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2021-01-08 山東頻道

光緒皇帝俯首聽從慈禧,但躊躇滿志,尋機登基掌控實權,他一直提防著李鴻章,將北洋海軍事務「能收就收」。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官位戶部尚書,他同李鴻章爭奪權勢,對北洋海軍實力「能削即削」。光緒父親奕譞,主持海軍衙門,一切以光緒平穩掌權為先,海軍衙門只是一個平臺,表現得「謙卑謹慎,翼翼小心」。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控北洋海軍,但受制於朝廷權鬥,北洋海軍孤軍奮戰,形成「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的困局。

慈禧太后也感覺到:「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私」為宮廷內鬥,「例」指「祖宗之法不可變」。任何變革的「越軌」最終都會被拉回到封建制度沒落的軌道。所以,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國內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當一個封建王朝把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必定走向窮途末路。正當日本發動全民戰爭,傾力開動軍國主義戰車向中國殺來時,清政府沒有戰爭動員,更無作戰方針,毫無抗敵氣氛。正如李鴻章自嘆:「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不能忘卻的甲午遺證

現今,仍有大量甲午戰爭遺物流落日本,它們現狀如何?而大連作為北洋海軍的主要根據地、黃海海戰的主戰場,應彌補甲午文化的短缺。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鎮遠」等10艘軍艦被俘,「定遠」等軍艦被肢解,「致遠」等沉艦被拆卸,軍艦和大量部件被擄去日本。日本為炫耀甲午海戰的勝利,曾把「鎮遠」艦的主錨、主炮彈頭和錨鏈圍繞於東京上野公園展示,並立碑炫耀軍國主義戰績。

1947年,中國以「二戰」戰勝國地位,派遣中國駐日代表團參謀鍾漢波海軍少校向盟軍駐日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提出:將「鎮遠」艦鐵錨等戰爭遺物歸還中國。經過艱辛複雜的談判,盟軍總部最終同意依照中國意願撤除展覽、歸還鐵錨。盟軍總部與中國駐日代表在東京芝浦東海碼頭舉行移交儀式,並由中國緝私船運回上海。現在該鐵錨靜靜地安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園內,訴說著在日本公園展示了30年的國恥。

然而,直到現在仍有大量甲午戰爭遺物流落日本,有的展示在戰爭博物館,有的被民間收藏,有的流落荒野。日本發行的「日清戰爭40周年紀念封」上,就印上了丁汝昌像、中國海軍旗、「定遠」的舵輪、「靖遠」的船鐘、「操江」的艦長印章等,侵略罪證被當做戰利品炫耀。一方郵封,凝聚著北洋海軍的血與淚。

2010年10月版的《中國國家地理》和2014年《法制晚報》組織編寫的《甲午遺證》詳細記載了流落在日本各地的甲午遺物。「定遠」的舵輪現存於日本長崎的格拉巴公園,舵輪平置、上覆玻璃,改為咖啡桌,曾專供海員聚會使用。「鎮遠」艦的船鐘有兩個,一個懸掛在神奈川的小田原高中的鐘亭鐵架裡;另一個留存在四國香川縣的慄島商船學校。在日本福岡的太宰府,「定遠」艦殘骸被肢解後建成別墅,任人展覽;太宰府的光明禪寺,廳堂擺著劉步蟾艦長的辦公桌,上面放著一個募款的功德箱。在岡山縣福田海神社裡,立著一枚刻有「西京丸遺品」的260毫米炮彈,系清軍「平遠」號打入日本「西京丸」船艙卻未爆炸的炮彈。在日本神奈川的三笠艦公園,存放著從「致遠」號上拆走的機關炮;而在岡山的吉備津福田海神社,「鎮遠」另一個未能回歸的鐵錨倒臥在石臺上成為神壇祭品。在東京的靖國神社,陳列著旅順口的海岸炮,寫著「戰利品,清國要塞炮」。

值得指出的是,在大阪的真田山陸軍墓地東北角,埋葬有6名清軍官兵,上刻的「清國劉得起」、「清國呂文風」等字樣依稀可辨。「劉 漢中」墓前,在名字旁刻有「清軍馬隊五品頂戴」字樣,經考證為祖籍遼寧的一名清軍中層軍官。看到這些令人唏噓,那麼多的甲午遺烈和遺物在異鄉沉寂了120年,國人怎能將其遺忘,何日方能回歸故裡安息?

大連應建甲午戰爭紀念館

大連是洋務運動的縮影和受益者,旅順因而成為崛起在東方的近代化城市,旅順船塢及配套的工業設備和多項市政建設一直沿用至今。大連又是北洋海軍的主要根據地、黃海海戰的主戰場,鄧世昌等英烈從大連灣起航投入戰場,再也沒有回來。大連更是日軍花園口登陸、侵佔遼東半島並在旅順口進行大屠殺之地,大連人對甲午戰爭應有更深的感受。威海、丹東等與甲午戰爭有關的城市均建有甲午戰爭紀念館,仿製了「定遠」、「致遠」號戰艦供人瞻仰,成為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然而在大連尚無一座整體介紹甲午戰爭的紀念館,多數大連人對甲午戰爭相當茫然。

重視和珍惜自己的歷史文化,紀念和弘揚與大連有著血緣鄉情的甲午英烈,是提高城市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途徑。不少專家、學者曾提出,應在原海之韻廣場建一座鄧世昌雕像和甲午戰爭紀念館。一座城市、一方海灣、一個雕像便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

相關焦點

  • 桂祥寫了個「壽」字獻給慈禧,慈禧見了大怒你這是咒我早死!
    葉赫那拉·桂祥是慈禧的親弟弟,鹹豐在世時,他是國舅,到光緒登基後,他就升格成了國丈。按理說這個身份嘛,在晚清理當混得不錯,不能說位高權重吧,起碼也能衣食無憂,可偏偏沒有。桂祥晚年過得十分潦倒,住得憋屈不說,手頭的錢也不夠花,還得經常進宮向自己的長女——隆裕皇后打秋風,連慈禧本人都不太看得起她這個弟弟,這是為什麼呀?
  • 甲午戰爭,若非慈禧阻止,這位四川書生或許已經直接在日本開戰了
    甲午戰爭時,清軍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下屢戰屢敗,日軍的兵鋒已經離山海關越來越近,已經有攻入北京之勢。而就在這危急時刻,一位名叫宋育仁的四川籍書生,卻祭出一條奇計——招募洋兵,將戰火燒向日本本土。若非慈禧太后阻止,中國或許已經將戰火燒向日本本土,而甲午戰爭的局勢或許也將因此逆轉。宋育仁,是四川籍洋務派官員。
  • 慈禧半個月生活費,能買一艘吉野號?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慈禧太后是啥生活水平?《流亡日誌:慈禧在山西的53天》一書統計:慈禧每天的生活費是紋銀四萬兩,這是什麼概念?甲午戰爭裡,欠下中國軍民無數血債的日本主力巡洋艦「吉野號」,其售價不過六十萬兩白銀。也就是說,慈禧太后半個月的生活費,就能買艘「吉野號」。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信誓旦旦說會保大清,為什麼一開戰全跑了?
    我們還是結合歷史來講,西方列強也進行了調停,為什麼日本人還是發動了甲午戰爭?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4期:西方列強信誓旦旦講會保大清,為什麼甲午開戰後,各個都退縮了?在劇中,各地大臣給慈禧太后上賀禮,南洋大臣張之洞比較另類,找了塊大石頭,自己用給人寫墓志銘的寫法,寫了一百個「壽」字,再讓人刻上去。大家要記住一點哦,跟領導不熟,千萬別用這一招,容易被領導穿小鞋。
  • 慈禧太后過壽,光緒帝親自上臺打鼓,為什麼打著打著痛哭流涕?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5期:1894年,隨著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到來,日本人也送上了「賀禮」。那就是突然發動了進攻,炸沉了清軍用來運兵,且是借來的英國商輪「高升」號,甲午戰爭就此爆發。事後只需要把處理的結果報給慈禧太后便可,正常情況下,慈禧太后是不會幹預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之所以這樣做,其實也是有慈禧太后自己,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未來考慮的。畢竟光緒帝年少氣盛,大清國又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有了慈禧太后最後的把關,不至於讓光緒帝做出太多激進,或者太過愚蠢的決定,這也屬於對光緒帝進一步的親政培養。
  • 歷經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的李秉衡,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1885年初,法國打到諒山、鎮南關,主將潘鼎新臨陣畏敵,清軍潰敗入關,鎮南關失守。據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爭》記載:法既入關,各軍多潰逃,無復隊伍,淮軍大略龍州,商民遷徙一空。營官乘機攫餉反省,電報局移至舟中,轉運糧餉軍裝者皆中途奔回。遊勇水陸肆略,難民、逃軍蔽江而下,關內大震。
  • 甲午戰爭的3大謠言:多數國人被誤導,謠傳究竟從何而起?
    由此,百年來,有關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不但爭議頻生還謠言四起,甚至於,北洋艦隊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也曾被誤解與污衊。然而,隨著歷史的沉澱,真相最終水落石出,而這些謠言背後同樣印證甲午戰爭也是多方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 故宮發現慈禧親筆信,揭開她的真實面目,學者:我們被騙了百餘年
    這一典故沒有記錄在正史和野史中,只是青史演義的傳說,巧的是大清的最後權力者慈禧是葉赫那拉氏。慈禧1835年出生於北京西沙柴胡同,爺爺給她取了杏丁的名字,大部分人不知道。誰也沒想到慈禧只是她的徽記,這個小玩偶會成為以後權勢朝野的太后。
  • 戲談甲午戰爭一:到底是大國崛起?還是虛假繁榮!
    今天要跟大家講一期甲午戰爭,當然甲午戰爭這個話題實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長,所以打算做成一個系列,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戰爭。我們在讀中學歷史的時候,總覺得整個晚清時期,就是一團漆黑,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臺,這段時間無非就是籤賣國條約、割地、賠款。
  • 慈禧太后下葬時的豪華穿戴,首次曝光
    之前有影視劇拍攝過盜東陵的情節,裡面慈禧穿戴朝服入殮,那是不對的。慈禧與眾隨從乘平底船遊湖慈禧信佛,生前就特別喜歡荷花,經常扮成觀音行船穿梭於荷塘之中,或者坐在河邊觀賞荷花,也算是她的生活樂趣之一。據說當年慈禧的棺材由120人抬著,整個葬禮部隊多達7000餘人,耗時5天,一路從紫禁城走到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根據李蓮英的記載,慈禧地宮中陪葬了眾多無價之寶:棺底鋪滿了一層珍珠、白玉和紅寶石,慈禧的穿戴用品上也綴有大量珠寶,鳳冠上的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約一千萬兩,身邊擺滿了九玲瓏寶塔、翠玉佛、翡翠西瓜、紅珊瑚樹等不計其數的大件珍寶,嘴裡還含著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
  • 為什麼慈禧與武則天的差距如此之大
    其中,慈禧太后和武則天的統治時間最長,影響也最為深遠。然而兩人的統治結果卻完全不一樣。 武則天掌權之際,任用賢能,大力推行科舉,選拔出了許多人才,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創造了唐朝的又一盛世。然而,慈禧太后統治清朝的時候,卻導致國家日漸沒落,籤下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最後淪為了半殖民地國家,讓中國經歷了幾千年來都未曾面對的危機,國家甚至險些滅亡。
  •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反抗鬥爭也日益高漲。無數個不平等條約壓得清廷喘不過氣,而人民也是不堪重負,最終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早期,朝廷是不待見義和團的,也曾讓袁世凱前去剿滅,但沒想到越剿越多,甚至有點一發不可收拾。
  • 東陵被盜,揭曉慈禧墓的靈異事件!
    大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由盜掘了慈禧陵墓,大家重所周知慈禧太后是晚清的皇權掌舵人,死後陵墓的陪葬品更是數不勝數,各種奇珍異寶。孫殿英盜掘慈禧墓可以說是震驚中外,國內人對其口誅筆伐,滿清貴族更是惱羞成怒想把孫殿英千刀萬剮,而國外人則是在打慈禧墓中寶藏的主意。
  • 慈禧西巡前兩日,盡情「享受」民間疾苦,但很快好了傷疤忘了疼
    慈禧在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拼命之時,不是表裡如一的支持他們的抗擊外侮,而是一面支持,一面又和八國聯軍等帝國主義獻媚求和。但是八國聯軍可不管你這些,對北京的攻擊始終未曾停過分秒。看到如此情形,慈禧知道北京已是不保,終於下定決心和光緒「西巡」。但是一時之間又帶不了那麼多人,只決定帶隆裕皇后和瑾妃同行,餘者「留守」北京。面對如此決議,眾嬪妃哪敢有異議?只光緒最為寵愛的珍妃出言,請求光緒留守北京,主持義和大計。但對珍妃早有嫌隙的慈禧藉此機會,命人將珍妃推入寧壽宮外古井溺斃了。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文/商學野 在內憂外患的清朝末年,中國的對外戰爭中一直輸多勝少,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連首都北京都一度被外國人攻佔。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
  •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其實,就以治國眼光來,慈禧太后比起同時代的「頑固派」或「晚清權貴」們,確實也有強大之處。且不說甲午戰爭前,她對「洋務運動」的各種力挺,以及對「收復新疆」「民族造船業」的各種支持。就說「庚子國難」後,她也十分明白,大清不能像以往那麼活了。
  • 慈禧做了什麼事?讓花了26年才考中的狀元郎,見了她直接辭官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7月23日,日本軍隊佔領朝鮮王宮,兩天後的25日,豐島海戰爆發,標誌著中日甲午戰爭開始。9月16日,爆發平壤陸戰,第二天,9月17日,甲午海戰打響。而這些大事,在北京城裡,都比不上另外一件天大的事——慈禧太后老佛爺過60大壽。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日本海防收到了近200萬捐款。1894年甲午戰爭前,明治天皇每年從自己內部中撥出30萬元用於海軍。後來,天皇自己一天只吃一頓午飯,這讓整個日本舉國振奮。 相比之下,在清朝,慈禧太后作為實際的統治者,一頓飯要吃100多道菜,並挪用軍費為自己舉行辦壽宴。當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慶祝自己60歲生日時,日本攻佔了大連。
  • 慈禧寫了首流傳千古的詩,最後一句很經典,幾乎很多人從小聽到大
    鹹豐皇帝在1861年就去世了,同治帝即位時年僅5歲,因此作為皇太后的慈禧自然就垂簾聽政掌控朝局了。 而慈禧這幕後君王的位置一坐就是幾十年,直到1908年病逝。而在此期間,慈禧幹了許多荒唐事,導致中國連連受挫,幾乎到了國將不保的地步。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堅持修繕圓明園就一直為人詬病。
  • 如果不挪用軍費為慈禧修頤和園,北洋水師能否戰勝日本海軍?
    1985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王朝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舉辦了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竟然換得了這樣的下場,不禁讓國人感到心痛。而在這次甲午戰爭之後,我國籤訂了《馬關條約》,割讓了臺灣和澎湖列島,我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再一次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