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2020-12-22 向東向南看

高句麗的起源是東北的森林遊牧民族,在南北朝的中原戰亂中趁亂拿下了遼東的一些郡,因為中原文明力量不足才一直沒有處理它。隋朝高句麗問題凸顯,因為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陰山燕山以南無天險,遼東被佔據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在被人手裡,遊牧民族可以把華北平原當成小金庫,所以與高句麗的作戰是一定會進行的。有說法是京杭大運河修建的初衷是運輸兵糧,畢竟古代作戰糧草問題決定部隊動員數,高句麗本質上不是中原農耕文明,可以把它類比為女真、滿族一類的勢力。

高句麗在政治,軍事,經濟,人口,文化等都非常穩定,穩定的獨立國家是可怕的。隋唐是我國大一統時代,而且當時比秦朝一統時的,更為強大的實力。高句麗居隋唐東北方,有大片的接壤區域,對隋唐帝國華北平原地區形成極具威脅的態勢,任何國家政權首先考慮的不是更加強大而是持續發展。煬帝也好太宗也罷,國家實力在當時已知世界首屈一指,但一旦子孫後代國家穩定有變,這個高句麗如芒在背,不堪設想。古代帝王的終極追求是內聖外王,是萬世基業。自己這一代能完成的完成最好的就內聖外王,為民族後代做成的就萬世基業。

高句麗包括後來的渤海國和以前中原面對的主要敵人都不同,後者基本都是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土地並沒有特別渴望,而高句麗卻是漁獵民族,他們是會耕田的,中原的土地對他們來說相當渴望,社會結構和中原類似。對中原的威脅相當大,發展起來就是養虎為患,事實證明,後期對中原持續造成巨大影響的外族包括契丹,金都是漁獵民族,直至後來的清。東北這是一塊物阜民豐的沃土,不管是打魚的,狩獵的,牧羊的,種田的還是航海的,都喜歡。她有江河湖海,有高山平原。她不太冷也不太熱,四季分明。然而誰擁有她,也是來之不易的。為了她,流幹了多少前人的血,窮盡了多少人的智慧。幾起幾落,幾易其手,創業難,守業更難,不知幾人慨嘆。

中國這個地盤從來都是三股勢決定天下大勢,中原,蒙古高原,東北,歷來都是這三股勢力對抗,從漢朝開始,匈奴滅掉東胡,開始蒙古,東北對抗中原,漢朝經歷過了幾十年的戰爭把匈奴打跑了。到了北魏,由來自東北的鮮卑,統一了北方,柔然控制了蒙古,漢人被壓縮到南方。隨著隋朝建立以新形成新漢人王朝,統一了中原,但是好多鮮卑族漢化的人,在他們認識中,東北應該還是自家的後花園,但是由於高句麗的崛起,東北一部分地區被佔據,在隋朝解決了代替柔然的突厥問題之後,新的問題出現了。

高句麗成為阻礙隋朝稱霸東亞的阻礙中國人都有天下的觀念,什麼是天下,及徵服東亞地區的地盤,三大決定板塊,細數每個朝代,漢朝,佔據了遼東,西域。唐朝短暫統一了東北蒙古西域,宋朝只是統一了中原,從宋朝開始新的地盤加入了西南。但是由蒙古統一了這些地區,明統治過東北,西南西藏,但是並沒有統治過蒙古,西域,到了清朝,完成了人們對於天下的定義,這些地區都被徵服,這才使得統治者失去進取心,禍福相依。

但是從漢朝開始統治者的要求最低起碼是統一南北,然後打壓蒙古,佔據遼東控制東北,零星盤踞西域,控制西藏,和西南,所以高句麗的崛起阻礙了隋朝的戰略部署,這是每個朝代只要大一統必須完成的任務。

唐高宗時期專門在春季攻打,迫使高句麗無法春耕,而大唐糧食充足,並不依賴這些軍人種地。這就是大國打小國的辦法,拼消耗。唐不著急一戰勝之,只是通過幾年破壞高句麗春耕,造成對手無糧。

另外,唐策反百濟和新羅兩國。其中百濟不願合作,被迫去了日本,這就是日本武士的祖先。新羅願意叛變求榮,後來新羅獲得了朝鮮半島控制權,這就是現在思密達的祖先。高句麗貴族最終都被內遷中原,妥善安置,過得不錯,無人再回故土,相當一部分姓高。

隋唐最重要的對外貿易靠的是絲綢之路,跟北亞蠻荒之地充其量也就是邊境開開馬市,高句麗別說威脅絲綢之路就是越過小興安嶺威脅北方馬市都難,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其實打高句麗的理由很簡單,中國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都會收拾他,把周邊政權全部打成附屬國或直接統治是統一王朝的習慣。

早在漢朝時期就在朝鮮設置玄菟、樂浪二郡,元明清也均把他收拾了,只不過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比較強耐得揍,打了很長時間,所以讓吃瓜群眾們誤以為隋唐跟它有什麼深仇大恨非要死磕。

朝鮮半島不是那麼好徵服的,從地圖上看朝鮮半島很小,但是實際上從鴨綠江到釜山的距離和從北京到江淮的距離相當,加上朝鮮半島狹長,多山地,就算擁有強力的騎兵部隊也施展不開(明朝援朝碧蹄館之戰李如松的遼東鐵騎被日本陸軍伏擊),所以想要統一朝鮮半島,比從燕雲南下中原還難,畢竟只要掌握燕雲就可以在華北平原長驅直入。

遼東是華夏故土,徵高句麗就是因為它佔了遼東,所以楊堅、楊廣、李世民、李治四代帝王終滅高句麗,高句麗之於隋唐猶如遼之於宋,與宋比,唐不慫。高句麗人反覆無常,不服教化。除了北方的高句麗,西北的邊境也不太平,兩線作戰必然大量消耗國力,北方的高句麗越過燕雲十六州就能打到中原根基,北方的威脅更大,必須除掉高麗還能安心對付西北。

相關焦點

  • 以隋朝的強大,為何三徵高句麗還會失敗?
    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楊廣,在死後諡號為煬。其中有一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窮兵黷武,他曾三次徵伐高句麗,而這三次遠徵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隋朝的周邊當時只有高句麗還沒有臣服,這讓自認為文全武德的隋煬帝分外不高興。 隋煬帝為了徵伐高句麗,很早就開始準備了。他讓天下各地飼養戰馬,以供養軍隊,還提升賦稅作為軍資。還徵調數百萬民工運輸糧食以及軍用物資,而這些人大部分都有去無回,往往死傷者超過半數。
  • 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現如今朝鮮半島地區),百萬大軍為何會慘敗?
    隋朝原本才結束南北亂局不久,按理說他們應該讓民眾好好休息一下,可沒想到,隋煬帝為了自己的野心,把百姓當作牲口一樣使用,這是他最終失敗的主要因素。當然,以隋朝的國力,之前的這些工程還是可以承受的,可真正讓它無法承受的,是隋煬帝開啟的幾次大規模徵伐高句麗的戰事。高句麗很早就已經出現,不過它們真正強勢的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我們對高句麗感到熟悉,是因為它經常和隋朝、唐朝進行戰爭,隋朝還因此衰落和滅亡。我們對高句麗感到陌生,是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古朝鮮國家,而實際上,它是一個由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高句麗起源於中國東北,當它強大起來後,它所佔領的朝鮮北部,事實上也是中原王朝的直轄地。
  • 高句麗楊堅打,楊廣也打,李世民李治接著打,隋唐為何一定要滅它
    翻開隋唐兩朝歷史,你會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隋朝和唐朝仿佛與高句麗(公元七世紀之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北部,存在著的一個實力強勁且也是有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較上勁了。
  • 老師不會告訴你,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其實是中原最大的威脅
    關於隋唐歷史,高句麗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隋文帝開始到唐高宗李治結束,歷經隋唐兩代,跨越七十餘年的時間,中原王朝對於高句麗的徵服戰爭幾乎一直在持續,直至高句麗滅亡。 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對高句麗戰爭的失利,導致了隋朝內亂,最終隋朝滅亡。
  • 一山不容二虎,從中國古代的分分合合,淺析高句麗的崛起與消亡
    三國時期,高句麗與曹魏曾經進行過一次正面衝突,據晉代陳壽《三國志》記載「其後高句麗背叛,又遣偏師致討,窮追極遠,逾烏丸、骨都,過沃沮,踐肅慎之庭,東臨大海。」這次衝突以曹魏的勝利而告終。此後高句麗一方面為了避開曹魏,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朝鮮半島南端新羅和百濟的控制,便將都城南遷到了平壤。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從地圖上看高句麗的統治區域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但是從隋文帝開始(隋文帝曾出兵30萬攻打高句麗,後因為運糧不濟和軍中爆發疾病撤軍,),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都誓要將高句麗消滅掉。尤其是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大軍徵討,間接的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最終繁華的隋朝如夢一般短暫。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當漢王朝強勢,高句麗的表現也會很「乖巧」,但一旦漢王朝被別的事情纏上了無暇顧及東北地區,高句麗就會抓住機會向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後,高句麗已控制了以國內城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兩市及延邊州部分的領土。
  • 高句麗做了什麼,讓隋唐對它攻伐70年,隋煬帝甚至因此耗盡國力?
    高朱蒙的勢力強大後,就開始不安分,他於公元前37年,在今天的遼寧新賓縣成立了高句麗王國,與扶餘國分庭抗禮。經過幾百年的長期戰爭,在公元494年,高句麗終於滅了扶餘國。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威脅到了漢政權的安全。
  • 神秘的國度——高句麗
    高句麗,活躍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我國先秦古籍《逸周書·五會篇》記載:「北方臺正東高夷。」後世學者孔穎達註疏云:「高夷,東北夷高句麗。」山城城牆底寬上窄,外高6到8米,內高1到2米,頂寬3米,青黑色扁石砌成。城內建有宮殿、糧庫、衛兵住所及水源。瞭望臺壁立千仞,突兀高聳,是山城內的制高點,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瞭望臺也稱「點將臺」,是山城統帥統兵應戰前發號施令的地方。
  • 唐太宗武功蓋世,晚年親徵高句麗,為何不能攻下安市城?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晉陽起兵,隨後四方徵戰,領兵消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打下了唐朝江山。後來唐太宗當上皇帝後,對外屢次用兵開彊拓土。雖然唐太宗武功蓋世,但是晚年親徵高句麗,卻不能攻下安市城,受挫於安市城的無名之輩。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擊破敵軍十幾萬人,為何卻主動撤兵?
    唐朝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動員十萬大軍,第二年御駕親徵,對高句麗發動戰爭。在這場戰爭過程中,唐軍多次取得重大勝利,不僅突破高句麗10個城市,還擊敗了10多萬名敵軍,斬首到4萬多級。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地在李世民佔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撤退,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未知的事情呢?
  • 鐵器時代·高句麗遺蹟
    ▲高句麗遺址將軍墳 中國遼寧省高句麗族很早就生活在東北渾江、富爾江、鴨綠江一帶。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置玄菟郡,以高句驪地為縣。 前1世紀朱蒙在遼寧省桓仁縣一帶建立了高句麗政權。公元3年琉璃明王移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魏晉時期高句麗與中原地區保持密切聯繫。 427年遷都平壤。清朝末年,集安的好太王碑已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 吐蕃的實力並不比高句麗強,為何鼎盛時期的大唐對其無可奈何?
    而歷史學家對於唐朝似乎有一種偏愛,歷史學家喜歡將唐朝分為四部分,也就是著名的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盛唐,其實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四十多年時間裡,和唐朝將近三百年天下相比,四十年無疑比例不大。不過要知道,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壽命往往不超過40年,如秦朝只有十五年,隋朝也只有三十八年。北朝時期的北齊甚至還不足三十年。
  • 要沒薛仁貴這個全場MVP,高句麗滅國之戰,險些釀成大唐薩爾滸!
    編者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到總章元年(668)的唐朝滅高句麗之戰,往往被認為是一場國力的碾壓之戰。此戰中唐軍的兵力,甚至有「蕃漢兵五十萬」這樣的浮誇記載。但事實上,由於大戰略家蘇定方已經調到西線防禦吐蕃並在乾封二年(667)去世,由李勣作為總指揮的這場戰爭布置混亂,配合錯謬,其戰略規劃甚至遠不及龍朔元年(661)到龍朔二年(662)對於高句麗討伐的水平。在李勣和契苾何力的冒進主義思想指導下,唐軍幾乎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但因為戰神薛仁貴的逆天表現徹底扭轉了戰局,唐朝才能收穫一場滅國拓土的史詩勝利。
  • 高句麗可不是什麼弱國,初唐兩代雄主24年徵戰才滅掉他!
    高麗為高句麗之簡稱,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扶餘人於西漢末期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疆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裡,南北跨度兩千裡,大抵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與中部。高句麗可不是什麼小國朝鮮半島的另外兩個國家——新羅和百濟,分別位於半島南部的東面和西面,國土面積比高麗小,實力稍弱。
  • 高句麗「孝道」:厚葬說還是靈魂說,為何要「磨蹭」三年才下葬?
    高句麗,看見這個古國名稱,讓人不禁會讀錯,同時也十分好奇這個國家會有什麼樣的制度等等……高句麗的喪葬習俗十分出名,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需要三年的時間準備。「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三國史》對高句麗厚葬的記載十分形象,這是源於高句麗人覺得靈魂不滅,如果將好的陪葬品放入陵墓中,這樣去世的人們也可以得到富裕的生活。
  • 他差點滅高句麗,陪隋煬帝死,兒子卻做大唐宰相
    皇帝很高興,表揚來護兒:「在戰場上是名將,在地方任上又稱良守。」文武雙全。604年,隋文帝楊堅去世,楊廣繼位,就是煬帝。煬帝更加寵信來護兒,一路提拔到右翊衛大將軍、光祿大夫、榮國公。03三打高句麗大業八年至十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來護兒這一路,三次都是率水軍從滄海道從發,從海路進入朝鮮混同江,攻打平壤。大業八年(612),來護兒大軍與高句麗王高元離平壤六十裡撞上了。
  • 高句麗文化、薩滿文化發源地,吉林通化市
    通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高句麗文化、薩滿文化的發源地,高句麗在集安設都425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是東北地區唯一一處獨立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地帶,鴨綠江國際經濟合作帶的核心區;境內有五女峰、石湖、雞冠山等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龍灣、哈尼等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霸王潮、蝲蛄河等3個國家級溼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