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國軍部隊,德械師、美械師、蘇械師,三大王牌誰強誰弱

2020-12-22 騰訊網

抗日戰爭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不堪入目」。如川軍,踏上戰場之時,吃不飽穿不暖,只有一雙破草鞋,至於武器,基本上是屬於赤手空拳的狀態。如此裝備下的中國軍隊,在裝備優良的日軍面前也是吃盡了苦頭。當然中國軍隊也在試圖改變現狀,如國民黨部隊便組建幾支精銳部隊,如宋子文的稅警兵團、蔣介石的貼身衛隊「憲兵部隊」等。

但要說起國軍的精銳部隊,那些耳熟能詳的「德械師」、「美械師」以及「蘇械師」,想必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這這些部隊也被人稱為是,國軍的王牌部隊。那麼這三大王牌部隊又是如何組建,戰鬥力誰強誰弱呢?

德械師,是中德友好時期下,共同合作的產物,部隊番號「二十六年(即1937年)調整師」。德國之所以會幫助國民政府組建部隊,事實上是因為國民政府承諾希特勒為其長期提供低價優質礦產資源。抗日戰爭全面打響以後,德械師為保護江浙財團的利益,曾在淞滬會戰與南京保衛戰中亮相,但不幸的是,幾乎全軍覆滅在日軍之下。更有意思的是,德械師中的精銳部分教導總隊,曾在南京淪陷後,在搶奪撤退渡口之時,被國軍友軍消滅。德械師的下場,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美械師,成立於1943年之後,國民政府與美國展開親密的合作,美國對國民政府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但事實上,這些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中國軍隊,並沒有被派往中華大地的抗日戰場,而是被蔣介石一股腦兒全部派往緬甸。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中國遠徵軍,雖說美械師沒有再出現在哎抗日戰場上,但在美英聯盟面前,也是出盡了風頭。遠徵結束以後,這批美械師便成為國民黨的五大精銳部隊,但最終還是倒在解放軍的槍下。

至於蘇械師,便是得益於二戰時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但若以兵力總數來看,蘇械師的數量遠遠沒有美械師與德械師多,但要對於整個抗日戰場而言,蘇械師發揮的威力是巨大的。德械師得益於德國,而美械師得益於美國。但在德國1938年撤走軍事顧問,到1941年美國派駐軍事專家期間有著幾年的空檔期。蘇械師便是在此情形下組建起來的,最出名的一支部隊是「第200機械化步兵師」,最著名的戰鬥便是崑崙山戰鬥,但最終還是倒在遠徵路途中。要說這三大王牌,誰強誰弱,或許蘇械師在戰績方面更勝一籌,而美械師則在存活率方面獨佔鰲頭。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德械師、蘇械師和美械師戰績如何,哪支部隊的功勞最大
    首先參戰的這兩個師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德械師,官兵們頭戴德制M35鋼盔,打著綁腿,穿著黑色膠底布鞋就從南京趕赴上海參加抗戰。淞滬會戰爆發後,正處於調整狀態的德械師奔赴上海,抗擊日本侵略軍,國民政府滿懷希望的認為德械師可以全殲日本海軍陸戰隊,然而在缺斤少兩的「調整」以及戰術思想落後的情況下,德械師並不佔據任何優勢,不僅無法完成殲滅日本海軍陸戰隊的任務,還在戰場上暴露出種種戰術弱點,比如在步坦協同作戰的問題上,步兵都普遍認為戰車擁有裝甲,不需要自己掩護,所以都各自為戰,結果導致戰車部隊落單被日軍步兵逐一消滅。
  • 國軍中有德械、蘇械和美械師,為何只有「美械師」是實打實的?
    所以那時候,我國除了自己生產的部分落後的武器之外,還與各國合作,進口別國的武器裝備,而國民革命軍就接收了德國、蘇聯和美國的武器裝備,裝備這三國裝備的國軍部隊被冠以德械師、蘇械師和美械師的稱號,不過這種說法並不全面。
  • 兩個精銳德械師竟幹不過日軍三千人,國軍戰鬥力何為如此「弱」
    (日本海軍陸戰隊)日軍除了單兵素質遠高於國軍外,還有一支完整的艦隊和航空部隊支援地面作戰,其實日軍的綜合實力遠超於國軍。淞滬會戰中,「德械師」,乃至整個中國軍隊的抗戰決心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德械師的「精銳」二字只是相對於其他中國軍隊而言的。
  • 三國的軍事外援,裝備了三種不同的王牌師,成為抗日戰場上的主力
    雖說,在八年抗戰時期,國軍裝備落後,但是在國軍部隊中,卻出現了三種擁有不同式的王牌師。第一個是德械師,第二個是蘇械師,第三個是美械師,這三種裝備不同的王牌師,都是來自抗戰時期,三個不同的國家對蔣介石的軍事外援,所裝備起來的王牌師。
  • 抗戰時期的國軍蘇械師為何鮮為人知?裝備哪些蘇械?戰鬥力如何?
    抗戰初期,經過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國軍的德械師基本上消耗殆盡,隨著德國調整對華政策,中國從德國獲取武器裝備的渠道被切斷。這時蘇聯向國民政府伸出橄欖枝,蘇聯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人,而中國又急需獲得支援,國府很快跟蘇聯達成協議,由蘇聯提供軍事援助,蘇械師應運而生。
  • 抗戰時國軍的德械師和真正的德軍,到底有何差別?專家:沒法比
    抗戰時國軍的德械師和真正的德軍,到底有何差別?專家:沒法比 大家都都知道,在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曾經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打造德械師,除了當時國民政府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之外,國軍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組建了36、87、88三個步兵德械師,這三個師可以說是當時全國裝備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嚴格來說這三個德械師在抗日戰場上面還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的。
  • 德械師,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為何會在與日軍作戰當中全軍覆滅?
    德械師,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為何會在與日軍作戰當中全軍覆滅?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再強大的對手也是會有弱點的;再精銳的軍隊也有遇到對手的時候。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抗戰早期,國民黨軍隊德械師,一個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最後卻在與日軍作戰當中,全軍覆滅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當年的德械師在戰鬥中戰鬥力如何?當時一共裝備多少德械師
    但是國力羸弱,拿不出太多的錢購買德制武器裝備,因此只有第一批10個師完成了德制或仿製輕武器的配備,其中勉強能夠稱為「德械師」的只有三個,即第36師,第87和第88師(前身是國民政府警衛軍、之後為兩個教導師),以及真正完成調整的、甲種師規模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算是蔣介石能拿得出手的王牌部隊了,四個軍事主官全部是黃埔一期生(宋希濂、王敬久、孫元良和桂永清)。
  • 「美械師」是如何組建的,緬北滇西戰場「美械師」的表現怎麼樣
    美械師訓練中 在國民政府軍的編制裡有「德械師」、「蘇械師」和「 抗戰時期的中國積貧積弱,很多方面需要國際上友好國家的援助,特別是軍事方面,隨著國外援助的到來,國民政府逐漸擁有了以外械裝備為主的外械師,如「德械師」、「蘇械師」和「美械師」。今天重點說一下美械師的故事。
  • 國軍密訓的德械師是支什麼部隊?張學良看後,頓感收回東三省有望
    馬克斯·鮑爾幫助國軍做過大量考察和調研,提出應該以德系裝備來改造國民軍。很快這項計劃得到蔣介石的支持,此後成為國軍多兵種現代化部隊的原型。馬克斯·鮑爾服務期滿後,由佛採爾接管軍事顧問一職,他在此前馬克斯·鮑爾改造的基礎上增加三個師。經佛採爾改造的三個師就是蔣介石最初的德械師。
  • 國軍德械師戰鬥力如何?淞滬會戰中德械師表現如何?
    說起「德械師」,我們總認為德械師是清一色德式武器的部隊。網上一些文章都稱「德械師」裝備無論是輕武器還是重武器都遠遠強於日軍,但戰鬥力卻十分低下,沒有任何戰術可言。那麼,歷史上的「德械師」真是如此嗎? 組建「德械師」,少數師達到標準長城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就計劃整建軍隊,擴充軍備。按照德國軍事總顧問塞克特的提議,準備組建60個國防師,每個國防師直屬一個炮兵團。淞滬會戰中的德械師 但因財力有限以及軍工業薄弱,國民政府無法組建60個國防師。
  • 國軍豪華的德械師,戰力能否媲美德國師?看到炮兵裝備我有了答案
    眾所周知,當年德國曾賣給中國一批武器,國民黨軍隊將其配發給王牌軍隊,史稱「德械師」。那就有人問了,國民黨的王牌「德械師」與真正的德國師相比,戰力到底如何?二者如果交戰,國軍能否有一戰之力?不妨聊聊這個話題。
  • 「德械師」還是「德式師」?簡略了解一下國軍德械師的誕生始末
    網絡上關於德械師的爭論由來已久,有不少人戲稱德械師為「德盔師」。而實際上德械師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德式師」,即「德國式的陸軍師」。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中德軍事合作的結晶—德械師的誕生始末。蔣介石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實際領導者之後,他希望改造國民革命軍。
  • 德械師的由來與消亡!
    在最近這些年,只要在網上提起抗戰,必然有人要提到「德械師」,在很多描述中,這些中國德械師的戰力,似乎完全不亞於真正的德國二戰陸軍部隊
  • 日本人眼裡的德械師:訓練有素作戰勇猛尤擅夜戰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大名鼎鼎的德械師,也許很多人都不陌生。德械師是上世紀30年代,中國在德國的幫助和指導下組建的數支精銳部隊。德械師是抗戰前乃至抗戰初期中國最精銳的部隊。按照最初的計劃,中國計劃組建60個德械師。
  • 國軍德械師與真正德軍師差距到底有多大,火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成果,便是在抗戰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八百壯士所屬的國軍德械師。那麼,這些堪稱當時中國軍隊最強戰力的德械師,與原裝的德軍師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兩者的差距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德械部隊都是被稱為「調整師」。後來為區分換裝蘇械、美械的部隊,才有了德械師的叫法。調整師源於長城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照德國軍事顧問的提議,擬組建60個標準步兵師,全師人員編制為11423人(野炮挽馬師)或11579人(山炮馱馬師),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毫米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 民國時期的德式師和美械師,到底誰的戰鬥力更強
    德國顧問團對國軍提出了很多改革意見,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對軍隊進行整編,組建60個常備師,並計劃在1935年實行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不過因為武器不足,因此初期只是在編制和武器裝備上進行一些內部調整,也成為調整師。而在這個10個師之外,其他不敵則按照1932年軍委會頒布的編制表進行整理,改編為兩旅四團的整理師。
  • 德械、蘇械師都假的,裝備加起來不夠一個師,美械師卻是貨真價實
    尤其是在二戰前後,中國軍隊尤其是國軍裝備了上述三國的裝備,留下了「德械師」等名頭,今天老袁就和大家來看看,這些「德械、蘇械、美械師」究竟是否真的存在過。[關於德械師]「德械師」這個稱謂應該是喜歡戰爭片的朋友們比較熟悉的一個詞了。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鑑於道具的數量不少,以至於一些劇作中,德式鋼盔竟然有成為國軍在抗戰中標準形象的趨勢。如有一部抗戰電影中,張自忠將軍在殉國前竟然是佩戴著德式鋼盔,這顯然就有悖於歷史事實了。實際上,當時的德式鋼盔數量並不是很多,尤其在全面抗戰前期消耗大半後,即便是國軍中央軍的嫡系部隊也不能人手一頂了。
  • 德械師與蘇械軍有何不同,為何一個蘇械軍能單挑日軍兩個師團?
    德械師:1930年至1937年之間在德國軍事顧問指揮下組建的部隊。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國民黨計劃組建60個德械師作為國防師,直至抗戰全面爆發實際只組建了20幾個德械師。德械師採用步兵兩旅四團的方塊師編制,師一級下轄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輜重兵營等特殊兵種,全師標準建制為1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