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淞滬會戰,很多朋友都納悶過一個問題:兩個裝備精良的國軍德械師,為何就吃不下一個區區3000人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呢?難道德械真的就比不過日械嗎?
這裡要澄清一點的是,當時日軍在上海的陸戰隊並非只有3000人,僅上海特別陸戰隊一支就有2500人,再加上其他幾支,陸戰隊總數約有5000多人。
(日本海軍陸戰隊)
日軍除了單兵素質遠高於國軍外,還有一支完整的艦隊和航空部隊支援地面作戰,其實日軍的綜合實力遠超於國軍。
淞滬會戰中,「德械師」,乃至整個中國軍隊的抗戰決心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德械師的「精銳」二字只是相對於其他中國軍隊而言的。
「德械師」只是人們給頭戴德國M1935頭盔,肩扛毛瑟步槍,身穿黃綠呢子軍裝部隊的一個形象的外號,他們真正的名稱是「調整師」。
那為什麼選擇訓練德械師呢?一方面是德國陸軍獨步天下,晚清時編練新軍就以德軍為模板;另一方面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相比於英美蘇等國,雙方的合作更可能建立的平等的基礎之上。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德軍軍事顧問進駐後,發現中國軍隊真是落後到骨子裡了,必須從軍制到裝備進行徹底改革,裁汰素質低下的官兵和指揮官。他們建議國府用5年的時間編練60個調整師,以承擔對日作戰的任務,同時再訓練60個整理師作為預備隊。
有句話叫: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什麼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可真正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首先一點就是缺裝備。拿中正式步槍來說,僅鞏縣和南京等少數幾個兵工廠可以生產,而且產量少得可憐。雖然不斷增加德國訂單,但生產和運輸都需要時間,然而日本卻絕不會等你準備好了再開打。
為了趕進度從第二批的10個師開始,都是先進行編制調整,武器的問題再慢慢想辦法解決。因為一些原因抗戰爆發前,名義上進行改變的師有40個,但配發裝備的僅有20幾個,很多部隊頂著德械師的名頭,卻拿著漢陽造、老套筒上陣。真正符合德械師標準的僅有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其他部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編、缺少重裝備。
德械師其實最缺的還是先進的作戰思想。淞滬會戰是德械師的首戰,作為全軍樣板的87師和88師最早投入戰場。戰士們個個鬥志昂揚,可指揮官卻拿不出周密的作戰計劃,又加之缺少必要重武器。面對日軍工事久攻不克,還暴露出步坦協同滯後等問題。
教導總隊作為精銳中的精銳,此戰中也有不俗的表現,但因實戰經驗不足,撤退時指揮混亂,遭遇襲擊時疲於奔命。
(影星胡蝶慰問包圍四行倉庫的88師戰士)
總的來說,德械師雖沒有達到戰前趕日軍下海的預期,但也算是重挫日軍。畢竟和日軍差距太大,開戰僅4個月,德械師基本消耗殆盡。後因中德軍事合作終止,對抗日軍的任務就落在了蘇械師和美械師身上。
有了德械師的慘痛教訓,國軍在蘇械師的使用上一直投鼠忌器。僅有74軍一直戰鬥在第一線,其他十幾個師都被雪藏在後方。蘇德開戰後,蘇聯援助中斷,美械師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