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2021-01-07 天下將令

說起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那肯定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

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蔣為了讓日軍的入侵方向從北向南轉為由東向西,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日軍的策略,並藉此能讓日軍陷入長期作戰之中。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的時間,日軍投入8個師團,2個旅團,而當時中國軍隊投入的也是精銳部隊中央教導總隊、87師、88師以及其餘的148個師和62個旅共計80餘萬人。當時的校長還是很期望國際能做出調停,認為上海如果被日本佔領會侵害到西方國家的利益,所以不會袖手旁觀。可是當時的英法兩國陷入與德國的戰爭中已經自顧不暇,而美國又在保持中立,所以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幫上中國。

而我國軍隊對日軍的戰術素養過於低估,當時以為戰場在中國會有主導權,肯定會和日軍打成拉鋸戰,並將戰事延長。可是,就地理位置而言,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沒有優勢所在,反而有利於日軍的火力輸出,就這樣,幾十萬的軍隊在上海天天被轟炸,損失慘重也成了合理之中的事情。

當然,日本也把這事想簡單了。以為中國人是一盤散沙,打過去就會投降,沒想到中國人居然能寸土不讓與日本鬥到底。淞滬會戰一開打,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中國人不會眼睜睜看著你把中國吃掉。日本的速戰速決從這一刻就已經不現實了,而將這一戰精銳損失慘重,也讓其他軍閥意識到不得不團結起來共同抗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雖敗猶榮。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中殺敵4萬自損30萬,國軍的德械師,並沒有輸在指揮上
    ,不得不撤出戰鬥,各地上前線軍隊的明知是死,無一退縮,無論輸贏,都敢打,最終殺敵4萬自損30萬,堪稱大潰敗,沒有輸在指揮上,上海是中國的金融,工業中心,這場仗把日本的攻擊方向引導由東向西攻擊,而不是由北向南,打了三個月國家的重要工業基礎有時間撤出上海,同時向世界,各路軍閥,全國人民表明吾輩抗日之決心!
  • 中國人應該銘記的歷史,抗日戰爭十大戰役之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它是我國從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歷史轉折點。  淞滬會戰,以失敗告終。    軍事上低估了自身和日軍技戰術素養的差距,認為自己主場作戰又有兵力優勢,不說打贏起碼打個拉鋸沒問題,其實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根本無險可守,這個地形反而有利於日軍海陸空立體火力的發揮,打起來才發現對方的戰術素養跟自己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 淞滬會戰 | 血腥的佘山之役: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幕
    日軍進入松江城內淞滬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打到10月底時,中國軍隊已處於明顯被動守勢。1937年11月初,日軍第10軍於杭州灣登陸後,迅速佔領金山衛,兵臨古城松江。最後,還是在王公璵派人半強迫性的要求下,她才帶學生撤離到松江橫雲山和天馬山繼續教學,一直堅持到11月初日軍登陸才解散。此時的松江城,日軍已壓境。死守三日前後發生了什麼在程志強的辦公桌上,有一封特殊的來信。來信懇切地建議:能否在松江烈士陵園立一塊紀念碑,紀念淞滬會戰時曾在松江死守三日的陣亡將士,讓後人憑弔。
  • 淞滬會戰:中央軍來了,桂軍來了,川軍也來了
    為了儘快讓國民政府屈服,8月13日日本又向上海發動猛攻,淞滬會戰爆發。上海是南京的門戶,關係到國民政府的安全,關係到國家的危亡。為了擋住日寇的侵略步伐,國民政府決定在上海組織一場大型會戰,以擋住日本的攻勢,並將日本的主力吸引到中國南部。
  • 淞滬會戰爆發的原因眾說紛紜,真實的起因是什麼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繼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後,中日雙方所進行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作戰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這場歷時三個月的戰役中,中國軍隊投入最為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以及其它148個師和62個旅共計80餘萬人。
  • 淞滬會戰|為何只剩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8月13日將迎來改變整個抗日戰局的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日。很多人認為,相比於七七事變,「八·一三」淞滬會戰更適合被作為全面抗戰的開端。這一長達三個月的大會戰異常慘烈,被描述為「血肉磨坊」、「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中國總共投入了約75萬部隊的淞滬會戰,起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88師先頭營營長易瑾下令部隊開火,淞滬會戰(八·一三事變)正式爆發。那#淞滬會戰起因是什麼呢?一方面,是中日雙方高層主政者都不想打。明治末年所實施的親華政策已經生效,當時日本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留學生,他們已經成為中國執政首腦(如蔣介石、汪精衛、何應欽、閻錫山等),軍政親日氣氛濃鬱,對日交流頻繁。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少壯軍官,唯恐中日戰爭打不起來。這些少壯軍官多出身寒門,他們出道晚,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沒有取得切身紅利。
  •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英勇抗日,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其重大深遠的戰略意義,不僅僅在於戰役本身,為中國持久抗戰、凝聚全民抵抗共識,奠定了戰略基礎。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人數佔優,但武器裝備不能和日軍相比。中央軍只有十萬人裝備了德械裝備,其餘部隊重武器嚴重缺乏,有的一個軍也沒有幾門也炮。
  •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自製小炮艇海上打遊擊,日本親王被炸傷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精銳部隊在上海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廝殺,日本強大的海軍艦艇不斷用威力強大的艦炮轟擊中國守軍陣地,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由於中日武器裝備差距懸殊,當時中國海軍力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本無法對日本艦隊形成有效威脅,中國唯一的反擊手段就是使用炮兵進行還擊了。
  • 《八佰》上映,你真的了解淞滬會戰嗎?中國主動出擊卻沒守住上海,但...
    《八佰》時隔一年終於上映,截止到8月30日票房已經突破18億,八十三年前的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淞滬會戰,又引起了許多關注,但是,你真的了解這場深刻影響了抗戰,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巨型戰役嗎?
  •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桂軍、川軍、東北軍誰犧牲人最多?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反侵略和民族解放戰爭,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淞滬會戰是中日正面戰場主力的第一次大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中方參戰的是75萬精銳部隊,傷亡30萬餘人;日軍參戰大約30萬軍隊,傷亡5萬餘人。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抗日戰爭##紅色血脈##抗日老兵的故事##歷史冷知識##圖說軍事#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一.史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輯第31冊,《蔣介石規定淞滬會戰戰鬥序列電》時間注1937年9月22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
  • 淞滬會戰,80萬人血拼日軍精銳,中央軍一天損失一個師
    此後,中國軍隊和日軍都不斷向上海增兵,使八一三事變成為全面抗戰爆發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在淞滬會戰中,國民政府可以說投入了全部財力。148師和62旅,包括中央軍校教學縱隊,稅警司令部,87師和88師等全部參加了戰鬥。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的中央軍,羅卓英的第18軍,張治中的第5軍,胡宗南的第1軍,俞濟時的第74軍等部隊前往上海參戰。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上)
    上海淞滬會戰紀念碑近期筆者考證到大量淞滬會戰新史料,遂重寫淞滬會戰。以紀念浴血疆場的國軍烈士。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之中國!將分上海圍攻戰,反登陸作戰,陣地戰,防禦戰,金山衛登陸入杭州灣阻擊戰,撤退戰六個階級講述淞滬大血戰。
  • 八佰背景,淞滬會戰,山河染血
    《八佰》這部電影中描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以淞滬會戰為背景的一場殊死搏鬥,也是帶著目的的犧牲。 世界視角下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而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更為慘烈。
  • 《八佰》似乎過於專注小人物,不惜捨棄淞滬會戰大背景
    《八佰》這麼經典的素材,一開始絕對應該是把淞滬會戰最慘烈的那幾次戰鬥,拿出來,隨便挑著拍,都不會比諾曼第登陸戰遜色:1、三個德械師圍攻日本海軍陸戰隊,尤其36師一度衝進匯山碼頭;2、姚子青營死守寶山縣城,最後全營官兵殉國;3、羅店反覆爭奪戰,
  • 淞滬會戰初期的十日圍攻,5萬國軍對6千日軍為何還是功敗垂成?
    摘要: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戰役初始,中國軍隊以五萬之眾圍攻在上海的六千日軍,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是如何從主動進攻轉入被動防禦?
  • 淞滬會戰慘敗並非指揮失誤,硬實力差距
    2020-11-11 10:45:24 來源: 影劇早出發 舉報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
  • 淞滬會戰時,此人為何反對向上海增兵,若聽他的建議,華夏危矣
    引言: 在抗日期間,我國的上海遭遇了一場大戰,這便是淞滬會戰。眾所周知,當時國民軍隊為了改變日軍的進攻方向,國軍便主動「開闢第二戰場」發動了這場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爆發後,中日雙方都瘋狂向上海增兵,中日試圖在上海打一場決戰。
  • 日本在贏得淞滬會戰後,為什麼曾陷入短暫的戰與不戰的矛盾狀態?
    作為抗日戰爭期間最大規模的一場會戰,淞滬會戰期間,中日雙方投入了上百萬兵力進行著殊死的搏鬥。最終戰爭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然而日本在贏得淞滬會戰之後,卻曾陷入短暫的戰與不戰的矛盾狀態,這又是究竟因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