制度,以加速民族融合,促進全國統一。祭祀就是大清政府對歷史各個朝代的文明禮儀延續。在所有的宗廟中,最為特殊的肯定是太廟,因為這裡僅僅供奉皇帝家族,在祭祀大典的時候,皇帝家族所有人都在這裡進行儀式,以換取子孫們世世代代安康。
大清入關後,確實霸佔了明朝的土地,土地之上的明代祖先們,難道還想大清恭恭敬敬去拜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清入關後,所用的太廟就是明代的,而這座太廟是明成祖朱棣在遷都的時候建立的。上面也說了,大清入關後,在各個方面學習漢族,那佔用了明朝的太廟,裡面的明代祖先哪裡去了?
在歷史上,有很多先例就是直接使用前朝的太廟。畢竟建立一座符合皇帝家族所用的太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劉裕推翻司馬氏之前的王朝,開國皇帝為了贏得民心,往往對前朝皇室給予優待。但南朝劉裕之後,大多數被徵服的君主都慘遭收場。只有宋、金等少數被徵服的皇帝得到優待,金代新帝尊宋惠宗為天水府王,宋欽宗為天水郡公,遼天祚帝為豫王。
大清入關其實名不正言不順,如果這個時候使用粗暴的手段去將明代太廟裡的祖宗們掃出去,會令到本來就動蕩的社會,更加不安定,更是容易讓原來明代的亂黨有藉口反清復明。
前朝的太廟是不能毀壞的,然而,縱觀我國歷代朝代,可以發現,如果與前朝沒有深仇大恨,新王朝大多沒有破壞太廟。如果前皇宮在戰爭中不幸受損,新王朝將執行修繕重建或選址命令。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新王朝建立後,原皇宮的規模終究會縮小,因為前朝已經被覆滅,如果再以原先的帝皇進行祭祀就說不過去了。
還有一種方法是即興建造「歷代帝王廟」。例如,在嘉靖年間,皇帝一時興起,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他將歷代以來的帝王,只要生前沒有特別的暴政和放蕩,就可以把這些原先的帝王放到帝王廟裡面進行供奉。
綜上所述,大清入關後,太廟裡面的明代祖宗們,並沒有隨手亂扔,它們反而被保存得很好。最後,除了天啟、崇禎兩位皇帝呆在歷代帝王的廟宇裡享受供奉以外,就連建文和景泰也有一席之地。在這件事上,大清的統治者做得還是很好。
歡迎點擊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