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沉迷安樂,還是懷念盛唐,兩首詩寫出他在長安當官時的無奈

2020-12-24 六不和尚

從757年十一月到758年六月,是杜甫在長安最後一次的居留。因為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肅宗令韋陟、崔光遠、顏真卿審訊杜甫,後杜甫雖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雖然他仍領左拾遺,但政治風雲波譎雲詭,讓杜甫在朝堂日漸感覺到壓抑,並且複雜的政治形勢和屈居下僚的官位,遠遠不是杜甫能處理和滿意的。因此杜甫此時對政治的興趣越來越淡,其詩作越來越顯得消沉。

△ 杜甫的詩為何越來越消沉?

這時杜甫的詩中再度經常出現「曲江」的字眼。如「曲江二首」,「曲江對酒」,「曲江對雨」和「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等詩篇。

曲江,在杜陵在杜陵西北五裡,杜甫在長安求官時期,曾經在此安家。並且曲江唐朝京城士大夫經常遊玩之處,此地花卉環列,煙水明媚,是都人喜好的遊賞之處。杜甫此時心情鬱悶,但是又無計可施,唯有或在曲江徘徊行吟,或跟朋友宴飲而已。

=今天解讀的兩首作品,可從中窺見杜甫的小心思。

其一、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

雀啄江頭黃柳花,鵁鶄鸂鶒滿晴沙。

自知白髮非春事,且盡芳尊戀物華。

近侍即今難浪跡,此身那得更無家。

丈人文力猶強健,豈傍青門學種瓜。

△ 與朋友對飲,是人生樂事

王和尚解詩:杜甫借勸慰朋友,發洩心中鬱悶

杜甫在長安做官期間,每值心閒,總會邀朋喚友,飲酒行樂。只是長安官場波詭雲譎,讓杜甫心生退意,作者之所以在這期間經常寫「曲江」的詩,就是因為他心情越來越苦悶,對人生和政治產生了懷疑和厭倦之情。這首詩雖然是送人詩,但是依然流露出消極之意。

鄭八丈南史,是作者朋友。八,排行第八;丈,對年長之人的尊稱;南史,鄭八之官職。這首詩首聯寫景,二聯陪鄭,三聯自述胸臆,尾聯勉鄭,層次分明。

△ 曲江是唐朝著名遊樂場

首聯「雀啄江頭黃柳花,鵁鶄鸂鶒滿晴沙」,這聯寫宴飲之處的景致。柳色初萌,黃花尚嫩,作者著眼很細緻,以鳥雀啄柳枝起興。這一句描寫很細緻生動。鵁鶄,音:jiāo jīng,即池鷺;鸂鶒,音:xī chì,水鳥名,俗稱紫鴛鴦。對句寫水鳥落滿沙岸。

細究首聯,上句是近景細節描寫,下句是遠景勾勒,並且上句動,下句靜,很是協調。而首聯描繪的春景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既是寫春光之美,也為後文的感嘆做好鋪墊。另外:首聯點出三種鳥名,雖頓挫有致,但終顯擁擠了。

△ 曲江春景

二聯「自知白髮非春事,且盡芳尊戀物華」,這聯承接上文之春景,轉入寫情。這聯寫得親切動人,作者猜測鄭八的心思,兼有勸酒之意。鄭八年齡已高,所以勸慰他滿頭白髮已不復青春時光,但是詩酒春色還是稍可安慰的。

如果從杜甫角度來說也成一意:杜甫此時也已經四十六七歲,年光老去,仕途不順,作者已無力也無心去爭取,所以只好飲酒而已。請注意,這聯感情有轉變,首聯春景動人,但是作者對此景卻興漸闌。春事,物華,承接上句,但是感情卻逆折而下,使得這首詩跌宕多姿,連環不斷。

△ 詩聖杜甫

三聯「近侍即今難浪跡,此身那得更無家」,作者官居左拾遺,承擔侍奉皇帝的任務,所以不能任意浮萍浪跡,而念及自身,更無心也無計歸家。這一聯充分寫出作者此時的矛盾心理,雖然官居近侍,但是不能一展懷抱;縱要歸家,但又心有不甘,因此進退兩難。

從感情脈絡上看,這聯與二聯一脈相承,二聯感嘆時光流逝,唯有借酒自遣,三聯就轉入作者內心的矛盾。從章法上看,首聯寫景清新自然,但是二聯用力挽住,突入寫消沉之語,筆力雄健,轉筆凌厲,三聯承上而來,深入內心去刻畫,這是這首詩不同尋常之處。

△ 杜甫也想浪跡江湖

尾聯「丈人文力猶強健,豈傍青門學種瓜」,作者雖然滿腹鬱悶,但是既然是陪朋友宴飲,所以重要收住消沉情緒,來安慰朋友。《史記》曰:邵平故秦東陵侯,秦滅後,為布衣,種瓜長安城東。種瓜有五色,甚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又雲青門瓜,青門東陵也。作者勉勵鄭八雖然年高,但是其文採筆力仍很強健,正是為國報效之時,豈可有歸隱之思?

細考詩句,鄭八應該有去官歸隱之意,所以作者在詩末諄諄勸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這種勸慰其實是勉強之詞,因為作者自己對做官和歸隱都很矛盾,並且也感嘆「白髮非春事」,所以勸慰朋友不可隱居,實在是強弩之末了。

△ 辭官歸隱又談何容易?

從這首詩也可以看出,鄭八和杜甫一樣對官場已經厭倦,可算是知己同好,作者對其勸諫,不如說是自我安慰更合適。

這首詩應該是即席而作,故其情噴薄四溢,章法疏散,搖蕩有致。中二聯作者不寫景而寫情,並且翻折首聯之景,一筆轉下,清而不薄,意厚而情曲,兼顧春景,自身和朋友之思,很見作者筆力。最值得稱道的是,中二聯感情的鋪排和情緒流動,把如此曲折複雜的感情置於中二聯,杜甫大才,不得不服!

△ 杜甫對未來也充滿憂慮

其二、曲江對雨

城上春雲覆苑牆,江亭晚色靜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

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

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

△ 大唐盛世一去不返

王和尚解詩:杜甫是沉迷安樂,還是懷念唐玄宗?

杜甫身居官位,經常與朋友聚集宴飲,而曲江景色宜人,更是宴飲首選之地。這首詩寫得含蓄隱晦,但是細看仍能看出杜甫的特色。到底杜甫這首詩是沉淪之作還是飽含深情,值得細細推敲。

首聯「城上春雲覆苑牆,江亭晚色靜年芳」,詩題為「對雨」,所作者起筆就從雨寫起。遠看春雲籠罩苑牆,稍近則江亭漸晚,百花安靜。年芳:年有四時,以春為芳。

這聯寫景遠近結合,上句實,下句虛,上句細節,下句輪廓。春雲陰鬱,覆蓋宮牆,江畔花開,靜植肅立,一「靜」字,見出風景寂寥。然景則寂寥,詩語偏極濃豔。

△ 曲江美景

二聯「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這一聯承接首聯細緻刻畫雨景。紅花沾雨,似胭脂凋落,水草牽風,如翠帶飄舞,這聯寫景很細緻生動,顏色搭配也很協調,並且句法值得細看。

「落」字,有版本為「溼」字,細考之,「溼」此處為俗語入詩,表意直白自然,並且上承「著雨」,此句為靜,和下句「牽風」一靜一動,相得益彰。陳與義詩「牆頭語鵲衣猶溼」應從此句化來;而「落」字,有動態感,和下句「牽風」有勾連,表示一聯都在風中,而「落」字又略有雕琢之意,不如「溼」直白自然。

△ 大唐芙蓉園

首二聯寫雨中之曲江,細看其景則顯得荒涼,一個「靜」字籠罩全篇。「覆」字有粘著不去,陰雲壓城之意,而「晚色」又容易聯想到荒涼蕭疏之色。聯繫歷史可知,長安新經戰亂,百廢俱興,作者起筆寫雨中春景之荒涼,應該暗含傷時之悲。

二聯寫景細膩,但是細思,林花著雨,殷紅之色被雨打溼,水草牽風,似彩帶飄揚,這靜謐之景中也暗含蕭索之意。曲江向為遊人聚賞之所,王公貴胄也多有造訪,而今林花蕭疏,車馬闃寂,水草滋生,彩舟無蹤,均有盛世凋零之意。

如此看,這首詩的基調就不是輕佻,而是悲戚了。

△ 春雨

三聯「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龍武軍:唐代禁軍名,肅宗至德二載,置左右神武軍,賜名天騎,即「新」軍。這支軍隊應該是應安史之亂而新編制的軍隊,那麼「新」字就暗示出當時的軍事形勢。而「深」字更可思,有「遠」之意,表示軍隊遠遠拱衛京城,不再像之前能得皇帝時時幸臨檢閱矣。

芙蓉殿,是皇帝遊玩之所,該殿與曲江相通,皇駕常遊幸其中。「謾」者,漫也,無意義無所謂之意。這一句更可玩味,如今皇帝已經不再常來曲江遊幸,芙蓉殿之香也就燒之無意義了。這一聯暗含很多深意,需要細細推敲。如今戰事正緊,君臣肅恐,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檢閱軍隊,恣意遊玩了。

△ 杜甫感嘆國家動亂不堪

需要指出的是,杜甫做此詩是玄宗之子肅宗當國,而第三聯飽含對玄宗朝輝煌的緬懷。杜甫把玄宗之開元盛世當做一種逝去的榮耀去緬懷,《哀江頭》更是如此。因此看第三聯就有趣了,杜甫對肅宗頗有非議,肅宗不再像玄宗一樣幸臨檢閱軍隊,也不像玄宗一樣文採風流可以去曲江遊賞,一層意思是懷念當初的興盛輝煌,二層意思是思念英明神武的玄宗皇帝。

而結合首二聯,就更能把握準這種意思。曲江之荒涼蕭條,正是一個偉大朝代沉落的寫照,而春雲壓城更是對當今時代的憂慮之情。從上三聯渲染的背景和積累的情緒,那麼尾聯之感嘆就順理成章了。

△ 大唐盛世永遠值得懷念

尾聯「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金錢會:唐代宮中撒錢之遊戲。《舊唐書》:開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門 ,令左右於樓下撒金錢,許中書以上五品官及諸司三品以上官爭拾之。作者面對雨中曲江之蕭條,緬懷昔日曲江之興盛繁華,不禁發出感嘆:何時皇帝能像以前那樣君臣相得,遊戲飲宴,而作者也能聽著琴瑟偎紅倚翠呢?

「暫」字也可玩味,暫表示暫時暫且也。作者希望能陪皇帝遊樂,更喜歡懷抱佳人求一醉,但是杜甫是克制的,也是莊重的,所以「暫」字,表示杜甫的拘束和守禮。另一層面,作者多麼希望盛世再來啊,可以暫時得以享樂,哪怕只有片刻輝煌也好,所以「暫」字也表示作者渴望盛世再來之熱切。尾聯對「金錢會」的嚮往和緬懷,也是對一個輝煌時代的緬懷,也是對玄宗之緬懷。而「詔」 字更是顯露出對玄宗皇帝的緬懷。

△ 杜甫一直感念唐玄宗

王和尚總說:杜甫多在詩中感念玄宗知遇之恩,感念正是因為此時的不得意。作者對肅宗稍露微詞,正是對此時政治波瀾的反擊。整首詩寫得深情委婉,雖情極寂寥而用語卻極穠豔,是這首詩的筆法特點。

戰亂初平之時,作者漫步曲江追思極盛,不禁悄然生出許多悲慨,暗含無限深情,並且作者對未來仍有些許希望,盼望承平之意,不可遏制,是這首詩暗含的深意。這首詩含而不露,極盡含蓄之能事,於景中含有無限追思之情,於現實中露出對兩朝皇帝不同的看法,不論從筆法還是內涵上,這首詩都有可取之處。

△ 杜甫絕不沉迷安樂

此詩結句,多被人曲解,以為杜甫此時耽於安樂,不思進取,不顧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的形勢而只想著「暫醉佳人錦瑟旁」 ,從而推斷出杜甫此時有「不健康」的情緒,實在是沒讀懂這首詩啊。

相關焦點

  • 杜甫兩首詩寫雪,為何風格截然不同
    我們讀他的詩《絕句》就知道草堂環境的概況,杜甫是把門前這條江水引以為豪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也是杜甫一首輕快地寫到了雪的詩句。杜甫寫這首詩時是764年,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平息以後,交通運輸等設施已經在逐漸恢復,杜甫因此有一種安定後的喜悅。但是杜甫大多數時候是沉重的,他看到時局動蕩,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他的心情就很痛苦。這個時候他看到下雪,雪花裡也帶著慘澹和憂愁。下面我們就來看他的另一首詩《對雪》。
  • 杜甫解悶時寫的一首詩,憶物思人,劉禹錫讀後也深受啟發
    盛唐時期的王維也寫過懷念孟浩然的詩篇,而後來王維離世後,杜甫更加思念這位詩壇大家,於是便賦詩解悶。下面介紹杜甫解悶時寫的一首詩,憶物思人,劉禹錫讀後也深受啟發。解悶唐代:杜甫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漫寒藤。
  • 杜甫的這首罵人詩頻頻被選入教材,卻總被認為是誇人的詩
    說起杜甫,想必眾人對他都很了解,杜甫一生作詩無數,寫過很多種風格,諸多風格中,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類型。文雅如杜甫,對於看不慣的人和事,他常常在詩裡表現出來,但晚年作的一首罵人詩,曾多次被選入教材,卻總被人以為是誇人詩,是哪首詩呢?
  • 杜甫的兩首遣懷詩,句句寫景,千古傳誦
    杜甫是盛唐傑出的詩人,他自小好學,7歲即能作詩。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後來仕途遭到打擊之後,開始感到生活的巨大壓力。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一生顛沛流離,也目睹了滿眼的饑荒和亂象,從此變得憂國憂民。
  • 「斯人獨憔悴」:慕然回首,「小迷弟」杜甫才是最懂李白的人
    很久之前網上有一個段子,說是杜甫一生給李白寫了很多詩,李白給杜甫沒寫多少,反倒是《贈汪倫》流傳千古了。這當然是笑談,李白和杜甫是兩種不同的人,李白是鯤鵬,就算是寫那些俗套的應制詩,也會捻著自己的鬍子,帶著幾分不羈的說出「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樣的人,一直在路上,交遊的多,懷念的少。
  • 杜甫的這首詩,語言真摯感人,每一句都寫滿了傷感
    品讀詩書,以文化人,歡迎您關注詩文傳家,書香濟世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所經歷的一生,可以說寫滿了悲涼,他總共經歷了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這三個朝代,而恰恰這一段時期,盛唐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猶如日落西山的太陽
  • 47歲的窮困杜甫寫了首趣詩,整篇無一窮字,卻道出了窮的至高境界
    公元747年,35歲的杜甫第二次進京赴試,卻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要營造「明君治下,野無遺賢」的假象,導致那場考試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到了40歲,杜甫終於借著三首讚揚唐玄宗的賦,獲得了當官的資格。他在詩中說,「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老夫怕驅走,率府且逍遙」,再不參加工作,大概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可等到他終於拿到薪酬回家探親時,他的小兒子已經因為生活困苦,被活活餓死了。
  • 杜甫尋花賞花,一高興寫出七首詩
    杜甫的人生經歷非常坎坷,他處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記錄了這一過程,沉鬱頓挫,充滿了家國情懷和人生苦難。但是他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調子就比較輕鬆自在。因為在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他結束了長期流寓西南的日子,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生活暫時穩定了下來。
  • 解讀杜甫《春望》:雖然一輩子沒怎麼當官,卻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後長安城淪陷,44歲的杜甫逃難中被俘,押送到長安。後冒險跑到寶雞去投奔唐肅宗,這才感動了肅宗,給了個左拾遺的官職,世稱「杜拾遺」。可是剛當了個把月,不知是急於表現自己,還是確實性情使然,居然要營救因惹怒唐肅宗被罷相的房琯,這一下把肅宗又惹怒了,把剛剛到任的「杜拾遺」貶到了華縣幹點雜事去吧,從此杜甫的官路算是斷了。
  • 困居長安10年,仕途坑多,人生失意,杜甫的詩和遠方在哪裡?
    詩聖堂是紀念館的正殿,供奉著詩人的雕像,展示了詩人的生平和蹤跡,並展示了杜甫一生中最具代表意義的《望嶽》、《兵車行》、《春望》和《登高》等4首代表作。東展室主要展示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文化「符號」的意義。西展室展示的是杜甫在長安的生活與創作活動,這是詩人一生中最關鍵的生命結點。
  • 央視花3年拍出杜甫紀錄片,9月即將刷屏
    但杜甫沒有停止寫作,他在這條道路上寫了24首紀行詩。《青陽峽》這首詩裡的「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意思是說,我都厭煩了這種天天爬山的日子了,越往南走,道路越艱辛。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裡,詩歌成為杜甫唯一的精神寄託,和苦難生活的救贖。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苦。
  • 杜甫的一首詩,首句就氣勢不凡,最後兩句更令人盪氣迴腸
    杜甫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繼承古人優秀的創作傳統,並發揚光大。他從大量的歷史文獻、以及歷代眾多作家的身上,不斷汲取養料,以豐富オ學,啟發文思。正因為他有讀書破萬卷的功夫,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 杜甫的詩為何會落選?
    《河嶽英靈集》是被認為最能代表盛唐詩歌理想的詩選,盛唐詩壇重要人物基本入選其中。其序稱其收詩起於開元二年,止於天寶十二載,而這個時間正與杜甫創作前期重合。杜甫當時詩歌創作數量也不少,卻沒有引起詩壇和殷璠的注意。除了進入長安較遲、年資不深這一客觀因素之外,主要原因應是杜詩本身問題,即其內容、藝術風格和當時主流風尚並不一致。
  • 沒想到「火樹銀花」在他的詩中,蘇味道的這首詩寫美了元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唐朝每一位詩人都在自己不同的時代彰顯著自己詩歌獨特的魅力。說起唐朝,有些詩歌能沁人心脾、如沐春風,同時也能在唐詩的世界中能領略到詩人筆下的憂愁、無奈、惋惜,詩歌的發展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革和興替。在盛唐時期百姓安居樂業,文人墨客爭相鬥豔,很多詩中也有很多描繪國富民強的詩句。
  • 杜甫很感人的一首詩,短短4句構思如神,寫盡兩個文豪的人生悲劇
    說起來其實挺悲催的,本來在南朝當官當得好好的,皇帝對他也是特別的看重,歌舞昇平了幾十年,結果42歲去出使了一趟西魏,剛到長安,自己的故國就被西魏攻破。忽然之間,自己就成為了無家可歸的漂泊之人,緊接著就被西魏扣在了長安,文人的軟弱顯現出來,接受了西魏給他的官職,以後餘生也就一直在北方當官了。
  • 入選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的這首詩取代,憑什麼?
    雖然最後這兩篇千古名作都被保留了下來,但也著實讓不少網友們捏了把汗。事實上,在2019年的新版教材中,古詩詞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了,目前小學古詩詞增加了87%,初中增加了51%。不過不少眼尖的網友發現,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還是被刪了,它就是杜甫的《石壕吏》,取而代之的是白居易的妙詩《賣炭翁》。
  •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真的能用上為人低調這個詞的大詩人,大概只有杜甫了。如果按人物性格來看,杜甫頗有點兒如今的IT技術男的感覺。他為人話不多,行事穩重,看見好友李白做人太張揚,他還專門寫了句「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來勸他。不願飛揚撥扈,就是杜甫的性格。但再悶的技術男,到關鍵時候該出手時,也還是得出手,杜甫也一樣。
  • 遲日江山麗,杜甫寫描寫春天的詩篇,表達自己陽光的心態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寫出了許多經典的詩篇,說起詩人就會想起杜甫,仿佛杜甫就是詩人的代名詞了。這首詩特別能夠打動人,詩人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色。風格柔美,能夠打動人。杜甫筆法高妙,能夠用詩描繪出美麗的圖畫。杜甫的一輩子活的很悲催,生不逢時,想要當官但是卻沒有當上有實權的領導,杜甫出生還是不錯的,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時隔50年,他又在夔州看見她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劍器,回憶起幼年時看公孫舞蹈時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寫下了這首充滿滄桑和興亡之感的詩。這首詩在杜甫詩集中意義重大,是杜甫大曆二年(767年)在夔州時所作。和杜甫幼時相比,此時的唐朝已盛極而衰,「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雖然舞姿尚在,但世事翻覆,作者的心情也像那衰敗的國運,最終以憂傷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