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寫了首流傳千古的詩,最後一句很經典,幾乎很多人從小聽到大

2020-12-17 騰訊網

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伊萊扎《中國,長壽帝國》

如果要談到中國歷史上讓人痛恨的女人,可能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蹦出「慈禧太后」這個名字。國外著名歷史學家伊萊扎就評價慈禧為一個「高貴而傲慢」的女人,可見即使對於西方而言,慈禧作為他們的棋子之一,也並不很受待見。

事實上,慈禧的確為中國帶來了許多災難。慈禧生於1835年,在1852年時就入宮做了貴人。母憑子貴,1856年慈禧為鹹豐皇帝生下了同治帝後,就成為了貴妃。鹹豐皇帝在1861年就去世了,同治帝即位時年僅5歲,因此作為皇太后的慈禧自然就垂簾聽政掌控朝局了。

而慈禧這幕後君王的位置一坐就是幾十年,直到1908年病逝。而在此期間,慈禧幹了許多荒唐事,導致中國連連受挫,幾乎到了國將不保的地步。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堅持修繕圓明園就一直為人詬病。

1856年,英法聯軍對清朝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就攻破了北京,進入了圓明園。而後他們不僅大肆搶劫,最後還一把火將圓明園燒了,讓大文豪雨果都氣得罵他們是「強盜」。

圓明園被毀三十幾年之後,慈禧在1894年就開始下令修復圓明園,因為次年就是她的六十大壽了。同年,中日甲午戰爭開打,當時經過幾十年洋務運動的發展,北洋水師已經具備一定的戰鬥力了,因此即使是慈禧也主張迎戰。

但打仗需要軍費,當時的清朝已經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賠出去了一大筆錢,圓明園還被燒了,本身就很拮据了,慈禧還要為自己的六十大壽花錢修復圓明園,這就更沒有錢跟日軍打仗了。

因此就有臣子冒死上奏,提議暫緩圓明園修繕一事,將修復圓明園的費用拿來對付外敵,如果能打贏日本,說不定能得到一筆賠款,到時候再修復圓明園也不遲。但慈禧聽了,卻大發雷霆,說誰要是再說這話,定斬不赦。

因為她很明白,打仗是需要時間的,面對當時經過明治維新後已經相當強大的日本,清朝想要打贏,必然要經過一段曠日持久的苦戰。但她的六十大壽可就只有這一次,而且就在不久的明年,因此,她堅決下令要修繕圓明園。

而且還調轉態度,從「主戰」變成了「主和」,還極力打壓當朝主戰派,結果清朝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再度戰敗,中國又背上了一筆巨大的賠款。而1895年,慈禧的六十大壽卻照辦不誤,修復的部分圓明園,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又梅開二度被搶了一遍。

但即便是這樣的一個慈禧,依然還是有她進步的地方,比如大興新式學堂, 重用洋務大臣,還公費送大批學子留洋學習,在臨終時,更是有遺言囑託說,不得讓女人和宦官亂政。可見,慈禧也是明白自己的錯誤的。

而且慈禧還留給了後世一首詩,這首詩一直為後人所用,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詩是出自慈禧之手,那就是: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然從文採上而言,這首詩並不高明,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一句,卻道出了對父母的孝順之情,與天下兒女產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鳴,因而被後人沿用至今,實在經典。

相關焦點

  • 慈禧的文學造詣不凡,她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也正應為這樣,慈禧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被她的政治手腕掩蓋,很多人都不關心慈禧留下什麼作品,她懂些什麼等等,但是我們想像,他作為八旗女子,能夠在皇帝的選秀中脫穎而出成為貴人,自認是琴棋書畫都有很深的研究,其實他有一句成了千古名句,而且很多人都會念。
  • 一句長相思兮長相憶流傳千古,只不過詩背後的意思被很多人誤會了
    一句長相思兮長相憶流傳千古,只不過詩背後的意思被很多人誤會了李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寫作風格極具個人特色,可以說是那種只有自己寫得出的格調。當然,不能不提及,李白同樣也是一名不俗的劍客,年少佩劍遊四方,一路往東,沒點功夫可是走不到的。
  • 詩「山雨欲來風滿樓」千古流行於晚唐,你知道整首詩的意境嗎
    有很多詩觸動我們的心,往往一兩句話,讓我們感同身受。詩歌文化在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波瀾壯闊、波瀾壯闊,我們對一首詩總有一種特別的熱愛,印在腦海中,經常吟誦。有時我們隨口背誦一首詩,卻不知道這首詩的作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 這首詩只有一句,卻成了千古名句,還誕生一個知名成語
    原標題:這首詩只有一句,卻成了千古名句,還誕生一個知名成語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至唐朝達到大盛之境界,群星璀璨、名流輩出,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王昌齡、高適、白居易、元稹、韓愈、劉禹錫、李賀、杜牧、李商隱……等等,唐詩在這些人手中走向了最為輝煌奪目的時代,給後人留下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他只留下六首詩,字字珠璣!其中兩首流傳千古,小學生都會背!
    乾隆一生寫下四萬三千多首詩,要知道,《全唐詩》總共只收錄了四萬八千多首詩。   他一個人寫的詩的數量,差點趕上《全唐詩》了。   可是,寫得多並不意味著寫得好。
  • 唐代詩人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有一首詩和兩行詩千古流傳開來
    古人推崇張繼詩,特別是《楓橋夜泊》詩,使張繼出名。歌手的歌《濤聲依舊》使這首詩更受歡迎。這首詩讀得沒完沒了,讀後讓人感到輕鬆愉快。由於這首詩的流傳,蘇州寒山寺已成為許多遊客的旅遊勝地,一些客人在半夜特別注意鐘聲的聲音,在張繼詩中體驗夢幻般的美妙心情。其中有日本遊客,他們都來自這首詩。
  • 3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反覆咀嚼後魅力不減,讓人拍案叫絕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愛。特別是那些經典的詩詞,韻味雋永,流傳千百年,讓人津津樂道。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文化愛好者。記得關注我,和我一起欣賞3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反覆咀嚼後魅力不減,讓人拍案叫絕。如果你喜歡這些詩詞,可以背下來哦。
  • 杜甫這首寫雨的詩被譽為千古絕唱,至今無人超越,每一句都是經典
    時間來到了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當時我們的詩人杜甫因為自己經歷了一場綿綿春雨,夜深人靜,詩興大發,隨即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春夜喜雨》。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好圖景,即使是在這千百年之後,我們讀來仍然覺得歡欣鼓舞,讓我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那種情感和心境。
  • 李清照寫來向丈夫撒嬌的詩,卻成了千古名句,不愧是「千古才女」
    我國的才女不少,但能被稱一句「千古才女」的卻只有李清照一人,提起李清照,映入腦海的第一個詞語便是唯美。不看辭章內容,單看那些詞牌名,便能感覺到無邊風月。「雨霖鈴」、「念奴嬌」、「江城子」、「青玉案」、「一剪梅」…各具風情,都美得讓人沉醉。那楊柳岸的曉風,被夜雨打落一地的碎紅,陰晴有律的明月,小橋送別的離人。其中的場景和情感,即使隔了千年,仍讓人有心有靈犀。宋詞之中,李清照絕對是最耀眼的詞人之一。
  • 謝靈運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10字是千古名句,卻難倒了百人團41人
    但其實謝靈運的這首詩還是很有名的,其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千古名句。說到謝靈運,很多人都會想起他那段關於「才高八鬥」的言論。他認為若是天下才有一石,那麼曹植可獨得八鬥,而他一鬥,天下人各分一鬥。
  • 千古名句「人生何處不相逢」,上一句也很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唐詩宋詞的經典文化,值得用心品讀和領悟,但我們容易「好讀書,不求甚解」,有時只記得最有名的一句詩,從而忽略詩中其他詩句。當多年未見的朋友,因機緣巧合再次相遇,不禁發出「人生何處不相逢」的感慨。殊不知,這句話並非現代人創作,而是古人的原創,上一句也很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千古流傳!
    而說到有關保家衛國的詩句,就不得不提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而其中最經典的《從軍行七首·其四》,更是以將士們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千古流傳!全詩如下: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白居易16歲寫了首詩,名動京城,開啟詩王傳奇,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比如說如果在詩的題目之中有"賦得"兩個字,大多都是參加科舉應考之作,不過也並不完全,比如說在送別詩中也屬常見。在送別的場合,詩人賦詩也經常被限定題目,只不過由於題目被限定,詩人發揮起來自然有所不便。所以一般來說,這類詩文中佳作確實是比較少的,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賦得詩"絕對是白居易的這首。
  • 六首最美哲理詩,千古經典,你更喜歡誰?
    六首最美哲理詩,千古經典,你更喜歡誰?一、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如果要說哲理詩史上的第一絕唱,除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還有誰?景是至大之景,境是極高之境,理是至正之理,詩裡洋溢的探索精神,正昭示了一個民族昂揚向上的風貌。積極開闊,博大雄渾。王之渙哪怕只有這一首詩,也足夠流譽千古了。這首絕句通篇對仗,而絲毫不覺呆板,流轉靈巧,一氣呵成,也是一大亮色。後兩句的流水對是很關鍵的因素。
  • 這首詩很多人不會背,但其中一句是千古名句,感動中國也曾借用過
    李商隱的詩一直在給我們驚喜!那麼,這一首藏有千古名句的詩,能不能給我們驚喜呢?一起拭目以待吧!這首詩即是在此背景下寫成。從表面來看,這首詩是當之無愧的寫景詩。唐宣宗大中元年,李商隱初到桂林就被這裡秀美的山光水色和初夏時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吸引了,他感到無比欣悅,又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 王維一首經典送別詩,前幾句很平淡,讀完最後兩句令人拍案叫絕
    其最為經典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春天清晨雨後柳色青青,客舍為之一新的情景,寫景清新明麗,令人幾乎察覺不到離別之傷。後兩句寫離情也舉重若輕,千般深情萬般厚誼都傾注在一杯酒裡。,王孫歸不歸」「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等,都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 12首經典唐詩,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驚豔千年
    小編要推薦12首唯美唐詩,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驚豔千年。「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廣為流傳,是人所共稱的佳句。以其廣泛深刻的內涵,濃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詩蘊有更大的社會意義。《載酒園詩話又編》:秦韜玉詩無足言,獨《貧女》篇遂為古今口古。「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讀之輒為短氣,不減江州夜月、商婦琵琶也。
  • 這位唐代詩人太冷門,寫了一首梅花詩卻流傳千古,三四句最經典
    其實,在唐代,有一首詠梅的名作,出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詩人之手,這首詩即使在王安石和陸遊的詩作面前,也毫不遜色,這首詩就是唐代詩僧齊己的《早梅》。據說某年冬季,大雪過後,齊己清晨出門,只見大雪封村,前方幾枝報春臘梅的淡雅芳香引來鳥兒繞其歡歌不絕,此情此景,令齊己大為感動,回到寺廟後,寫下這首《早梅》。這首詩突出一個「早」字。且看齊己是怎麼寫的。
  • 肥水不流外人田,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的文化非常高深,幾千年的文化積累,也創造和流傳出很多的很有趣的句子,就像今天這篇文章說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經典的俗語。而當時創造出這個俗語的人,誰也想不到竟然是大才子蘇東坡的小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