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長安區韋曲東面的少陵原畔,有一座杜公祠,這裡展示了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人生軌跡。由於杜甫生命中最重要的時間段在當時的京城長安,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在長安,詩歌的風格轉變和詩歌史上的重大貢獻也在長安,所以,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在這裡建立了杜公祠。
杜公祠今稱「杜甫紀念館」,西與楊虎城烈士陵園相望,西北與牛頭禪寺相鄰。背靠少陵原,面向樊川水;北臨長安城,南望終南山。殿閣錯落有致,古樹蒼勁挺拔,碑石林立有序。可能是由於位置相對偏僻的原因,在西安的所有歷史人文景點中,算是比較冷清的一個。
杜甫紀念館由詩聖堂、東展室、西展室、書房、窯洞和碑廊組成。詩聖堂是紀念館的正殿,供奉著詩人的雕像,展示了詩人的生平和蹤跡,並展示了杜甫一生中最具代表意義的《望嶽》、《兵車行》、《春望》和《登高》等4首代表作。東展室主要展示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文化「符號」的意義。西展室展示的是杜甫在長安的生活與創作活動,這是詩人一生中最關鍵的生命結點。書房展出了歷代學者研究杜甫的文獻資料、書籍畫冊和拓片,遊客可以購買。窯洞通過兩個主題分別展示了詩人的「三吏三別」和「秋興八首」,前者寫於乾元二年(759年),反映了動蕩時代的民間疾苦;後者寫於大曆元年(766年),展示了詩人七律創作的藝術價值和其一生的「長安情結」。山門內兩側是碑廊,展示了歷代修茸杜公祠的碑記和當代著名書法家有關杜甫詩作的碑刻。
據《關中兩朝文抄》記載,杜公祠初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過兩次,清乾隆年間被毀,清嘉慶九年(1804年)再次重修,此後又重修了多次。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重修,並於1960年建立了杜甫紀念館。這是西安唯一一處紀念杜甫的場館。
01 一代「詩聖」杜甫
盛唐時期是中國詩歌最成熟、最興盛的階段,而李白、杜甫的出現,使中國的詩歌具有了裡程碑的意義,特別是在絕句、律詩方面走到了極高峰,此後除了白居易可與之平起平坐,再難有超越者。
翻開浩瀚如煙的中國文學史,和唐代詩歌的地位一樣,杜甫同樣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而他的詩歌也肯定是裡程碑式的作品,其影響力蓋過了其前輩兼好友李白。杜甫的詩歌創作主要集中在困居長安的十多年間,期間經過了社會的興衰、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苦以及民間的疾苦,其深刻揭露社會矛盾、抒寫人民疾苦的詩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符號,因此被稱為「詩聖」,他的詩歌也被稱為「史詩」。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陽,出生在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在他短暫的59年生命裡,13年就在當時的大唐帝國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度過。其實說起來杜甫也算是官宦兼詩文世家,遠祖杜預是晉代名將,祖父杜審言曾做過多個小官,還是唐初時的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郾城尉、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應該說年輕時的杜甫家境還算殷實。用杜甫自己的話說,就是世代「奉儒為官,未墜素業」,而且他在各地也有不少房產和田地,朋友也贈送了不少。
杜甫雖然出生在小官世家,但他卻對「從政」之路懷有極高的夢想,同時家族中有詩文血統,生活富足能夠遊山玩水抒發情懷,因此愛上文學是順理成章的。況且,杜甫所處的時代,詩歌盛行,並且是出人頭地的捷徑,這也成就了他的詩人之路。
杜甫從23歲開始的10年應該是人生最美好、最無憂的時期,他用了10年的時間漫遊齊越,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在年輕的杜甫眼裡,一切都是美好的。這一時期,他創作的詩歌並不多,多是讚美大好河山和抒發個人理想的詩句,且多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不多的作品中充滿了理想主義,他在旅行途中寫下了很有氣勢的詩句《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中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特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了詩人勇於攀登高峰,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的朝氣。
02 仕途坎坷導致詩與遠方的破滅
唐宋時期做官前不少人先遊歷祖國大好河山,吟詩賦詞,等到文學上有了一定知名度便開始向仕途邁進。杜甫也一樣,雖然在進入長安前寫的詩歌不多,但生性活潑,喜歡交友,在圈子裡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想緊迫地需要進入仕途。
唐朝選拔人才實行的是科舉制度,而當時讀書的主要出路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從而入朝為官。但是,杜甫在長安的這10年間,唐朝社會正在由興盛轉向衰退,社會逐漸走向動蕩,專權、貪腐、徇私舞弊已成為官場常態,因此,科舉制度也成了徇私舞弊的溫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在都畿道洛陽第一次參加考試就落第,據記載與當時的主考官員外郎李昂有關。第一次考試失敗,對杜甫打擊並不大,他決定去京城長安試一試。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唐天寶五年(746年),34歲的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襲馬頗清狂」的遊歷生活,來到大唐帝國的政治中心長安,開始了長達10年的「西漂」生涯,準備幹一番事業。這裡要說明的是,杜甫在長安以及陝西總共13年,學屆也許是為了研究方便,統稱「長安10年」。那麼,杜甫這時候進京求職,用今天的眼光看,34歲的年齡真的有點大了。但是,那個時候的杜甫雖然說家境敗落,但自己已經是很有名的詩人了,他對自己依然充滿了信心。
其實從開元初年開始,制舉考試就詔令自舉。杜甫第二次考試就是天子自詔之制舉。天寶六年(747年)正月,唐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及以上的士人到京師就選,而進士科以詩賦取士,看起來這種形式的考試對杜甫來說幾乎沒有難度,他自然是信心十足。然而,這次考試的主考官卻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何許人也?他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宰相位上19年,大權獨握、專橫跋扈、嫉賢妒能、貪汙腐敗。這個時候由他任主考官,對於家境已經敗落而無權無勢無錢的杜甫來說,結果自然是落第。
雖然兩次落榜,但這個時候的杜甫還是一個屢敗屢戰的人。由於受家族的影響,他並沒有放棄仕途之道,依然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正如他在《壯遊》中所寫: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但不幸的是,這個時候時任奉天縣(今陝西省乾縣)縣令的父親杜閒突然病逝,這給杜甫的生活和仕途帶來了巨大變化,他決定快馬加鞭走向仕途,因而最終也落入了俗套,穿梭於達官顯赫之間,不得不寫幹謁詩。
那麼,什麼是幹謁詩?幹,就是求;謁,就是拜見。這類詩歌的主要內容一是向朝廷獻賦,希望能引起皇上的注意;二是向達官貴人贈詩,希望得到他們的賞識和引薦。唐代不少詩人都寫過這樣的詩,其目的是能夠快速走上仕途。和其他詩人不同的是,杜甫不但有步入仕途的目的,也表達了自己的生活困境,希望能夠得到支持。
其實杜甫心裡是非常厭惡這種阿諛奉承的幹謁詩的,也不願意整天陪著笑臉穿梭於達官貴人之間,每天回到少陵原簡陋的住所的時候,總是心情鬱悶。雖然迫於現實這麼做了,但收效甚微,每次考試依然以落榜告終。直到天寶十三年(754年)十月,一直不得志的杜甫終於得到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就是一個看管軍械庫的小頭頭,八品芝麻官,用今天的職位看相當於縣上的副局級(副科級)。生活上貧困交加的杜甫終於等到了十一月領俸祿(工資)的日子,他拿了上個月的俸祿,連夜趕回奉先縣(今陝西省蒲城縣)家裡,準備給媳婦娃改善生活。
後來的安史之亂致長安城烽火連天,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從長安金光門逃離,在鳳翔行在所晉見肅宗,任左拾遺。乾元元年(758年)杜甫從左拾遺轉任華州(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掾,從此再未回長安。
03 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痛苦轉身
在來長安之前,杜甫的家庭還算是相對殷實的,由於當時家庭經濟情況不錯,衣食無憂,他可以到處遊山玩水,無論是從個人的性格上還是從詩歌創作上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而進入京城長安後,家庭變故、仕途不順導致生活貧困,這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加之整天為了工作和生活穿梭於官員和富人之間,既看到了上層的奢糜,又看到了底層的窮困和痛苦,加上自己整天為生存發愁,他的人生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再回到上一節,那天夜裡,他懷揣剛發的俸祿急忙趕回家的時候,凜冽的寒風吹得他瑟瑟發抖,路過驪山的時候他看到皇帝行宮燈火輝煌而自己卻要在寒風中趕路,一路上他想像著媳婦和娃看到他拿回錢的樣子,改善一下生活他們該有多高興啊。然而,當他興高採烈地趕回家的時候,最小的兒子剛剛餓死,晴天霹靂的打擊讓他禁不住號啕大哭。人到中年失去兒子,杜甫痛不欲生,他含淚寫下了不朽的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字字揪人心扉: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其實,杜甫人生態度的轉變更多的是源於自己生活的變故,而生活的變故讓他親歷和看到了太多的苦難。他在長安這10年間,正是唐朝從興盛向衰退轉變的時期,社會動蕩不堪,官員腐化、民不聊生。他一次次應考不第,主要還是沒有強有力的金錢和關係支持,最現實的問題是他的生活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這個時期,他生活上已經到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境地,身體也是「瘧癘三秋孰可忍,寒熱百日相交戰。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殘酷的現實徹底把杜甫翻了個身,他吶喊、他掙扎,他希望為國家效力,但一切都無濟於事。
杜甫的遠方沒有了,但他找到了詩。一方面,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你在京城一直沒有工作,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呢?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吃了上頓沒下頓,他站在樊川水畔不停地痛苦地吶喊,可又有誰能聽得到呢?從這個角度,我們不難想像杜甫在長安期間有多難,為了生存下去,他甚至近乎討飯地填飽肚子,他不顧顏面販賣藥材,這讓他切身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從而更加理解和同情底層人民。另一方面,由於受家庭的薰陶,他一直想步入仕途報效國家,但這一時期官場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加劇,一個重大的事件「安史之亂」加劇了唐朝經濟社會的快速衰落,整個國家滿目瘡痍,人民流離失所。杜甫親身經歷了這一切,他的心在滴血,他奮筆疾書: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既寫了長安的悽慘破敗的景象和一路的所見所聞,又抒發了對親人的思念,讀著讓人感動和心痛。
在學屆,一直都把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的現實主義詩人,更多的時候有點神化的意義。其實杜甫也是普通的人,他也想功成名就,他也想謀個一官半職,只是他生不逢時,理想的陽光總是照不進殘酷的現實,於是他用文字在反抗。他曾經是一個闊少爺,他曾經衣食無憂,卻不曾想落得窮困潦倒,他最終的轉變是因為他看多了民間疾苦與官場腐敗,親身體驗了底層的痛苦。人生的轉變深刻地從詩歌作品上體現了出來。他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揭示了官場的黑暗與民間的疾苦心及戰爭帶來的災難,「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和《潼關吏》,「三別」指《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04 結語
一個人的轉變只有遇到切膚之痛的時候才能看出來,杜甫在長安10年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希望用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但是每一次的打擊都讓他不得不回歸到現實。從以前的闊少爺一下子窮困潦倒,他體察到了民間的痛苦,他明白了官場的腐敗,他知道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於是,他拿起筆來抗爭。從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轉變成現實主義詩人是自然而然的。杜甫在長安10年並沒有找到遠方,但他找到了詩。
旅遊小貼士
杜甫紀念館雖然不大,也不出名,但確實是值得一看的。
■需要提前做的功課:對於歷史、人文景區的旅遊提前做好功課至關重要,在行程之前需要了解唐代的詩歌狀況、杜甫的情況以及杜甫在各個時期,特別是在長安10年的代表性作品,這些資料都非常容易找到。
■交通:公交4—33路、962路到楊虎城陵園站下車、4—09路、4—16路、4—18路、4—21路到西寨十字站下,自駕導航搜索「杜公祠」即可。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節假日每天開放)。
■門票:掃碼領取免費電子票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