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唐朝之後,遊牧政權變得越來越難打了?其實,變的是中原王朝

2021-01-08 正史漫談

宋朝是中國古代的分水嶺。在這之前,遊牧民族想要入住中原,可謂難如登天;即使十六國時期的「五胡」,其實早就內遷、歸順中原;而宋朝開始,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已經變成了常態。這難道是他們變強了嗎?

其實,北方遊牧民族沒變,變的是中原王朝。

所謂難易、強弱,更多的是個相對概念。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宋之前的中原王朝,是敢於直面強敵的勇者;而宋朝的統治階層(以及明朝後期的士大夫們),是一群只會壓榨百姓、精通內鬥的怯者。

先對比兩句名言:

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漢武帝從此對他更加器重,把他視為打擊匈奴的王牌。「由此上益重愛之」

嶽飛說:「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然後,他被宋高宗以及一眾文臣聯手做掉。

其實筆者想表達的已經很明白了,下面細述。

在唐朝以及之前,北方的遊牧民族並不比契丹、党項、女真、蒙古弱雞,相反甚至更加可怕。以漢、唐為例,這兩大以強盛聞名的王朝,在起步階段,卻無一例外面臨著北方草原政權的凌壓與羞辱。

在擊敗項羽後,漢高祖劉邦對於當時統一了北方草原的匈奴人,在思想上並沒有足夠的認識。公元前201年,他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結果中了對方的誘敵之計,被40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7天7夜。脫險之後,漢王朝就開始了對匈奴長達數十年的和親贈禮、委曲求全之策。

以馬匹為指標,對比下雙方當時的實力:劉邦湊不齊四匹同色馬;而白登之圍時,匈奴40萬大軍分布在四個方向,每支隊伍中的10萬匹馬都是同一種顏色:「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

唐王朝也好不到哪兒去。隋朝末年北方的各大割據政權,背後都有突厥人的影子,李淵當然沒能免俗。但這也帶來了巨大的代價:突厥人依仗著這份恩惠,對李氏是予求予取,稍有不滿,即大舉南侵,唐高祖李淵甚至被騷擾的考慮遷都;待到李世民剛剛即位,突厥可汗甚至帶著大軍逼近長安城,英明神武、戰力彪悍的唐太宗不得不達成便橋之盟,通過饋贈財物解決了危機。

而北宋初年的情況,其實比漢唐好得多。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徵北漢時,在白馬嶺大敗前來救援的契丹軍隊;緊接著,他率軍北上,一路勢如破竹,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圍攻燕雲十六州的核心重鎮幽州城。在幾乎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宋軍受到契丹突襲、三面受敵,在高梁河大敗、陣亡萬餘人,趙光義本人也光榮掛彩。

好在契丹主帥也身受重傷,無法窮追猛打。接下來的20多年裡,雙方在邊境陸續衝突,但都未能有所建樹。宋真宗時期,宋、遼達成了澶淵之盟,以送歲幣、絹布為代價,達成了暫時的和平。

由此可見,漢、唐、宋建國初期,在北方面臨的壓力並沒有多大差別(形勢佔優的明朝更不用說)。可能有人說燕雲十六州,但我們別忘了,在西漢初年,連河套地區都在匈奴人手裡。

開局並無不同,差距在接下來的應對。

西漢初年的治國之道,表面上採取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然而在骨子裡,卻是「漢隨秦制」,幾乎全盤照搬了秦朝的嚴刑峻法;這一階段,是「酷吏」最集中的時期,「緹縈救父」這種看似溫情、實則殘忍的典故,正發生在以柔和知名的漢文帝在位時。

到了漢武帝在位時,當他決心放棄數十年來的屈辱和親政策、以武力解決北方邊患時,面對著朝廷裡排山倒海的反對之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年的安逸生活,讓新興權貴們不願意冒著捨棄既得利益的風險,搭上財力、物力甚至性命,去改變邊境居民日復一日被掠奪、屠殺的慘狀。

所謂「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跟既得利益階層商量改變現狀的事,那等於是與虎謀皮,基本上不大可能。但漢武帝延續了祖父漢文帝、父親漢景帝時期深文酷法、繁刑嚴誅的作風,輕而易舉壓制了反對意見,並且打破常規,大刀闊斧起用與自己理念吻合的經濟、政治、軍事人才,通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對外擴張,不僅消除了匈奴這一對中原生存威脅巨大的強敵,還奠定了其後千餘年中原王朝的地緣框架與疆域基礎。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漢王朝血性的真實體現。

下一個像西漢這樣,數十年致力於打壓強敵、拓寬生存空間的王朝,正是唐朝。

在便橋之盟後,面對國力虛弱、人口銳減的現實,李世民君臣一邊整頓吏治,輕徭薄賦,一邊枕戈待旦、加強練兵,積極策劃著對突厥的復仇。

短短3年後,抓住對方遭受天災、內部矛盾迭起的契機,唐軍發起了對東突厥的反攻戰,李靖、李世勣等名將聯手,一舉端了敵人老巢;曾經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被唐軍俘虜。不久,唐太宗李世民被原依附於突厥人的周邊政權尊奉為「天可汗」。

不僅如此,一直到安史之亂前的100多年裡,唐朝歷代統治者一直致力於對外徵伐,現實的威脅固然要對付,潛在的敵人更要趁早剷除。與隋朝接力滅亡高句麗的舉動就是例證。無數的頂尖人才,這在個過程中嶄露頭角,出將入相、金戈鐵馬,「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即使那時的文人,也是如此的鐵血。

若問哪個民族配得上「戰鬥民族」的頭銜,不用往北看,咱們自己就是。我們的國土,並不是撿來的。

但經歷了五代十國後,趙氏兄弟為了解決長期以來藩鎮割據、武將篡權的局面,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重內輕外、重文輕武。為了鼓勵社會人才棄武從文,他們下了很大一番力氣,比如大幅提高科舉名額,中舉就可以當官,以至於養了無數的冗官;文人帶兵,打壓武人;儒家傳統經典列為科舉考試的核心內容,以提高「君君臣臣」的意識;程顥、程頤、朱熹折騰出的「程朱理學」,被譽為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但實際上,呵呵......

當然了,還有那句為無數文人津津樂道、頂禮膜拜的祖傳家訓:誓不殺大臣及言官。「與士大夫共天下」,也就是既得利益階層把控天下。

宋神宗在位時,試圖以變法強國,從而一雪前恥、振興中原。這跟當初的漢武帝有一點類似,不過他面對的朝廷可不是當初的西漢,此時的既得利益階層已經翻身當上了主人:

宋初對待士大夫階層的寬容,反而營造出一種奇葩的離心力;掌握了朝政的大部分文官們,以對抗變法為勇,以得罪當權者為榮,以維護傳統秩序為使命。為了反對而反對,只要是改變現狀的政策,勢必會遭受各方的圍攻;王安石的變法,即使有宋神宗的支持,也顯得舉步維艱,以至於變成了四不像。

其實就是利益作祟。宋朝以來的重文輕武理念,反而造就了權勢大到變態的士大夫階層。社會經濟文化無比繁榮,但財富都集中在文人集團手中,老百姓則被壓榨得痛不欲生。

在這種畸形的社會架構下,中原王朝失去了對外剷除潛在威脅、拓寬生存空間的動力與實力,變得小富即安、故步自封,沉迷於所謂的羈縻、懷柔、安撫。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實力為後盾,古往今來,沒人吃這一套。北方遊牧民族從而得到了無壓力的野蠻生長空間。

無論是宋末,還是明末,即使皇室試圖振興朝綱、竭力對抗外敵時,發現自己根本使不上勁:財富都在自己所依仗的利益集團手裡呢。那找老百姓盤剝?已經被壓榨到極致的人們,只有奮起反抗了。

相關焦點

  • 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這些王朝在對付匈奴都有不錯的戰績,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之後,你發現遊牧民族是越來越難打了,宋朝和遼國對峙百年,宋朝兩次北伐全數戰敗,宋太宗還得了一個「高梁河車神」的赫赫威名,澶淵之盟更是讓宋成為其「大送」的代名詞,而明朝雖然沒有和親賠款,可是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元氣大傷,而且直到明朝滅亡,其始終不能解決蒙古。
  • 為什麼蒙古人能夠問鼎中原?
    在大蒙古國建立的時候,中原大地上是處於北宋統治時期,另外還存在著金國、西夏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雖然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結束了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國連年格局分裂的局面,再次實現了大一統,但是北宋在同遼國和金國對峙的過程中,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皇帝軟弱,軍事實力孱弱,屢屢打敗仗。
  • 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
    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因果使然,到後來成了心腹大患,基本是漢族殺生吃肉惹來的。即刀兵劫。漢族之前曾經素食,極少殺生,並素有尊德尊天的傳統,從周朝的厚德尊禮其實就可以看出來。在此基礎上,善法容易增長,儒佛道紛紛傳到中原。紮根生善,福德浩蕩,漢族為大乘佛法,道家和儒家的護法民族,力量雄厚,一直到漢,都是吊打周邊遊牧民族的。漢之前,中原平民基本食素。哪怕是三國,中原亂成了那個樣子,還是能夠抗住遊牧民族。唐代開始的大乘佛法氣脈,中原幾乎天下無敵。
  • 「彼蒼者天,何其有極」,氣候與「王朝更迭」有何關係?
    在公元前770年氣候開始變得寒冷起來,遊牧民族被迫南遷,甚至最後攻下了鎬京使得平王南遷。公元前後,氣候的又一次變化使得中原與遊牧民族的摩擦日益嚴重,最終新莽王朝失去了對絲綢之路的控制。中國從奴隸社會時期,有了文字記載以來。中國的政權中心就一直在發生變化,這與氣候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 古時中原王朝都稱皇帝,少數民族領袖都叫什麼?
    自秦始皇創立皇帝稱號之後,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延續了這個稱號,不管是大統一的王朝還是地方割據政權,只要建國立號登基稱帝,最高統治者都稱為皇帝。皇帝是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而關外的少數民族領袖都是如何稱呼呢?
  • 進退失圖 唐朝削藩內遷党項 竟為中原王朝埋下了一個競爭對手
    宋仁宗對於以正統自居的中原王朝來說,元昊在西北稱帝,要與宋朝平起平坐,這是一種政治挑釁,但仁宗趙禎顯然沒有什麼太好的處理辦法,唯一的選擇就是拒絕承認元昊的帝號。不過他在襲位之後,就著手党項自立,先是廢棄了唐朝和宋朝賜給拓跋氏的李姓、趙姓,改為「嵬名氏」,對內簡化禮樂,更新官制,推廣西夏文字,拉開了脫宋自立序幕。桀驁尚武 安史之亂前後党項人的叛附不定元昊建國大夏,其主體民族是党項,這是一支以遊牧形態為主的少數民族,屬於西羌的一個分支。
  • 唐代以後屢次被蠻族入主中原,是因為蠻族進化成為國家了嗎?
    文/魚尾 看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唐代以後,中原周邊各少數民族打敗中原王朝並成功入主中原的頻率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周邊各族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層面與中原王朝代差逐步縮小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來簡要談談產生此歷史現象的原因。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隋朝高句麗問題凸顯,因為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陰山燕山以南無天險,遼東被佔據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在被人手裡,遊牧民族可以把華北平原當成小金庫,所以與高句麗的作戰是一定會進行的。有說法是京杭大運河修建的初衷是運輸兵糧,畢竟古代作戰糧草問題決定部隊動員數,高句麗本質上不是中原農耕文明,可以把它類比為女真、滿族一類的勢力。
  • 契丹及耶律阿保機的生存與奮鬥: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的縮影
    古時遊牧民族的崛起,基本上是靠在某時期冒出一個特別的優秀的首領:匈奴是冒頓單于,突厥是木桿可汗,金國(女真)是完顏阿骨打,蒙古是鐵木真,契丹(遼)則就是耶律阿保機。但他們的崛起,光靠這一點遠遠不夠,還需要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即中原政權由於各種原因,失去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有效壓制 。
  • 強悍的匈奴遊牧民族曾經在歐洲建立強大的政權
    匈奴的發展脈絡很模糊,該民族起源比較早,一直比較彪悍,不斷與中原地區政權發生戰爭。自春秋時期起,匈奴就開始不斷劫掠我國北方地區。戰國時期的趙國與後來大一統的秦國先後兩次擊敗了侵犯北部邊境的匈奴人。很長一段時間,匈奴人都不敢再襲擾中原政權。
  •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到底哪個更能打?
    因為農耕中原農耕文明把北方遊牧按在地上摩擦,根本就不算什麼新鮮事。反倒是北方遊牧趁中原王朝內亂而坐大,再一舉擊敗中原王朝才是難得一見的大新聞!編修中學歷史課本時更是翻翻撿撿,略掉了更多農耕摩擦遊牧的無聊日常。這樣一來,如果學歷史不動腦子,就會有種感覺:怎麼套馬的漢子老來打我們!?拿破崙曾說過:戰爭中最重要的三件事,第一件是錢、第二件是錢,第三件還是錢!
  • 老師不會告訴你,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其實是中原最大的威脅
    尤其是隋煬帝,打到最後,竟然後院起火,把自己給打沒了。 對於高句麗,許多人其實存在一定的誤解,總認為其不過是偏安於遼東一隅的蕞爾小國,而中原王朝在隋唐時期正值巔峰。如此比較之下,高句麗不過螢火之光,如何能與皓月爭輝?誠然,隋唐強盛不用多說,但是高句麗也並不弱。此國疆域雖不如中原王朝那般廣闊,但也算是稱雄一方,鼎盛時期幾乎是霸佔了大半個東北外加大半個朝鮮半島。
  • 為何漢朝以後,遊牧民族越來越不好打了?真實原因歷史書上沒有
    為什麼自從漢朝以後,北方遊牧地區戰鬥力越來越強勢,這與鎧甲技術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繫。在秦朝以前,中原地區的國家戰亂不斷,但北方遊牧地區卻很少南下入侵,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具備相應的作戰能力。漢朝時期的匈奴給其造成巨大的威懾。漢武帝不得不舉一國之力攻打匈奴,結果也是兩敗俱傷,漢朝勢力也受損。
  • 沙陀騎兵為何能建立三代王朝,卻又在數十年間神秘消失
    部落首領同樣是軍事長官,所以戰力十分強悍中國古代的北方遊牧民族,例如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基本上都採用的是這種軍制,他們因此而稱霸北方草原,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危,甚至能夠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這種軍制有什麼優勢呢?
  • 唐朝如何處理與四鄰複雜多變的關係
    [4]亞洲地緣政治因此變得比以前更為複雜,層次更多。[5]亞洲各政權權力關係的特徵是多樣性和不穩定性,而不是由唐朝主宰。總體來看,從620到750年期間,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在與四鄰的實力對比中佔優勢。相比之下,四鄰因制度尚不健全,內鬥不止,自然災害頻仍,彼此間衝突不斷而處於劣勢。
  •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嬴政的秦王朝都短命,那麼誰的影響更大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如果算的上是王朝的話,那麼自然是沒有辦法和秦朝相提並論的!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原因很簡單,原來他帶著一群兄弟打天下,只是為了一個極為樸素的思想:混口飯吃。但後來他發現問題變得嚴重起來,本來四方威服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是眼看著士兵越來越多,而且這些歸順的士兵,說的好聽點是兵,其實很多人和他的隊伍一樣,還沒有脫離匪的範疇。想要治理好倒也不是沒辦法,只要誰能給飯吃,他們就能乖乖的聽話。可是李自成自己的口號是打土豪,不納糧。
  • 從秦朝三十六郡,到清朝十八省,哪個王朝對中國版圖貢獻最大?
    唐朝在李治時期,達到了頂峰,擊敗了突厥、高句麗,攻佔了蒙古地區和遼東地區。隨後唐朝開始了向中亞地區擴張,甚至打到了伊朗附近。唐朝巔峰的國土面積達到1400萬平方公裡,其實唐朝真正能控制的只有350萬核心區域。
  • 古代為什麼只見公主遠嫁,不見中原王朝娶外族女?
    由於一個是農耕文明,一個是遊牧文明,生活習性等方面的不同,兩者之間的衝突肯定是不可避免。在歷史長河中,可謂是「惡鄰」不斷冒出,往往滅了 又冒出一波。當中原王朝還強大時,就會對周邊異族保持強大威懾力,他們依附於中原王朝。但是一旦中原王朝衰落或者內亂以後,這些異族就又露豺狼本性。
  • 幅員千裡貿易頻繁,為啥遼國不怎麼鑄銅錢?
    在我國的歷史中,遼王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王朝,自從唐末建國以來,直至蒙古滅掉西遼,數百年的時間裡始終橫亙於我國的北方。但是細心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和其他王朝相比,遼王朝或者說遼國的錢幣鑄造量相對比較少,至少和同時期的宋朝錢幣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為啥會這樣呢?文瀚樂拍就來從自己的觀點解讀。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匈奴、突厥、柔然、蒙古等草原民族,既強大,但又很脆弱,它們都是一種部落制國家,以一種落後的遊牧方式來治理國家,這種國家或部落都非常不穩定,遭受一些外力的衝擊就會四散滅亡。但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卻與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不一樣,大量吸納漢族先進文化,成了一個文明帝國,享國運218年,除了後世的滿族,其它遊牧民族建立的大統一政權國祚都比較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