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三次科舉落榜,在長安困頓十年,被迫彎腰獻媚權貴

2020-12-12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兩句豪爽而直接的話,是詩仙李白的傳世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眾所眾知,這位大詩人為了飛黃騰達,曾周旋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等權貴身側,並寫下了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等溢美之詞。相比之下,詩聖杜甫似乎就要清高不少,甚至還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憤青言論。

三次科舉落榜失意

但實際上,在唐朝那個時代,要想出人頭地,誰都必須進入權貴的圈子,違心的做些阿諛諂媚之舉。即便「詩聖」杜甫也難以免俗,儘管他7歲學詩,年紀輕輕就「讀書破萬卷」,但當時奸臣當道,單憑才華想要求得一官半職都難。尤其是父親去世後,杜甫長期的經濟倚靠突然中斷,他連續10年受困都城長安,並連續3次科舉失敗。

其中,第2次科舉落榜的理由簡直滑天下之大稽。公元746年,極善鑽研又嫉賢妒能的李林甫被任命為宰相,其為了防止新選拔的人才威脅其地位,竟玩弄手腕,致使所有趕考仕子全部落榜,然後其向唐玄宗稟告說這是「野無遺賢」的表現,竟然就這麼搪塞過去了。

向皇帝獻詩獲得「暫待錄用」

此次集體落榜發生時,杜甫已經人到中年,其妻楊氏也帶著兩個兒子來到長安,但無官無職的杜甫根本無力養活,最後只好把妻兒送到了陝西蒲城,託在那裡當縣令的親戚代為照料,自己則舍下臉面,主動到權貴圈子裡去尋找可能的機會。他首先找到駙馬張垍,並寫下詩句「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盛讚他是皇宮裡冉冉升起的文曲星。

通過張垍的關係,杜甫將自己所寫《朝獻太清宮賦》等三大禮賦獻給了唐玄宗,玄宗閱後龍顏大悅。據《新唐書》記載「帝奇之,時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也就是派人再考一考杜甫,準備量才使用。不過,可能杜甫真的不是考試型人次,此次考試後,他依然僅得到一個結果:暫待錄用。

生活所迫充當他人門客

連續屢試不第,杜甫的生活困頓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為了求得溫飽,他只得充作幾個貴族府邸的「賓客」,看人臉色,求得些施捨度日,恰如他自己的詩 句:「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也許是靜極思動,杜甫迫切需要獲得大人物賞識,一度到了喪失底線的地步。

杜甫曾大費力氣地誇讚當朝奸相李林甫和陳希烈,但當他們相繼倒臺後, 又開始痛斥數落這兩人。楊貴妃的哥哥成為新任權相後,他又進獻《封西嶽賦》,在讚美當朝皇帝的同時,也不忘捎帶著對楊國忠做了一番吹捧,可惜始終都沒有得到回音。後來,杜甫也向當時的京兆尹鮮于仲通、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獻殷勤,但都無功而返。

周旋十餘年,當了月餘芝麻官

直到公元755年,已經43歲的杜甫終於獲得一個職務:河西(今陝西省合陽縣)縣尉,按級別說僅僅是從九品,屬於品級最低的官職;後來靠朋友幫忙才有所提升,但也僅僅是正八品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實際上就是個看管武器倉庫的守門官,不過好歹算個京官,能夠在長安落腳了。

可就是這個小芝麻官,杜甫也做不長久,因為僅僅1個月後,「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就在杜甫前往陝西接回妻兒的路上,叛軍連續攻克洛陽、潼關等地,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都城長安淪陷,杜甫從此離開長安,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日子。

相關焦點

  • 《詩聖杜甫》:死後名垂千古,活著失敗一生
    看到辦公室書櫃裡放著兩本書,一本《詩聖杜甫》,一本《詩仙李白》,是鄭州作協名譽主席程韜光寫的,包裝挺精美。前幾天,一時興起讀了《詩聖杜甫》,總覺得傳記讀起來故事性強,不費腦子,可沒想到這是一本仿章回體式的「淺近文言」小說,一面顯露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力,一面也苦了我這種淺薄的好書學渣,一路讀下來在古句疊詞裡磕磕絆絆,直想著「快馬加鞭不下鞍」,趕緊到終點。
  • 史上兩大「詩聖」:中國有杜甫,印度有泰戈爾
    歷來為人們所知曉的大詩人杜甫就是其中一個,「詩聖」這個評價也是後人對其才華的肯定。而除了中國這一位「詩聖」,印度也有一位「詩聖」,那就是近代著名詩人泰戈爾。這一中一外,一古一今,兩大「詩人」,都在各自的時代裡留下了讓後世為之讚嘆的不朽名篇。
  • 困頓長安,杜甫《對雪》悵吟: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杜甫之所以被後人稱之為「詩聖」,大抵與其喜愛「在場寫作」有關;當然,也不能說他是「喜愛」這種方式,只能是命運如此,讓他不得不去正視那些命運中的坎坷與傷痛。說到「命運」,對於杜甫來說真的沒有什麼公平可言的,固然生前無名,死後赫赫,可誰不喜歡享受生之大歡樂呢?如此想來,終究還是有些讓人感到氣餒的。
  • 困居長安10年,仕途坑多,人生失意,杜甫的詩和遠方在哪裡?
    杜甫的詩歌創作主要集中在困居長安的十多年間,期間經過了社會的興衰、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苦以及民間的疾苦,其深刻揭露社會矛盾、抒寫人民疾苦的詩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符號,因此被稱為「詩聖」,他的詩歌也被稱為「史詩」。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陽,出生在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在文學史上,杜甫更為人熟識的是他的「詩聖」美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文傳唱四方,與李白合稱「李杜」。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
  • 杜甫成名之作,背後卻隱藏著另一個杜甫
    大家對於詩聖杜甫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應該很多人的答案就是:現實主義、窮困潦倒、關心民生疾苦、詩史、漂泊無依...總之在我們的眼中,杜甫似乎和富貴、少年、鮮衣怒馬少年郎不沾邊。其實我們都錯了,我們只看到了杜甫後半生而已!那麼說起杜甫,你能想到的名句是哪一首?
  • 半生瀟灑、半生悽涼的詩聖,在草堂前寫下絕句漫興九首
    縱觀詩聖杜甫一生,可謂「半生瀟灑、半生悽涼」。直到公元747年,35歲的杜甫開始了人生的下坡路。唐玄宗下詔進行全國普選人才,凡「通一藝者」都能參加,杜甫興致勃勃地到了長安。杜甫不甘心,開始轉走權貴路線,向權貴們不斷地投自薦信,都石沉大海。在長安的十年,杜甫過著特別窮困的生活,以至於43歲的時候,居然把兒子餓死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本就居無定所的杜甫又不得不開始了逃亡生活。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何寫得好,杜甫為何傷感?
    詩句是唐代「詩聖」杜甫七律懷古詩《蜀相》中的最後一聯。不但這兩句寫得好,《蜀相》整首詩歌都寫得不錯,細細讀後,讓人懷想古今功業,不禁思緒萬千。杜甫胸懷壯志的不得志人生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 忘川風華錄手遊人設曝光:詩聖杜甫
    誰可料造化無情,踏遍萬裡悲秋,走過愁山恨水,昔日長安牡丹無處尋,只餘浣花草堂一豆燈。十年飲冰,難涼熱血。拄杖出門,他的胸中依然深藏當年登嶽之志,他的目光依然凝望萬裡山河。半生顛簸流離讓他學會隨遇而安,一世坎坷倥傯讓他明白諸行無常,唯求心安。他是最快適應忘川生活的名士。當別人還水土不服的時候,他已經把忘川大大小小的名物都熟悉了一番。他待每一個人都溫和親善,有求必應。
  •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背後的故事:杜甫《望嶽》
    唐朝的讀書人,科舉就像現在的高考,或者說是公務員考試,是讀書人求官仕途的必由之路。雖然科舉制度主要看考生的成績,但,能得到當時社會名人、朝廷權貴的推薦或者賞識,科舉之路也會順暢很多。所以,漫遊天下,結交名人權貴,自我宣傳,是科舉考試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另一方面,這種遠遊,也能增長見識,順便遊覽世間美景。
  • 詩聖的情懷其實很簡單,一首詩坦露心聲
    杜甫是一個悲慘的詩人,一生顛沛流離,不得意志。少年時期的杜甫也是意氣風發的,青春正貌,才華橫溢的他如無數才子一樣,心中滿是抱負。他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等地,歷時數年,而後赴洛陽應舉。期間杜甫也留下了他最早的一些詩作,如《登兗州城樓》、《畫鷹》,還有一首《望嶽》,更是其中傑作。千古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展現了他此時不平凡的抱負。後來,三十五歲的杜甫到了長安,又一次參加了科舉,卻因為李林甫,再一次落選。
  • 每日詩話:捲簾唯白水,隱几亦青山-詩聖杜甫之「悶」
    大詩人杜甫,流落到成都浣花溪畔,結廬而居,過著類似隱士的生活。《浣花旅地誌》記載,杜甫在蜀地之日,常用七金購買半籃子黃米,一串細子魚,還有籠桶衫和柿油巾,這些都是蜀地窮人所需之物。另外,每到蠶絲成熟的季節,杜甫就會帶著兒子,到周邊的村落低著頭彎著腰去乞討蠶絲,逢人便說:「如果你可憐我,就送給我一絲兩絲的吧」。
  •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
    為什麼說杜甫是一個身陷困頓,卻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鬥士」?人生起起落落本是一件非常尋常的事情。但如果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依然能夠重新收拾起一顆破碎的心,並以不屈不撓的姿態活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很少會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但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杜甫,卻在身陷困境之時活出了令世人嗟嘆的模樣。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比如戰爭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寫生活困頓的「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還有悼亡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都是催人淚下的名句。 詩題中的「杜二拾遺」就是詩聖杜甫。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年間就相識,當時二人都是有才而無人識,落魄不遇同病相憐。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亂後高適曾顯赫過一段時間,做過節度使平定過永王叛亂;杜甫也入朝當了個左拾遺的小官。 但好景不長,二人不久後都被貶官。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選入中學課本
    可以說家境優越的杜甫自幼就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薰陶,這也為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當時的社會名流看到他的詩詞歌賦,都誇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由於年少成名,杜甫對自己的前途也是非常自信,所以他沒有像大多數讀書人那樣去考科舉,而是像李白那樣背著一把劍,遊蕩江湖,廣交朋友。
  •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但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卻少有人知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那麼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你知道分別是誰嗎?文聖孔子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當然更重的頭銜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數以千年的科舉制度,從漢朝以來到清朝覆滅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主流的思想,儒家學派的《論語》《孟子》《詩經》《春秋》等等。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其實,他們兩個人,這一生只見過三次面。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第一次相識。此時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兩年的御用文人,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機會發揮,又受到各種勢力的排擠,不堪忍受,選擇辭官回家。杜甫對李白大名早有耳聞,兩個大才子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一起去遊梁宋。
  • 央視花3年拍出杜甫紀錄片,9月即將刷屏
    ,從杜甫出生長安說起;央視——側重在杜甫晚年最高產的時期,即安史之亂後。旅行理由:被迫尋訪旅客:現代詩人西川我們的第一集叫做《江湖》,講的是杜甫。我們選擇現代詩人西川去重走杜甫晚年這段路。兩千年,兩個詩人之間一段跨時空的交流。西川給杜甫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在一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
  • 這首陳情詩,既是杜甫的自薦信,也預示了他沉鬱悲憤的詩歌人生路
    公元748年,困頓於長安的「賣藥翁」杜甫向當時的尚書左丞韋濟,寫了一封「自薦信」——《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747年,36歲的杜甫,恰逢唐玄宗欲求天下之士而下詔「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他便參加了這次特科考試。但因宰相李林甫的忌刻,這次科舉被搞成了一個堵塞賢路的政治大騙局,使得應試者「無一人及第」。杜甫落選後不久,其父便在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的任上去世。此後,杜甫經濟來源斷絕,便流落長安,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窮困生活。
  •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詩魔、詩鬼分別指的是誰?
    而與李白齊名的杜甫,雖然也有放蕩不羈的一面,但他更多的是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詩,贏得了「詩聖」的稱號。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還有一些很著名的詩人,他們也都有稱號,比如詩魔、詩鬼,你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白居易,有兩個稱號,其中一個是詩魔,另一個則是詩王,他的作品《長恨歌》、《琵琶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