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伊萊扎《中國,長壽帝國》
如果要談到中國歷史上讓人痛恨的女人,可能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蹦出「慈禧太后」這個名字。國外著名歷史學家伊萊扎就評價慈禧為一個「高貴而傲慢」的女人,可見即使對於西方而言,慈禧作為他們的棋子之一,也並不很受待見。
事實上,慈禧的確為中國帶來了許多災難。慈禧生於1835年,在1852年時就入宮做了貴人。母憑子貴,1856年慈禧為鹹豐皇帝生下了同治帝後,就成為了貴妃。鹹豐皇帝在1861年就去世了,同治帝即位時年僅5歲,因此作為皇太后的慈禧自然就垂簾聽政掌控朝局了。
而慈禧這幕後君王的位置一坐就是幾十年,直到1908年病逝。而在此期間,慈禧幹了許多荒唐事,導致中國連連受挫,幾乎到了國將不保的地步。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堅持修繕圓明園就一直為人詬病。
1856年,英法聯軍對清朝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就攻破了北京,進入了圓明園。而後他們不僅大肆搶劫,最後還一把火將圓明園燒了,讓大文豪雨果都氣得罵他們是「強盜」。
圓明園被毀三十幾年之後,慈禧在1894年就開始下令修復圓明園,因為次年就是她的六十大壽了。同年,中日甲午戰爭開打,當時經過幾十年洋務運動的發展,北洋水師已經具備一定的戰鬥力了,因此即使是慈禧也主張迎戰。
但打仗需要軍費,當時的清朝已經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賠出去了一大筆錢,圓明園還被燒了,本身就很拮据了,慈禧還要為自己的六十大壽花錢修復圓明園,這就更沒有錢跟日軍打仗了。
因此就有臣子冒死上奏,提議暫緩圓明園修繕一事,將修復圓明園的費用拿來對付外敵,如果能打贏日本,說不定能得到一筆賠款,到時候再修復圓明園也不遲。但慈禧聽了,卻大發雷霆,說誰要是再說這話,定斬不赦。
因為她很明白,打仗是需要時間的,面對當時經過明治維新後已經相當強大的日本,清朝想要打贏,必然要經過一段曠日持久的苦戰。但她的六十大壽可就只有這一次,而且就在不久的明年,因此,她堅決下令要修繕圓明園。
而且還調轉態度,從「主戰」變成了「主和」,還極力打壓當朝主戰派,結果清朝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再度戰敗,中國又背上了一筆巨大的賠款。而1895年,慈禧的六十大壽卻照辦不誤,修復的部分圓明園,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又梅開二度被搶了一遍。
但即便是這樣的一個慈禧,依然還是有她進步的地方,比如大興新式學堂, 重用洋務大臣,還公費送大批學子留洋學習,在臨終時,更是有遺言囑託說,不得讓女人和宦官亂政。可見,慈禧也是明白自己的錯誤的。
而且慈禧還留給了後世一首詩,這首詩一直為後人所用,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詩是出自慈禧之手,那就是: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然從文採上而言,這首詩並不高明,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一句,卻道出了對父母的孝順之情,與天下兒女產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鳴,因而被後人沿用至今,實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