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角度來說,甲午戰爭到底輸在哪裡

2020-12-14 不沉的經遠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主因當然是政治上腐敗落後,不過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它和日本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

在甲午戰爭前夕,清軍號稱有百萬之眾,不過其中的大頭,也是名義上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大多糜爛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也就是勉強能維持以下地方治安,對付一些盜賊之用,根本沒法上戰場。

此時清政府實際上可用的,主要是太平天國時期地方上編練的勇營衍生而成的防軍,像淮軍、湘軍等。還有就是在原有綠營基礎上,參照湘淮軍制改編而成的練軍。

防軍和練軍其數量有34.97萬人,而日本的常備軍只有7個師團,大約有6.4萬人。單純從數量上來說,清軍要多於日本的常備軍。加上部分清軍,像李鴻章的淮軍裝備了最新式的西式步槍和大炮,會讓人覺得清軍還是挺強大的。

然而防軍和練軍也有不小的缺點,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強大。

防軍和練軍裝備了西式槍炮,並學習了一定的西方戰術,戰鬥力比其他清軍要強不少。不過防軍和練軍向西方學習的,主要是如何使用西式槍炮,並沒有真正學習西方的近代軍事知識,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只是一支裝備了近代武器的古代軍隊。

而且防軍和練軍還是採用了募兵制,沒有動員機制和後備力量,遇到戰爭是通過臨時招募士兵的方式來擴充不敵。這樣臨時招募來的士兵因為缺乏訓練,在戰場上也毫無戰鬥力可言。

此外防軍是各地督撫自行招募,而練軍的改編也缺乏統一規劃。所以防軍和練軍的裝備都是各地督撫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意購買,這麼一來直接導致了防軍和練軍的裝備混雜不堪。

像李鴻章和洋人打交道比較多,對西方武器的接受度較高,淮軍的裝備就比較先進。而有些地方的督撫對於西式武器還有不小的牴觸,或者是因為財政原因無力購買新式槍炮,裝備就比較老舊。有很多清軍使用的還是老式的火繩槍和舊式的土炮,甚至是冷兵器(甲午戰爭中日軍就繳獲了大量的前膛槍、火繩槍、抬槍、大刀、長矛等老式武器),這種軍隊在戰場上也根本沒什麼作用。

即使是淮軍,也因為缺乏規劃其裝備的武器非常龐雜,步槍就有三四種之多,後勤補給困難。加上為了鎮壓國內農民起義之需,淮軍火炮也是以輕便的小口徑火炮為多,壓制火力很弱,因此總體戰鬥力也只能算一般。

更糟糕的是,自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清軍兵為將有的情況非常嚴重,加上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時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機構,所以清軍在戰鬥中缺乏統一的指揮,調動部隊時互相扯皮。加上當時中國基建落後,部隊調動困難,清軍實際能投入戰場的兵力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日軍的優勢非常明顯。

日軍已經完全向西方學習,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和動員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隊。

在戰爭爆發以後,日軍還迅速實現了動員,日軍很快從6.4萬人擴充到了24萬人,極大地縮小了和清軍在兵力上差距。加上清軍機動力差,很多戰鬥實際上日軍都具有兵力優勢。

此外日軍裝備的步槍雖然是以國產的村田單發步槍為主,比淮軍的連發步槍要差一些,但是總體上來說要優於清軍。而且步槍口徑統一,方便後勤補給。而且日軍統一裝備了75毫米山野炮,野戰炮兵要遠遠強於清軍。

因此即使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雙方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加上清政府的腐敗,戰爭爆發以後清軍在戰場上一再潰敗也就毫不奇怪了。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文/商學野 在內憂外患的清朝末年,中國的對外戰爭中一直輸多勝少,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連首都北京都一度被外國人攻佔。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
  • 中央日報:紀念甲午戰爭 防範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8日社評,原題《紀念甲午戰爭 防範軍國主義復活》,全文摘編如下:今年7月25日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大陸除了舉辦多項活動紀念,更刻意在渤海、黃海及東海進行實彈演習,展現抗日的決心,也使大陸與日本關係更加緊繃。
  • 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觀世變》特別策劃
    日本軍隊之所以能夠在甲午戰爭當中給我們的感覺如同怪獸一樣,我們的軍隊到哪裡都拼不過它,這是一個重大的原因。還有,我們應該看一下日本軍隊的人的構成。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軍人基本全是這種明治一代人,所以他們能夠在冰天雪地之下,一天就靠一個冰冷的飯糰和幾個鹹梅幹,跟清軍作戰到底,而清軍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打仗,他們根本不知道皇帝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國家和他們有什麼關係,甚至不知道國家是什麼。再一個就是中國只有軍隊才近代化,而日本是舉國近代化。那麼支撐它的那種工業體系是不一樣的。
  • 贏了收視率,輸了口碑,《跑男》比《極限挑戰》到底差在哪裡?
    贏了收視率,輸了口碑,《跑男》比《極限挑戰》到底差在哪裡?都說真人秀有劇本,而這一點在《跑男》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甚至是在撕名牌的環節中,都有劇本存在,誰輸誰贏都是已經確定好的,而《極限挑戰》則不同,就算有劇本,也一直被嘉賓們所打破,至今,極挑是否有劇本,都是一個謎。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大連萬忠墓:中日甲午戰爭殉難者長眠之地
    萬忠墓紀念館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東麓,是為紀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建,屬於清代墓地建築,是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整個陳列館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其罪惡行徑時刻提醒著國人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從旅順港到丹東的運兵船被日軍在黃源偷襲!
  • 日本網友:假如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其實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也許還不知道自己將大難臨頭了,畢竟北洋水師也是曾經的東亞第一艦隊,所有人都認為日本不過是以卵擊石
  •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
    一場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揍再割地賠款,理論上說,中日兩國算是結了「血仇」。但奇特的是,結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隨即就火熱起來。確切說,是大清的莘莘學子一撥撥往日本跑。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留學日本」的熱潮這下成了開閘的洪水。
  • 戲談甲午戰爭一:到底是大國崛起?還是虛假繁榮!
    今天要跟大家講一期甲午戰爭,當然甲午戰爭這個話題實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長,所以打算做成一個系列,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戰爭。我們在讀中學歷史的時候,總覺得整個晚清時期,就是一團漆黑,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臺,這段時間無非就是籤賣國條約、割地、賠款。
  • 高考歷史複習《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3、拓展:(1)從不同層面看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①確立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社會地位。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發生了質的變化,以資本輸出為主。②從近(現)代化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及中國近代工業的誕生,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③從全球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繫,使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 同樣進行相似的軍事改革,為何奧斯曼帝國軍隊戰鬥力明顯高於晚清
    它們有著許多相同點,比如說都是疆域龐大的封建帝國,在工業時代實力和地位都急劇衰弱,都面臨著英法等國列強的侵略,都進行了包括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等。 在軍事改革方面,兩者都採取了注重培養軍事人才、購買先進軍事設備等措施,但兩者在戰鬥中的表現卻截然不同。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
  • 葉志超以驍勇善戰著稱,甲午戰爭時為何棄城而逃,成了長腿將軍
    當然,他的名聲不大好聽,在甲午戰爭中,葉志超先是在成歡之戰中扔下和日軍苦戰的聶士成自己先行撤退。逃到平壤以後,葉志超又以身體不好為由,多次請求回國。在平壤戰役時,葉志超只守了一天,就率軍逃跑,狂奔500裡逃過鴨綠江,是出了名的長腿將軍,遺臭萬年。不過葉志超在甲午戰爭時的表現堪稱膽小如鼠,但是他早年在淮軍時,也是以驍勇出名,在和太平軍、捻軍的戰鬥中都是衝殺在前,悍不畏死。
  •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怎麼樣?
    諸葛亮劇照陳壽在三國志裡面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奇謀為短,治戎為長『』加上諸葛亮北伐沒有大獲成功,因此近幾年來來,有不少人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持懷疑態度,甚至是黑,說他軍事才能一般或不行那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諸葛亮軍事才能到底怎麼樣
  • 土狗輸在哪裡?
    土狗到底哪裡不如柴犬,又輸在了哪裡?今天我們就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來說一下柴犬和土狗吧~一、柴犬柴犬作為最受歡迎的外來犬種之一,大家喜歡養它多多少少有一點崇洋媚外的心理,認為外國的一定比本國的好,養外國犬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 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何在平壤之戰中慘敗?武器因素其實不是關鍵
    甲午戰爭之中,清軍和日軍不僅海上爆發了一系列海戰,陸上也是打的如火如荼,其中平壤之戰尤其著名,此戰清軍可謂是一潰千裡。但是為何清軍戰敗?其實眾說紛紜。不少人提出清軍是輸在武器上,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其實原因可能有三個。一.
  • 「誰能告訴我,我到底輸在哪裡了?」真是想不明白,哈哈哈哈
    「誰能告訴我,我到底輸在哪裡了?」可能輸在人家是父女吧,哈哈哈2.這個才是真正的烏雞,真的是從內到外的黑呀,有人知道這種烏雞在哪裡能吃到嗎?
  • 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蔣為了讓日軍的入侵方向從北向南轉為由東向西,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日軍的策略,並藉此能讓日軍陷入長期作戰之中。
  • 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的葉志超,居然曾以驍勇善戰著稱
    說起他的名字,想必許多人想到的,就是那個在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導致平壤戰役慘敗的清軍統帥——「長腿將軍」葉志超。然而,在甲午戰爭沒有發生之前,《清史稿》中記載,官至總兵的葉志超,曾是一位圍剿捻軍、鎮壓叛亂有功,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