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那肯定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
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蔣為了讓日軍的入侵方向從北向南轉為由東向西,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日軍的策略,並藉此能讓日軍陷入長期作戰之中。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的時間,日軍投入8個師團,2個旅團,而當時中國軍隊投入的也是精銳部隊中央教導總隊、87師、88師以及其餘的148個師和62個旅共計80餘萬人。當時的校長還是很期望國際能做出調停,認為上海如果被日本佔領會侵害到西方國家的利益,所以不會袖手旁觀。可是當時的英法兩國陷入與德國的戰爭中已經自顧不暇,而美國又在保持中立,所以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幫上中國。
而我國軍隊對日軍的戰術素養過於低估,當時以為戰場在中國會有主導權,肯定會和日軍打成拉鋸戰,並將戰事延長。可是,就地理位置而言,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沒有優勢所在,反而有利於日軍的火力輸出,就這樣,幾十萬的軍隊在上海天天被轟炸,損失慘重也成了合理之中的事情。
當然,日本也把這事想簡單了。以為中國人是一盤散沙,打過去就會投降,沒想到中國人居然能寸土不讓與日本鬥到底。淞滬會戰一開打,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中國人不會眼睜睜看著你把中國吃掉。日本的速戰速決從這一刻就已經不現實了,而將這一戰精銳損失慘重,也讓其他軍閥意識到不得不團結起來共同抗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