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2020-12-22 近代人物周刊

從歷史上看,朝鮮半島的穩定直接關乎著中原王朝的安危,這幾乎是古代君王的共識。而且只要是勵精圖治的君主,就絕不允許中原王朝東北部地區出現強大的敵對政權。

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從地圖上看高句麗的統治區域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但是從隋文帝開始(隋文帝曾出兵30萬攻打高句麗,後因為運糧不濟和軍中爆發疾病撤軍,),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都誓要將高句麗消滅掉。

尤其是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大軍徵討,間接的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最終繁華的隋朝如夢一般短暫。

而唐太宗呢,在即位後也馬上將徵討高句麗提上日程,完全不吸取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其中唐太宗還御駕親徵高句麗。

要說高句麗也是真抗打,硬是抗住了中原大軍的數次徵討,直到唐高宗即位,命令唐軍大將蘇定方繼續徵討高句麗,最終徹底滅了這個東北小霸主。

為什麼隋唐兩朝君王要執意滅掉高句麗,難道高句麗就這麼不受這幾位君王的待見?

其實唐太宗早已給出了答案,貞觀十九年,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徵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一句「不遺後世憂也」直接點明了,如果不消滅高句麗,那早晚會成為後世的隱患。

滅高句麗,其實是地緣政治所決定的,當然在古時候並沒有地緣政治這個詞,但是隋唐兩朝君主已經看到了高句麗所帶給中原王朝的威脅。

史載高句麗「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沃沮、東濊皆屬焉」。

而且最重要的是高句麗當時佔有漁獵、農業兩大資源,所佔領的地區還是養馬的重要場地,當時的高句麗在制度和文化上都學習中原,就連兵器都與中原相似。《北史高麗傳》載:「兵器與中國略同」。

而且高句麗已經是中央集權的國家,並且頻頻侵犯隋唐兩朝遼東的領土,高句麗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一旦變得強大,就會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後來的遼、金、清朝不就是個例子嗎?

這就是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決定了,中原王朝東北部一旦出現強大的政權,那就是一個心腹大患。

除了高句麗的例子外,還有明朝入朝抗日的例子。

十六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史稱「壬辰倭亂」,在是否入朝抗日上,明朝大臣也是爭論不休,最後還是幾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最後拍板「宜速救援」,確定了入朝抗日的方針。

當時的明朝兵部侍郎宋應昌在上疏中說:「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讀完這段話是不是感到很熟悉,這不就是明朝版的「抗日援朝,保家衛國」嗎。在明神宗的力挺下,最後明廷上下,基本達成了「迎敵於外,毋使入境」的共識。

可惜,明朝挫敗了豐臣秀吉,卻沒有防備住努爾哈赤,明朝的東北部依然出現了強大政權。

而到了清朝,甲午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朝鮮,腐朽的清政府也沒有輕言放棄朝鮮半島,光緒皇帝力主對日一戰,而甲午戰爭失敗的結果是清朝勢力徹底退出了朝鮮半島,從而日本開始了步步侵略中國的步伐。

朝鮮半島為何如此重要?因為那是我們的北大門。為什麼隋唐連續出徵高句麗?為什麼萬曆不惜國本也要抗日援朝?不就是為了守住北大門嗎?如果丟了北大門會是什麼後果?清王朝就是個例子。

無論從歷史還是地緣政治上看,朝鮮半島的事情我們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從隋文帝到光緒,一共七位帝王,無一例外的都看到了這一點,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都用行動告訴世人朝鮮半島的重要性。

讀史不僅能讓人增長見識,更能使人明事理,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我推薦大家讀一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對我們的思想、見識大有幫助,上面這套中華上下五千年我最近正在讀,是一本好書,在此推薦給大家,值得收藏,大家可點擊上方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老師不會告訴你,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其實是中原最大的威脅
    關於隋唐歷史,高句麗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隋文帝開始到唐高宗李治結束,歷經隋唐兩代,跨越七十餘年的時間,中原王朝對於高句麗的徵服戰爭幾乎一直在持續,直至高句麗滅亡。 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對高句麗戰爭的失利,導致了隋朝內亂,最終隋朝滅亡。
  • 高句麗楊堅打,楊廣也打,李世民李治接著打,隋唐為何一定要滅它
    翻開隋唐兩朝歷史,你會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隋朝和唐朝仿佛與高句麗(公元七世紀之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北部,存在著的一個實力強勁且也是有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較上勁了。
  • 高句麗做了什麼,讓隋唐對它攻伐70年,隋煬帝甚至因此耗盡國力?
    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第十九代王陽王高元,聯合靺鞨突襲大隋遼西軍事駐地。這件事成了漢政權,對高句麗展開大反攻的導火索。只是誰也沒料到,這場拉鋸戰,整整持續了71年,橫跨隋唐兩朝。高句麗與漢政權的百年戰爭史隨著南北朝結束,中國又進入大一統的時期。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隋朝高句麗問題凸顯,因為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陰山燕山以南無天險,遼東被佔據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在被人手裡,遊牧民族可以把華北平原當成小金庫,所以與高句麗的作戰是一定會進行的。有說法是京杭大運河修建的初衷是運輸兵糧,畢竟古代作戰糧草問題決定部隊動員數,高句麗本質上不是中原農耕文明,可以把它類比為女真、滿族一類的勢力。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太祖大王在前線派人向漢軍詐降,暗中派軍隊偷襲玄菟郡和遼東郡,迫使漢軍退兵,再次使高句麗轉危為安。此後,漢朝多次討伐高句麗,高句麗皆能化險為夷,牢牢確立了自己海東強國的地位。 對抗群雄,國力全盛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大量漢民投奔高句麗,高句麗的國力無形中得到了增強,高句麗於是加強了對遼東的進攻。
  • 唐太宗武功蓋世,晚年親徵高句麗,為何不能攻下安市城?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晉陽起兵,隨後四方徵戰,領兵消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打下了唐朝江山。後來唐太宗當上皇帝後,對外屢次用兵開彊拓土。雖然唐太宗武功蓋世,但是晚年親徵高句麗,卻不能攻下安市城,受挫於安市城的無名之輩。
  • 李治是守成之主,他缺智少謀,是個過於懦弱的悲情君王
    李治的君王業績,李治算得上是一個有道明君,在他統治期間,滅高句麗,平定漠北,破西突厥,重開科舉,可以說文治武功都非常厲害。說句陰謀論的話,武則天可能也是李治為了打壓世家門閥勢力推出的棋子。縱觀歷史上打破嫡長子繼承制的皇子得到皇位的哪位是軟弱的呢?我覺得李治不是無能軟弱,只是太善良了,和武則天比起來他不夠狠,不夠有決斷,不夠有野心。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高句麗極盛疆域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5世紀後期)但盛極必衰的規律,似乎誰也逃脫不掉。更何況,高句麗的強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漢末至隋唐間近400年的混亂之上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能夠對遙遠的東北亞地區進行幹涉,自然就留給了高句麗自由發揮的空間。
  • 難啃的硬骨頭:隋唐兩大帝國都曾在這個小國的領土上栽了跟頭
    在北周時,高句麗朝貢於華夏,周武帝封其國王為遼東郡公、遼東王。隋朝建立之後,又改封為高麗王,成為藩屬國。但是,高句麗與華夏存在著領土糾紛,因為遼東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華夏領土。六朝時,華夏陷入南北分裂後,高句麗便趁機奪取了玄菟、樂浪等郡,埋下了戰爭的隱患。在中國歷史上,隋文帝父子與唐太宗父子都對高句麗發動過戰爭。
  • 為何唐太宗要用公主和親來換回這個被俘的大唐外族將領?
    有唐朝的使節從薛延陀部回來,向唐太宗稟告了契苾何力用刀割下左耳誓不叛唐。唐太宗流著眼淚命令派出使節,告訴薛延陀首領真珠,唐太宗願意把女兒新興公主嫁給他,換回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是何許人也?唐太宗為何願意嫁公主來換回他呢?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王朝,其顯著的特點就是包容性。
  • 高中歷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說課稿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隋唐前後兩個時期,通過對統治者開明政策的了解,展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盛世景象;而唐朝中央政權的強大以及漢族與各民族友好交往,則成為唐代民族關係的特色;中央和地方關係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朝代的更迭。因此本課在歷史學習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他差點滅高句麗,陪隋煬帝死,兒子卻做大唐宰相
    後世的演義小說《興唐傳》他是排列為四猛之一的大將,也有說是隋唐十八條好漢中的第十四位,鐵槍來護兒。01富貴險中求來護兒出場就非常猛。高句麗伏兵殺出,隋師大敗,四處逃散,來護兒只帶著數千人殺出城,逃往江邊。高句麗人追殺出來,見周法尚嚴陳以待,退回。另外從遼東進攻的幾路隋軍全敗,來護兒只好退回。大業九年,二伐高麗,來護兒還是打水路進兵。
  •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未能滅高句麗,唐太宗覺得自己太失敗了,心理生理雙重難受,這個時候,「駕崩」苗頭就已經出來了。其實李世民用現代的話來講,典型「過勞死」,之所以覺得他暴斃,只是他這個人太堅強太能撐了。和他一同創業的凌煙閣天團,平均壽命都很高,李世民作為老大,無奈「命短」。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擊破敵軍十幾萬人,為何卻主動撤兵?
    唐朝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動員十萬大軍,第二年御駕親徵,對高句麗發動戰爭。在這場戰爭過程中,唐軍多次取得重大勝利,不僅突破高句麗10個城市,還擊敗了10多萬名敵軍,斬首到4萬多級。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地在李世民佔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撤退,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未知的事情呢?
  • 要沒薛仁貴這個全場MVP,高句麗滅國之戰,險些釀成大唐薩爾滸!
    編者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到總章元年(668)的唐朝滅高句麗之戰,往往被認為是一場國力的碾壓之戰。此戰中唐軍的兵力,甚至有「蕃漢兵五十萬」這樣的浮誇記載。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去世,其長子泉男生繼承其位,後被其弟泉男建擊敗(兩人實姓淵,唐滅高句麗後避李淵諱將其改為泉姓),逃奔高句麗舊都國內城,「率國內等六城十餘萬戶,書籍轅門」(這是高句麗在吉林境內大部分的定居人口),投降了唐朝。上圖紅點是國內城位置,位於鴨綠江北岸,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
  • 為何唐太宗時期儘管戰爭頻繁,國內恢復與發展卻絲毫沒有被影響呢
    不過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太宗貞觀年間,雖然對外戰爭頻繁,卻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負擔,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恢復和發展。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國勢和軍事狀況,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 唐太宗、宋太宗,歷史叫太宗的皇帝有很多,哪一個最厲害?
    太宗是大多數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廟號,歷史比較有名的太宗有:漢太宗劉恆(漢文帝)、北魏太宗拓跋嗣、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後改為明成祖)、清太宗皇太極。雖說宋太宗的做法是為了避免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割據亂權的情況,但矯枉過正,過度打壓軍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北宋武備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