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談甲午戰爭一:到底是大國崛起?還是虛假繁榮!

2020-12-05 老高橫豎176

今天要跟大家講一期甲午戰爭,當然甲午戰爭這個話題實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長,所以打算做成一個系列,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戰爭。

我們在讀中學歷史的時候,總覺得整個晚清時期,就是一團漆黑,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臺,這段時間無非就是籤賣國條約、割地、賠款。其實真實的歷史過程不是這樣的,大家想想,71年,整個晚清的過程當中,它也有它內在的起伏的節奏。

比如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就是1861年,到我們今天要講的甲午戰爭,1894年之間,可是有33年基本太平的日子。你如果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感受到的是什麼?我告訴大家四個字,叫大國崛起。

這還真不是吹的。你看,我們今天在2014年回看1981年,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嗎?那個時候的人也是這麼感受的呀。清王朝在晚清的時候,最慘的是什麼時候?是19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因為1856年開始太平天國,然後太平天國這邊還沒摁住,又來了個第二次鴉片戰爭,總之各種不順。

但是所有的不順到1861年的時候,突然戛然而止。洋鬼子也安排妥了,太平天國也鎮壓下去了,後來什麼捻軍,那是纖芥之疾,那都不太要緊。

那這個時候呢,朝中也出現了像慈禧太后、恭親王這些改革派,慈禧太后其實也算改革派。地方上又出現了一幫洋務派,整個國家在人才儲備、經濟基礎,包括思想觀念上,都出現了重大的轉機。所以從1861年開始,實際上清朝迎來了難得的30年基本太平的歲月。

那你可能會反對,說你說大國崛起有點吹牛吧?不是吹牛。我們來看,19世紀的70年代,當時晚清政治史上最大的一個事件是什麼?就是說外患這個部分,就是俄國的侵略。當時俄國支持了中亞的一個國家,叫浩罕國,它的首領叫阿古柏,侵佔了中國的新疆地區。

那清朝說那怎麼行啊?這是我當年入侵中國的時候帶來的嫁妝,我得把它給滅了。然後就派了左宗棠,這是著名的左宗棠的西徵,這是1875年的事情。前前後後打得不是很費勁,也就花了三年時間,就基本上把浩罕國給滅掉了,把阿古柏給逼死了,新疆全境幾乎收復。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細節,新疆當時,就是現在的伊犁,還在俄國人手裡。俄國人說抱著,不給不給不給,我不走我不走。後來清廷就派了一個大臣,這是一個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膿包,叫崇厚。

這個人慫,他跑去跟俄國人談判,談來談去不知道怎麼就讓俄國人給繞了,讓他籤了一份協議,就承認伊犁歸俄國人了。那崇厚回到北京之後,那當時朝廷就不幹了,馬上給他判了一個死刑,當時是假死刑,叫斬監候,就把他給扣起來了,然後派出一文一武。

武的是誰呢?又是這個左宗棠,又帶兵往新疆跑,跟俄國擺出一副要打架的架勢。文的派了誰呢?就是曾國藩的兒子,長子,叫曾紀澤,這個時候也承襲了他爹的侯爵,就跑到莫斯科,不是莫斯科,彼得堡,跟俄國人談判。

這一文一武居然跟俄國人談判的結果是什麼?要知道,當時俄國人已經把兵艦派到渤海灣了,要打架了。最後這一文一武居然逼著沙皇籤訂了條約,把伊犁給吐出來了。

你要是了解一點近代史,逼著沙皇俄國這個侵略成性的國家,把到嘴的肉給吐出來了,這在世界歷史上機會也不多的。你看,清政府辦到了。

你再看19世紀的80年代,1884年的時候,爆發了中法戰爭。中法戰爭我們都知道,1885年的時候,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一戰,擊敗了法國人。結果呢,讓法國內閣倒臺。雖然海戰吃了一點虧,但是總體上打了一個平手。

聽完這兩個例子,你是不是覺得,清朝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點中興的味道?至少沒吃大虧。

在這30年的過程當中,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有明顯提高的,因為我們自己的姿態調整了。原來我們接待番邦屬國都是用什麼理藩院、禮部這些官員,這些人老朽冬烘,他怎麼知道國際局勢呢?

所以從同光中興之後,恭親王就組成了一個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其實當時就是中國的外交部,是用國際上平等的外交禮節對待各國,那國際大家庭當然就接納你為一分子,就崛起於民族之林了。

當時中國其實還有一點很特殊,就是它原來的那個朝貢體系還能夠保持下來,就是宗主國和藩屬國之間這種很前現代化的,很奇怪的國家之間的關係,我們還能保留。比如說越南、朝鮮這些國家,還奉中國為宗主國。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1872年的時候,當時日本的外相跑到中國來交涉一件事情,說日本和朝鮮能不能開港口通商?你會覺得很奇怪,怎麼朝鮮開港口通商,要中國同意呢?那當然啊,我是宗主國,我是爹,他是兒子,什麼事我都得替他作主,朝鮮國王那僅僅是中國的帝國體系下的一個藩屬的王而已。

所以你看,這種前現代關係還能夠保持,也證明了中國的某種國際地位。當然了,這種關係到了甲午戰爭之後,就不復存在了,連朝鮮、連臺灣,都被日本給割走了。

那問題就來了,甲午戰爭到底是因為什麼而爆發的?這一點在歷史責任上非常清楚,就是日本人處心積慮,厲兵秣馬多少年,就是要幹這一件事情。但它的具體過程是怎麼回事呢?這就得回到1893年,就是甲午戰爭1894年的前一年。

當時在朝鮮,爆發了一個叫東學黨起義,你就可以理解為一個農民起義,反對當時朝鮮的統治者。那起義了,搞了半天,朝鮮就覺得我鎮壓不下去。鎮壓不下去怎麼辦呢?找爹嘛,就找清政府,說你能不能出兵?清政府說這事好辦,你說我兒子嘛,就派兵去了。

當時派的人也不多,大概兩千多人的部隊就過去了。嘿,日本來勁了,說剛才我們都說好的,如果朝鮮有事咱大家得通個氣。那你們家出事了,你們家著火了,那我也得去救火呀,所以日本人也派兵。

那清政府覺得這跟你有什麼關係嘛,你派兵。當時就覺得你日本畢竟是一個小國,那你派兵我就增兵,我把你嚇回去就算了。那日本人就藉助這樣的一個事件,在國內煽動了一些輿論,很多人說跟清朝決一死戰,我們也不是慫人,我們也準備了很多年。

當時伊藤博文,就是日本的首相一看,民氣可用,那這麼著吧,他們增兵,我們也增兵,他們派北洋艦隊,我們也派聯合艦隊。所以雙方漸漸地這個戰爭的局勢就形成了,有一點點劍拔弩張的意味。

這個時候誰是明白人呢?當然有人說他是大漢奸,李鴻章是明白人。李鴻章說這事不能打架,不能打戰爭,我們所有的這些武備等等,都是只能嚇唬人的。

總而言之,李鴻章就認為,我們跟日本不要打架,不要對峙,我們雙方都撤兵好不好?就跟日本人談判。日本人說,要不你撤吧,我們雙方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我們幫幫它。

你這講理不講理啊?人家的媳婦,你去了說,你上班去吧,你媳婦我來收拾收拾。誰放心你收拾他媳婦,對吧?李鴻章的意思呢,就是撤了算了,這媳婦也保不住了,歸他,爛攤子讓他收拾去。

但是要知道,這個時候國內有一個人,那是不幹的,誰呢?就是光緒皇帝。

下期我們將繼續聊一聊甲午戰爭,喜歡的可以點讚評論加關注,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要大國崛起還是小民尊嚴?「發達國家」宋朝為何總被四鄰欺壓
    宋朝積富積弱,經濟繁榮與軍事無能貫穿朝代始終。缺少強硬軍事和外交實力支撐的風雅宋朝,處處被外鄰壓制。大國崛起和小民尊嚴實乃相輔相成,大國崛起是維護小民尊嚴的前提。沒有敢與外敵掰手腕的強大國力,大宋百姓富庶、安康的小民尊嚴實在是過於輕微,代價慘重。
  • 日本歷史上的兩次大國崛起,是怎樣被美國「玩」殘的?
    在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先後擊敗中俄兩個「龐然大物」後,這個面積不到中國東北三分之一、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島國自信心極度膨脹,憧憬著「大國崛起」,打著「大東亞共榮」的幌子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隨著日本「大國崛起」損害到了美國在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的利益,1941年,美國在能源等戰略物資上對日本實施了禁運。美國的突然禁運讓日本這架戰爭機器近乎停滯。不願放棄崛起美夢的日本軍部選擇賭國運:突襲美國太平洋艦隊,以獲得對東南亞戰略資源的穩定控制。但日本賭輸了,珍珠港事件並沒有讓美國傷筋動骨,反而激起了美國人參戰的熱情。
  • 500年世界帝國興衰史: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沒有其他大國與之能比
    作者詳細回顧了歷史上幾個大國的興衰:荷蘭帝國、英國帝國和美國帝國以及中國的崛起。他探討了這些大周期的形成過程、儲備貨幣的變遷。每個帝國的興衰都相似的生命周期但同時也有自己的「典型模式」。這在歷史上反覆發生。美國現在是最強大的帝國,處於相對衰落中,中國正迅速崛起,其他任何力量都無法與之相比。
  • 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觀世變》特別策劃
    歸根到底還是對於日本沒有警惕心,我們還是把這場戰爭看作一場內戰,而不是一場外戰。再就是沒有意識到這份東西給日本人之後會帶來什麼後果,所以說日本間諜的泛濫,除了他自己本身有能量以外,就是我們這邊給它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跟土壤,使它的間諜能在我們這邊生根發芽。
  • 我國又一火箭升空,箭體標語引發熱議,美國人:大國崛起勢不可擋
    不少美國人表示大國崛起勢不可擋。湖北人民的生活也已經恢復正常,快舟1號甲運載火箭的成功研製,就是湖北產業恢復正常的一種證明。快舟1號甲運載火箭肩負著重大的意義,其是「行雲工程」項目的第一步,同時也是關鍵一步。
  • 龍應臺說: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你怎麼看?
    「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龍應臺這句話,現在被很多公知高舉為真理。當年龍應臺在北京大學演講,語出驚人:誰在乎 「 大國崛起 」 ?至少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份子。這,才是我在乎的。誰又在乎 「血濃於水」?至少我不那麼在乎。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 血濃於水 」 有意義嗎?請不要跟我談 「 大國崛起 」,請不要跟我談 「 血濃於水」。
  • 二次元文化不是文化,商業化的產物,如今「虛假繁榮」
    如今的二次元文化,看似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實際上不過是「虛假繁榮」罷了。其實,還是心理問題。而更能證明現在二次元文化是「虛假繁榮」的還有然後,一買就是一大套,因為商家有「道理」啊,這些都是一個系列的,沒辦法拆分賣。然後,錢就出去了。孩子們的這種買玩具行為,其實跟青少年買手辦、買卡是一樣的,沒有多大的區別。說有區別的人,那就是著相了,不能透過現象去看其中的本質。
  • 別等到連技術工人都沒了,再談什麼大國工匠
    縱觀世界主要大國的崛起之路,無不是在工業科技革命的催動下,帶動製造業由弱到強,生產力水平大大提升,生產方式不斷優化,工業生產力帶動國民經濟各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最終實現國家崛起。大國崛起依靠大國工業實力的支撐,而大國實力的強與弱,則與大國工匠息息相關。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大國工匠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影響了一個國家工業製造力的強弱,成為一個國家崛起的關鍵因素。近些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政府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支持製造業做大做強。
  • 萬字長文透視大國崛起的規律和宿命
    一些曾經領先的傳統海洋大國在經濟上被趕超甚至被邊緣化。在大航海時代,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是開拓新的殖民地和市場、海上的航線。但是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商業模式創新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英國抓住了這一先機,取代了傳統葡、西、荷三個傳統海洋大國的地位。2、未能充分解放和動員能夠適應新時代生產方式的人力資源。
  • 「閱讀隨筆」觀歷史風雲,看大國變化(《大國崛起》)
    各種各樣的歷史書,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隨便一寫,就是一個大部頭。《大國崛起》這本書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之前看過央視出品的一部紀錄片《大國崛起》,看的是熱血澎湃。不過今天看到的《大國崛起》主編是朱東來,和當年的紀錄片沒有直接的關聯,也有其他主編的同名書籍。雖然主編不同,形式不同,講述的國家以及順序基本是一致的。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清軍都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用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最精銳的淮軍和湘軍也死傷慘重。 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 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
  • 店長來了·書單①丨慧源books店長譚順美:《大國崛起》《平凡的...
    來自四川達州的慧源books書店店長譚順美,就向讀者朋友推薦兩本好書:《大國崛起》和《平凡的世界》。推薦書單1《大國崛起》唐晉 主編人民出版社推薦理由:本書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內容,非常值得一看。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信誓旦旦說會保大清,為什麼一開戰全跑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4期:1894年,隨著日本在朝鮮戰場的步步逼近,清朝廷終於打起精神,全面應對:一方面應對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一方面派人去找西方列強調停,另一方面則是積極備戰,以應對日本的貿然進攻。
  • 火影:第四次忍界大戰後,人的虛假繁榮還能持續多久?
    在火影最後的結局當中忍界看似是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繁榮階段,因為鳴人和佐助合力打敗了輝夜,讓忍界再次恢復了和平。第四次忍界大戰結束之後,忍界的局勢也進入到了全新的階段。忍界看似已經是十分的繁榮了,但是追究其本質的話現在的忍界不過是虛假的繁榮罷了,雖然和平發展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了但是還是和泡沫一樣是一觸即破的。其實相似的和平在柱間時代就已經體現過了。早在柱間時代,柱間在結束了戰國時期建立了忍者村制度之後忍界看似也是十分和平了,每一個忍者村都是和平的發展。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隨著崛起而來的是,德國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歷史上大國崛起的悖論:實力越是增加,其他大國就越是疑懼,它的外部安全壓力反而不斷增加——德國的統一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力量結構,而且這種改變是以在戰場上打敗歐洲五大國中兩個大國(奧地利和法國)的激烈方式來實現的,必然引起其他國家的強烈不安和反彈。
  • 從軍事角度來說,甲午戰爭到底輸在哪裡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主因當然是政治上腐敗落後,不過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它和日本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在甲午戰爭前夕,清軍號稱有百萬之眾,不過其中的大頭,也是名義上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大多糜爛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
  • 對談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韓松:大國的崛起階段都伴隨過科幻熱
    春節期間,改編自劉慈欣原著、看起來一臉「災難相」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有些出人意料地領跑了電影票房,成為現象級事件。富有家國情懷的中國式科幻情節、不輸好萊塢的工業製作,讓滿懷信心的人們開始預言: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到來了。張玉瑤是不是元年還有待觀察,但科幻界早已產生了最劇烈的化學反應。
  • 周濂| 個人自由與大國崛起:從馬克斯·韋伯的政治光譜談起
    馬克斯·韋伯,攝影於1918年韋伯到底是自由主義者還是民族主義者?如果是自由主義者,是何種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如果是民族主義者,又是哪種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者?他因為什麼理由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放棄了自由主義價值理想?他投身民族主義的洪流、寄望克裡斯瑪型政治領袖與其獨特的自由主義理解到底有何關聯?
  • 「楊原」對抗還是讓步?——大國崛起進程中的鷹鴿策略取捨邏輯
    以地位動機為主要驅動力的崛起國與霸權國的戰略互動,更加近似於「消耗戰」博弈所刻畫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崛起國在「對抗—讓步」策略光譜中的偏好由可支配物質實力對比、決心對比以及實力變化趨勢三個因素共同塑造。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