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被「怪病」折騰到這份兒上,甲午戰爭打贏了反而更可怕

2021-01-10 眾說

通常,我們把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視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結束,「天朝上國」由此徹底成了一段歷史。嚴格地說,把它當成近代中國悲催命運真正的開始其實並不完全適用,54年後甲午戰爭的失敗才是。這場戰爭承載了太多,它早就成了人們所熟知的話題。我們這篇文章不談論這場戰爭本身,而是講述一些與它有關的、更鮮為人知的故事。歷史是一個稜鏡,透過它可以折射出很多東西。

提起近代歷史,人們總習慣把「西方列強」這個概念掛在嘴邊,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表示當時西方國家所謂的「優越性」。在1894年之前,在西方世界眼中,東方也有一個列強,它不是恨不得把整個國家都搬到歐洲大陸的日本,而是清王朝。

「列強」這個詞首先由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提出,當時日本人口中的「列強」和咱們如今帶著明顯貶義色彩的列強不同,它指的就是世界強國,不但包含法、英、美、德等國家,連日漸衰落的奧斯曼帝國、曾佔有一定戲份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也一度被歸為列強的行列中。

那麼,列強是如何劃定的呢?大概有如下幾個標準:其一,被稱為「列強」的國家必須擁有一定的軍力;其二,包括海外殖民地在內,列強一定要有相當面積的領土;其三,列強通常帶有較強的對外擴張性。按照這個標準來看,近代世界上能夠稱為列強的國家確實就那麼幾個,而清王朝正處於嚴重的衰敗期,外有強敵步步緊逼,內有不堪壓迫的百姓三天兩頭搞點事,朝廷內部還山頭林立派系混雜,內耗嚴重,儼然一副風雨飄搖的悽涼景象。

凡事都不絕對,我們不妨先來算算帳:全世界約有1.49億平方公裡的陸地,其中有近9%仍攥在清王朝手中;滿清治下有超過4億人口,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尚有十餘個附屬國,主動服軟稱臣的小國更是多達40餘個。西方列強在海外橫徵暴斂,窮兵黷武,為的不過是人口、領土和財富。大航海時期以來,每當一塊新的陸地進入世人視野,哪怕是一個村莊,各路皇帝國王都恨不得把自家國旗插在上面以宣誓主權。統治的面積越大人口越多,帝國便越強盛——如果用這種簡單的邏輯來衡量,清朝被西方國家視為「列強」之一,這也並不十分令人驚訝。

1882年,德、意、奧締結條約,抱團組成「三國同盟」。這個軍事集團帶有強烈的目的,那便是遏制英國的進一步擴張。英國自然不會手軟,後來分別同法國、俄國分別籤訂協約,這一番操作便為一戰時兩大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挖好了坑。正所謂「多一個朋友便少一個敵人」,兩大集團為了自己的勝利增添砝碼,幾乎不擇手段。

1902年1月30日,英國正式同日本締結同盟條約,作為回應,德皇威廉二世親自召見了清朝駐德公使,非常客氣地邀請清朝加入同盟集團。一批朝廷重臣對此十分看重,認為著實列強事宜不但有利於提升清國地位,更是可以「以夷制夷」,減少朝廷的外交壓力。然而,昏聵的慈禧太后居然堅持宣稱:即便是要同列強結盟,盟友中也一定要有世界頭號強國英國,否則免談。德國見結盟一事久久不見結果,害怕清朝將此事走漏風聲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作罷。

當然,之於這篇文章要講的主題,這都算後話了。但那會兒的大清國一天不如一天,單憑家底都能讓德皇如此垂涎,可見之前的中國在西方眼裡雖然孱弱,但絕對沒有到「一無是處」的地步。話說回來,截至甲午戰爭爆發前,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搞了足足33年了。這場清王朝的自救運動在近代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它給朝廷帶來了什麼呢?可以說,洋務運動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了一瓶美酒,同時還有一罐毒藥。

「臨時徵調罄通國之兵,不過數十萬,又況形類侏儒,蠢如鹿豕,見人則肆意攢毆,不辨曲直。」

若我們不給這句話做解釋,單單從其字面意思看,它似乎代表著世界超級強國對另一個蕞爾小邦的不屑;要是放到漢唐宋明,它字裡行間透出的霸氣和「天朝上國」的自信很容易引人振奮,實際上,這是甲午戰爭爆發前夕一名清朝官員對日本的評價。這位官員的觀點代表著一群人,經歷了長達小半個世紀的改良運動後,清王朝武器裝備更新,「財力充盈」;洋人的堅船利炮咱們有了,洋人有的廠子咱們也有了,況且咱大清國「沿海各關之洋稅,內地各卡之貨釐,與夫京部省庫之所藏,正自取之無窮,用之不竭」;相比之下,「蕞爾島國,礦產有限,庫藏空虛」,一打起仗來,商人都跑了,全國連張紙幣都見不到,它憑啥跟咱大清對著幹?

朝廷士大夫和統治階層的這種自信並非沒有來由: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兩頓飯當三頓吃,省吃儉用才搞出一支總排水量約6萬噸、艦船不過55艘的「現代化艦隊」;清朝備受西方列強盤剝,內困外乏,在諸多壓力之下,不傷筋不動骨便打造出三支強悍水師。僅北洋水師一支,帳面實力便足以橫掃日本全國海軍,更是被奉為「世界第九」,這難道不是資本嗎?更何況,清朝士大夫階層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漢人,漢人骨子裡有股「萬國來朝」的執念。之前咱弱被人打,如今咱強了,惹不起英法,難道還不能找幾個軟柿子捏嗎?

那會兒,朝廷上下一片亢奮,鴉片戰爭以來,滿朝文武鮮有如此硬氣:「今日之中國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設立局廠,歲費巨款製造兵船,日異而月新。槍炮皆系新式,正可及鋒而試。勳臣宿將身經百戰,叱吒生風,指揮若定,大可與日本從事於疆場,伸歷年之積忿,快薄海之人心。」似乎所有人都相信,咱大清國這一仗給它小日本揍狠了,別談什麼「中興之治」,立馬就能重返媲美康熙乾隆的盛世。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被「大清夢」衝昏了頭,朝廷裡有一小撮人還是清醒的。李鴻章曾謹慎地提醒朝廷:「彼之軍械強於我,技藝強於我。」認為中國海軍雖然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並不能指望它壓死日本。李中堂此話一出,立馬招致同僚恥笑。翁同龢說,您李大人執掌軍政多年,替咱朝廷做了那麼多大事;洋務運動搞了幾十年,清軍上下煥然一新,難道事到如今連打一仗的實力和魄力都沒有嗎?有人又拿出中法戰爭的例子造勢,李鴻章們一番蒼白的抵抗之後,百官奮力高呼:「乘機懲戒日本,規覆琉球,乃可一勞永逸。」

直到甲午戰爭失敗來臨前,清王朝統治階層對自己仍抱有相當大的信心,相比之下,日本在昔日的宗主國面前仍是謹小慎微。1886年,歷史上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插曲。

當年7月,有人在朝鮮半島挑撥事端,朝廷擔心西方列強的介入會導致自己失去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唇亡齒寒。為了平息事端,同時也算是炫耀國威,朝廷命北洋、南洋水師派遣艦隊到事發一帶加強海防,清朝海軍還跑到日軍面前大搞演練。日本人看著清朝的鐵甲巨艦,羨慕得直流口水。8月1日,北洋艦隊抵達長崎,日本軍民擠滿港口,臉上的表情十分複雜。

當月15日,適逢全艦放假,清軍士兵跑到岸上「找樂子」,不料同日本警察發生爭執,繼而激化為一場械鬥。日本佔據主場優勢,市民協助警察,將石塊等硬物扔向清軍官兵。這場鬥毆造成清軍水兵5人死亡,44人受傷,另有5人失蹤;日本警察亦有5人死亡,30餘人連同多名長崎市民受傷。本來,清朝水兵跑到人家地盤上「找樂子」還打人,說啥都不佔理,但朝廷覺得士兵尋歡事小,但被打事大,一定要向日方討個說法。北洋水師巨炮對準長崎市區,據說當時還有將領請命夷平倭國,後者當即便認了慫。最終,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醫療費由日本全額承擔——清軍的這番操作很「流氓」,像極了西方列強,這也算得上是「不平等條約」了。

正如網友戲言: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任何技巧都是扯淡。對清王朝而言,這算得上是壓抑已久的一場解放,估計當時朝廷上下心裡都為此感到暗爽,然而這種爽快是危險的,也極容易上癮,甚至演化為一種難以醫治的「怪病」。而對日本來說,「長崎事件」帶給他們的屈辱不亞於「黑船事件」,這也令他們在當時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曾經的宗主國是衰敗了,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日本想要戰勝同在現代化道路上的清朝,幾乎是沒有可能的。此事令日本朝野有了新的、更具體的奮鬥目標,海軍更是立下軍令狀:一定要擊敗「鎮遠」和「定遠」。不光中國和日本如此認為,連整個西方世界也在觀望,直到甲午海戰爆發。

我們之前說過,洋務運動是一把雙刃劍,它帶給了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一瓶美酒,同時也帶來了一罐毒藥。對於清朝而言,武器裝備的更新、軍力的提升以及財政收入的提高,這些都是救急又救命的。然而重要的是,清朝的統治階層不像東鄰那般,把「全盤西化」當成終極目標,而僅僅是當成維繫封建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已。其附帶的任何階段性成功和成就感都會增加他們的盲目和不理智的自信,也許正如人們所假設的那般,稍稍調整一下策略,北洋水師能贏下甲午戰爭;然而,就算是贏得了這場戰爭,它也只不過是給朝廷又多添了一點「重返盛世」的假象而已。最終,這種惡性積累總有繃不住的那一天。

看一眼如今復興之路上的中國,那段歷史其實並不值得太多遺憾,也沒必要總拿諸如「清軍體弱」、「炮管晾衣服」這樣的藉口對那場失敗追責或是開脫;英雄總有屬於他們的時代和屬於他們的讚歌。總會有一場「甲午戰爭」出現,雖然它並不一定發生在1894年。

相關焦點

  • 如果甲午戰爭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打贏?
    清: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誰才是把江山當成自己的?在我感覺,明史全是東林後人以及清人的胡改亂造。明武宗和韃靼小王子在邊境大戰十幾天,武宗親斬一人,一戰過後,小王子十餘年不敢寇邊。
  • 日本網友:假如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對於日本來說應該不會到太壞的程度,畢竟同樣的事情我們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做過了。白江口之戰,日本戰敗,然後呢?我們向唐朝學習他們的文化,直到清朝我們超越了他們,如果甲午戰爭輸了,那就讓這樣的歷史再重演一次就好了。
  • 是誰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留日學生扮演了什麼角色?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敲響了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王朝的喪鐘,那麼,誰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呢?清王朝往日本派留學生,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話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王朝深感軍事、科技等方面過於落後,打誰都打不過,於是萌生了往日本派留學生的想法。經慈禧同意,朝廷出資,湖廣總督張之洞率先派武職去日本「觀操」,並選拔青年學子去日本學習。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
  •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
    在近代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的歷史上,爆發於19世紀末的「留學日本熱」,堪稱是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的一幕。一場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揍再割地賠款,理論上說,中日兩國算是結了「血仇」。但奇特的是,結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隨即就火熱起來。
  • 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的葉志超,居然曾以驍勇善戰著稱
    說起他的名字,想必許多人想到的,就是那個在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導致平壤戰役慘敗的清軍統帥——「長腿將軍」葉志超。然而,在甲午戰爭沒有發生之前,《清史稿》中記載,官至總兵的葉志超,曾是一位圍剿捻軍、鎮壓叛亂有功,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將軍。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甲午戰爭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所以,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國內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然而因為清政府上下保守勢力很強,加上財政緊張,並非所有的清軍武器都得到了更換。即使是那些辦理洋務的官員,也大多只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並不真的了解洋務,所以買到的落後武器也不少。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
  • 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觀世變》特別策劃
    我們可以想一想,在甲午戰爭之間包括之前,中國的陸軍其實表現更差、更低劣,為什麼關於這陸軍,我們就沒有看到這麼多的關於它的腐朽的言論、評價,反而是這支被罵的不成樣子的海軍,在戰爭中表現反而比陸軍要強,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 北洋水師:當年亞洲第一艦隊,誰給日本勇氣發動甲午戰爭
    但到晚清時期,這些倭寇既有來自東方的日本,也有來自西方的英法等國,他們不僅搶沿海居民的財物,還能有組織深入內陸騷擾百姓,內陸百姓人口眾多,西方列強對內陸居民騷擾,嚴重威脅清王朝的統治基礎。所以在晚清時期,清政府要被迫建軍艦。
  • 如果甲午戰爭時南洋水師也參戰,清軍是否能贏
    到甲午戰爭前夕,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共有「開濟」、「南琛」、「南瑞」、「鏡清」、「寰泰」5艘2200噸級的舊式巡洋艦和1480噸的「保民」號舊式巡洋艦。除了技術水平上的差距之外,南洋水師的訓練也沒法和北洋水師相比。日本海軍部在戰前對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水兵進行的評估認為,北洋水師的水兵技戰術水平要優於日本海軍,而南洋水師則根本無法比擬。
  • 戲談甲午戰爭一:到底是大國崛起?還是虛假繁榮!
    今天要跟大家講一期甲午戰爭,當然甲午戰爭這個話題實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長,所以打算做成一個系列,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戰爭。我們在讀中學歷史的時候,總覺得整個晚清時期,就是一團漆黑,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臺,這段時間無非就是籤賣國條約、割地、賠款。
  • 雷頤:使清王朝「起死回生」的關鍵奏摺
    郭認為「夷」「無意於中國土地民人」,而馮更曾明確提出要借兵「俄法」助剿,收復東南。但應者寥寥。而據守東南的一些封疆大吏在太平軍的嚴重打擊面前,多次請奏,提議借「夷兵」助剿,認為如不如此根本無法剿滅太平軍。對此提議, 鹹 豐皇帝 勃然大怒, 一再強調不許也不需要借「夷」兵助剿, 「若藉資夷力,使該夷輕視中國」,「後患何可勝言」。他當然認為最可能進犯京城、最可能推翻清王朝的「外夷」是最危險的敵人。
  • 為啥唐朝之後,遊牧政權變得越來越難打了?其實,變的是中原王朝
    其實,北方遊牧民族沒變,變的是中原王朝。所謂難易、強弱,更多的是個相對概念。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宋之前的中原王朝,是敢於直面強敵的勇者;而宋朝的統治階層(以及明朝後期的士大夫們),是一群只會壓榨百姓、精通內鬥的怯者。先對比兩句名言: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 清緬戰爭中,大清朝為什麼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
  • 杭州一男子得怪病!全身長滿紅色「蜘蛛網」,醫生束手無策
    根據瀟湘晨報11月23日的報導,杭州一男子得了一種怪病,全身長滿了紅色的蜘蛛網,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男子姓方,今年33歲,他有孩子有家人,家庭還是比較美滿的,可是前段時間他突然長了一種怪病,讓全家人都記憶猶新。方先生一直在杭州打工,那天下班回家,他突然感覺到身體不適,出現頭昏腦熱的狀況,隨後他身體開始出現乏力。
  • 高考歷史複習《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1)認識原因: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信奉「武器決定論」。(2)戰略失誤: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放棄和喪失制海權。②從近(現)代化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及中國近代工業的誕生,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③從全球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繫,使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 歷史上的今天: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國封建帝制結束
    因為這一天,清朝隆裕皇太后在內外交困、壓力山大的情況下,萬般無奈頒下一道旨意——這也是清朝統治者頒布的最後一道合法的旨意——宣布宣統皇帝遜位,也即是宣布清王朝的統治畫上了一個句號。清王朝的滅亡,是中國封建王朝徹底崩潰、封建帝制結束的標誌,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戰爭爆發後4天,也就是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宣布在戰爭中處於「中立」,雖然清政府當時表面上中立,實際上支持的是日本。那麼站在清政府的角度,為什麼要支持一個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自己的對手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東北是俄國獨佔,那麼清政府就只能把東北讓給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