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憑藉強大的國力,乾隆皇帝發動了多次戰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連桀驁不馴的準噶爾部都給掃平了。不過雖然大清國強盛一時,但在徵伐緬甸的戰爭中,清政府敗的一塌糊塗,打了四次都沒打贏。那麼強盛的大清國為何收拾不了一個小小的緬甸?
第一戰的指揮是雲貴總督劉藻,他只調派了雲貴所屬軍隊追剿,卻只擒獲5人,對緬軍毫無威脅,緬軍搶夠了東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來就很像嘛,劉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錯了",給北京的皇上寫奏摺說"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
"大捷"僅僅三月後,緬軍再次入侵車裡(今西雙版納),並將其佔領,還給清朝發文,宣布車裡為緬甸領土!劉藻急忙命三千綠營兵圍剿,結果有一路清軍被緬軍埋伏,大潰而逃。乾隆聞奏大怒,將劉藻革職,劉藻惶恐不安,最終自刎。首戰敗北,乾隆多少認真了點,派出了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將其由陝甘總督調任雲貴總督。在自大的支配下,清軍主動發起了進攻,儘管清軍人數多過緬軍,但清軍的劣勢更多,雲南的綠營兵幾乎沒怎麼上過戰場,作戰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帶兵將領普遍能力不強,統帥楊應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軍事,這些因素加起來,導致清軍屢戰屢敗。兩次戰敗,皆有輕敵因素。三戰皆敗,清朝終於開始搜集情報了,知道緬甸不再是曾經的分崩離析,而是新興的強權國家,暹羅已經被其所滅。三戰下來,緬甸卻不想打了,多次給清朝送去求和文書,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組建精兵強將,誓要拿下緬甸!第四戰清兵非戰折損比戰損還多,傅恆回北京兩個月就病死了。
那大清國滅不了緬甸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1, 雖然大清國非常強盛,但緬甸也不弱。
第2, 第二,緬甸地形崎嶇複雜,氣候炎熱潮溼,讓遠道而來的清軍非常不適應,因為水土不服和熱帶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還要高。
第3, 另外,清軍的劣勢也在戰爭中充分暴露了出來,諸如戰術僵硬,火器落後,軍隊腐朽等問題無一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場清緬戰爭對參戰雙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雙方都不是勝利者,由於緬甸在戰爭中消耗甚巨,鄭信帶著殘兵敗將竟然擊敗了緬甸,建立吞武裡王朝,隨後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續至今,緬甸多了個頭疼的對手,統一東南亞成了遙不可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