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從小老師就在耳邊叮囑我們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多讀書,書讀得多了,自然寫文章就容易多了。
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
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0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公元712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太子李隆基於這一年登基是為唐玄宗。而這一年,在河南鞏縣的一個小地方,杜甫出生了。
從這一年起,唐朝開始進入到了歷史上最輝煌最繁盛的開元盛世。社會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與昌盛。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這幾句描寫出自杜甫的《憶昔》,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是何其昌盛,人們的生活是何其幸福。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杜甫在慢慢地長大。
由於出生在官宦世家,家學淵源,杜甫得以獲得良好的教育,以及開闊的眼界。杜甫的詩詞才能一方面得益於自己的天賦,另一方面得益於家族的遺傳。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而且曾經官至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也就是皇帝御用的文人。當時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為「文章四友」。杜甫的父親,曾任職過朝議大夫,妥妥的正五品的官職。
如果說,沒有安史之亂,沒有奸臣當道,憑藉家族的良好基因,加上杜甫先天的天賦,他將來在仕途上肯定會大有作為的,年輕的杜甫估計也是這樣想的。
這時的杜甫是驕傲的,內心是自豪的。他懷著遠大抱負和對祖國的深深的熱愛,在20歲來臨後,走向社會,開始到各地漫遊。遵循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宗旨,他踏訪名山,尋遍名勝古蹟。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24歲的杜甫赴洛陽參加第一次進士考試,雖然考試落第,但這並未影響他的雄心壯志。他繼續遊覽名川大山。在登上泰山時,他留下了千古名篇《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時的杜甫25歲,正值青春的最好年紀,充滿了激情、浪漫和對未來的勃勃雄心。
02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說起杜甫和李白,我們常常用一對好「基友」來形容他倆,看似好像他們的來往非常頻繁。其實,他們兩個人,這一生只見過三次面。
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第一次相識。
此時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兩年的御用文人,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機會發揮,又受到各種勢力的排擠,不堪忍受,選擇辭官回家。杜甫對李白大名早有耳聞,兩個大才子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一起去遊梁宋。
公元745年秋,李白與杜甫如約而至,在遊梁宋期間又遇到另一位詩人高適。
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相互袒露心跡。李白由於在朝廷的不順,表現出對仕途不再幻想。而風華正茂的杜甫還未進入宦海,他對未來則是充滿了幻想和期待,對長安則是心嚮往之,為此他還給李白寫詩相勸,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規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於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呢?
可見兩人的友情之深厚,否則就李白的脾氣,怎麼可能允許別人這樣說自己,早就一句狂語懟了回去。的確,杜甫是懂李白的。只是,此時的他還沒有過李白的經歷,生活遭際不同,此後,他慢慢進入社會,就更理解了李白以及李白的無奈。
同年的晚秋,在東魯,兩人第三次相見,友情愈加濃厚。他們一起飲酒賦詩,一起談論煉丹求仙,一起訪問隱士野人,一起拜訪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依依不捨的分手了。
杜甫為此寫下詩句,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喝醉後可以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就可以結伴攜手一起遊玩。」 大家別想歪了,這應該是比喻,兩人心神相連,友情真摯可見一斑。
然而,從此以後他們就天各一方,終生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但深厚的友情又豈會因此而消失,反而杜甫對李白的思念之情越加濃烈至死不渝。
我們知道,李白的一生漂泊不定,仕途坎坷。在他晚年的時候,又曾因為在李璘幕府從事,受到李璘造反的牽連而被治罪入獄,流放夜郎。
而此時的杜甫,也正在經歷人生中的最低點,他已經到了衣食無著落的地步。得知李白的事情,他一方面擔心好友的處境,一方面同情好友的遭遇,一方面也在思念好友。
以至於他三次夢見李白,為此他曾經寫過多篇懷念李白的詩,而最讓我感動的是這篇《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一句「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讀出了杜甫才是李白最相知的知己,「不管世人如何看待你,你在我心中永遠是最有才的。」 我想此刻,他們之間的友情已經超越了世間的一切情感。
杜甫希望李白晚年能回歸故裡,如果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在李白去世的前一年所做,而第二年李白就客死他鄉,而杜甫也死在了由長沙到嶽陽的一條破船上,死後將近半個世紀,遺骸才得以歸葬祖墳。
在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再讀這首詩,怎麼不讓人為之泣淚呢?
03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性格決定命運」
李白的一生雖有著匡濟天下的抱負,卻也在遇到挫折時心懷退隱之心。而杜甫卻是抱著那種「無論生活如何虐待我,我對待生活都如同初戀。」的態度,一往無前。
公元746年,36歲的杜甫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又失敗了。
這個時期,唐朝正在經歷一次轉折,由極盛至衰的轉折。唐玄宗的昏庸淫亂,宦官奸臣當道,政治黑暗,社會不安。
科場的又一次失敗,對原本野心勃勃的杜甫打擊很大。他開始了長達10多年的困頓生活,奔走在達官貴人之間,受盡世態炎涼之苦,飽嘗人世辛酸。
其中開篇提到的那首詩,就是杜甫為了謀取一官半職而寫的。為了生計,他只好委屈求全,做了一個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
此時的杜甫已經42歲,一個月後,他回老家省家,剛剛踏進家門,就聽到院內有哭泣聲,原來他的小兒子由於沒有東西吃,竟被餓死了。
仕途不順,又遭喪子之痛,使杜甫慚愧難當,於是他便將自己在長安十多年的感受和回家途中的見聞,寫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裡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這首詩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我們上學時候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杜甫從這時候起,開始用詩歌來記錄歷史。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杜甫開始更多的關心貧苦百姓,了解他們的悲苦生活。
兩個月後,安史之亂爆發了。對於很多人來說,面對戰爭,唯恐躲之不及。而杜甫卻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有人求一己之名,有人追一己之利,但杜甫這個人,心裡除了國家命運、人民悲苦,幾乎沒有自己。
很多人調侃說,杜甫很忙。
是,他確實很忙,他的後半生,短短15年,始終漂泊不定,他自己曾說,如果想過富足的生活,他是可以過的,但是他不想一個人置身事外,而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不顧。
他關愛妻子,「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他擔心兄弟,「我今日夜憂,諸弟各異方」,「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同時,在自顧不暇之際,他仍關心那些在苦難中掙扎的陌生人,
他同情織造綢帛的貧寒婦女,「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他心疼天寒織網的漁夫,「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他為底層人民鳴不平,「河間尚徵伐,汝骨在空城」,「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
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他還漂泊在船上。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打算舉家去投靠舅舅崔偉。然而,船行到耒陽,遇上江水暴漲,只得停泊在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耒陽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裡,這時洪水未退,杜甫原一心想要北歸,這時只好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十一月,饑寒交迫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了。
這顆詩壇上的巨星,就這樣隕落了,留下了他未完成的拳拳報國之心。而讓人怎麼也不能想到,那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龜年》就是在這一年的春天所做。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梨園戲子,一個聞名海內的音樂家,此時已是一個流浪的乞丐,當年那個風流倜儻的青春少年,此時已是一個疾病纏身,牙齒脫落的老人。
兩個很久沒有謀面的舊友,異地重逢,此時無聲勝有聲。又有誰想到這一次見面,就是最後一面。
04寫在最後
讀杜甫的詩,很容易走心,他那種孤苦愁悶,憂國憂民的悲鬱之情展露無疑。他的大格局,大氣魄,他的家國情懷,心繫天下,是我們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使我想到前幾年盛行於網絡的杜甫惡搞之風,網絡上對此也褒貶不一,有的認為這是同學們的創意,應該鼓勵,有的說這是對古人的不尊重,堅決抵制。
其實,我想說的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就要真正的走近他,了解他的一切,感受那個時代環境。如果我們能真正走進杜甫,就能讀懂了他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一個重陽節的午後,一個疾病纏身的老者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