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2020-12-14 語笑嫣然Jessie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從小老師就在耳邊叮囑我們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多讀書,書讀得多了,自然寫文章就容易多了。

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

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0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公元712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太子李隆基於這一年登基是為唐玄宗。而這一年,在河南鞏縣的一個小地方,杜甫出生了。

從這一年起,唐朝開始進入到了歷史上最輝煌最繁盛的開元盛世。社會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與昌盛。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這幾句描寫出自杜甫的《憶昔》,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是何其昌盛,人們的生活是何其幸福。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杜甫在慢慢地長大。

由於出生在官宦世家,家學淵源,杜甫得以獲得良好的教育,以及開闊的眼界。杜甫的詩詞才能一方面得益於自己的天賦,另一方面得益於家族的遺傳。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而且曾經官至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也就是皇帝御用的文人。當時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為「文章四友」。杜甫的父親,曾任職過朝議大夫,妥妥的正五品的官職。

如果說,沒有安史之亂,沒有奸臣當道,憑藉家族的良好基因,加上杜甫先天的天賦,他將來在仕途上肯定會大有作為的,年輕的杜甫估計也是這樣想的。

這時的杜甫是驕傲的,內心是自豪的。他懷著遠大抱負和對祖國的深深的熱愛,在20歲來臨後,走向社會,開始到各地漫遊。遵循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宗旨,他踏訪名山,尋遍名勝古蹟。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24歲的杜甫赴洛陽參加第一次進士考試,雖然考試落第,但這並未影響他的雄心壯志。他繼續遊覽名川大山。在登上泰山時,他留下了千古名篇《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時的杜甫25歲,正值青春的最好年紀,充滿了激情、浪漫和對未來的勃勃雄心。

02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說起杜甫和李白,我們常常用一對好「基友」來形容他倆,看似好像他們的來往非常頻繁。其實,他們兩個人,這一生只見過三次面。

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第一次相識。

此時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兩年的御用文人,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機會發揮,又受到各種勢力的排擠,不堪忍受,選擇辭官回家。杜甫對李白大名早有耳聞,兩個大才子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一起去遊梁宋。

公元745年秋,李白與杜甫如約而至,在遊梁宋期間又遇到另一位詩人高適。

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相互袒露心跡。李白由於在朝廷的不順,表現出對仕途不再幻想。而風華正茂的杜甫還未進入宦海,他對未來則是充滿了幻想和期待,對長安則是心嚮往之,為此他還給李白寫詩相勸,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規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於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呢?

可見兩人的友情之深厚,否則就李白的脾氣,怎麼可能允許別人這樣說自己,早就一句狂語懟了回去。的確,杜甫是懂李白的。只是,此時的他還沒有過李白的經歷,生活遭際不同,此後,他慢慢進入社會,就更理解了李白以及李白的無奈。

同年的晚秋,在東魯,兩人第三次相見,友情愈加濃厚。他們一起飲酒賦詩,一起談論煉丹求仙,一起訪問隱士野人,一起拜訪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依依不捨的分手了。

杜甫為此寫下詩句,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喝醉後可以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就可以結伴攜手一起遊玩。」 大家別想歪了,這應該是比喻,兩人心神相連,友情真摯可見一斑。

然而,從此以後他們就天各一方,終生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但深厚的友情又豈會因此而消失,反而杜甫對李白的思念之情越加濃烈至死不渝。

我們知道,李白的一生漂泊不定,仕途坎坷。在他晚年的時候,又曾因為在李璘幕府從事,受到李璘造反的牽連而被治罪入獄,流放夜郎。

而此時的杜甫,也正在經歷人生中的最低點,他已經到了衣食無著落的地步。得知李白的事情,他一方面擔心好友的處境,一方面同情好友的遭遇,一方面也在思念好友。

以至於他三次夢見李白,為此他曾經寫過多篇懷念李白的詩,而最讓我感動的是這篇《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一句「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讀出了杜甫才是李白最相知的知己,「不管世人如何看待你,你在我心中永遠是最有才的。」 我想此刻,他們之間的友情已經超越了世間的一切情感。

杜甫希望李白晚年能回歸故裡,如果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在李白去世的前一年所做,而第二年李白就客死他鄉,而杜甫也死在了由長沙到嶽陽的一條破船上,死後將近半個世紀,遺骸才得以歸葬祖墳。

在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再讀這首詩,怎麼不讓人為之泣淚呢?

03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性格決定命運」

李白的一生雖有著匡濟天下的抱負,卻也在遇到挫折時心懷退隱之心。而杜甫卻是抱著那種「無論生活如何虐待我,我對待生活都如同初戀。」的態度,一往無前。

公元746年,36歲的杜甫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又失敗了。

這個時期,唐朝正在經歷一次轉折,由極盛至衰的轉折。唐玄宗的昏庸淫亂,宦官奸臣當道,政治黑暗,社會不安。

科場的又一次失敗,對原本野心勃勃的杜甫打擊很大。他開始了長達10多年的困頓生活,奔走在達官貴人之間,受盡世態炎涼之苦,飽嘗人世辛酸。

其中開篇提到的那首詩,就是杜甫為了謀取一官半職而寫的。為了生計,他只好委屈求全,做了一個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

此時的杜甫已經42歲,一個月後,他回老家省家,剛剛踏進家門,就聽到院內有哭泣聲,原來他的小兒子由於沒有東西吃,竟被餓死了。

仕途不順,又遭喪子之痛,使杜甫慚愧難當,於是他便將自己在長安十多年的感受和回家途中的見聞,寫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裡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這首詩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我們上學時候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杜甫從這時候起,開始用詩歌來記錄歷史。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杜甫開始更多的關心貧苦百姓,了解他們的悲苦生活。

兩個月後,安史之亂爆發了。對於很多人來說,面對戰爭,唯恐躲之不及。而杜甫卻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有人求一己之名,有人追一己之利,但杜甫這個人,心裡除了國家命運、人民悲苦,幾乎沒有自己。

很多人調侃說,杜甫很忙。

是,他確實很忙,他的後半生,短短15年,始終漂泊不定,他自己曾說,如果想過富足的生活,他是可以過的,但是他不想一個人置身事外,而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不顧。

他關愛妻子,「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他擔心兄弟,「我今日夜憂,諸弟各異方」,「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同時,在自顧不暇之際,他仍關心那些在苦難中掙扎的陌生人,

他同情織造綢帛的貧寒婦女,「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他心疼天寒織網的漁夫,「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他為底層人民鳴不平,「河間尚徵伐,汝骨在空城」,「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

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他還漂泊在船上。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打算舉家去投靠舅舅崔偉。然而,船行到耒陽,遇上江水暴漲,只得停泊在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耒陽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裡,這時洪水未退,杜甫原一心想要北歸,這時只好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十一月,饑寒交迫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了。

這顆詩壇上的巨星,就這樣隕落了,留下了他未完成的拳拳報國之心。而讓人怎麼也不能想到,那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龜年》就是在這一年的春天所做。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梨園戲子,一個聞名海內的音樂家,此時已是一個流浪的乞丐,當年那個風流倜儻的青春少年,此時已是一個疾病纏身,牙齒脫落的老人。

兩個很久沒有謀面的舊友,異地重逢,此時無聲勝有聲。又有誰想到這一次見面,就是最後一面。

04寫在最後

讀杜甫的詩,很容易走心,他那種孤苦愁悶,憂國憂民的悲鬱之情展露無疑。他的大格局,大氣魄,他的家國情懷,心繫天下,是我們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使我想到前幾年盛行於網絡的杜甫惡搞之風,網絡上對此也褒貶不一,有的認為這是同學們的創意,應該鼓勵,有的說這是對古人的不尊重,堅決抵制。

其實,我想說的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就要真正的走近他,了解他的一切,感受那個時代環境。如果我們能真正走進杜甫,就能讀懂了他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一個重陽節的午後,一個疾病纏身的老者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杜甫#

相關焦點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一、春日遐想春日午後,捧著厚墩墩的《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品味他們那光昌流麗、照耀古今的作品。詩仙李白,如清風白雲、九天飛鶴、萬裡雲鵬;詩聖杜甫,如豐碑華表,巍巍青山、滾滾長江。太陽,月亮,用壯美和靜美,美麗著人間。
  • 李白為什麼是詩仙,杜甫為什麼是詩聖?誰名氣更大?
    詩仙、詩聖也不是說比誰名氣大什麼的,而是個人氣質、藝術風格和與社會價值的綜合評定。個人氣質,李白從出生到死亡都是撲朔迷離的,給人一種仙的神秘。至今關於他的出生都還處在爭論當中,有的說是西域碎葉城(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有的說是四川綿陽江油人,還有其他說法等等,沒有統一意見。
  • 話說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迷弟」嗎?
    詩仙李白(701-762年),詩聖杜甫(712-770年),一看就是一對好磕的兄弟情,史稱「大李杜」。當然,他們倆的友誼,僅用一句兄弟情,是無法概括的。曾有人戲稱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如《李白我想你了》(贈李白),《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範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我夢見了李白》(夢李白二首),《想起我和李白、高適在一起的日子》(遣懷)。
  •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詩魔、詩鬼分別指的是誰?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生性灑脫,創作除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被後人稱為「詩仙」,足以體現他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而與李白齊名的杜甫,雖然也有放蕩不羈的一面,但他更多的是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詩,贏得了「詩聖」的稱號。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還有一些很著名的詩人,他們也都有稱號,比如詩魔、詩鬼,你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
  • 眾人皆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但你卻不知道這些詩風雅號?
    詩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的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 《詩聖杜甫》:死後名垂千古,活著失敗一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辰讀書,ID:yechen300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說起李白、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名氣估計比唐朝都大。我們能勉強背誦的幾首或幾句詩裡,最熟悉的差不多也就是他倆的了。韓愈有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唐詩的鼎盛是因為在唐朝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同時,我們知道詩歌總是一定程度上表示浪漫的,而當時的詩人們之間也是極其浪漫的,像以樂會友的伯牙子期一樣,他們以詩贈友,表達自己對故人和好友的珍惜、喜愛之情,而有趣的是在這彼此喜愛中好像有一個傳遞鏈一樣。
  • 李白與杜甫超乎常人的深厚友誼,我猜你不知道
    李白與杜甫並稱「大李杜」,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按常理兩個人是競爭的關係,畢竟「自古文人相輕」,但是,李白和杜甫有著遠超平常人的深厚友誼。很多人熟知李白的《贈汪倫》,還有李白與汪倫的深厚友誼,但卻鮮有人知李白思念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 李白和杜甫的詩詞水平到底誰更勝一籌
    說起唐詩,我們不得不說起李白,也不得不說起杜甫,一人稱詩仙,一人謂詩聖,有人問誰的詩歌水平更勝一籌呢?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屬於同一時代的詩人,李白年長杜甫11歲,兩人有深交,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一生也都活了五、六十年的光景。
  • 詩聖杜甫三次科舉落榜,在長安困頓十年,被迫彎腰獻媚權貴
    這兩句豪爽而直接的話,是詩仙李白的傳世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眾所眾知,這位大詩人為了飛黃騰達,曾周旋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等權貴身側,並寫下了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等溢美之詞。相比之下,詩聖杜甫似乎就要清高不少,甚至還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憤青言論。
  • 杜甫被BBC點名吸粉無數:「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他便是被後世無限讚揚的「詩聖」杜甫。他的一生亦是窮困潦倒,生平所寫詩作更是無人問津。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跨越上千年的時光,杜甫的生平事跡竟然透過西方「文教首席」BBC的鏡頭娓娓向世人道來。跳過了詩仙李白,卻獨獨挑選了大多人讀不懂的「詩聖」杜甫。「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 「詩聖」杜甫的最後三年:以船為家,流浪湘水,寫近百篇詩後離世
    「詩聖」杜甫的最後三年:以船為家,流浪湘水,寫近百篇詩後離世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杜甫結束了十年的蜀中生活,離開四川,前往東陵。他本想先回到家鄉,但當時兵亂時有發生,戒備森嚴,於是便改道去了荊南。
  • 史上兩大「詩聖」:中國有杜甫,印度有泰戈爾
    歷來為人們所知曉的大詩人杜甫就是其中一個,「詩聖」這個評價也是後人對其才華的肯定。而除了中國這一位「詩聖」,印度也有一位「詩聖」,那就是近代著名詩人泰戈爾。這一中一外,一古一今,兩大「詩人」,都在各自的時代裡留下了讓後世為之讚嘆的不朽名篇。
  • 中國古代詩歌完整發展史,是詩聖杜甫故居,被譽為「文學史聖地」
    詩聖杜甫是曾經語文課本裡的常駐作者,那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杜甫的話,應該去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曾經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留居於此,並在此地創作詩歌240餘首,後來唐代末期詩人韋莊來到這裡,使之得以保存下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這裡題字,可謂是文學史上的聖地。
  • 王維是人才,杜甫是地才,江湖術士李白為什麼會被稱為天才
    王維叫詩佛,杜甫叫詩聖,李白叫詩仙。王維是居士,杜甫是嚴正的讀書人,李白則是喜歡講神仙、武俠的江湖術士,三個人基本代表了盛唐時唐詩的最高境界。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杜甫對李白崇拜得不得了,王維雖然和李白不對付,也不得不承認李白的才學。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BBC推出了一部談論遙遠東方詩人的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李白去了周琦(現在的濟南)的姬子宮,請道士高像你一樣教道教。從此,他正式舉行了道教儀式,自稱青蓮居士,並開始了遊道求仙的生活方式。天寶四年(745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東麓第三次相遇。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見過兩次,見過三次,加深了他們的友誼。他們一起去拜訪隱士和專家,還一起去濟州拜訪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李庸。
  • 李白杜甫寫下相似詩句,高下難分,聽了康震講解,才知道沒可比性
    沒有李白和杜甫的大唐,註定是殘缺的,我們都知道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壇上頗負盛名,他們雖相差十一歲,卻仍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他們令詩壇為之一震。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竟連詩都能寫得相似,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兩聯。
  • 李白少有的現實主義詩作,被譽為近乎杜甫,如今卻鮮為人知
    詩仙李白便是浪漫主義的代表,而詩聖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二人在各自的風格領域俱都達到了巔峰成就。李白的詩作或瑰麗玄奇,或飄逸瀟灑,讀之佳釀醉人;而杜甫則寫實深刻,幽咽沉鬱,讓人看到一個真實的社會,因而才被稱為「詩史」。不過,凡事並非絕對,杜甫也曾寫過清麗怡人的絕句;而李白也有深刻寫實的篇章。
  • 杜甫的一首七言絕句,跌宕起伏,時隔千年依然值得誦讀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時代的大詩人,李白生性浪漫,詩酒風流;杜甫為人忠厚,心系蒼生。他們在大唐的詩壇雖然都是光芒奪目,但一生都是艱難坎坷。杜甫欽佩詩仙的文採,也崇敬他的孤傲不羈的品質;李白同情詩聖的遭遇,更讚揚他的愛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