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隨即率領第87、第88師圍攻日軍,經過數日苦戰,第87師佔領了滬江大學,第88師佔領了五洲公墓、寶山橋、八字橋等各戰略要點。首先參戰的這兩個師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德械師,官兵們頭戴德制M35鋼盔,打著綁腿,穿著黑色膠底布鞋就從南京趕赴上海參加抗戰。
德械師的誕生起源於1927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驅逐了蘇聯軍事顧問,隨即開始向德國尋求軍事援助,恰巧當時的德國正處於一戰戰敗的陰霾中,國家軍事、經濟全部受限於《凡爾賽和約》,為了暗中獲取最新發展的軍事知識和技術,使德國軍隊在未來不至於在軍事學術方面出現斷層,德國軍方選擇支持和鼓勵退伍軍人前往中國擔任軍事顧問。在這些德國顧問的幫助下,德國著名的軍火商哈布羅、西門子、克虜伯、法本公司紛紛與國民政府籤訂軍火貿易合同,而中國也通過他們,開始派遣軍事、經濟代表團訪問德國,中德軍事合作由此正式展開。
希特勒上臺後,他立刻廢除了《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因此來華的德國軍事顧問的級別與規模開始逐漸提高,由原先帶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質逐漸轉變為公開的官方援助。同時,國民政府還與德國政府官方正式籤訂了多項軍火購買合同,以國內特產的鎢、鋅、錫等戰備物資作為購買「資金」,從德國進口了大量的德械裝備。淞滬會戰爆發後,正處於調整狀態的德械師奔赴上海,抗擊日本侵略軍,國民政府滿懷希望的認為德械師可以全殲日本海軍陸戰隊,然而在缺斤少兩的「調整」以及戰術思想落後的情況下,德械師並不佔據任何優勢,不僅無法完成殲滅日本海軍陸戰隊的任務,還在戰場上暴露出種種戰術弱點,比如在步坦協同作戰的問題上,步兵都普遍認為戰車擁有裝甲,不需要自己掩護,所以都各自為戰,結果導致戰車部隊落單被日軍步兵逐一消滅。
上海失陷後,剩餘的德械師開始轉入南京,參加南京保衛戰,僅在開戰的四個月時間裡,德械師就因損失過大,又無裝備可作補充而不得不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從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中德合作關係結束後,國民政府將目光重新望向了蘇聯,經過洽談,蘇方出於保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以及由中國牽制日本為目的,終於同意施以援手,就這樣,中斷了十多年的中蘇軍事合作再次成型。蘇聯方面不僅在武器裝備上大力支援國民政府,還派出了蘇聯援華航空隊直接插手中國戰場,大量的蘇伊15、16式戰機開始全面替換在開戰初期損失慘重的中國空軍。
由於及時得到了蘇聯的軍事援助,國民政府開始著手建立蘇械師,在1938年到1940年間,換裝蘇械的第2軍、第5軍、第71軍、第74軍和第85軍這五個軍都與日軍有過交鋒,其中第5軍還在崑崙關一戰中以慘重的傷亡代價取得了勝利。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政府無暇顧及中國戰場,援助也就此中斷,但國民政府還是成功保留了15個蘇械師的建制。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通過《租借法案》開始向中國提供援助,大量的P40戰機飛抵國內和日軍零式戰機在空中展開了多輪廝殺,陸軍也獲得了大量的火炮、坦克、機槍、火焰噴射器等武器,美械師由此登上了抗戰後期的歷史舞臺,並在最後的湘西會戰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狠狠地重創了狂妄的日軍
由於美國奉行「先歐後亞」的政策,中國在整個二戰中獲得的援助僅佔《租界法案》的1.8%,但英勇的中國人民還是憑藉著自己的不屈,和盟軍部隊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縱觀整個抗戰歷程,德械師最大的功勞是在開戰初期重創了日本法西斯,使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徹底破滅,而蘇械師也在戰略相持階段承擔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戰時為數不多的幾次大捷中都有蘇械師的影子,而到了最後關頭出現的美械師,則承擔了戰略反攻的積極作用,並在衛立煌將軍的率領下收復了多處失地。而對於這三支外械部隊的功勞大小及評價,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