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主因當然是政治上腐敗落後,不過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它和日本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
在甲午戰爭前夕,清軍號稱有百萬之眾,不過其中的大頭,也是名義上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大多糜爛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也就是勉強能維持以下地方治安,對付一些盜賊之用,根本沒法上戰場。
此時清政府實際上可用的,主要是太平天國時期地方上編練的勇營衍生而成的防軍,像淮軍、湘軍等。還有就是在原有綠營基礎上,參照湘淮軍制改編而成的練軍。
防軍和練軍其數量有34.97萬人,而日本的常備軍只有7個師團,大約有6.4萬人。單純從數量上來說,清軍要多於日本的常備軍。加上部分清軍,像李鴻章的淮軍裝備了最新式的西式步槍和大炮,會讓人覺得清軍還是挺強大的。
然而防軍和練軍也有不小的缺點,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強大。
防軍和練軍裝備了西式槍炮,並學習了一定的西方戰術,戰鬥力比其他清軍要強不少。不過防軍和練軍向西方學習的,主要是如何使用西式槍炮,並沒有真正學習西方的近代軍事知識,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只是一支裝備了近代武器的古代軍隊。
而且防軍和練軍還是採用了募兵制,沒有動員機制和後備力量,遇到戰爭是通過臨時招募士兵的方式來擴充不敵。這樣臨時招募來的士兵因為缺乏訓練,在戰場上也毫無戰鬥力可言。
此外防軍是各地督撫自行招募,而練軍的改編也缺乏統一規劃。所以防軍和練軍的裝備都是各地督撫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意購買,這麼一來直接導致了防軍和練軍的裝備混雜不堪。
像李鴻章和洋人打交道比較多,對西方武器的接受度較高,淮軍的裝備就比較先進。而有些地方的督撫對於西式武器還有不小的牴觸,或者是因為財政原因無力購買新式槍炮,裝備就比較老舊。有很多清軍使用的還是老式的火繩槍和舊式的土炮,甚至是冷兵器(甲午戰爭中日軍就繳獲了大量的前膛槍、火繩槍、抬槍、大刀、長矛等老式武器),這種軍隊在戰場上也根本沒什麼作用。
即使是淮軍,也因為缺乏規劃其裝備的武器非常龐雜,步槍就有三四種之多,後勤補給困難。加上為了鎮壓國內農民起義之需,淮軍火炮也是以輕便的小口徑火炮為多,壓制火力很弱,因此總體戰鬥力也只能算一般。
更糟糕的是,自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清軍兵為將有的情況非常嚴重,加上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時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機構,所以清軍在戰鬥中缺乏統一的指揮,調動部隊時互相扯皮。加上當時中國基建落後,部隊調動困難,清軍實際能投入戰場的兵力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日軍的優勢非常明顯。
日軍已經完全向西方學習,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和動員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隊。
在戰爭爆發以後,日軍還迅速實現了動員,日軍很快從6.4萬人擴充到了24萬人,極大地縮小了和清軍在兵力上差距。加上清軍機動力差,很多戰鬥實際上日軍都具有兵力優勢。
此外日軍裝備的步槍雖然是以國產的村田單發步槍為主,比淮軍的連發步槍要差一些,但是總體上來說要優於清軍。而且步槍口徑統一,方便後勤補給。而且日軍統一裝備了75毫米山野炮,野戰炮兵要遠遠強於清軍。
因此即使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雙方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加上清政府的腐敗,戰爭爆發以後清軍在戰場上一再潰敗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