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抗戰史上中國軍隊最團結的一次抗戰,此戰關乎中華民族之存亡,老蔣把王牌嫡系全派上去了,川軍,桂軍,中央軍,都是好樣的!民族危難之際方顯英雄本色!
淞滬會戰是國軍發起的,目的是防止日軍迅速打通津浦路,從而將國軍的主力包圍在東南沿海地區,實際上這是國軍的預判,日軍當時並沒有整體侵華計劃,撤守山東,日軍也並未跟進,國軍有預謀的在上海打死一個日軍守衛,日軍派代表來理論,蔣介石直接派5個軍精銳進攻日本駐地,日軍向本土求援,淞滬會戰全面爆發。
當時一無海軍,二無空軍,雖然是三個德械師但只有輕裝備,最後也因為日本抗議而停止援助,各地「軍閥」增兵上海,結果沒有火車皮,沒有汽車,只能徒步,有的軍隊走到的時候仗都打完了,連續的高強度奔襲又投入戰鬥,國家整體實力差距太大,國軍雖然在抗戰時期打的比較頑強,但是武器裝備的落後最終還是讓日本佔了上風,日軍的幾百毫米的艦炮,一炮就是整個連的犧牲,一個師上去兩三天就傷亡過半,不得不撤出戰鬥,各地上前線軍隊的明知是死,無一退縮,無論輸贏,都敢打,最終殺敵4萬自損30萬,堪稱大潰敗,沒有輸在指揮上,上海是中國的金融,工業中心,這場仗把日本的攻擊方向引導由東向西攻擊,而不是由北向南,打了三個月國家的重要工業基礎有時間撤出上海,同時向世界,各路軍閥,全國人民表明吾輩抗日之決心!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蔣公正面硬扛日寇,古有戚繼光,今有蔣中正!
淞滬會戰這三個月,換來了全世界的信任,相信中國是鐵了心與軸心國戰鬥;換來了全國人民的信心,因為當時太多人相信日本人有三個月結束戰鬥的實力。但同時,國軍黃埔系的畢業生在此三個月犧牲過半,間接導致了國軍的將領在內戰時放棄了戰鬥,他們認為:中國軍人應該死在淞滬會戰、死在對日戰爭中,但實在不應該死在內戰中。
總的來說,淞滬會戰是一場戰備上失敗,但戰略上勝利的戰鬥。因為日中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海軍,它的航母和艦炮隨時可以支援。所以說打到最後中國是難以勝利的。但它又是一場戰略上的勝利,將日本的攻擊路線成功的改變,保證了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沒有滅亡。
制空權、制海權
有人說,美軍的火力那麼猛都沒把志願軍炸成這樣,國軍可是有至少五年的充分準備時間。但公正地說:志願軍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整體要優於淞滬抗戰的國軍,這本身就沒有可比性,再說一下戰略戰術層面:國軍的戰術確實不如解放軍,但在這場戰爭中,蔣介石的戰略意圖還是達到了,引起美英等國的注意,淞滬會戰打的是政治戰,而且國軍大多數死在撤回南京路上的日軍空軍轟炸。
戰後有學者認為,在淞滬會戰中,國軍應該用「添油戰術」!打完一批再上一批(每一批人數不要太多!能守住就行)!大縱深多防禦(每隔100米建一道防線!逐級消耗敵人!白天失去的防線晚上奪回來)海岸線上少設防(軍艦的射程內都不要設防!留下少許人射擊下登錄人就行)將敵軍拖入巷戰(無論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還是後來的四平倉庫)每棟大樓安排好一支部隊!樓與樓之間用地道連接!
其實沒有制空權制海權註定失敗,添油戰術也是無奈之舉,當時全中國的交通非常落後,部隊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集結,今天這支部隊到了哪支部隊上,第二天那支部隊又到了哪支部隊上,是不可能的,日軍的軍艦在黃浦江上整個上海都在其射程範圍內,200毫米口徑的炮彈一炮覆蓋半個足球場,軍隊都是整連整營的消失,空中有偵察機觀測氣球,地面部隊全部都是活靶子,日軍可以在一天內集結幾萬軍隊,水路日軍每個排都有橡皮艇,大隊有衝鋒舟,上海地勢低洼,國軍部隊想要挖戰壕阻擋日軍結果下挖不到一米地下水就滲出,大部分士兵只能趴在水裡作戰,日軍的坦克比國軍的汽車都多,日軍的機槍比國軍的老式步槍還多,國軍有些部隊三個人才一把槍,只有晚上去和日軍拼刺刀,結果發現上了刺刀的中正式步槍比日軍的三八式還短足足十公分,這仗怎麼打?
淞滬會戰可以說是中日雙方最精銳路隊的決戰,大部分黃埔軍校的軍官在這場戰爭中玉碎,如果不是日軍杭州灣登入包抄,國軍應該能夠再拼至少三個月。
蔣介石最精銳的87師88師教導總隊都打殘了,俞濟時也是個人才,把88師帶出了最強師,又帶出了74軍,浙江兵團戰力輝煌。
這是21世紀了,受過教育的人,對待歷史要站在客觀位置。前期抗日基本上都是國軍,淞滬會戰把蔣介石的德械師87.88全拿出來了,雖然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大本營。
淞滬是大型會戰中最慘烈之一,也是把中國當時最精銳的軍人打的差不多了。 但是要論單個到一次戰役,松山最慘烈,無與倫比的慘,一個師二十多個連長死了五十多個,正牌連長全部死光火線提拔上來又戰死最後剩二個!三十萬人走到最後就三萬人,可以說最最堅毅的人打輜重。而且還是軍神打的!從那以後再沒有正面過!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爆發珍珠港事件。國際上還是對中國禁運的,連正規軍才做到團部有大功率電臺!我不敢想像那樣封鎖下沒有大型電臺在一千多公裡戰線上怎麼指揮的!靠馬跑就是一個笑話,就算日軍不去打聯絡兵,也是跑不贏的,不要忘記那時候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