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造艦本部的「大掃除」:二戰日本海軍的內鬥(下)

2020-12-03 張憶安龍戰於野

上回說到,隨著非加賀藩的山本開藏、平賀讓等官員失勢,加賀藩軍官搶回了造艦本部的控制權。此後,日本海軍的軍艦設計工作就都是藤本喜久雄主持的。

然而好景不長,1934年3月12日凌晨,發生了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友鶴事件」。參加夜間演習的友鶴號在風浪中傾覆了。

友鶴號是一艘最新型的水雷艇,是千鳥級的第三艘,事件發生時剛剛建成服役半個月。算是絕對的新銳戰艦,在一次演習中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故,看起來實在不該。因此負責該型艇設計的藤本喜久雄理所應當地受到了處罰。

但實際上,這個事真的不能賴藤本。

根據當時的《倫敦海軍條約》,日本的重巡洋艦噸位只有美國的60%,輕巡洋艦是70%,驅逐艦、潛艇也受到相應限制。這讓將美國視為主要對手的日本非常不滿。但這個條約給日本開了個口子:600噸以下艦艇不受限制。

小日本兒什麼尿性?守小義輕大節,規矩他們也遵守,但你給他們漏個二指寬的縫,他們能把航母開進去。立刻就抓住這個口子大做文章:600噸以下不限,那我把600噸的船造到跟你驅逐艦一樣火力,我不就賺大發了?

千鳥級就是這種思想的產物,不到600噸的標準排水量,裝了3門127毫米艦炮,兩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還高達30節。與之相比,美國在二戰中建造的埃瓦茨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1360噸,才裝了3門76.2毫米炮、幾門高射炮和幾部深水炸彈發射器而已。千鳥級設計要求之喪病程度,可見一斑。

幾百噸的小艇上,裝了一堆重型火器,跟猴兒頂燈似的,還跑得賊快。能穩當得了才有鬼。千鳥級拉出去一遛,全速狀態下轉個15度彎,艇體傾斜30度。可把海軍給嚇禿嚕了:這玩意兒不成,要死人滴大大滴。改造了艇體,還規定高速航行不能大拐彎。

所以說問題是海軍這個甲方提的需求不合理造成的。藤本喜久雄作為乙方,甲方要五彩斑斕的黑,要LOGO變大的同時縮小……提的要求再混蛋他也得滿足。按照甲方要求拿出來的產品,使用中出了問題,不能說是乙方的責任。海軍高層其實也知道,這個事沒太難為藤本,給了他一個警告處分就過去了。

但事件發生後受到的責難和調查的壓力,導致「造艦鬼才」藤本喜久雄崩潰了,與1935年1月9日腦溢血死亡。「鬼才」沒了,海軍高層想起還有個「神」呢,把平賀讓請回來主持造艦本部。

辛辛苦苦多少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造艦本部裡加賀藩那幫軍官哪兒服氣啊,先是轟轟烈烈的給藤本喜久雄搞了個風光大葬,然後回到部裡就搞起了「大掃除」。把明治時代開始積累下來的所有海軍造艦資料、模型清出來,堆在門口廣場上,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您瞧見沒有?小鬼子掃蕩起自己來也夠狠的。從此,日本軍艦設計一蹶不振。

這都還沒完。1935年9月26日,參加演習的第四艦隊遭遇颱風。初雪、夕霧兩艘驅逐艦被切斷艦艏,另外四艘驅逐艦被巨浪擊垮艦橋,另外還有包括航母和巡洋艦在內的多艘軍艦在風浪中受損。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第四艦隊事件」。

要說這個責任也不該由造艦本部來背。一般來說,波高達到波長的二十分之一就算巨浪,而當天日本第四艦隊遭遇的巨浪,波高達到波長的十分之一,已經大大超過艦艇設計的強度水平了。出現如此嚴重的損失,是當時日本氣象研究、觀測上有缺陷造成的。

但這個責任卻被推給了日本海軍造艦中正在推廣的新技術:電氣焊,認為是焊接技術建造的船體強度不足,在在風浪中受損的。平賀讓下令以後禁止在造艦中使用焊接,一律恢復傳統的鉚接技術。從此,日本軍艦設計開始排斥新技術,傾向於保守。

您說平賀讓這麼幹有沒有收拾加賀藩勢力的考慮在內呢?我不太清楚。

反正日本海軍中,不同派系的鬥爭也一直熱火朝天,比陸軍也不遑多讓。

相關焦點

  • 日本海軍造艦本部的「大掃除」:二戰日本海軍的內鬥(上)
    前幾天我給大家講了1936年「皇軍」打「皇軍」的日本二二六兵變。日本陸軍內部有多麼的「團結」大家都知道了。那當時日本海軍內部有沒有好一點呢?歷史地看,日本陸軍海軍之間是大哥別說二哥,烏鴉落在豬身上,充其量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關於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補充當時IJN(日本帝國海軍)的實力。海軍艦艇的服役時間十分有限,至大和級正式立案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除長門級之外,金剛級已經處於超期服役的狀態,扶桑級和伊勢級也已經服役了近20年,整體的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時代,且改造的空間也已經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艦進行補充。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話說軍世】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最然已經不再是決戰的主力艦,不過作為大炮巨艦的威風尤在,其艦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而二戰中,損失了絕大多數戰列艦的舊日本海軍,其戰列艦艦長一般都是什麼級別的軍官呢?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早期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艦長,大多由大佐擔任,不過二戰時代,舊日本海軍的軍銜,實際上是將官、上長官(同佐官)和士官(同尉官)等劃分,因此還有些稱呼不容易理解;其實不只是戰列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甚至是航空母艦的艦長,一般都是大佐擔任。
  • 揭秘:日本陸軍和海軍的怪異內鬥,陸軍竟進攻海軍總部
    同為一個國家效力,為何日本陸軍和海軍如此水火入容 ,猶如生死之敵呢?內鬥傳統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對立,從他們建立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但,這樣的改變讓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競爭更加變本加厲。陸海軍戰時內鬥日本的資源非常有限,針對有限的資源,陸軍和海軍必須拼盡全力去爭取,再加陸軍向來強勢。
  • 二戰日本海軍的大和號和赤城號,放到現在也沒有幾個國家能造出來
    李三萬 摘要:二戰時候的日本海軍,實力還是相當可觀。當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大和號、武藏號、赤城號、加賀號,這些軍艦即使到了今天,也沒有幾個國家能造出來。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由於華盛頓條約硬性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戰前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海軍的造艦計劃,就是對標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日本海軍由於在戰列艦數量以及噸位上遠遜於美海軍,於是採取「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來建造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
  • 二戰美國海軍爆發式造艦,驅逐艦下餃子般增長,側面反映日本輸定了
    驅逐艦這一艦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沒有主力戰艦那樣有著龐大威武的身軀,也沒有主力艦那種強大遠程的火力,但它卻是海軍當中最不缺少的艦種。遠可跟隨主力戰艦編隊進行遠洋作戰,為遠洋艦隊提供護航、偵察、防空、反潛、運輸、掩護等各種任務,是遠洋作戰編隊當中最小的一級作戰單位。雖然它的噸位較小,但是所承擔的任務卻是最多的,也是最繁重的。
  • 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二戰前,由於受到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海軍重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8萬噸,輕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萬噸;此外,對於日本海軍的潛艇和驅逐艦噸位總和,包括排水量與艦炮口徑也做出了相應地限制。
  • ...量接近尼米茲級,二戰日本海軍腦袋抽了嗎?要造超大和級戰列艦?
    了解二戰歷史的軍迷應該知道,日本海軍曾經痴迷於戰列艦,尤其是兩艘大和級的建造,更是傾盡了日本海軍的資源。 不過,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已經陷入一種瘋狂的偏執之中,極度痴迷於大軍艦的建造。大和級雖強,卻依然無法滿足日本海軍的野望,於是後來他們又設計了一艘更強大的戰列艦——超大和級。
  • 二戰日本海軍有多強?大和號和赤城號,放到現在也沒幾國能造
    二戰時期的日本為什麼敢去挑起世界大戰?它雖是一個小小的島國,可那時的日本經濟總量是中國的3倍,他們靠技術發家,軍工製造產業位列世界前茅,海陸空三軍齊齊上陣,它才敢入侵中國,招惹美國,把戰線拉得那麼長。中日戰爭多數都是陸地作戰,而美日之間則是海上作戰,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擁有數艘航母、巡洋艦,它的大和號和赤城號,放到現在也沒有幾個國家能造出來。日本在二戰時期擁有25艘航母,這樣的規模要是放到現在,日本完全用不著成為美國的小弟。
  •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擁有大量航母,只是因為很有錢嗎?
    而這些海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航母都作為主力參與到了戰爭中,而作為參戰的雙方,美國在整個二戰期間擁有上百艘航母,而日本也擁有二十五艘航母之多。這不僅讓人感到疑惑,難道二戰時期的日本很有錢嗎?怎麼會有如此多的航母?
  • 看一看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犯了哪些致命錯誤?
    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聯合艦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曾在太平洋上爆發驚天大戰。這場大海戰前後持續四年時間,雙方共有上百艘戰列艦和航母參戰,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怒海爭鋒。尤其是日美兩國之間的航母較量,更是海戰史上的第一次航母對決,開啟了人類海戰的新模式。
  • 二戰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和英國皇家海軍哪個強?
    文/寂寞的紅酒英國和日本是二戰時期的兩大海軍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兩大海上力量。在二戰中,英日兩國海軍都有不俗的表現,英國海軍力壓德意海軍,日本海軍更是敢和美國掰腕子,所以人們對兩國海軍哪個更強大爭議很大。
  • 英國血統的日本帝國海軍前無畏艦——「敷島」號
    「敷島」級是英國為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前無畏艦,該級艦脫胎於英國「君權」級戰列艦,共建造2艘,即「敷島」號與「初瀨」號。日本在美國內戰結束後獲得了邦聯撞角鐵甲艦「石牆」號,後來又添置了數艘新型巡洋艦,憑藉上述諸艦奠定的實力基礎,日本海軍得以在1894年的鴨綠江海戰中一舉擊敗了老朽的中國艦隊。為了進一步加快海軍的現代化步伐,日本又向英國船廠訂購了「敷島」號與「初瀨」號,自此以降的20年間,日本海軍一直帶有濃重的英倫色彩。
  • 舊日本海軍把戰列艦改裝成航母,加賀號誕生了
    加賀和赤城都是「八四艦隊」計劃下的產物,這個「八四艦隊」是「八八艦隊」計劃的改版。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打趴下了滿清後,腰包瞬間就鼓了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在「三國幹涉還遼」事件中受了毛熊海軍的刺激,日本以毛熊太平洋艦隊為對手鼓搗出了一個「六六艦隊」的方案:用還沒在懷裡捂熱的滿清的賠款打造六艘戰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去和毛熊太平洋艦隊比劃兩下。
  • 二戰時如果日本海軍遠徵歐洲,擊敗英國的勝算有幾成
    由於英國海軍在東南亞的糟糕表現,很多人都認為英國海軍是水貨,和日本海軍根本沒法比。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在家門口靠偷襲打贏一兩場戰爭並不算什麼,如果日本海軍跑到歐洲作戰,日本人未必會佔什麼便宜。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二戰時如果日本海軍遠徵歐洲,擊敗英國的勝算有幾成?
  • 二戰日本25艘航母,現在仍是亞洲海軍第一?
    二戰時代的日本非常熱衷於建造大型的水面艦艇,自明治維新後期日本就著重建立海軍,世界上第一艘單獨建造的航母就是日本率先建造出來的。二戰中日軍偷襲美軍珍珠港的輝煌戰績更讓航母躍升為海軍第一作戰利器,因為航母能搭載艦載機使得航母的價值真正被開發出來,一直到現在都是海軍中當之無愧的最強軍艦。二戰時代的航母和現在比相差甚遠,當時的日本確實有25艘航母日本在戰前有10艘航母而戰爭中又建造了15艘航母,總數為25艘。
  • 二戰日本驅逐艦發展標杆,日本造艦鬼才的神作,吹雪級的發展事跡
    之前也簡單介紹過日系的驅逐艦,所以今天就繼續就「日系驅逐艦」這個話題往下嘮嗑,簡單了解一下二戰時期的日本驅逐艦吧。其實驅逐艦這個詞並不是中國翻譯發明的,這個詞語是一個舶來品,而且是從日本傳過來的,不過在二戰時期日本驅逐艦不是直接叫「驅逐艦」而是被叫做「雷擊艦」(日文中將魚雷一類的水中兵器寫作「水雷」)。
  •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實力和英國相比,有哪些差距?
    首先,日本擊敗遠東艦隊動用的根本不是艦載機,這個無法論證你所說的日本航母及其艦載航空兵優於英國航母和英國艦載航空兵。另,選擇開放式機庫僅僅是當時技術條件所限,如果不是,為何美帝現在的航母不是開放式的?另外,如果日軍排出遠徵艦隊進入北大西洋,如同英國皇家海軍派出遠東艦隊,日軍當時有沒有任何一艘主力艦能在那種海況下保有戰鬥力?我表示強烈的懷疑。
  • 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著名的「三景艦」
    日本系島國,地理條件決定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性。明治維新後,中國近代海軍建設開始起步,日本對此倍感壓抑,加強海防、擴充艦隊呼聲日益高漲。為緩解建設海軍的巨大財政壓力,明治天皇曾捐贈皇室用度,政府也動員官民募捐。由於決心堅定,投入充足,加上規劃科學,日本海軍獲得了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