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著名的「三景艦」

2020-12-14 前進者A1

日本系島國,地理條件決定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性。明治維新後,中國近代海軍建設開始起步,日本對此倍感壓抑,加強海防、擴充艦隊呼聲日益高漲。為緩解建設海軍的巨大財政壓力,明治天皇曾捐贈皇室用度,政府也動員官民募捐。由於決心堅定,投入充足,加上規劃科學,日本海軍獲得了較快發展。據資料記載,至甲午開戰時,艦艇總噸位59106噸,超過中國,大小艦艇52艘,其中包括今天要說的「三景艦」。

甲午戰前集結在吳港的日本聯合艦隊

當時,日本海軍認為北洋艦隊對其最大的是「定遠」「鎮遠」兩艘擁有305毫米口徑火炮和355毫米裝甲的、排水量達7000噸的鐵甲艦,這兩艘號稱「遠東第一鐵艦」的大型艦艇,性能完全凌駕於當時日本任何軍艦,而日本尚無力購買或建造同等大型鐵甲艦來與之相抗衡。

1886年「定遠」艦訪問日本長崎港

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經反覆考慮,接受當時聘請的日本海軍省顧問、法國人白勞易的建議,決計在噸位較小、防禦較弱的艦艇上搭載大口徑火炮,以此對抗「定遠」「鎮遠」。白勞易是法國職業軍艦設計師,除受聘擔任日本海軍省顧問外,還是橫須賀海軍工廠總監督官、艦政本部特任少將。經過四年的努力,至1890年2月卸任,白勞易為日本海軍設計了六艘艦隻,其中「松島」級防護巡洋艦裝備320毫米大口徑艦炮,威力超過「定遠」「鎮遠」上的305毫米艦炮,是計劃中專門用來對付 「定遠」「鎮遠」鐵甲艦的。

「松島」級原計劃建造四艘,後改為三艘,原因是該艦使用中發現重心不穩、側傾嚴重等問題,原定4號艦被推倒重來,參考美國「巴爾的摩」號重新設計,也就是日後的「秋津洲」號。

「陸奧松島」
「安芸嚴島」
「丹後天橋立」

「松島」級三艦均以日本國內 「陸奧松島」、「安芸嚴島」、「丹後天橋立」三處美景命名,即「松島」「嚴島」「橋立」,日本海軍美其名曰「三景艦」。

「松島」級防護巡洋艦採用法國造船技術建造,特點是兩側艦體由下至上逐漸內傾,其中前兩艘在法國建造,第三艘出於鍛鍊造船工業的目的,按照白勞易的建議,放在日本國內建造。

建造中的「松島」級,此時正吊裝主炮

「松島」級中是首先開工建造的是「嚴島」號,1888年1月7日在法國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松島」號1888年2月17日在法國同一工廠開工,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橋立」號1888年8月6日在橫須賀開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

「松島」級垂線間長89.9米、寬15.6米、吃水6.4米,設計噸位4217噸,各艦略有差異,其中「橋立」號4278噸。「松島」級艦體採用低碳鋼、雙層船底,共劃分為94個艙室,採用三腳式單桅。主機為2座臥式3汽缸往復式蒸汽機,6座燃煤鍋爐,標準載煤量405噸,最大載煤量680噸,雙軸推進,5400匹馬力,速度16節。編制360人。

「松島」級320毫米主炮,就是挺嚇人的

「松島」級的武器裝備為一門法國施耐德公司製造的加奈式320毫米後膛炮,這門炮也是「松島」級最主要的武器,但安裝位置並不相同,其中「嚴島」「橋立」安裝在艦艏,「松島」安裝在艦艉。據史料記載,這種炮採用38倍徑,火炮本身重65.7噸,操作臺及輸彈裝置重176噸,仰角10度,俯角4度,左右285度,炮彈包括450公斤實心穿甲彈、350公斤開花彈,備彈60發,有效射程8000米。

「松島」號

「松島」級其他武器包括阿姆斯特朗單裝120毫米速射炮、哈奇開斯47毫米重型和輕型機關炮和魚雷發射管,但三艦每種武器的配備不盡相同,其中阿姆斯特朗單裝120毫米速射炮為「松島」號12門,「嚴島」「橋立」分別為11門。哈奇開斯47毫米重型機關炮,「松島」號15門,其中重型5門,輕型10門;「嚴島」「橋立」18門,其中重型6門,輕型12門。此外,三艦均配備了4具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3具、艦艉1具。

「嚴島」號

「松島」級在重要部位,包括艦體兩側、主司令塔、輪機艙、彈藥庫及主炮炮座、彈藥通道、炮盾等均設置有厚度不等的裝甲,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三景艦」都參加了黃海海戰、威海衛攻防戰,且在北洋艦隊的打擊下,輕重不等均被擊傷。其中「松島」號在黃海海戰中被擊中13彈,其中被北洋艦隊「平遠」號主炮擊中320毫米主炮下部位置,主炮塔炮罩被毀,引發烈火濃煙導致4人窒息而死,火炮無法旋轉;「鎮遠」號發射的兩發305毫米炮彈,引發 「松島」號上的彈藥殉爆,「松島」號在黃海大戰中共死亡35人,傷78人。在黃海海戰中,「橋立」號曾與友艦圍攻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被擊中11彈,死3人,傷11人。「嚴島」號被擊中8彈,死13人,傷18人。「橋立」和「嚴島」均未傷及要害部位。

「橋立」號

值得一提的是,「三景艦」專門用來對付「定遠」「鎮遠」的320毫米主炮,因炮身笨重,操作繁瑣,海況稍高炮身轉動困難且艦體側傾,1小時才能打出一炮。海戰中,「三景艦」的320毫米主炮五個小時總共才打了12發炮彈,但只有2發命中「鎮遠」號,還沒有擊穿其裝甲帶,實戰效果令日本海軍失望。

「三景艦」都參加了隨後爆發的日俄戰爭,擔承護航和支援任務,其中「松島」號參加了對馬海戰。

戰後「三景艦」被編為練習艦隊,用於海軍學員遠航訓練。進入20世紀後,日本海軍更新換代頻繁,昔日風光無限的「三景艦」逐步退居二線。其中「嚴島」號1898年3月21日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列為二等海防艦,1919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更名「嚴島丸」,1925年報廢,1940年解體。 「松島」號1908年4月30日在運送海軍候補生遠航實習途中,在澎湖列島馬公島停泊時,因彈藥庫突然爆炸,幾乎瞬間沉沒,據倖存人員回憶,原因是因為第二天要宣布艦員晉升名單,很多預知升不上去的水兵開始自暴自棄地喝酒,爭吵聲整夜不絕,彼此產生糾紛,引發事故。1908年7月31日「松島」號除籍。「橋立」號1912年8月28日列為二等海防艦,1922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1925年報廢,1927年解體。(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坐視北洋水師的覆亡。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遊擊隊和第二遊擊隊。
  • 1945年前舊日本海軍主力艦自爆事件一覽
    松島號水兵升職記 松島號防護巡洋艦是甲午戰爭前為對付北洋海軍定遠級鐵甲艦製造的「三景艦」之一,排水量4217噸。該艦在演習中三號主炮塔突然爆炸,此次事故詳情和原因我還沒找到。 此次爆炸後入塢修理時,日本海軍藉機將該艦主炮塔仰角提高到30度。 九、戰巡榛名(はるな,Haruna),1920年9月12日,北海道附近,炮塔爆炸,7人死亡8人受傷。
  • 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號稱「亞洲最強艦隊」!真的是這樣嗎?
    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北洋水師,只是清朝的滿朝文武還沉浸在「亞洲第一艦隊」的美夢中,自認為北洋水師的實力很強大。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國內爆發了明治維新運動,日本開始了近代化海軍的建設。與此同時,清朝也通過洋務運動,開始大力發展海上力量。
  • 甲午戰爭中殉國的八名留學海歸
    在甲午戰爭末期,「定遠」艦坐灘岸邊,傷痕累累,艦上儲備的彈藥全部打光,無可再戰。為使戰艦不落入敵手,劉步蟾忍痛下令炸沉了 「定遠」艦。當天深夜,處於極度絕望之中的劉步蟾悲憤難禁,服毒自殺,做到了「艦亡與亡,志節凜然」,時年僅43歲。林泰曾,先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赴英國考察西方船政。1877年又赴英國留學3年。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19日通報稱,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介紹,「定遠艦」是清朝委託德國旦丁伯雷度(該地二戰後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1885年入編北洋海軍後,「定遠艦」被列為海軍旗艦,1894年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主動開炮迎敵,其主炮威力與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在海戰中有著不俗的表現,一度被譽為「永不沉滅的定遠艦」。
  • 舊日本海軍把戰列艦改裝成航母,加賀號誕生了
    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打趴下了滿清後,腰包瞬間就鼓了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在「三國幹涉還遼」事件中受了毛熊海軍的刺激,日本以毛熊太平洋艦隊為對手鼓搗出了一個「六六艦隊」的方案:用還沒在懷裡捂熱的滿清的賠款打造六艘戰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去和毛熊太平洋艦隊比劃兩下。籤訂了《中俄密約》後俄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存在感比美國海軍還強,絕非現在躺在海參崴港口裡生鏽的那一堆破銅爛鐵可比。
  • 日本海軍造艦本部的「大掃除」:二戰日本海軍的內鬥(下)
    上回說到,隨著非加賀藩的山本開藏、平賀讓等官員失勢,加賀藩軍官搶回了造艦本部的控制權。此後,日本海軍的軍艦設計工作就都是藤本喜久雄主持的。然而好景不長,1934年3月12日凌晨,發生了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友鶴事件」。
  • 如果甲午戰爭時南洋水師也參戰,清軍是否能贏
    在晚清籌建海防時,雖然規劃了南洋、北洋兩支近代水師。不過因為財政緊張,經費困難,清政府實際上大力建設的只有拱衛京畿的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的經費遠遠無法和北洋水師相比。所以南洋水師的主要軍艦大多是自造。加上歷任南洋大臣中大多比較守舊,在建設南洋水師時考慮以退守長江,配合炮臺防禦為主,因此這自造的軍艦又選擇了較為輕便靈活的巡洋艦。到甲午戰爭前夕,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共有「開濟」、「南琛」、「南瑞」、「鏡清」、「寰泰」5艘2200噸級的舊式巡洋艦和1480噸的「保民」號舊式巡洋艦。
  • 日本戰列艦喜歡高聳的塔式建築?從軍艦的上層建築回顧海軍遠程炮擊...
    其實翻開世界海軍戰列艦的發展史發現,戰列艦的艦橋不斷長高並不是從日本最先開始的,而是引領世界海軍發展潮流的英國皇家海軍,在一戰前夕的「鐵公爵級」戰列艦以及其改進型「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就已經初現端倪了,而日本海軍一直師從英國皇家海軍,所以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日系戰列艦高聳的艦橋就是學英國的,英國才是「違章建築」的起源國。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關於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補充當時IJN(日本帝國海軍)的實力。海軍艦艇的服役時間十分有限,至大和級正式立案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除長門級之外,金剛級已經處於超期服役的狀態,扶桑級和伊勢級也已經服役了近20年,整體的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時代,且改造的空間也已經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艦進行補充。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由於華盛頓條約硬性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戰前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海軍的造艦計劃,就是對標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日本海軍由於在戰列艦數量以及噸位上遠遜於美海軍,於是採取「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來建造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
  • 甲午戰爭時我國雖然有很多鐵甲艦,但技術和管理都沒有跟上時代
    與中國和日本相比,人力和物力損失的比例都很大。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有10艘軍艦被擊沉或焚毀,總噸位達1.49萬噸,佔北洋艦隊總噸位的36%,除訓練艦康濟號外,其餘14艘軍艦均被繳獲,曾居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松島、橋本等軍艦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傷,但無一沉沒。
  • 甲午戰爭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 二戰結束時日本海軍還有多少家底?只要有油依舊世界第三
    不過,受益於甲午戰爭後50年的發展,即便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慘重,日本海軍在投降時依舊有很多家底,紙面實力非同一般。現在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日本投降時,其海軍實力。 二戰結束前夕,日本為了所謂的「本土決戰」大肆擴充軍備,海軍總兵員達到了驚人的130萬,這些人中,絕大多數是海軍陸戰隊。
  •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早期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
    吉野"號在當時日本海軍序列中被列為"二等巡洋艦",但是從艦型上來說,當時的巡洋艦又被分為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和輕巡洋艦。1898年基本將裝甲巡洋艦轉而劃歸"一等巡洋艦",而"吉野"號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是以速度快、火力兇猛著稱,但實際上屬於防護巡洋艦,其特點是只在水線附近甲板上安裝一層穹甲,保護動力艙、彈藥庫等關鍵部位。
  • 英國戰巡遠嫁東洋的,日本海軍的當家主力最終折戟太平洋
    前言:此前結束了英系戰列艦的科技線的介紹,但是發現在主力艦上英國比美、德、日、意、法這5個主要海軍國家多了一條科技線,在主力艦上其他國家都是一條科技線而已,唯獨英國有兩條科技線,而這多出來的一條科技線就是戰列巡洋艦,所以從本期開始為大家說一下英系著名的戰巡。
  • 英國血統的日本帝國海軍前無畏艦——「敷島」號
    日本在美國內戰結束後獲得了邦聯撞角鐵甲艦「石牆」號,後來又添置了數艘新型巡洋艦,憑藉上述諸艦奠定的實力基礎,日本海軍得以在1894年的鴨綠江海戰中一舉擊敗了老朽的中國艦隊。為了進一步加快海軍的現代化步伐,日本又向英國船廠訂購了「敷島」號與「初瀨」號,自此以降的20年間,日本海軍一直帶有濃重的英倫色彩。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 18噸重鐵甲出水
    從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獲悉,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在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附近海域,考古隊員們經過10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起吊出水。
  • 日本海軍造艦本部的「大掃除」:二戰日本海軍的內鬥(上)
    前幾天我給大家講了1936年「皇軍」打「皇軍」的日本二二六兵變。日本陸軍內部有多麼的「團結」大家都知道了。那當時日本海軍內部有沒有好一點呢?歷史地看,日本陸軍海軍之間是大哥別說二哥,烏鴉落在豬身上,充其量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