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朝鮮半島的穩定直接關乎著中原王朝的安危,這幾乎是古代君王的共識。而且只要是勵精圖治的君主,就絕不允許中原王朝東北部地區出現強大的敵對政權。
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從地圖上看高句麗的統治區域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但是從隋文帝開始(隋文帝曾出兵30萬攻打高句麗,後因為運糧不濟和軍中爆發疾病撤軍,),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都誓要將高句麗消滅掉。
尤其是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大軍徵討,間接的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最終繁華的隋朝如夢一般短暫。
而唐太宗呢,在即位後也馬上將徵討高句麗提上日程,完全不吸取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其中唐太宗還御駕親徵高句麗。
要說高句麗也是真抗打,硬是抗住了中原大軍的數次徵討,直到唐高宗即位,命令唐軍大將蘇定方繼續徵討高句麗,最終徹底滅了這個東北小霸主。
為什麼隋唐兩朝君王要執意滅掉高句麗,難道高句麗就這麼不受這幾位君王的待見?
其實唐太宗早已給出了答案,貞觀十九年,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徵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一句「不遺後世憂也」直接點明了,如果不消滅高句麗,那早晚會成為後世的隱患。
滅高句麗,其實是地緣政治所決定的,當然在古時候並沒有地緣政治這個詞,但是隋唐兩朝君主已經看到了高句麗所帶給中原王朝的威脅。
史載高句麗「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沃沮、東濊皆屬焉」。
而且最重要的是高句麗當時佔有漁獵、農業兩大資源,所佔領的地區還是養馬的重要場地,當時的高句麗在制度和文化上都學習中原,就連兵器都與中原相似。《北史高麗傳》載:「兵器與中國略同」。
而且高句麗已經是中央集權的國家,並且頻頻侵犯隋唐兩朝遼東的領土,高句麗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一旦變得強大,就會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後來的遼、金、清朝不就是個例子嗎?
這就是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決定了,中原王朝東北部一旦出現強大的政權,那就是一個心腹大患。
除了高句麗的例子外,還有明朝入朝抗日的例子。
十六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史稱「壬辰倭亂」,在是否入朝抗日上,明朝大臣也是爭論不休,最後還是幾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最後拍板「宜速救援」,確定了入朝抗日的方針。
當時的明朝兵部侍郎宋應昌在上疏中說:「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讀完這段話是不是感到很熟悉,這不就是明朝版的「抗日援朝,保家衛國」嗎。在明神宗的力挺下,最後明廷上下,基本達成了「迎敵於外,毋使入境」的共識。
可惜,明朝挫敗了豐臣秀吉,卻沒有防備住努爾哈赤,明朝的東北部依然出現了強大政權。
而到了清朝,甲午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朝鮮,腐朽的清政府也沒有輕言放棄朝鮮半島,光緒皇帝力主對日一戰,而甲午戰爭失敗的結果是清朝勢力徹底退出了朝鮮半島,從而日本開始了步步侵略中國的步伐。
朝鮮半島為何如此重要?因為那是我們的北大門。為什麼隋唐連續出徵高句麗?為什麼萬曆不惜國本也要抗日援朝?不就是為了守住北大門嗎?如果丟了北大門會是什麼後果?清王朝就是個例子。
無論從歷史還是地緣政治上看,朝鮮半島的事情我們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從隋文帝到光緒,一共七位帝王,無一例外的都看到了這一點,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都用行動告訴世人朝鮮半島的重要性。
讀史不僅能讓人增長見識,更能使人明事理,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我推薦大家讀一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對我們的思想、見識大有幫助,上面這套中華上下五千年我最近正在讀,是一本好書,在此推薦給大家,值得收藏,大家可點擊上方的連結購買。