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講一期甲午戰爭,當然甲午戰爭這個話題實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長,所以打算做成一個系列,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戰爭。
我們在讀中學歷史的時候,總覺得整個晚清時期,就是一團漆黑,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臺,這段時間無非就是籤賣國條約、割地、賠款。其實真實的歷史過程不是這樣的,大家想想,71年,整個晚清的過程當中,它也有它內在的起伏的節奏。
比如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就是1861年,到我們今天要講的甲午戰爭,1894年之間,可是有33年基本太平的日子。你如果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感受到的是什麼?我告訴大家四個字,叫大國崛起。
這還真不是吹的。你看,我們今天在2014年回看1981年,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嗎?那個時候的人也是這麼感受的呀。清王朝在晚清的時候,最慘的是什麼時候?是19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因為1856年開始太平天國,然後太平天國這邊還沒摁住,又來了個第二次鴉片戰爭,總之各種不順。
但是所有的不順到1861年的時候,突然戛然而止。洋鬼子也安排妥了,太平天國也鎮壓下去了,後來什麼捻軍,那是纖芥之疾,那都不太要緊。
那這個時候呢,朝中也出現了像慈禧太后、恭親王這些改革派,慈禧太后其實也算改革派。地方上又出現了一幫洋務派,整個國家在人才儲備、經濟基礎,包括思想觀念上,都出現了重大的轉機。所以從1861年開始,實際上清朝迎來了難得的30年基本太平的歲月。
那你可能會反對,說你說大國崛起有點吹牛吧?不是吹牛。我們來看,19世紀的70年代,當時晚清政治史上最大的一個事件是什麼?就是說外患這個部分,就是俄國的侵略。當時俄國支持了中亞的一個國家,叫浩罕國,它的首領叫阿古柏,侵佔了中國的新疆地區。
那清朝說那怎麼行啊?這是我當年入侵中國的時候帶來的嫁妝,我得把它給滅了。然後就派了左宗棠,這是著名的左宗棠的西徵,這是1875年的事情。前前後後打得不是很費勁,也就花了三年時間,就基本上把浩罕國給滅掉了,把阿古柏給逼死了,新疆全境幾乎收復。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細節,新疆當時,就是現在的伊犁,還在俄國人手裡。俄國人說抱著,不給不給不給,我不走我不走。後來清廷就派了一個大臣,這是一個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膿包,叫崇厚。
這個人慫,他跑去跟俄國人談判,談來談去不知道怎麼就讓俄國人給繞了,讓他籤了一份協議,就承認伊犁歸俄國人了。那崇厚回到北京之後,那當時朝廷就不幹了,馬上給他判了一個死刑,當時是假死刑,叫斬監候,就把他給扣起來了,然後派出一文一武。
武的是誰呢?又是這個左宗棠,又帶兵往新疆跑,跟俄國擺出一副要打架的架勢。文的派了誰呢?就是曾國藩的兒子,長子,叫曾紀澤,這個時候也承襲了他爹的侯爵,就跑到莫斯科,不是莫斯科,彼得堡,跟俄國人談判。
這一文一武居然跟俄國人談判的結果是什麼?要知道,當時俄國人已經把兵艦派到渤海灣了,要打架了。最後這一文一武居然逼著沙皇籤訂了條約,把伊犁給吐出來了。
你要是了解一點近代史,逼著沙皇俄國這個侵略成性的國家,把到嘴的肉給吐出來了,這在世界歷史上機會也不多的。你看,清政府辦到了。
你再看19世紀的80年代,1884年的時候,爆發了中法戰爭。中法戰爭我們都知道,1885年的時候,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一戰,擊敗了法國人。結果呢,讓法國內閣倒臺。雖然海戰吃了一點虧,但是總體上打了一個平手。
聽完這兩個例子,你是不是覺得,清朝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點中興的味道?至少沒吃大虧。
在這30年的過程當中,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有明顯提高的,因為我們自己的姿態調整了。原來我們接待番邦屬國都是用什麼理藩院、禮部這些官員,這些人老朽冬烘,他怎麼知道國際局勢呢?
所以從同光中興之後,恭親王就組成了一個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其實當時就是中國的外交部,是用國際上平等的外交禮節對待各國,那國際大家庭當然就接納你為一分子,就崛起於民族之林了。
當時中國其實還有一點很特殊,就是它原來的那個朝貢體系還能夠保持下來,就是宗主國和藩屬國之間這種很前現代化的,很奇怪的國家之間的關係,我們還能保留。比如說越南、朝鮮這些國家,還奉中國為宗主國。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1872年的時候,當時日本的外相跑到中國來交涉一件事情,說日本和朝鮮能不能開港口通商?你會覺得很奇怪,怎麼朝鮮開港口通商,要中國同意呢?那當然啊,我是宗主國,我是爹,他是兒子,什麼事我都得替他作主,朝鮮國王那僅僅是中國的帝國體系下的一個藩屬的王而已。
所以你看,這種前現代關係還能夠保持,也證明了中國的某種國際地位。當然了,這種關係到了甲午戰爭之後,就不復存在了,連朝鮮、連臺灣,都被日本給割走了。
那問題就來了,甲午戰爭到底是因為什麼而爆發的?這一點在歷史責任上非常清楚,就是日本人處心積慮,厲兵秣馬多少年,就是要幹這一件事情。但它的具體過程是怎麼回事呢?這就得回到1893年,就是甲午戰爭1894年的前一年。
當時在朝鮮,爆發了一個叫東學黨起義,你就可以理解為一個農民起義,反對當時朝鮮的統治者。那起義了,搞了半天,朝鮮就覺得我鎮壓不下去。鎮壓不下去怎麼辦呢?找爹嘛,就找清政府,說你能不能出兵?清政府說這事好辦,你說我兒子嘛,就派兵去了。
當時派的人也不多,大概兩千多人的部隊就過去了。嘿,日本來勁了,說剛才我們都說好的,如果朝鮮有事咱大家得通個氣。那你們家出事了,你們家著火了,那我也得去救火呀,所以日本人也派兵。
那清政府覺得這跟你有什麼關係嘛,你派兵。當時就覺得你日本畢竟是一個小國,那你派兵我就增兵,我把你嚇回去就算了。那日本人就藉助這樣的一個事件,在國內煽動了一些輿論,很多人說跟清朝決一死戰,我們也不是慫人,我們也準備了很多年。
當時伊藤博文,就是日本的首相一看,民氣可用,那這麼著吧,他們增兵,我們也增兵,他們派北洋艦隊,我們也派聯合艦隊。所以雙方漸漸地這個戰爭的局勢就形成了,有一點點劍拔弩張的意味。
這個時候誰是明白人呢?當然有人說他是大漢奸,李鴻章是明白人。李鴻章說這事不能打架,不能打戰爭,我們所有的這些武備等等,都是只能嚇唬人的。
總而言之,李鴻章就認為,我們跟日本不要打架,不要對峙,我們雙方都撤兵好不好?就跟日本人談判。日本人說,要不你撤吧,我們雙方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我們幫幫它。
你這講理不講理啊?人家的媳婦,你去了說,你上班去吧,你媳婦我來收拾收拾。誰放心你收拾他媳婦,對吧?李鴻章的意思呢,就是撤了算了,這媳婦也保不住了,歸他,爛攤子讓他收拾去。
但是要知道,這個時候國內有一個人,那是不幹的,誰呢?就是光緒皇帝。
下期我們將繼續聊一聊甲午戰爭,喜歡的可以點讚評論加關注,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