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BBC點名吸粉無數:「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2020-12-15 扒拉文史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是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梵谷

孩子心性的梵谷相信著,會有那麼一天,那個能一眼看穿自己心思與自己靈魂無比契合的人會出現在自己的生命裡。等到那個時候,他便不再孤單,人生也會如煙火般絢爛璀璨。他痴痴地等著,始終沒有等到,終於他陷入了渾渾噩噩的瘋魔裡。

在麥田裡,用冰冷的子彈了結了自己。他終生都在窮困與寂寞的陰霾裡渡過。直到許多年過去後,才等來世人對他遲到的肯定與讚美。

無獨有偶,在東方的星空裡也曾有一顆類似梵谷的流星划過天際。他便是被後世無限讚揚的「詩聖」杜甫。他的一生亦是窮困潦倒,生平所寫詩作更是無人問津。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跨越上千年的時光,杜甫的生平事跡竟然透過西方「文教首席」BBC的鏡頭娓娓向世人道來。跳過了詩仙李白,卻獨獨挑選了大多人讀不懂的「詩聖」杜甫。

「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跟隨著講解人的步伐,尋遍杜甫生前的足跡,探尋杜甫與他的詩作緣何擁有如此大的魅力,能令東西方文明同時為他折腰。

在流利英文的講述聲中,鏡頭徐徐轉動,杜甫的生平際遇如畫卷般展開。

一生落寞

河南鞏義,年幼的杜甫成為「女巫」口中可以逃脫家鄉瘟疫的幸運者,這或許在杜甫心中埋下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的信念。他也曾意氣風發,從伊恩·麥克萊恩伯爵深情朗讀的《壯齡》中可窺見一斑。

鏡頭轉換再次投望的是西安,這裡是杜甫「大唐夢」盛放地亦是凋零處。遺憾的是杜甫初試應舉不中。幸運的是在洛陽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重拾希望。

然而在之後的光景裡,他的希望與世界觀隨著大唐的衰落而次第崩塌。連同那個終其一生只見過一次的灑脫詩仙李白,也在這場浩劫裡暗淡了星光。

35歲的杜甫再次來長安應試,還是不幸落第。最終靠獻賦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此時的大唐已經走向了腐化,杜甫寄居長安的十年困苦而絕望。他也曾有著滾燙的熱血,想要用學識報效祖國,逆轉大唐頹勢。然而,他滿目看到的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在紛亂昏黃的鏡頭裡,悲情的吟誦聲響起,大唐迎來了它的毀滅時刻——安史之亂,世道變得愈發艱難。本就生活困苦的杜甫,又在人生裡經歷著歷史的至暗時刻。在倉皇逃竄的流民隊伍裡,他遇到了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的貴族王孫。

杜甫痛心疾首地寫下《哀王孫》,他哀悼的更多的是這個曾令他無比歡喜覺得無上榮耀的大唐。

那一刻,或許有什麼曾經覺得無比重要東西在他心底的某處徹底死去。他多年漂泊流浪,擔任微末小官期盼所領的俸祿能照顧家人。然而世道混亂多災,他的小兒子終在貧困中離去。

在經歷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後,杜甫灰心絕望棄官而去。

講解員的腳步亦隨著舉家逃難的杜甫一家來到成都。他們一家也曾有過一段安穩的時光。然而蜀中軍閥作亂,這份安寧也被徹底打破。最終他病死在湘江上。

雖然一生貧病困苦,他依然能寫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胸懷與氣魄,雖然生前潦倒,但也註定了他的身後並不會寂寞如雪。

在採訪的鏡頭下,當時的華夏後人無論老弱婦孺都對杜甫表達著最真摯的喜愛與崇敬。

後世留名

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故去後的一些歲月裡,杜甫都是默默無聞的,這或許源自他創作上的大膽革新,後世的某些評論家始終認為其有些作品很大膽古怪。或許這與他不同凡響的人生閱歷有關。經歷貧病困苦的詩人自然不在少數,但如同他那般不幸而又有幸地見證大唐時代斷裂的卻不多。

如此特殊的經歷賦予他的詩作驚人的生命力。他的詩真實深刻地記錄下了安史之亂前後整個社會的各階層景象,堪稱「詩史」。詩作風格,基本上都是「沉鬱頓挫」,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

杜甫的詩因其創新性被白居易與元稹等推崇,在故去後終於尋得知音開始被人們知曉。在宋一朝,更是得極大讚譽,成為一代詩聖。

這或許源自於宋朝當時的國情。

四面楚歌的強敵威脅下,文人集團積極求變求強。這恰如杜甫的人生經歷,在困頓中始終心繫天下。而他的各種情懷都埋藏在了他的詩作裡。致使其詩作在多年後在隔世王朝裡覓得知音。

宋朝文人最終將杜甫送上文壇頂峰,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後來的華夏大地總是逃脫不了戰火的侵襲,朝代更迭,生靈塗炭在所難免。這無數個斷層期裡,人們便會深刻理解杜甫,隔著層層時光與其共情。

或許因為悲劇是人生逃脫不了的終章,亦如朝代更迭一般。難能可貴的是面對這一切挫折與困苦,杜甫的心性未曾折損反而更加透亮起來。

世間太多人曾有一副赤子心腸,不過歲月無情磨礪裡,都變成了頹唐。但杜甫一生為父、為夫、為臣、為自己,始終都有一份堅持,至死都心懷天下。

他在汙濁的淤泥裡,始終仰望星空。

大愛無疆

杜甫以他的人性光輝,照亮的不僅是後世國人的世界。更是跨過山河湖泊,令他國人敬仰。

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杜詩諺解》。日本松尾芭蕉受杜甫的影響尤深。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也是杜甫的信徒。

最終他的一生際遇被搬上了BBC紀錄片,伊恩·麥克萊恩伯爵深情朗讀的杜甫詩篇貫穿始終。

其中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武劍器行》首尾呼應,被認為深藏著杜甫的創作靈感與人生體悟。他從歲月的塵埃裡,從成千上百的詩篇裡走來。

不單單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俠客與勇士。他的勇氣和堅持令他能抵過時間洗禮,跨越語言障礙,打破一切界限,「破圈」而出。令處在不同文明下的東西方世人都為之動情。

杜甫不會想到,最後他埋藏在詩作裡的苦澀與希望能被後世如此發揚光大。他內心的火焰照亮的不止東方的夜空,更是點亮了整個世界,這或許便是大愛無疆。

結尾

古來聖賢皆寂寞。這是李白寫給自己的詩,贈予杜甫也十分合適。

越是頹唐時代裡的清醒者越是寂寞,他無法說服自己無視那些刺目的痛苦景象,亦無法讓自己心中滾燙的熱血冷卻。所以他是越清醒越寂寞,因為眾人皆醉唯他獨醒。

他始終是所處時代清醒而孤獨的行者。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英國的人民卻頗為慰心,BBC播出了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因此俘獲了一大批西方粉絲。在杜甫「出國」之前,中國的李白、蘇東坡早已在西方吸粉無數,詩聖杜甫卻在西方國家籍籍無名。BBC 甚至不惜動用國寶級演員、《指環王》「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杜甫的詩。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大家紛紛表示:「終於有時間把傳說中的《尤利西斯》《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名著)讀完了。」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儘管有觀眾詬病這部紀錄片更多聚焦杜甫的人生而不是詩歌,但事實上,就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和他的創作密不可分。這部紀錄片的團隊重走了杜甫坎坷一生的幾個重要城市,從鞏義、西安、天水,三峽、成都到長沙……當現代中國與杜甫曾有過生活軌跡重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的詩歌是如何塑造了我們時代的精神,一種根植於文化裡的潛意識被這部紀錄片用「他者」的眼光輕易地點出來。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麥可·伍德
    儘管有觀眾詬病這部紀錄片更多聚焦杜甫的人生而不是詩歌,但事實上,就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和他的創作密不可分。這部紀錄片的團隊重走了杜甫坎坷一生的幾個重要城市,從鞏義、西安、天水,三峽、成都到長沙……當現代中國與杜甫曾有過生活軌跡重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的詩歌是如何塑造了我們時代的精神,一種根植於文化裡的潛意識被這部紀錄片用「他者」的眼光輕易地點出來。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麥克萊恩曾出演眾多莎士比亞劇作,紀錄片中,他用濃厚的莎腔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詩文譯作。《每日電訊報》對此的評論是:「麥克萊恩爵士以一種平靜、娓娓道來的風格朗誦杜甫的詩,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美。」
  • 道德的守護者:BBC為什麼會拍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
    近日,西方首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在BBC上映。在紀錄片中,主持人麥可·伍德通過走訪留下過杜甫足跡的城市、地點、山川河流,還原了這個「中國最偉大詩人」歷經坎坷的一生。同時,穿插在這些回訪鏡頭中的,是由「甘道夫」扮演者所朗讀的杜甫詩作。這位出演過眾多莎士比亞劇作的國寶級男演員,用渾厚的莎腔附著了杜甫詩歌獨特的力量。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他介紹說,《杜甫》根據的是當代史學家、教育家學者洪業的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比較深厚的學術背景支持,所以片子在學術方面沒有硬傷。文明的對話「偉大的藝術一定是關於人性的,而關於人性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西方視角從李白轉移到杜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似乎,在英語世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更受青睞。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也認為,杜甫就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在詩歌界,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想知道最偉大詩歌長什麼樣,他們的作品就是範本。」
  • BBC紀錄片讓杜甫「忙」到國外
    片中還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並指出西方沒有類似杜甫這樣的人物,通過文字把整個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現出來了。當中國觀眾熟悉的英國國寶級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用深沉、渾厚的英音朗誦《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詩文譯作,網友感嘆這是用「莎士比亞戲劇的腔讀杜甫」,《每日電訊報》則評論說:「麥克萊恩爵士以一種平靜、娓娓道來的風格朗誦杜甫的詩,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美。」伊恩·麥克萊恩經典重溫!
  • BBC最新紀錄片,轟動全球網友,主角是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微成都日前,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BBC向世界介紹杜甫「世上有但丁,有莎翁,還有杜甫。」「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世的詩歌傳統,綿延超三千年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 BBC記錄片《杜甫》熱播:探尋古詩中的杜甫足跡 與南京有這樣的淵源...
    杜甫30歲以前的詩歌大多散佚,我們只能從他壯年乃至晚年所作詩歌中,找尋他的少年足跡。這並不是難事。對於文學家來說,追憶過去正是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杜甫在40歲之後有過不下於兩首詩記錄他的少年遊。一是五言長詩《壯遊》,詩中提到了蘇州虎丘、吳太伯廟、長洲苑、浙江鑑湖、剡溪、天姥山等地方。一篇與南京有關,即《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
  • 杜甫真的很忙,他出差到了國外……
    為了讓英國人民乖乖在家呆著,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紀錄片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杜甫,此舉連中紀委網站都發表文章點讚。片名翻譯成中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BBC為什麼要製作一部關於東方詩人的紀錄片呢?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在東方,杜甫是不朽的杜甫生於8世紀的唐朝,他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的傾頹。BBC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
  • 來自英國人的推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但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確不是那麼通俗易懂,大部分現代中國人都會看著文言文頭大,更別說存在文化壁壘的西方人,這就導致了哪怕中國古典文學儘管是優美性跟深度上都很值得人們推崇,可實際上它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高,大家只知《神曲》不知《離騷》,只知莎士比亞四大悲喜劇而不知元雜劇四大悲喜劇。
  • 杜甫啊杜甫,一首《茅屋歌》,留下誤會有幾多?
    這一年,杜甫也拖家帶口的,進入四川成都。不過,杜甫去成都,除了避亂,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隱居。因為杜甫與繼位不久的唐肅宗發生了點誤會,唐肅宗不再重用杜甫,將他貶職,做了一名8品小官——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對朝廷很失望,於是辭職,注意,是辭去公職不幹了,這是需要底氣的。試想,如果一個人窮得叮噹響,連飯都沒得吃,他會辭去公職嗎?8品小官也是官啊!
  • BBC紀錄片推出《杜甫》刷屏,《指環王》甘道夫的扮演者傾情演繹
    這個片子,在國內外引發了熱議,而且恰逢這個時期推出,很吸引眼球(有興趣的話,可以去B站搜索相關視頻《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重走了杜甫生前留下足跡的城市、山川、河流,從而回溯了詩人艱難困苦、顛沛流離的一生。這段行程從西安開始,幼年的杜甫由姑姑養大,後來輾轉北方、南方。
  • 疫情之下,莎劇腔的「杜甫」貢獻了什麼?
    咱們的「詩聖」被外國人推介,而且把他和西方人最尊崇的莎士比亞、但丁相提並論,自豪感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播出時機:眼下西方世界對待中國的態度又開始微妙起來。中國比其他國家地區更早進入抗疫狀態。中國人的苦熬給世界爭取了時間,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後,中國也積極支援他國、投身全球抗疫。但來自西方世界的反饋,卻不盡然友好。
  • 李白和杜甫的詩詞水平到底誰更勝一籌
    說起唐詩,我們不得不說起李白,也不得不說起杜甫,一人稱詩仙,一人謂詩聖,有人問誰的詩歌水平更勝一籌呢?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屬於同一時代的詩人,李白年長杜甫11歲,兩人有深交,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一生也都活了五、六十年的光景。
  • 杜甫!杜甫!杜甫!
    唐朝天子外出溜達,是只允許宰相和學士跟從的,而當時一朝能當上學士的,只有24人,設想一下,全國人口的1/24,那可不就是金餑餑嘛~楊怡大概覺得,雖然杜甫現在很窮,但是家學淵博,肯定是潛力股,將來不管是有大出息,還是有小作為,都委屈不了自家閨女,於是就選定了杜甫為女婿。
  • 「萬磁王」朗誦杜甫詩作,英文翻譯唐詩是對文化的發揚還是災難?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使得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既神秘又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也讓中國在世界上也屬於文化大國。英國BBC近日就上線了一部講述中國詩文化的紀錄片,短短59分鐘的時長細數了詩聖杜甫的一生。兩人合作把杜甫這一偉大的詩人和他一生所創作的那些文化瑰寶介紹給了西方世界,也讓西方了解了中國有很多與莎士比亞、但丁等人比肩的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