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雨」一直都是文人騷客筆下最經典的意象之一。因為季節變換,雨也有了各種形態,因而,在詩人筆下也便有了各種雨的姿態。我們曾讀到過「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無限柔情,也曾品味到「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的決絕無情,還曾欣賞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款款柔情,更是傾倒於「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萬丈豪情!但是不管詩人們寫了多少種雨,在我的心裡,只有一種雨最美,那就是」詩聖「杜甫筆下的春雨,下面就讓我和您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春夜喜雨》吧。
首先,我們向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詩詞的創作背景。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的夏天,因為關中大旱,所以杜甫被逼無奈離開了陝西,在度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後,最終於成都定居。也許是因為詩詞才華,廣交好友,所以在成都他得到了朋友的資助,生活逐漸穩定下來。這段時間裡,杜甫不再去憤世嫉俗,不再去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安安心心耕田種花,自娛自樂。也正是這段時間的經歷,讓他對於農村生活的體悟更加深刻,自己回歸初心、讚嘆農民的百姓的情感更加真摯,在他往後的作品當中時不時就會體現出那種喜悅與讚嘆。
時間來到了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當時我們的詩人杜甫因為自己經歷了一場綿綿春雨,夜深人靜,詩興大發,隨即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春夜喜雨》。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好圖景,即使是在這千百年之後,我們讀來仍然覺得歡欣鼓舞,讓我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那種情感和心境。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的首聯描繪的是春夜降雨,詩人無比喜悅的心情,正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綿綿春雨就像知道時節,通曉人們的心意一樣,就是在這合適的時節正好就降臨在人間了。詩人並沒有運用多麼複雜的寫作手法,也沒有使用什麼華麗的辭藻,僅僅是一個「好」字就把詩人那種欣喜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可謂返璞歸真,極具韻味。擬人化的「春雨」讓我們看到了它的美好,也讓我們體悟到了黎民百姓對它的渴望。因為在古代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絕大多數人都是靠天吃飯的,春雨的到來滋潤萬物,生命萌芽,冬天過後迎來的春雨在夜晚悄悄降臨,就好比「雪中送炭」那般溫暖人心,這是多麼令人高興啊!
我們接下來品析頷聯,這一句其實是在進一步去描繪春雨的「好」,詩人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表現夜雨對萬物的滋養,春雨不僅僅是知道時節,更能夠滋潤萬物。夜風很柔和,細雨是那麼溫柔,隨著風兒輕輕飄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這樣的春雨就好像是美好事物的使者,它沒有選擇在萬人矚目的白天到來,而是在夜晚悄悄來臨,或許它是不求回報,不要人世間感謝它吧。詩人筆下的雨是博愛無私的,是溫柔靜美的,這怎麼能不叫人喜歡呢?
詩人在頸聯寫的是春雨中的夜色,一句「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讓我們看到了朦朦朧朧夜色,極目遠望,山野小徑和那烏雲一樣,同是黑蒙蒙的一片,想要欣賞一下這漫天微雨卻始終不得見。江面上只有星星漁火,儘管很微弱,但此時卻顯得格外明亮。詩人情不自禁地去想像:這樣紛紛揚揚的細雨該是會下一整夜吧?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這種細膩動人的情感,可謂入木三分,精妙絕倫。
所以詩人在尾聯最後開始想像春雨過後的美麗景色,「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一覺醒來,萬物復甦,花兒更加嬌豔,草兒更加翠綠,仿佛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那嬌豔欲滴的花朵在雨水的襯託下更顯嫵媚,似乎把這人世間都裝點得更加美麗明亮了!
其實詩人創作的思路非常清晰,相信大家讀到這裡已經感受出來了,這個思路就是「雨來-聽雨-賞雨-想雨」。我們都說春雨貴如油,或許詩人也是這樣盼望著的,看著能夠滋潤萬物的春雨靜悄悄的來了,想著低調卻又無私的春雨這麼婉約的來了,不禁心生歡喜,這眼前美麗的景色讓他重新看到了人世間的希望,讓他瞬間心情順暢,傳神之極!
更為難能可貴其實是詩人寫雨背後的情感,春雨能夠滋潤萬物,為什麼詩人會有這樣的喜悅之情呢?他原本投身仕途,才高八鬥,為什麼會對民生疾苦這麼在意呢?因為世人心中始終懷揣著對勞動人民足夠的熱愛和同情,所以才真情流露,歡欣鼓舞!正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情懷,讓我們感動的不應該僅僅只有春雨的到來,更為重要的是詩人這流傳千古、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啊!
總的來說,我們今天一起欣賞的這首《春夜喜雨》具有多種美感,既有鍊字造句的韻律美,也有婉約秀麗的景色美,更有體悟生活的情感美,可以說這樣一首「喜雨」詩無論在藝術手法,還是情感基調方面都帶給我們無盡的驚喜和享受,也無愧於元人方回「此詩絕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