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詳細地被介紹到全球。該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也引發網民重溫杜甫的詩歌。專家告訴記者,杜甫值得國際化,他本就是國際文化人。
真好聽!「甘道夫」莎翁戲劇腔演繹杜甫詩歌
近兩年,「杜甫很忙」一直見諸社交媒體,從主題塗鴉引發網絡狂歡引發網絡熱議,到大家津津樂道於作為李白「迷妹」的杜甫的詩歌八卦。沒想到英國BBC也對杜甫好奇,杜甫這是火到國外去了嗎?
本片的主持人、腳本撰寫人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麥可·伍德,曾製作超過120部歷史紀錄片。2016年製作的《中國故事》讓他得到來自中英兩國的盛讚,新華社當時稱此片「超越了種族和信仰的界限」。
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該片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不到一小時的內容,既為西方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偉大詩人,也通過探訪現代中國,試圖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引發著中國人的共鳴,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
這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BBC對中國悠久的詩歌傳統給予認可,稱中國的詩歌傳統早於荷馬史詩,唐玄宗治下的中國處於「文化最輝煌的時代、詩歌最偉大的時代」,「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文明像中國那樣優雅、有文化」。片中還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並指出西方沒有類似杜甫這樣的人物,通過文字把整個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現出來了。
當中國觀眾熟悉的英國國寶級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用深沉、渾厚的英音朗誦《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詩文譯作,網友感嘆這是用「莎士比亞戲劇的腔讀杜甫」,《每日電訊報》則評論說:「麥克萊恩爵士以一種平靜、娓娓道來的風格朗誦杜甫的詩,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美。」
伊恩·麥克萊恩
經典重溫!重溫文化之旅,少不了「迷弟」杜甫
「在當代,往昔正無比迅速地離我們而去。但尋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國當代找到古中國文化的價值。在這裡,依然存在著為所有中國人共享的奔騰於地下的暗流。其中有一條在歷史上支撐著中國的巨大湧流——詩歌。中國有著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詩歌傳統,其歷史長達3000多年,比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加古老。對中國人來說,詩歌一直是最能真切抒發人們情感的文體,他們最偉大的詩人就是杜甫。」
在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伍德不但回溯了「詩聖」動蕩不安的一生,更追隨他當年的腳步,重走他走過的路——西安(長安)、成都、長沙……伍德以一個英國人的角度,帶著他的疑問,試圖在日新月異的中國尋找「杜甫」,在已經成為熱門景點的杜甫遺蹟、在壯闊的揚子江上、在和中外學者對話中、也在和中國老百姓的交流中。這也引發網友重讀杜甫詩,重溫杜甫「文化之旅」。
位於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的居所,也是現存杜甫遺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處。走在成都的街頭,麥可·伍德在熙攘的人群裡念起了杜甫寫的《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片中也講到杜甫重要的創作夥伴李白,兩人一度十分親近,至少在杜甫心中是這樣。「杜甫30歲時,一次邂逅改變了他的一生,他遇見了詩人李白。李白當時頗負盛名,杜甫稱讚他『金閨彥』,李白極具魅力,終日飲酒,驍勇好鬥,流連於中國稱之為『青樓』的聲色場所,還曾在打鬥中奪人性命,但他作為詩人才華橫溢,勇於創新,才情閃耀,杜甫拜倒於他的魅力之下。杜甫在詩中寫道,『李侯有佳句,憐君如弟兄,醉眠共秋被,攜手日同行。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但離別後,杜甫再也未能與李白重逢,他仍然會夢到李白,「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杜甫不幸一語成讖,李白醉酒乘船,落水而亡。
該片靠譜嗎?以專業著作為藍本,評價不錯
目前,該片在豆瓣評分7.6,片中伊恩麥克萊恩朗誦的英譯杜甫詩來自洪業英文原著,該紀錄片標題也出自史學家洪業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並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 china’s greatest poet》,中文譯本是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中還邀請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帶來多重視角的專業解讀。作為此紀錄片中的專業解讀者之一,曾祥波接受記者採訪表示,該紀錄片以洪業的著作作為藍本,因為有專業學者的介入,在史實與詩歌讀解上,基本沒有硬傷。
南京大學杜甫研究專家莫礪鋒教授告訴記者,這本書自己第一時間閱讀過,儘管在杜詩編年上有值得商榷之處,但總體評價很好。畢竟成書年代較早,有些問題後來學界又有所開拓。關於作者洪業,他在上世紀40年代為哈佛燕京學社編的《杜詩引得》,是關於杜詩的每個字的索引,在電腦時代以前,不少學者都曾用過,至今自己的書架上還有一部。「我讀過陳毓賢女士寫的《洪業傳》,但1986年到哈佛訪問時,洪先生已經去世多年,可惜沒能見到。」
莫礪鋒
杜甫火爆國際?他本來就是世界文化人
「杜甫用他的整個生命,豐富、充實了儒家的內涵。他不僅憂國憂民,還有仁愛之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自從有了杜甫以後,中國的古典詩歌就再也不能擺脫他的影響了。他的詩篇光耀祖國的大好河山,還對其他藝術領域影響深遠。」莫礪鋒說,杜甫確實是我們「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應該走向世界,實際上杜甫的影響早就越出國界,他是一個世界文化人。1961年,國際組織世界和平理事會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主席團會議,會上確定,1962年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13世紀開始,杜詩就在東亞鄰國,如韓國、越南、日本廣泛傳播。1481年,韓國出現了世界上首部完整地把杜詩翻譯過去的全譯本《杜詩諺解》。
一般認為,西方人對我們的古典文學比較有隔膜,儘管擁有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詩歌傳統,但中國的文學歷史卻常常被忽視。2012年,BBC駐京記者用《李白與杜甫:中國的「酗酒」巨星詩人》為題進行報導,其中介紹說,中國人一般對現代詩不太感冒,但都能背誦李杜的詩。
莫礪鋒表示,也有例外,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說,他讀了很多杜甫的詩,認為杜甫的價值非常大,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他認為只有這種品格才能最終拯救世界。孕育了杜甫、賦予杜甫這樣一種品格的文化,比孕育了《荷馬史詩》的希臘文化更加偉大,因為《荷馬史詩》中缺乏這種精神。前幾年,學者宇文所安組織人把杜詩全部譯成外文,在歐美文字還是第一次,利於杜詩的國際傳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視頻製作:馬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