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2020-12-19 人者仁義也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這場國恥般的戰爭始終印照在中國人的頭上,那麼在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什麼總是在潰敗呢?

清軍的軍事實力

清朝的軍事體制其實是封建社會的戰時指揮體制。在戰爭時期,皇帝是清朝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指揮部由兵部、軍機處、總理衙門組成,戰爭指揮官是各省的督撫大員。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光緒皇帝設置督辦軍務處專門全權指揮軍隊作戰,而負責作戰則是淮軍和其統帥李鴻章,李鴻章麾下的北洋陸軍和北洋水師就是對日作戰的主力部隊。

北洋陸軍的軍事體制也十分落後,屬於封建社會的軍事體制。北洋陸軍只有步兵和馬兵兩個軍種,近代化的軍種炮兵、工兵、通信兵、輜重運輸兵、衛生兵等獨立兵種在北洋陸軍中基本沒有。北洋陸軍的炮兵是混合在步兵之中,無法獨立作戰。後勤工作例如架橋、搬運軍火等任務是在戰爭爆發後緊急召集的普通民夫處理。清軍在戰爭中受傷都是個人負擔醫療費用,而且軍隊沒有軍醫,所以清軍一旦受傷很難及時得到治療,很多人都是由小傷變為大傷最後去世,另外獸醫的缺少使得騎兵的馬匹一旦染病,無法及時救治。

清軍的建制是以營為單位,正規步兵營定員是505人,有四個哨隊和一個營部,一個哨定員108人,營的長官為參將、遊擊。哨的長官則是都司、守備、千總。正規騎兵營定員士兵263人、馬276匹,下屬的一個哨有兵52人,馬54匹,營部有3人、馬6匹。若干個步兵營和騎兵營組成一個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個部分,由總兵統帥,副將幫忙指揮。數個總兵組成一個集團的戰鬥群,由提督管理,此外各個營還有文官擔任帳房、彈藥、軍糧的管理工作。但是由於清朝軍官吃空餉的情況存在,步兵營和騎兵營都不會滿員,實際上步兵營只有350人,騎兵營只有250人。

清軍使用的槍械較為先進。北洋陸軍的統帥是李鴻章,李鴻章本人是晚清洋務派的主導人物,所以北洋陸軍大多使用西洋槍械,軍隊操練由外國教官主持,當時的北洋陸軍裝備有大量的毛瑟槍、來復槍、速射機關槍,克虜伯炮等精良器械,與當時的日本士兵相比,北洋陸軍的武器裝備較為優越。清朝的海軍也很強大,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廣東、福建四個水師部隊,艦船82艘、水雷艇25艘、總噸位85000噸。北洋水師的管帶(艦長)都是畢業於歐洲海軍學院的優秀畢業生,具有近代化作戰思維,旅順港要塞的海防炮能夠射擊10多裡外的敵艦,要塞防禦系統十分牢固。

日本的軍事實力

日本建立了一套近代化戰爭體系,這是清朝所不能比擬的。首先日本的戰時指揮系統是全國性質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設立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是日本戰爭大本營,直接管理海軍省、陸軍省、軍令部、參謀本部、憲兵等機構,擁有最高軍事權力。日本的新式軍隊也做了相應的改革,陸軍有七個師團,總計123047人,馬38009匹。一個野戰師團配置有12個步兵大隊,3個騎兵中隊,6個炮兵中隊,2個工兵中隊,輜重隊和其他機關。總共有18492人,馬5663匹、野炮24門、山炮12門。兩三個野戰師團組成集團軍作戰,在戰爭時期由戰時大本營直接指揮。

日本軍隊的後勤工作也基本實現近代化。日本在後方設立全國後方兵站組織,由兵站總監部長統領,負責戰爭時期後勤保障工作。例如兵站總監部的運輸通信長官負責鐵路、車馬、通信、船舶、郵遞事務。此外還有大量臨時設置的後勤工作組織,1894年清朝和日本宣戰,日本當時就設立了兩個糧食兵站縱列、臨時攻城廠縱列、第一第二電線架設支隊等等後勤作戰,此後日本還在廣島、熊本、名古屋、大阪等地設置軍隊醫院,接收在甲午戰爭受傷的日本士兵。

日本的槍枝比較單一,主要是明治十三年式和明治十八年式村田式步槍,騎兵配置的是明治十三年式和明治十八年式村田式騎槍,步兵每人攜帶200發彈藥,騎兵每人攜帶36發。日軍所使用的野炮和山炮都是日本國產的大炮,戰時野炮平均炮彈為286發,山炮為288發。相比較於清朝的軍隊,日本的槍炮都為國產,自我補給能力較強。而清朝的槍炮一部分是外國進口,一部分是自我仿造,都是摻雜使用,這使得炮彈的供應十分複雜,不能滿足戰場需要。

日本的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開戰前,炮艦數量為28艘、水雷艇24艘,總噸位為59106噸,雖然看上去日本艦隊似乎不怎麼樣,但是日本艦隊的速度非常快,日本的戰艦中有10艘速度達到16節以上,反觀清朝只有2艘達到16節以上,而且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速度更是高達22.5節。此外日本艦隊裝備了速射炮,很多艦隊基配置了120毫米口徑的艦炮,平均每分鐘8到10發,此外還有部分戰艦裝備有150毫米艦炮,平均5到6發,清朝還是老舊的艦炮,日軍發射5個炮彈,清軍才能發射一個炮彈,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清朝為什麼失敗?

日本軍隊是一支完成近代化的軍隊,日本也是完成近代化的國家,而清朝軍隊還停留在封建時代,清朝的國家依舊還是封建國家,從以上清朝和日本軍事實力的對比,我們很容易就看到清朝的巨大的劣勢,這種劣勢並不是靠將士的勇猛作戰和無畏犧牲能夠彌補的,在近代化軍隊的訓練和作戰體系面前,清朝的軍隊組織和戰時指揮體系完全是鬆散的,根本無力作戰。

我們也可以看其他方面清朝和日本在國家實力之間的差距。日本國內的鐵路到達3200公裡,陸軍徵用112艘名船運送士兵,海軍徵用24汽船運兵,清朝偌大的國家的鐵路只有300公裡,在朝鮮半島作戰時租用外國船隻運輸兵力,鐵路裡程和船隻的多少意味著在戰役中可以投送兵力的多少,清朝在朝鮮半島的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都是被日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最後失敗,這就是因為清軍投送兵力不足,雖然清朝國內有著巨量的軍隊,但是受制於交通條件根本無法運送到戰場。

在情報收集工作上,清軍也十分失敗,因為清朝根本沒有專門的情報收集機構,這使得清朝對於前線的狀況和戰爭過程完全不了解,以至於葉志超在成歡之戰和平壤之戰中諱敗為勝,假稱戰果纍纍,清廷居然信以為真。而日本的駐外使館有專門的的諜報課專門負責收集情報,諜報課裡有大量的間諜武官、情報員,偵查員組成的情報網。日本海軍省間諜宗方小太郎十分有名,他在甲午戰爭中冒死潛入威海衛軍港偵察,收取了大量的情報。

所以清朝的失敗並不是很多人認為清軍貪生怕死,清政府軟弱無能造成的失敗,而是一個近代化國家對於封建帝國的擊敗,在李鴻章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李鴻章作為封建官僚,把自己的權勢放在國家利益至上,這使得李鴻章手下的淮軍為了保存實力不斷被日軍擊垮,最後變成甲午戰爭的潰敗,而這種失敗值得我們反思。

相關焦點

  • 日本網友:假如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先看看日本人的評論吧: 1. 也就是說直接假設結果是清朝勝利,對吧?對於日本來說應該不會到太壞的程度,畢竟同樣的事情我們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做過了。白江口之戰,日本戰敗,然後呢?我們向唐朝學習他們的文化,直到清朝我們超越了他們,如果甲午戰爭輸了,那就讓這樣的歷史再重演一次就好了。
  • 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其實日本兵沒有真正地把東北「還」給清朝,所謂的還給清朝,也只是做做樣子,當時清政府從日本手上接管的東北地區,其控制權實際上還是在日本手上。而日本為何會在日俄戰爭後把部分東北"還」給清朝,我們就要從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說起了。
  • 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朝延續了二百七十多年。出現過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大有作為的皇帝。而我們周圍的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如此強大的清朝晚期卻打不過日本呢?我們就先來看看當時的清朝和日本之間經濟農業水平的強弱。先說清朝,在甲午戰爭發動的時候,清政府的財政體系還是封建時期的老一套,從稅收制度來看。清朝的稅收制為「攤丁入畝「,大概意思是,朝廷不會直接向老百姓收稅,朝廷只向地主收稅,而老百姓向地主交稅。這個做法聽起來挺合理的,可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弊端。
  • 日俄戰爭在我國領土上進行,日本勝利後,清朝為何卻很高興
    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取得了勝利,不過清朝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卻超出很多人意料,在得知日本勝利後,清朝可以說非常高興。很多人想不通清朝為何會感到高興,畢竟戰爭是在自己的本土上進行,自己卻無計可施。而且日俄戰爭之前,清朝和日本還進行了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不僅有巨額賠款,連臺灣都被日本佔領了。清朝對於日本應該仇恨才對,為何會為日本的勝利感到高興?
  • 清王朝被「怪病」折騰到這份兒上,甲午戰爭打贏了反而更可怕
    若我們不給這句話做解釋,單單從其字面意思看,它似乎代表著世界超級強國對另一個蕞爾小邦的不屑;要是放到漢唐宋明,它字裡行間透出的霸氣和「天朝上國」的自信很容易引人振奮,實際上,這是甲午戰爭爆發前夕一名清朝官員對日本的評價。
  • 清朝仿製的加特林,為什麼打不過日本的村田式步槍?
    兩名清朝人圍著一架剛生產出的手搖機槍,看這槍管外形,是不是很像美國的加特林?但看這機槍的彈巢一共37孔,遠超加特林的10管,其實,這是清朝仿製的蒙蒂格尼機槍。蒙蒂格尼機槍,1851年比利時發明,1867年法軍裝備,但因裝彈量少很快淘汰,被稍後的加特林、馬克沁取代。
  • 中日之間歷史上的三次大戰,結果只有清朝丟人
    我們中國在古代跟日本發生過三次大戰,分別是在唐朝、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在唐朝和明朝都把日本打得屁股尿流,唯獨到了清朝這個啥也不是的朝代,輸給了日本。打得日本心服口服,日本看到了和唐朝的巨大差距,從此虛心學習唐朝,全盤唐化,此後的近1000年時間不敢染指中華。到了西元1592年,也就是我們中國大明王朝的萬曆20年的時候,日本人自覺自己強大了,可以和中華一戰,於是傾日本全國之兵力20萬出兵朝鮮,並且極其狂妄地聲稱要在兩年之內佔領中國,還要將都城遷到北京。
  • 如果甲午戰爭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打贏?
    什麼天子守國門,明朝的邊軍,不就是軍奴?多麼苦沒個數?不然後來用戚繼光的浙江礦工部隊?土木堡怎麼回事?不就是太監專權了,皇帝得多麼弱。清朝你看看有太監專權?明朝那些事,銷量再大,管什麼用?你可以看看,蒙帝國徵服歐洲時用了多少時間,小小的「弱宋」它打了多少年? 中原的花花江山它又坐了多少年? 你外看看它徵服的歐洲,它坐了多少年?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19世紀日本長崎圖片:wikipedia1894年日本對清朝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19世紀日本長崎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
  • 清朝的實力是日本的幾十倍,為何清朝的改革失敗了?只因這一點
    同在亞洲,同一時期,同一種文化,同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清朝的綜合實力是日本的幾十倍,日本卻能通過維新改革成為亞洲唯一的世界列強,而清朝為什麼卻滅亡了呢?·清朝改革失敗的真正原因很多人分析歷史只喜歡看眼前,那是非常短視的。
  • 清朝和日本幕府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日本被西方警醒了,清朝卻沒?
    在面臨到西方列強入侵時,清朝和日本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能夠認識到客觀情況,一個仍然沉迷於大國的身份當中,不能夠客觀的認清事實的本質。一個能夠在認識到本身的問題後,能夠客觀地進行改革,把提升自己的實力放在第一。
  • 清朝滅亡三部曲:漢人勢力崛起,壯大,清廷無法駕馭,江山易手
    清朝末年,一場太平天國運動,差點讓清王朝毀滅。幸虧有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大臣的力挽狂瀾,才將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從「死神」手裡拉了回來。凡事皆有利弊,福禍相依。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清朝的統治是保住了。
  • 日本曾發動5次侵華戰爭,中國4勝1敗,為何唯獨清朝輸得那麼慘
    除了匈奴人的性情比較乖張,時常挑起戰亂,就數日本國家也時常作亂。但歷史上的5次侵華戰爭,有4次都勝利了,唯獨只輸了一場,但那一場又太慘痛,日本人逼迫清軍籤訂的《馬關條約》,要求清政府賠償他們2億兩銀元。如此奇恥大辱,清朝居然也忍耐了。只是為何清軍不敵日軍呢?
  • 清緬戰爭中,大清朝為什麼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
  • 他是清朝第一猛將,甲午戰爭中痛擊日軍,血戰八國聯軍,最後以死殉國
    清朝末年,中國飽受西方列強侵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擁有100多萬軍隊的清朝居然打不過幾萬人的英軍,還死傷2萬多人,而英軍死傷人數居然不到700人,後來其他國家紛紛和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當時清軍作戰失利,一方面是由於武器裝備的落後差距,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清朝已經腐朽到骨子裡了,能打仗的將軍並不多,但有一個人卻讓八國聯軍膽寒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甲午戰爭中最為人矚目的是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海戰,而陸地上的戰鬥,從朝鮮到遼東、山東,一直以來都不受重視。 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 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
  • 光緒帝執掌清朝,是否能夠力挽狂瀾,改變結局?
    結果,在甲午戰爭中,原本要「剿滅日本,建立奇功」的光緒,竟然被日本人打懵了。光緒身邊的那些親信臣子在戰爭期間,不僅不給北洋幫忙,反倒是處處使壞,想看李鴻章出醜。 當然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是從清朝滅亡來講。可以說,在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以後,清朝的滅亡不可避免。甲午戰爭以後,亞洲這麼個大的國家——中國,竟然被日本打敗了,力圖自強的洋務運動也垮臺了。清朝的腐敗、頑固,不能適應世界的形勢,這一點是非常明顯。
  • 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伯爵」,伯爵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清朝每個爵位又分為一到三等三個等級,按照等級領取豐厚的官祿和祿米。例如清代名臣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伯。 康熙、雍正之後,出於限制權力、穩固統治的需要,能夠獲封侯爵、公爵等高級爵位的臣子數量稀少。典型例子就是曾國藩。
  • 與其說李鴻章是背鍋俠,倒不如說是他幫忙搞垮了清朝
    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淮軍倒了,北洋新軍崛起 軍事上,李鴻章花費重金打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由於李本人上梁不正下梁歪,軍隊腐敗不堪,甲午戰爭中經常望風而逃,一敗塗地,戰爭失敗後李自此失去了最大的軍事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