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造艦之神VS造艦鬼才:共同打造「大和」原型

2021-01-08 網易

  

  (溫馨提示:本文約6800字,配圖24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不知是出於對昔日「榮光」的眷戀,還是對輸掉戰爭的不甘,戰後日本反映二戰題材的文藝作品存在一種似是而非的反思傾向,2019年日本拍攝的戰爭影片《阿基米德大戰》就是這樣一部作品,講述了關於最強戰艦「大和」號起源的離奇故事。這部以人氣漫畫改編的電影的情節是虛構的,但部分人物和事件有歷史根據,特別是其中的核心事件:日本海軍高層關於建造「金剛」號後續艦的爭論,確有其事,即「金剛代艦」案。在影片中,這一事件被演繹成戰艦派和航母派的對立,在歷史上真正的「金剛代艦」案並非如此,而是兩個戰列艦設計方案的競爭,更摻雜著兩位頂尖造艦專家的私人恩怨。

  

  ■2019年日本戰爭影片《阿基米德大戰》海報。

  海軍假日

  所謂「金剛代艦」即日本海軍為了替換服役多年的「金剛」號戰列艦而計劃建造的新型戰列艦,在影片中關於「金剛代艦」的討論發生在1933年,實際上早在五年前的1928年就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日本海軍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研究「金剛代艦」,這還要從被眾多大艦巨炮迷們恨之入骨的《華盛頓條約》談起。

  1922年2月,五大海軍列強在華盛頓會議上簽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各國同意停止建造主力艦10年,從而開啟了著名的「海軍假日」。同時,條約對締約國保有的主力艦噸位和新造主力艦的技術規格做出限定,主力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的最大口徑為16英寸(406毫米),條約還規定現役主力艦必須服役滿20年後才能建造新艦替換,而且替換戰艦鋪設龍骨的時間不得早於被替換戰艦建成的第17年,同時為各國建造替換戰艦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

  

  ■以1922年《華盛頓條約》為主題的漫畫,表現了英美日三國的主力艦噸位比例。

  根據《華盛頓條約》,日本海軍被迫接受主力艦噸位為英美六成的比例,放棄了野心勃勃的「八八艦隊」案,廢棄了大批舊式戰艦,停建新型戰艦,這個結果被日本國內的憤青們引為奇恥大辱。條約生效後,日本海軍在1922年後可以保有的戰列艦為10艘,即4艘金剛級、2艘扶桑級、2艘伊勢級和2艘長門級,其中艦齡最長的是1913年服役的「金剛」號,將在1933年達到20年的服役年限,結合條約條款,日本海軍可以在1931年開工建造「金剛」號的替代艦,此後按照每年一艘的速度建造新艦,至1942年完成全部10艘替代艦的建造,而新艦服役後,被替代艦要依約退役解體。

  

  ■根據《華盛頓條約》規定被停工廢棄的「土佐」號戰列艦艦體。

  基於1931年開工替代艦的計劃,日本海軍於1928年提前展開新型戰列艦的技術研究,時任海軍大臣岡田啟介接到有關部門的研究報告,提出「金剛代艦」的標準排水量為35000噸,裝備410毫米炮12門!然而,考慮到當時日本海軍最強的長門級排水量不過32700噸,裝備8門410毫米艦炮,而「金剛代艦」在排水量僅增加2300噸的情況下將火力提升50%,可以預見是難以實現的,實際上僅有日後美國海軍的蒙大拿級實現了12門16英寸炮的火力配置,但其排水量已經高達60500噸!

  

  ■1914年時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到1933年時服役滿20年,可以建造替代艦。

  在最初的研究報告基礎上,海軍軍令部經過反覆研討,最後形成了「金剛代艦」的基本技術指標:標準排水量35000噸,裝備410毫米艦炮8門以上,航速中等。應該說這個指標還是比較貼近實際的,既符合條約條款,也參照了當時世界各國現役戰列艦的現狀。在條約時代在全球範圍內僅有7艘裝備16英寸艦炮的戰列艦,即著名的「七巨頭」,其中日本的長門級、美國的科羅拉多級均裝備8門主炮,英國的納爾遜級裝備9門主炮,就航速而言,科羅拉多級為21節,納爾遜級為23節,而長門級為26.5節。所以,新的「金剛代艦」在火力和航速上與現存同等級戰列艦持平或超出是最基本的要求。

  

  ■1931年時的「長門」號戰列艦,長門級是條約時代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

  根據軍令部的設計標準,艦政本部第四部在基本設計主任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的領導下著手進行設計,於1929年完成了基礎設計方案,以「艦政本部案」(簡稱艦本案,亦稱藤本案)的名義提交海軍高等技術會議審議。意想不到的是,時任海軍技術研究所所長的平賀讓造船中將也以個人名義提交了一份設計方案,被稱為「平賀私案」或「平賀案」,結果「金剛代艦」案形成了兩雄相爭的局面。作為海軍中的資深造艦專家,平賀中將對新艦設計提出意見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另起爐灶,獨立設計新的方案,等同於對藤本案的全盤否定,而他的這個舉動很大程度上歸結於他與藤本的私怨。

  神鬼之爭

  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都是日本海軍造艦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平賀讓生於1878年,武士之後,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造船科首席畢業,工學博士,曾赴英國留學,參與了「八八艦隊」案中各級主力艦的設計工作,其成名之作是具有開創意義的試驗型輕巡洋艦「夕張」號,古鷹級和妙高級重巡洋艦,1920年出任艦政本部第四部計劃主任,在業內有「造船之神」的稱譽。藤本喜久雄生於1888年,東京帝國大學造船科畢業,曾作為全權隨員參加日內瓦海軍裁軍會議,1927年出任艦政本部第四部基本設計主任。藤本早年曾在平賀手下工作,參與了大量艦船的設計工作,因為想法大膽新穎,設計不拘常規而被稱為「造船鬼才」,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重雷裝、高航速的特型驅逐艦。

  

  ■大正、昭和時代的日本兩大造艦官:平賀讓(左)和藤本喜久雄(右)。

  可以說平賀和藤本都是具有日式匠人精神的造艦專家,但兩人的性格和技術理念卻截然不同。平賀讓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性格倔強剛硬,行事固執,不輕易妥協,人送綽號「平賀不讓」,在技術上平賀偏於保守傳統,對於新技術心存懷疑,在設計艦船時重視穩定性。藤本喜久雄有著後起之秀的衝勁和創新精神,敢於嘗試新鮮事物,熱衷新技術的應用,且處事圓滑,善於協調人際關係,為了達成目標而懂得取捨,在各個方面都好像是平賀讓的反面樣板。如果以藝術流派來形容兩人,平賀就是中規中矩的古典派大師,而藤本則是求新超前的現代派先鋒。

  

  ■在影片《阿基米德大戰》中出場的平山忠道就是以平賀讓為原型。

  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這樣兩位個性迥異、理念衝突的精英在同一部門中不產生矛盾幾乎是不可能的。早在設計長門級時,平賀曾被前煙囪排煙影響艦橋的問題所困擾,藤本建議採用彎曲煙道解決問題,遭到平賀的斷然拒絕:「戰列艦的煙囪就應該是筆直的!」然而,後來彎曲煙道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被普遍應用於諸多艦艇之上。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藤本受命主持「赤城」、「加賀」的航母改建設計,他借鑑英式航母推出了別出心裁的三段式飛行甲板,以期實現起飛/降落作業的互不幹擾,然而平賀堅持主張為航母加裝重炮,硬是在中層飛行甲板前部塞進兩座200毫米雙聯裝炮塔,使藤本的初衷得不到完全實現。此外,在焊接技術的應用和柴油機的推廣等問題上,平賀和藤本也觀點對立。

  

  ■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長門」號戰列艦,注意其向後彎曲的前煙囪。

  平賀和藤本的最終決裂發生於妙高級重巡洋艦的設計階段。在平賀的原始設計中,妙高級沒有配置魚雷武備,而軍方希望能夠具備雷擊能力,但平賀不予接受。後來,趁著平賀前往歐洲考察的機會,藤本根據軍方意願修改了設計,增加了魚雷武備。歸國後的平賀對此極為惱怒,憤而退出艦政本部第四部,轉往海軍技術研究所任職,從此視藤本為敵。兩人在造艦部門內都各自擁有支持者,從而形成了兩派力量,相互間明爭暗鬥,內耗不已。

  

  ■「金剛代艦」案中藤本案(上)與平賀案(下)的側視線圖對比。

  在積怨糾葛之下,平賀對於藤本主持的「金剛代艦」設計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儘管已經離開艦船設計部門,但他在海軍造艦領域的權威猶在,同時也是海軍高等技術委員會成員,加上在海軍中人脈寬廣,因此才能以個人名義提交設計案,向藤本的官方設計發起挑戰,此舉實屬違規操作,但也足以看出平賀的秉性和影響力。

  艦政本部案

  作為「金剛代艦」的官方設計案,艦政本部案,即藤本案並未留下完整的資料,僅存少量基本數據和簡略線圖,很多細節信息甚至只能推測。依據現存資料,藤本案的基本尺度和動力數據為:標準排水量35000噸,公試排水量39250噸,公試水線長237米,最大艦寬32米,平均吃水8.7米,採用齒輪減速蒸汽輪機驅動,四軸推進,主機功率73000馬力,最大航速25.9節。

  

  ■「金剛代艦」藤本案的側視及俯視線圖。

  在武備方面,藤本案的主炮配置為9門50倍徑410毫米艦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內,採用前二後一布局,這種火炮很可能是長門級採用的45倍徑410毫米三年式艦炮的發展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稱藤本案還有一種備選的主炮方案,即裝備10門410毫米主炮,採用1座雙聯裝炮和2座四聯裝炮,類似於後來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布局;副炮配置為12門型號不明的152毫米艦炮,安裝在6座雙聯裝炮塔內,其布局完全異於常規,分別位於主炮前後的艦首和艦尾甲板上,其中艦首甲板並排布置2座,艦尾甲板分兩列並排布置4座,從理論上說進行大仰角射擊時所有副炮都能向同一側開火,但在正常交戰距離下單舷齊射的副炮數量為6門;防空武備為8門45倍徑120毫米高射炮,採用4座雙聯裝炮,兩座一組安裝在前後上層建築的舷臺上,位置高於主炮塔;航空武備為1座彈射器和2架水上飛機,彈射器被置於三號主炮塔頂部。

  

  ■今日保存在「大和」紀念館內的45倍徑410毫米三年式艦炮,來自「陸奧」號戰列艦。

  在防禦方面,藤本案沒有留下任何詳細信息,無論裝甲布局還是裝甲厚度都是無據可查。有資料稱藤本喜久雄比較傾向於德國式的全面防禦設計,即在主防禦區劃之外將舷側裝甲帶向艦首和艦尾方向延伸,擴大裝甲防護區域,考慮到他將副炮布置在艦首和艦尾,為了保護副炮彈藥庫而延長水線裝甲帶也是必然的選擇,此外,藤本案還可能採用細化水密區劃的方式提高抗沉性,增強間接防禦能力。藤本案的裝甲布局結構據推測與同期設計的妙高級、高雄級相近。有資料顯示,藤本案的船體總量約9000噸,而裝甲重量高達15000噸,約佔標準排水量的42%!這個數值是相當驚人的,就算「大和」號其裝甲重量佔比也不過30%。

  

  ■日本海軍「高雄」號重巡洋艦,藤本案的防禦設計推測與高雄級相似。

  艦政本部案充分展示了藤本喜久雄標新立異的設計風格,尤其在主炮布局上可謂領先潮流,而在副炮布局上更是天馬行空。藤本採用的3座三聯裝主炮及前二後一布局後來被認為是最佳的戰列艦主炮布局,在保持火力、縮短裝甲區劃及控制艦體長度上達成了平衡,日後被包括大和級、獅級、維內託級、從北卡羅來納級到衣阿華級等諸多戰列艦所採用。不過,在藤本設計「金剛代艦」時,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採用過這種布局。同時,使用三聯裝炮塔在日本海軍的戰艦設計中也屬於首創。

  

  ■美國海軍「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從北卡羅來納級到衣阿華級,美國海軍各級戰列艦均採用與藤本案相同的主炮布局。

  相比主炮布局,藤本選擇的副炮布局有些讓人難以理解,將副炮置於軍艦首尾相比通常的舷側布局最大的優勢是擴大了副炮射界,尤其是對首尾方向可以更好地發揚副炮火力。然而,這一布局的弊端也顯而易見,所有副炮都處在主炮的射界之內,顯然會對主炮射擊造成一定妨礙,同時主炮射擊的爆風也會對副炮構成嚴重影響,即便是採用炮塔式副炮也同樣難以忽視。此外,將副炮置於首尾也勢必需要增加相應的裝甲防護,或將主裝甲帶向首尾延伸,或是在艦首和艦尾設置獨立的裝甲結構,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會在裝甲布局和艦體強度方面帶來不利影響。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藤本將副炮置於首尾是因為艦體中段動力艙面積較大,無法提供容納副炮基座及彈藥庫的空間,由於缺乏藤本案動力布局的資料,這種說法難以得到印證。

  

  ■法國海軍「讓·巴爾」號戰列艦位於艦尾甲板的副炮群,這是戰艦史上少數將副炮部署在艦尾的例子之一。

  根據艦艇研究家遠藤昭的說法,藤本案還有一個擴大備案,計劃在條約失效後以「金剛代艦」為基礎發展一型高速戰列艦:艦體延長24米,增加一座主炮塔,採用4座460毫米雙聯裝主炮,增加動力輸出,航速提升至30節,體現出藤本對於後條約時代的前瞻性。

  平賀私案

  作為藤本案的反方案,平賀讓在他的私人設計中可以說處處針鋒相對,在主要性能指標上均略勝藤本案,同時在設計特點上迥然不同,甚至與平賀本人之前的設計也頗有差異。根據現存的資料,平賀私案的基本尺度和動力性能如下:標準排水量35000噸,公試排水量39200噸,滿載排水量44000噸,全長234米,公試水線長231.65米,最大艦寬33.53米,平均吃水9.3米,採用齒輪減速蒸汽輪機驅動,三軸推進,主機功率80000馬力,最大航速26.3節,常備狀態下可搭載3600噸重油,續航力為9000海裡/14節。平賀案的尺度與藤本案相仿,但主力功率更大,航速提高0.4節,比較特別的是採用三軸推進,在日本戰列艦的設計史上是僅有的一例。不過,也有資料顯示平賀案的動力系統為四軸推進。

  

  ■「金剛代艦」平賀私案的側視及俯視線圖。

  平賀案的主炮武備採用10門50倍徑410毫米艦炮,主炮數量比藤本案多1門,安裝在2座雙聯裝炮塔和3座三聯裝炮塔內,採用非常罕見的2-3-3-2布局,關於這個主炮布局特別有趣味,下文詳述。副炮採用16門152毫米艦炮,安裝在4座雙聯裝炮塔內和8座單裝炮廓內,其中4座副炮塔位於上層建築中部兩側,每側2座,8座炮廓以兩座一組分為四組,分別布置在前後主炮群兩側的舷側,雖然射界受限,但單舷火力達到8門,依然勝過藤本案。防空武器同樣為8門45倍徑120毫米高射炮,採用4座雙聯裝炮,位於桅樓前後位置較高的舷臺上。航空設施包括1座彈射器和2架水上飛機,不過也有資料顯示安裝有2座彈射器,分別位於二號和三號主炮塔頂部。此外,平賀案還配置了4具61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

  

  ■後人繪製的「金剛代艦」平賀案側視圖。

  平賀案的防禦設計存留的資料較為詳細。平賀在英國考察時曾接觸到納爾遜級的設計資料,深受英式集中防禦理念的影響,並在「金剛代艦」的設計中加以徹底的貫徹。平賀案將絕大部分裝甲都集中布置在前後主炮塔之間的要害區域,為了儘可能地縮短裝甲防禦區劃的長度,平賀將主炮塔和上層建築壓縮在約佔全長三分之一的艦體中部。

  

  ■「金剛代艦」平賀私案的中部艦體裝甲結構圖。

  平賀案的主裝甲帶設置在艦體內部,呈15~13.8度內傾,厚度為381毫米到351毫米,前後橫向裝甲隔壁厚度為381毫米,並有15度傾斜;主裝甲帶下方與水下防禦裝甲隔壁相接,一直延伸到艦底,其厚度和內傾角度逐漸遞減,厚度為335~89毫米,內傾角度為13.2~3.5度;主水平裝甲布置在中甲板位置,厚度213毫米,並有一段厚299毫米的傾斜部與主裝甲帶相連;主炮塔基座和司令塔側面裝甲厚度為483毫米;舵機艙側面裝甲厚度457~127毫米;煙道周圍也布設了432~269毫米的裝甲。就厚度而言,平賀案在要害部位的裝甲防護相當厚重,有資料稱其防禦目標為在17000~27000米距離上能夠免疫410毫米九一式穿甲彈的攻擊,水下防禦能抵禦610毫米魚雷和200公斤裝藥水雷的攻擊。平賀案的裝甲重量為13380噸,排水量佔比為34%,船體結構重量為11184噸。

  

  ■「金剛代艦」平賀案的裝甲區劃布局圖。

  平賀案在技術上有幾處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是為了縮短主防禦區劃長度而非常緊湊的上層建築布局,其桅樓建築上半部略顯前傾,煙囪則大幅後傾,兩者呈V形造型,目的在於減少排煙對艦橋的影響,這還是從藤本那裡學來的主意,感覺有點打臉;其次是主炮布局,平賀案的2-3-3-2布局與美國海軍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相同,但並不能確定平賀借鑑了美國人的想法,因為在設計「金剛代艦」時彭薩科拉級還在建造中,其實在平賀之前設計的「夕張」號輕巡洋艦上就已經採用了1-2-2-1的混裝炮塔布局,「金剛代艦」案或許可以視為升級版本;最後是副炮的混搭風格,採用炮廓式副炮後來被視為平賀技術守舊的表現,但筆者以為是對動力艙布局的妥協之舉,基於集中化的主炮塔和上層建築布局,動力艙段的長度僅有60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而向兩舷擴展,擠壓了在艦體中部設置副炮的空間,從而迫使大部分副炮向艦首和艦尾方向移動,以炮廓形式配置。值得注意的是,艦體中部的炮塔式副炮採用了高低交錯的背負式布局,在減少炮塔間距的同時擴大了射界。

  

  ■美國海軍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的側視及俯視圖,其主炮布局與平賀案相同。

  「大和」之源

  藤本案和平賀案先後提交海軍高層進行研究,這是兩種設計方案的較量,同樣也是兩位一流造艦工程師的對壘。由於藤本案的資料嚴重缺失,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對兩者的優劣進行全面客觀的比較,至少從紙面上看平賀案比藤本案具有多一門主炮的火力優勢和0.4節的速度優勢,但這種優勢實在微弱,並不足以讓平賀勝出。至於防禦能力,雖然在後日德蘭時代集中防禦成為主流,但是鑑於德式全面防禦設計在實戰中的出眾表現,以及通過細化水密區劃帶來的間接防禦優勢,藤本案的生存性未會輸於平賀案。然而,這場交鋒並未決出勝利者,隨著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籤訂,締約國同意將主力艦停建期延長5年,現役主力艦的替換年限由20年延長到25年,這意味著日本海軍最早要到1936年才能開工新艦。於是「金剛代艦」案作為技術研討資料被鎖進了保險柜。

  

  ■1936年經過大改裝後的「金剛」號戰列艦。在「金剛代艦」計劃流產後,日本海軍轉而對現役戰列艦實施大規模改裝。

  平賀和藤本之爭又延續數年,最後以特別的方式迎來了結束。1934年的「友鶴事件」和1935年的「第四艦隊事件」充分暴露了藤本流設計在復原性和結構強度上的弊端,在巨大的壓力下藤本喜久雄於1935年初突發腦溢血去世,平賀讓的門生福田啟二接任第四部基本設計主任,並對藤本的支持者實施打壓排擠,後者以銷毀資料的激烈方式表達了不滿,這也是「金剛代艦」藤本案的資料未能存留的原因之一。此後,平賀一派把持了日本海軍造艦技術的話語權。平心而論,平賀和藤本各有所長,互有所短,平賀的嚴謹穩重是保證優良艦艇設計的基礎,而藤本的創新求變是艦艇技術革新的動力,如能彼此互補,無疑會有力促進日本海軍艦艇技術的進步。藤本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條約時代日本海軍片面追求戰鬥力的錯誤導向造成的,但他相比平賀的確缺乏對軍方不合理要求說「不」的勇氣。

  

  ■日本海軍「友鶴」號水雷艇,該艦於1934年發生傾覆事故,導致了藤本派的失勢。

  神鬼之爭雖然落幕,但「金剛代艦」案的故事並未結束。隨著「海軍假日」臨近收尾,日本海軍於1934年重啟新型戰列艦的研究,主持這項工作的福田啟二延請已經退役的平賀讓以技術顧問的身份參與設計,最終催生出大和級戰列艦,而「金剛代艦」平賀案的技術特徵幾乎都在大和級上得到呈現:兩者的防禦理念一脈相承,裝甲防護結構高度相似,都採用了集中化的上層建築布局等等,同時大和級上也能看到「金剛代艦」藤本案的痕跡,比如前二後一的主炮布局和半數副炮沿中線布置的設計,而在設計階段平賀曾建議將2-3-3-2布局作為大和級主炮布局的選擇之一。

  

  ■正在舾裝中的「大和」號戰列艦,平賀讓參與了這型超級戰列艦的設計。

  回顧歷史,1928年至1930年的「金剛代艦」案是日本海軍首次在條約框架下對新型戰列艦設計展開技術探索,受到條約的限制,無論藤本案還是平賀案,都不可能做到完善,但兩者都包含了艦船設計師們對未來戰列艦發展趨勢的思考,因此必然會對大和級的設計產生深刻影響,這也是目前很多艦船史研究者的普遍看法。從這一點看,《阿基米德大戰》這部虛構的影片至少反映了一個事實:「金剛代艦」案的確是大和級的源頭所在!

  

  ■在影片《阿基米德大戰》中出鏡的「金剛代艦」,可以視為現實中藤本案和平賀案的結合體。

  了解更多世界海軍的歷史逸聞,敬請閱讀本公號精彩文章: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戰史」,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戰史」,之後請點擊「關注」。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6年轉戰各種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4篇、制勝神器5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日本為何要造「大和」艦?《阿基米德大戰》的答案絕對超出想像!
    《阿基米德大戰》採取倒敘的敘事方式,影片最初五分鐘再現了1945年4月7日坊之岬海戰中「大和」號戰列艦被美軍艦載機圍毆致死的慘烈場景,筆者以為這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段,可以說是目前為止「大和」之死在銀幕上最震撼的復原,短短幾分鐘卻要勝過多年前的《男人們的大和》。將本片當作戰爭片的朋友看完片頭基本就可以棄片了,因為這是全片唯一的戰爭場面。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關於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補充當時IJN(日本帝國海軍)的實力。海軍艦艇的服役時間十分有限,至大和級正式立案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除長門級之外,金剛級已經處於超期服役的狀態,扶桑級和伊勢級也已經服役了近20年,整體的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時代,且改造的空間也已經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艦進行補充。
  • 日本海軍造艦本部的「大掃除」:二戰日本海軍的內鬥(下)
    與之相比,美國在二戰中建造的埃瓦茨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1360噸,才裝了3門76.2毫米炮、幾門高射炮和幾部深水炸彈發射器而已。千鳥級設計要求之喪病程度,可見一斑。幾百噸的小艇上,裝了一堆重型火器,跟猴兒頂燈似的,還跑得賊快。能穩當得了才有鬼。千鳥級拉出去一遛,全速狀態下轉個15度彎,艇體傾斜30度。可把海軍給嚇禿嚕了:這玩意兒不成,要死人滴大大滴。
  • 日本海軍造艦本部的「大掃除」:二戰日本海軍的內鬥(上)
    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日本海軍造艦本部的「神鬼之爭」。當年的日本,有兩個人在設計軍艦方面有非常高的水平,一個是號稱「造艦之神」的平賀讓,另一個是號稱「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按說同時有兩個天才是好事,但問題在於這倆人一直不對付。矛盾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 五角大樓再出造艦計劃,10艘戰艦數千人可抵達中國家門口
    文\白山大家都知道,美國對中國虎視眈眈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而近期,五角大樓又出的造艦計劃,更是將中美鄰近「冰點」的關係「更上一層樓」,國際形勢再度變得緊張起來。據悉,美國防部將《30年造艦計劃》再次提上了行程,其中美方計劃的造艦計劃,便是興建10艘輕型兩棲戰艦交與陸戰隊使用,妄圖將戰艦開到中國「家門口」,劍指中國南海意圖非常明顯,針對性更是不言而喻。
  • 「臺造潛艦」恐是美國主導
    不過一位曾有豐富潛艦實務經驗的臺灣海軍退役上校直言,臺造潛艦重點在於系統整合,首艘潛艦各項裝備、系統源自不同國家或地區,並強調「艱困才剛剛開始」。 24日的潛艦臺造開工典禮除了軍方將領出席,也邀請AIT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外國原廠代表等共襄盛舉,來賓戴上為動工典禮特製、畫有潛艦及海洋意象的紀念口罩,後方電視牆則播出各項裝備輸出許可及技術文件。
  • 巔峰戰艦攻略分享 大和號戰列艦評測
    大和號戰列艦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在巔峰戰艦遊戲中也是威力最大的戰列艦,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下這艘戰艦。 大和號戰列艦所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舊日本海軍所建造的最大一級戰列艦,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 。該艦裝備有3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以及各種副炮和對空機關炮,全艦覆蓋大量裝甲,艦身的重要部位都能經受460毫米大炮的轟擊,其煙囪也在開口處和側面裝上了蜂窩狀鋼板和防護裝甲 。
  • 《碧藍航線》奧丁原型艦介紹
    《碧藍航線》是一款優秀的艦娘二次元手遊,以即時海戰、彈幕設計玩法為核心打造,其中艦娘最受玩家歡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新登場角色奧丁的相關攻略,希望能幫助到小夥伴。 《碧藍航線》奧丁原型艦介紹
  • 如果日本不造大和級戰列艦,而是把錢拿來造航母,能否贏得戰爭?
    導讀:如果日本不造大和級戰列艦,而是把錢拿來造航母,能否贏得戰爭?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果日本不造大和級戰列艦,而是把錢拿來造航母,能否贏得戰爭?
  • 賈不妙:「臺造潛艦」恐是美國主導
    不過一位曾有豐富潛艦實務經驗的臺灣海軍退役上校直言,臺造潛艦重點在於系統整合,首艘潛艦各項裝備、系統源自不同國家或地區,並強調「艱困才剛剛開始」。     24日的潛艦臺造開工典禮除了軍方將領出席,也邀請AIT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外國原廠代表等共襄盛舉,來賓戴上為動工典禮特製、畫有潛艦及海洋意象的紀念口罩,後方電視牆則播出各項裝備輸出許可及技術文件。蔡英文、安全部門秘書長等人也為潛艦臺造之設計及行政大樓「海昌大樓」揭牌。
  • 戰績全靠「蹭」:大和號戰列艦最終被現實打臉
    【話說軍世】頂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這一光環,1945年大和號戰列艦看著自己巨大的身軀,再看看手中的戰績列表,比剛服役時僅僅多了幾行字而已完全驕傲不起來。根據美軍的記錄,甘比爾灣號護衛航母在這場結局大反戰的海戰中,是被日本海軍金剛號戰列艦擊沉的,大和號誤認為擊沉戰績,是因為當時大和號炮術長觀察到了起火情況,以為炮彈擊中,不過實際情況是當時甘比爾灣號在遭到攻擊後釋放的煙霧,這是個誤會。
  • 美國海軍:5年造82艘、退役39艘!美國海軍30年造艦計劃獲通過
    在美國當地時間12月10號,根據美國五角大樓方面的相關消息,美國政府通過了美國海軍最新的30年造艦計劃,也就是2021財年30年造艦計劃。時間跨度從2022財年到2051財年,將分階段完成不同的造艦目標。
  • 戰艦奇蹟,史無前例的大洋巨獸,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號海試圖)傳奇之船的緣起聊起這艘傳奇艦船的前世今生就得從那場震驚世界的甲午海戰說起。這場爆發在1894至1895年間的大海戰是至今為止在中國沿海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海戰。而作為戰勝國的日本,雖然依靠著輕型艦速射炮的狼群戰術擊潰了清軍主力,但是面對"鎮遠","定遠"兩艘巨型鐵甲艦仍然顯得有心無力。這兩艘孤獨的巨艦在日軍數個小時的圍攻之下仍然屹立不倒,最終一艘失去了動力,一艘後來被俘。這件事極大的震動了當時日本海軍高層,讓日本也萌生了建設艦船巨艦的想法。同時,在日本民間關於兩艘神奇的艦艇傳聞就更加多了,甚至被神化到了神明的地步。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由於華盛頓條約硬性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戰前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海軍的造艦計劃,就是對標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日本海軍由於在戰列艦數量以及噸位上遠遜於美海軍,於是採取「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來建造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
  • 美軍造艦新計劃5年造82艘!美國人受到驚嚇,這是被中國刺激了?
    ●為什麼美軍造艦計劃嚇到了美國人自己?美國軍事媒體《突破防務》以標題《造艦計劃要求億萬美元的指出,這令人驚訝》軍事專家保羅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美軍新的造艦計劃,並指出該計劃的矛盾和缺陷如此顯而易見。報導所指的造艦計劃是指未來30年美國海軍為打造艦隊的規劃,不過這個規劃在美國國內存在廣泛爭議,川普要求快速打造擁有355艘軍艦的艦隊,以彌補美國海軍現有艦艇的不足,據報導美國海軍現有290艘軍艦。
  • 大和號戰列艦:製造時費盡心力造、使用時又投鼠忌器
    大和號這艘巨無霸戰艦,日本人在製造它的時候可以說是費盡了心力,既要造好還要保密;但造好了,又不捨得用,大部分時間拋錨在海上,實戰經驗不多;後來美國人打到衝繩,沒辦法,日本只好孤注一擲派上了大和號,結果當然是悲劇的。
  • 用愛造艦?臺北防務展神盾艦、常規潛艇、塢登模型齊亮相
    自上臺以來,臺灣當局一直在推動所謂的主戰艦艇自行建造計劃,此次在臺北航太展上亮相的神盾艦、潛艇和塢登都是這一計劃的產物,2016年6月,臺海軍高官曾透露,12項主戰艦艇自行建造計劃,預算估約4700億新臺幣,其中「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即雙體的沱江級飛彈艇)、「快速布雷艇」是今年開始實施的優先項目。此次展會上,臺版「神盾艦」再次亮相。
  • 戰艦世界日系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Nagato介紹
    導 讀 戰艦世界日系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怎麼樣?長門級戰列艦又有怎樣的歷史背景呢?回顧歷史,當初在海上稱霸的這些鋼鐵巨艦。
  • 二戰日本驅逐艦發展標杆,日本造艦鬼才的神作,吹雪級的發展事跡
    吹雪級驅逐艦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得意的開山之作,它和夕張一樣在有限的噸位裡安裝強大的武備而且為減輕重量大量採用焊接技術代替鉚接技術,不過和重巡一樣過度和採用不成熟的焊接技術導致它們都有艦體復原性不佳和結構強度不足的弊病。
  • 雷霆海戰十級戰艦即將出港 大和戰列艦率先亮相
    雷霆海戰十級戰艦即將出港 大和戰列艦率先亮相。遙想初到軍港,萌新艦長第一艘鋼鐵巨艦下海的場景記憶猶新,今時破浪風暴再起,十級重艦或使風雲聚集。據悉,《雷霆海戰》全新重器,十級戰艦將與眾多艦長大大不期而遇。眾望所歸的大和級戰列艦、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等世界名艦都將集體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